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户外

徐志勇(如如不动)

<p class="ql-block">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圣人自有圣人的高度,凡人自有凡人的理解,每个人在不同的境遇面前,答案也会不同。周末与友相约轻松走向户外,畅快淋漓地感受人格独立、思想自由、文化多元之快乐,且有机缘当面聆听一位智慧老者的洞见,这一天自感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本计划去龙舒河畔古石城健步寻幽,考虑天气等因素,临时决定改往青阳、九华山方向行走,最终目的地为九华山云波书院。同行四人志趣相投,向往自然率真无拘无束,虽定下目标,又不局限于目标,中途行程随心随性随缘随喜随遇,不拘于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车驶入墩上境内,有友提议去参访一下观音茅蓬,大家一致赞同。未曾去过的当以新奇感而快乐,曾经去过的以他人之乐而同乐,人生就该无处不乐,只是后者更要有不凡的心境。友人常说,人之一生,但求存善念 ,行善事,说善言,结善缘,积善果,此乃快乐之真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凡人总爱将目光伸向远方而忽略眼前的人、眼前的事、眼前的景,关于墩上观音茅蓬,早有耳闻,平时路过墩上,常能远远望见庄严肃穆的黄色大殿,但从没前往探访,没想到今日却有机缘成行。</p><p class="ql-block"> 车过乡间小道,走近观音茅蓬,眼前整个寺庙布局较大,几座大殿正在建设和改造中,气势宏伟。已建成的观音殿,殿前有一个小院落,玲珑别致,院内栽种着各类花草,郁郁葱葱,满含生机。拾几步台阶而上,迎面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一位比丘尼正在上香。隔壁大殿内供奉着地藏王菩萨,木头雕塑,尚未镀金身。</p><p class="ql-block"> 走出观音茅蓬,回头四望,烟雨蒙蒙的秋日天空下,庙宇楼阁庄严肃穆,江南小镇唯美淳朴,撩动着灵魂深处的记忆,心境由此更加恬静安然。</p> <p class="ql-block">  生活在九华山下,自然会接受佛教文化的熏陶,对佛学常识、佛教经典亦略有涉猎,但对基督教却一无所知。既然是随心随性随缘随喜随遇而行,我们决定去青阳县基督教堂去参访,吸收多元文化。</p> <h3>  车入青阳,远远望见基督教神恩堂,神恩堂依山而建,罗马式建筑(在网上查找对比的结论,不一定正确)格调,高高的十字架直入天穹。在蓝色玻璃映衬下,整个教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庄严而神秘。</h3> <h3>  进入教堂大厅,高大气派,华丽壮观,堂前十字架下,赫然写着:太初有道。身在这样一个雄伟的教堂内,心灵不能不震撼。</h3> <h3>  车行数百米,我们又来到另一基督教堂福音堂,福音堂是哥特式建筑,穹顶上耸然立起的金色十字直指霄汉,巍峨壮观,彷佛要穿透苍穹去一窥天堂的神秘。</h3> <h3>  包牧师去了木镇,不在教堂,负责看守教堂的中年大姐热情地为我们打开了教堂。教堂大厅虽没有刚参访过的神恩堂那样高大,但同样显得庄重气魄,精致的装饰艺术,给人一种明亮,神圣,肃然起敬的感觉。</h3> <h3>  我不是基督徒,从未认真研究过基督教教理,但我深信宗教本质上总有相通的地方,那就是给人以信心,倡导人们要善良仁爱、忏悔过失、心存敬畏。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十六字“箴言”,指引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不同宗教之间也应该如此吧?</h3><div> </div><div> 同时,从中年大姐热心地为我们打开教堂,并在我们离开时恳切留吃午饭的真诚笑容中,我还读懂了信仰的力量!</div> <h3>  路过青阳县博物馆,被古老的牌坊和建筑所吸引,于是在九华西路一快餐厅吃完快餐后,接着去参观青阳县博物馆。据了解,青阳县博物馆由原曹氏宗祠搬迁复原而来。曹氏宗祠原坐落在陵阳镇济阳村,始建于明代末期,清代乾隆四年后屡经扩建和修缮。整个祠堂为五开间的砖木结构,亭堂和寝楼中间设有天井,属典型的徽州古建筑。</h3> <h3>  文物展厅因到了中午下班时间,没能参观。在其他展厅,我们初略拜读了青阳的历史与文化, 领略了这块风水宝地之精华。加上近几年经常走进青阳踏青寻梦,亲眼目睹这里青山绿水相映成趣、美丽乡村风景如画、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旅游发展如火如荼,切身感受到 “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乃大美青阳的真实写照。</h3> <h3>  出青阳县城,再去探访滕子京墓,国道线旁一个小山墩,一条小道从国道线延伸到小山墩脚下。拾阶而上,滕子京墓碑立于眼前,秀竹、翠柏簇拥,精简却不乏气势……</h3> <h3>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大凡读过《岳阳楼记》的人,不会不知道滕子京的名字。只是滕子京在我们家乡与梅尧臣赋诗唱和的名句可能少有人知晓:‘洞户千年叫不开,白云无主自徘徊。只因种玉人归后,一闭春风待我来。’这首《题穿山洞》千古绝唱,唱出了贵池神奇大王洞的仙风神韵。</h3><div> </div><div> 关于滕子京为什么没有葬于他的出生地洛阳,也没有葬于他终老之地苏州,而是葬于青阳,经百度查阅:一是因为滕子京喜爱池州、青阳、九华一带的山水之美。滕子京到过九华山,有的说是范仲淹中举后偕同年滕子京到青阳长山和九华山游玩,有的说是滕子京在被贬为池州榷酤(专管酒业专卖)任上,邀请范仲淹到池州游玩,二人上九华、游秋蒲,饱览了贵池、青阳的秀美风光。不管在前还是在后,滕子京到青阳、九华一带游览过这一事实是存在的,《青阳县志》就有记载,滕子京著有《九华新录》、《九华图》。而且滕子京在游历时流露出了百年之后希望安卧青阳的愿望,所以滕子京死后,范仲淹为其所作的墓志铭中,就有“君昔有言,爱彼九华书契”的语句。二是因为滕子京在这一带做官之时(是徽州知府还是池州榷酤任上不详),滕氏家族便陆续迁入青阳,其年迈的父亲也到此养老,且死后葬于九华山。滕公生前十分喜爱空灵毓秀的九华山,并以葬父为由,筑室于九华山云外峰下,且隐居九年之久,为后人留下了为之景仰的“滕子京书堂”。以至于从宋朝到清朝中叶,在滕公墓的东北数里处形成了名门望族滕家冲,但清嘉庆之后又陆续外迁,这是后话。所以滕公于苏州任上去世以后,滕氏家人奉公遗愿将其归葬于青阳县金龟原,这也是顺理成章之事,无需疑虑。</div> <h3>  从文化的厚重与历史的沉淀中走出来,我们又回到繁华的物质世界。青阳绕城公路宽阔平坦,车窗外的芙蓉湖如同蓝天下一块晶莹剔透的翡翠,虽只擦肩而过,却也恍若梦境。车向西拐入x005县道,干净整洁的柏油马路在山间蜿蜒盘旋,仿佛曲径通幽,稻浪金黄四溢,山村处处秀丽,偶见黄墙红瓦的庙宇,掩映在静谧山林中,或倒映在清澈碧水里,此时此景,宛如置身诗画中。</h3> <h3>  车过华阳水库,经庙前十字村,向南行数华里便到达柯村,友人推荐我们去参观涵月楼度假酒店。据友人介绍,涵月楼为徽派园林建筑风格,在池州应算是最华丽最高档的酒店了,可以一睹为快。</h3> <h3>  酒店入口尽显低调,但进入园内,果不其然,恰如进入一个曼妙典雅的园林景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无不彰显徽派园林 “天人合一”的意境。穿梭在小径中,徜徉于拱桥上,有种身处世外桃源飘逸的感觉。</h3> <h3>  庭院式客房或依山而建,或临湖而居,名字也起得温馨惬意,如揽月居、蝶恋花。客房内实木装饰,淡雅舒适,院内建有露天冲浪泡池。在这里住一宿,价格不菲,我等工薪族,只能一饱眼福了。</h3> <h3>  告别涵月楼,决定去参观九华山佛学院,满足一下对佛学院的好奇。小时候上九华山,在半山腰的甘露寺,看到九华山佛学院门牌,还有那高大的黄墙,心中涌起一种神秘的感觉。今天走进这山下的佛学院,发现与普通的学校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学院规模较大,大门前五星红旗迎风飘扬,教学楼内一排排教室,课堂内安有电子教学仪器,阅览室、图书室等一应俱全。学院墙上有仁德法师题写的院训:誓作地藏真子,愿为南山孤臣。估计我们参观的时间是周末,教室内空荡荡的,没有见到上课的学员。</h3> <p class="ql-block">  走出佛学院,穿过一条隧道,沿大愿文化园高墙外而走,离地藏王大铜像越来越近,再往前,突然发现自己竟到了地藏王大铜像正右侧的脚下,仰视庄严肃穆的地藏王铜像,突然感觉自己是多么地渺小。</p> <h3>  经地藏王铜像继续向东,车在山坳中前行数百米,到了水泥路的尽头,将车停稳,开始步行上山,去探访云波书院遗址。</h3> <h3>  山间有一条只能一人行走的石阶小道,石阶上估计少有人行走,杂草丛生。石阶小道依山势而建,时而陡峭,时而平坦,默默地伸向大山深处。远处山腰间不知是谁在那里悬挂着几条藏族风马旗,在这寂寞大山里显得格外耀眼。</h3> <h3>  沿山间小道继续向前,地势逐渐变得开阔平坦,一条干涸的溪流上,上有三块青石板铺就的一座石头桥,令人想起这里曾经有多少古今行人走过。一层层的茶田上,镶嵌着各种奇石,奇石上有很多石刻,一块纪念碑显示这里是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刘冲摩崖石刻”,由于年代已久,很多石刻字迹难以辨认。左前方的小山坡上有一间孤零零的民房,远远能看见一位白发老奶奶在门前忙碌着。</h3> <h3>  顺着云波书院指示牌,继续向前,远处青竹摇曳,古树绕村,一间间黄土屋依山势高低散落在山间,一块块巨石似从天而降,石间杂草丛生,眼前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走进村落,用乱石垒砌的小院,小院内的柿树,还有那似曾相识的村间小道,仿佛走入梦境。只是村内空无一人,农屋大门紧闭,倍显寂寞萧条,心底有种凄冷的感觉。</h3> <h3>  在各种奇石中找寻“云波书院”石刻未果,正感迷茫时,终于又发现一块指示牌,顺着指示牌方向,我们在村中穿行,终于在一块平坦的岩面上看到云波书院遗址纪念碑,纪念碑后,又一块巨大的岩石,岩石背面刻有“云波书院”四个大字,下刻小字:“如作经年住,春终独访初。紫岚通汉廻,碧浪下檐虚。伐木深求友,啼猿伴著书。坐移山月咏,烟际返吾庐。 吴光锡题”,边上还有四个字“吴钟隐处”。心怀对古人的敬重和潜藏内心的文化情节,我们逐一背靠巨石留影以作纪念。石刻附近一户黄土房大门紧闭,应是无人居住,只是门前一个水龙头依旧能放流出清凉的山泉。</h3> <h3>  在离“云波书院”石刻不远处,有一段搓衣板式岩面小道,从岩面上走过,不远处又发现一处石刻:“声非金石韵非幽,欲惹游人细细搜。石上他年存姓氏,知我云波后费刘。崇祯甲申秋,七月,明,诗人吴钟题。”前面的山边还有一处石刻,由于杂草丛生,难以靠近,无法前去辨认石刻内容。</h3> <h3>  据查阅:云波书院,位于九华山刘冲村,狮子峰下。相传唐代费冠卿,刘禹锡,曾在此游学。刘冲也曾住一刘宰相。而这位宰相便是北宋年间著名的学者隐士刘放。刘放:字世疏,青阳人,曾隐居刘冲长达二十载,北宋仁宗年间曾著《九华拾遗》享誉国中,诗僧希坦称他“胸藏万卷书”。此后,北宋大文豪,王安石、苏辙、章皓等,均来凭吊刘放的隐处,题文刻石,明末吴钟读书亦隐居于此。</h3> <h3> 下山路上,我们走到进山时看到的老奶奶房子前,与一约五十岁的方姓男子进行攀谈,方先生对云波书院历史很是了解,也很健谈。据方先生介绍,整个大山里的刘冲村,目前就他和老母在此居住,村民基本都迁到山下了,剩下的老房子正等待拆迁。此时,心中突然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这些黄土筑建的老房子能维修保留下来,因为这已是难得的乡土记忆,亦可作隐士文化开发利用。</h3><div> </div> <h3>  一天马不停蹄,却仍意犹未尽,回来的路上,车经五溪,我们又去参观望华禅寺右侧谕葬陵墓汪珊墓。墓园前建有一牌坊,上书“青云接武”,园内残存有石人、石马、石狮、石龟,从墓园规模来看,仍足以显示墓主生前显赫的身份。汪侍郎乃贵池梅村人,如有兴趣了解家乡古人事迹,度娘信息全面,恕吾不在此赘述。</h3> <h3>  风尘仆仆归来,我们有幸邀请到吴汉卿老师共进晚餐。吴老已八十高龄,耳聪目明,精神矍铄。聆听吴老讲池州的历史、池州的名人和他自己的故事,收获的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从与吴老的交谈中,知道他是一个严谨、求真的老者,有高尚的史德,杰出的史才,渊博的史学,卓越的史识。读史使人明智,吴老亲手赠送其大著《钟秀池州》一书,吾当细细阅读品味。</h3> <h3>惬意周末,何其乐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