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说茶(二十二)之 子冶石瓢

春福生态茶业(志在四方)

<h3>  我们因茶相遇,因壶而结缘,品一款好茶是种口福,但对喝茶人来说,喝好茶必须的找把好壶也的确不容易,到底什么样的壶叫好壶呢?我认为这把壶用起来顺手,款式喜欢之外,更喜欢找适合自己的泥料,慢慢像照顾心仪人一样去呵护它,一把壶真的可以一用辈子,在心里在手里再相互欣赏中,好马配好鞍,好茶配好壶。</h3><div><br></div><h3><br></h3> <h3>  今天小编就讲讲一把子冶(ye)石瓢,谈子冶石瓢很多人就纳闷,怎么名字这么怪,我一不小心念成子(zhi)石瓢,说真心话刚开始我也这样念,了解一把子冶石瓢,那我们先了解下为什么叫子冶,怎么来的吧。</h3> <h3>子冶石瓢是石瓢的一种,最古朴的石瓢造型。子冶石瓢为瘦瓢。应该是清道光年间一个叫瞿应绍的人 字子冶。瞿应绍(1780-1850)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又号瞿甫,又自署老冶,室名敏秀堂。上海名士,清代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善诗文,精 画竹,浓淡疏密,错落有致;又擅刻印 ,好收藏古器物,能鉴别金石文字。曾设计制作紫砂茗壶,他在壶上作书绘画,别具风格,为世人所重,人称“瞿壶”。<br></h3><div>瞿应绍[清](一七八0至一八四九),字子冶,一字陛春,号月壶,晚自号瞿甫,又署老冶,室名毓秀堂。上海名士。道光间贡生,官玉环同知。最善画竹,浓淡 疏密,错落有致,兰、柳亦工。又擅篆刻,又好刻竹于宜兴茶壶上而“石瓢”最早称为“石铫”,“铫”在《辞海》中释为“吊子,一种有柄,有流的小烹器”。 “铫”从金属器皿变为陶器,最早见于北宋大学士苏轼《试院煎茶》诗:“且学公家作名钦,砖炉石铫行相随”。苏东坡把金属“铫”改为石“铫”,这与当时的茶 道有着密切的关系。苏东坡贬官到宜兴蜀山教书,发现当地的紫色砂罐煮茶比铜、铁器皿味道好,于是他就地取材,模仿金属吊子设计了一把既有“流”(壶嘴), 又有“梁”(壶提)的砂陶之“铫”用来煮茶,这“铫”也即后人所称的“东坡提梁”壶,这可谓最早的紫砂“石铫”壶。 那么,紫砂“石铫”何时称“石瓢”呢?这应从顾景舟时期说起,顾引用古文“弱水三千,仅饮一瓢”,“石铫”应称“石瓢”,从此相沿均称石瓢壶。</div><div>子冶石瓢,运用几何学中的三角形,子冶石瓢器型:筒三角、把三角、纽三角,流与身筒夹角的型,还是三角,把的三角从身筒过渡到流,形成三个三角的相互穿 插,在顶上加入一个三角纽,身筒又非常稳重的撑起了两边角度对等的小三角。确实如大亨掇球的概念,将多个圆融入了一个圆。 盖沿上部为既要与身筒形成线条结合,又要压住身筒,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盖沿上端做大倒角来缓和斜上被断的线。同时为了让盖子压住壶身,看似平的盖子还必须 稍微拱起一点点,满足视觉效果上的饱满。</div><div>瞿应绍的子冶石瓢在历史上留下深刻记忆,算是划时代的精作,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瞿应绍是这款壶作的开创者,同时期正好是在阿曼陀时代,开创了文人墨客装 饰紫砂壶的时代。这个概念,在乔看来等同于新发明。一个成功的足以传世的经典壶形,一个成功的足以让后世效仿并发扬广大的新概念。</div> <h3>  子冶石瓢第一先看壶身做的怎么样,三角弧度要顺畅饱满,圆润要有圆的,简单不失大气,不管有没有刻画字,要整体看下比例。</h3><h3><br></h3><h3><br></h3><h3>壶身与壶嘴、把比例协调,第一眼感觉,如果不是资深紫砂壶工作者,一般壶嘴比例或者壶把与壶身不那么顺眼。</h3><h3>在就是看出水,一把好壶出水和人的性格一样,一般普通壶出水会水柱不圆满,这种壶特点出水没有力,一倒水就撒,先是急水声出水沧桑闷声,好比激情少年试的,对社会激情万分信心满满,遇到困难就撒气气馁甚至放弃最初的梦,中档壶出水一般是先稳后急,稳中带着急水声听起来不是那么干脆,细看壶嘴出水老是不稳定,一会圆柱水掺杂着断水,好比在社会拼搏多年试的,稳重带着半点个人情感不够完美,好档壶出水我认为是稳、准、力……,好档壶出水不急不慢,圆柱出水弧度完美,不急不慢带着脆耳水声,水柱那头带着小水花,出水流畅从头到尾没变法,好比一个50岁之后成功人士,看是不起眼,做事干脆利落,不急不慢稳操胜算。</h3> <h3>最后看看三点一线,或许我们追求完美,很多壶多来之不易,一把好壶那么爱惜,生怕受到点点伤害,一把壶真的陪你走过一辈子哦。</h3><h3> 喜欢小文章的朋友转转发,或者点赞6666……</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