<h3><br></h3><h3> 图文编撰:王建国</h3><h3> 资料来源:陈西鸾、王君龙、安忠维、王建国、李春隆、赵莉,王黎、任远、王文君、张建民、花成文</h3><h3> 资料技术处理:刘毅锋</h3><h3> 制作技术指导:陈西鸾</h3><h3><br></h3><h3> </h3><h3>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我们迎来了西北大学建校115周年的喜庆日子,在着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化学系七七级同学相聚在西北大学,在欢聚的时刻,我们回想起四十年前,我们在茫茫人海中,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西安办学最早的大学一一西北大学。</h3><h3> 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高校统招本科生,在进校前我们有的是:插队知青、农村回乡青年、民办教师、社队干部、工厂工人及国家干部等,组成人员非常复杂,中学毕业情况有:老三届、高中七二届至七七届,还有个别从高一跳到高二的七八届,如赵征就是,这样我们是由十届高中毕业生组成的,年龄最大的33岁,最小的十六岁,几乎是父与子的年龄关系,简直创造了世界之最。</h3><h3> 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一级学生,最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那时候的口号是,把四人帮耽误的时间抢回来补上去,因此,那时候我们都是拼命地学习,有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处理好劳逸结合,得了神经衰弱症,长期晚上睡不着。总之,我们这一届或这一代人,在那个年代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当时的照片,回忆七七级学生在大学学习生活的片段,那也是我们大学学习和生活的真实写照与缩影。</h3> <h3>赵莉、申小明、姚丽萍在图书馆认真阅读。</h3> <h3>任远在认真看书。</h3> <h3>任远在认真查找资料。</h3> <h3>任远与她的老同学好友张明在交流学习经验。</h3> <h3>任远在做有机实验。</h3> <h3>陈西鸾、李琴芳和刘晓华三位同学在校园里合影。</h3> <h3>陈西鸾同学在图书馆与生物系的同学一起认真看书学习。</h3> <h3>陈西鸾与李琴芳在一起观赏校园某一美景。</h3> <h3>陈西鸾同学在认真看书学习。</h3> <h3>陈西鸾与李琴芳在打羽毛球归来的片刻。</h3> <h3>李琴芳和陈西鸾在一起认真看书学习。</h3> <h3>看陈西鸾与李琴芳在校园化工楼前的花园里看书看得多么认真啊!</h3> <h3>李琴芳和陈西鸾漫步在西大校园内。</h3> <h3>陈西鸾与李琴芳在校内花园里的合影。</h3> <h3>琴芳和西鸾在校内化工楼前面的花园里认真看书,这两位同学用陕北话形容,真是一把韭菜不零卖。</h3> <h3>顾莹、张彩荣、彭青云、任远和文玉秀在西大校园里的合影。</h3> <h3>甲班部分同学上完实验课后从实验楼门口走出。</h3> <h3>任远等同学下雪后在大礼堂前面的草坪上玩耍。</h3> <h3>赵莉等同学在雪后一起赏景照像。</h3> <h3>任远、赵莉、申小明在喷泉旁留影。</h3> <h3>冬季任远和申小明在校园一角。</h3> <h3>部分同学在西安郊外游玩时的照片。</h3> <h3>任远和马良做有机实验。</h3> <h3>任远等同学在雪后玩耍。</h3> <h3>任远在校园绿色走廊上休息。</h3> <h3>申小明、王文君和赵莉在一起看书。</h3> <h3>甲班全体同学的合影。</h3> <h3>任远、王黎、文玉秀、姚丽萍春游时合影。</h3> <h3>任远同学在边家村老校区的西门口留影。</h3> <h3>赵莉和申小明在边家村老校区的北大门留影。</h3> <h3>甲班部分女生在春游时的留影。</h3> <h3>王黎、刘晓华、陈西鸾、李琴芳和李汉风在郊外游玩时的照片。</h3> <h3>任远和赵莉等女生在公园游玩时的照片。</h3> <h3>西鸾和王黎在郊外游玩时的照片。</h3> <h3>申小明、任远和王文君在一起。</h3> <h3>申小明、王文君和李汉风在学校的草坪上。</h3> <h3>赵莉和申小明等同学漫步在校园的路上。</h3> <h3>赵莉等同学在认真观察实验现象。</h3> <h3>任远、赵莉和王文君在校园里的草坪上休闲。</h3> <h3>赵莉、申小明和姚丽萍在草坪上干杯。</h3> <h3>赵莉和申小明认真听取刘老师介绍化学试剂。</h3> <h3>王黎和赵莉在演奏。</h3> <h3>赵莉等同学在看花。</h3> <h3>赵莉同学走累了,靠着树歇一歇。</h3> <h3>赵莉同学在天平上称量试剂。</h3> <h3>卢孟选、安忠维和李春隆在一起认真看书。</h3> <h3>史真老师与李春隆等同学在一起交谈。</h3> <h3>马良、曾杰和李春隆在一起做化学实验。</h3> <h3>甲班全体同学在西大礼堂前的草坪上合影。</h3> <h3>赵莉同学在查资料。</h3> <h3>甲班部分同学在军训期间休息场景。</h3> <h3>甲班同学在军训打靶结束时的合影。</h3> <h3>甲班男生在打靶结束时的照片。</h3> <h3>甲班女生在打靶结束时的合影。</h3> <h3>甲班部分同学在华清池丽山上蒋介石藏身处留影。</h3> <h3>花成文班长在教学楼下的留影。</h3> <h3>安忠维给薛存生理发。</h3> <h3>王君龙和李烨锋在操场旁的留影。</h3> <h3>王君龙、曾杰和薛存生在一起。</h3> <h3>王君龙在图书馆门口由美国人给照的一张彩色相片,这在当时是很超前的。</h3> <h3>王君龙分别在华山和公园等景点的留影。</h3> <h3>汤皎宁分别在实验楼阳台和其他地方的留影。</h3> <h3>西大书法研究会会员合影。</h3> <h3>甲班一男生宿舍的同学合影。</h3> <h3>花班长和君龙等同学在华清池的合影。</h3> <h3>戴仓定、王君龙和薛存生在华清池的合影。</h3> <h3>戴仓定和王君龙等同学在华清池的合影,看仓定同学笑的多么天真可爱啊!</h3> <h3>仓定和毅锋及延安在华清池的合影。</h3> <h3>戴仓定和未婚妻在华山上谈心,看他俩在谈的多自然啊!</h3> <h3>戴仓定和未婚妻及君龙等同学在华山脚下的路上休息。</h3> <h3>刘毅锋和焦小平的合影。</h3> <h3>毅锋和延安在华清池的合影。</h3> <h3>安忠维宿舍的男生在打排球。</h3> <h3>安忠维宿舍的男生在化学搂门口。</h3> <h3>王君龙、薜存生、王建国在礼堂前的草坪上看书。</h3> <h3>甲班在干三楼一宿舍男生的合影。</h3> <h3>何晓东和王建国在南五台的留影。</h3> <h3>甲班全体同学在华清池的合影。</h3> <h3>安忠维宿舍的男生在化学会楼前的合影。</h3> <h3>莸奖后的合影。</h3> <h3>王建国和成一峰在化学会楼前的合影。</h3> <h3>甲班全体同学在钟楼前的合影。</h3> <h3>甲班全体男生在钟楼前的合影。</h3> <h3>张建民与黄陵中学在西大七七级同学的合影。</h3> <h3>定边中学高七三届在西大七七级同学的合影。</h3> <h3>王建国分別与王君龙和汤皎宁毕业留影。</h3> <h3>无机班部分男生毕业时的分别留影。</h3> <h3>无机班部分同学毕业时在老校区的北大门留影。</h3> <h3>安忠维宿舍的男生毕业时在学校草坪上留影。</h3> <h3>化学系的同学在南五台山上合影。</h3> <h3>无机班的全体同学在南五台山上合影。</h3> <h3>西大化学系七七级甲班全体同学合影(80年12月20日)</h3> <h3>无机班全体同学毕业照片。</h3> <h3>有机班全体同学毕业照片。</h3> <h3>西北大学化学系七七级全体同学毕业留念(八二年元月十八日)</h3> <h3>西北大学校庆115周年</h3><h3>暨化学系77级聚会集体照名单</h3><h3>(时间:2017.10.14日)</h3><h3><br /></h3><h3>第一排(14人)左起:</h3><h3>高燕茹 史丽梅 戴仓定 马向科(院书记) 孙润仓 常江(副校长) 史 真</h3><h3>张祖训 樊少英 赵明仁 雷张生 畅云峰 李同生 吴 彪(院长)</h3><h3><br /></h3><h3>第二排(24人)左起:</h3><h3>秦竹琴 徐向荣 郭海琴 顾 莹 温普红 王 黎 任 远 华 慧 李智霞 张彩荣 牛秋英 张 丹 杜淳美 王秀荣 陈西鸾 赵 莉 刘红妍 姚丽萍 刘小华 张凤云 王文君 张淑芳 张 现(副院长) 谢 钢(副院长)</h3><h3><br /></h3><h3>第三排(21人)左起:</h3><h3>高建军 毛富春 杨兰平 彭 怡 党高潮 成一峰 卢孟选 惠西庆 赵 征 王延安 薛存生 焦小平 曹明贤 李轶轩 刘毅锋 张广善 房春辉 李 跃 于 鑫 赵德义 朱建设</h3><h3><br /></h3><h3>第四排(17)左起:</h3><h3>黄祥林 贺浪冲 何学文 左小平 李福林 李春隆 安忠维 王建国 张建民 孟志昌 杨建国 罗 黎 杨海新 李正民 薛刚林 鸾新军(副院长) 孙 伟(工会主席)</h3><h3><br /></h3><h3>第五排(14)左起:</h3><h3>张 超 拓宏贵 张高祥 牛志明 闵锁田 韩效 王立功 师剑英 王君龙 刘可鑫 马引民 花成文 曹耀全 崔 斌(院长助理)</h3> <h3>结束语:我们是文革结束后恢复高考第一届统招本科生,那时候我们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家都如饥似渴、不知疲倦地进行刻苦学习。三十多年后,当年代过课的老师回忆起来都感动不已,的确通过大学四年的扎实学习,七七级同学到工作岗位上,大多数都做出了骄人的业绩,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现在七七级多数人都步入了花甲之年,成了爷爷、奶奶,尽管如此,这些人还在关心着祖国的未来,为祖国的建设发挥着余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