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龙骨坡抬工号子
吴剑波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搬运行业中,抬——,作为一种基本劳动技能,人人都会,个个都能。但巫山县庙宇镇的抬工就与众不同,在搬运行业中有“抬老大,背老二”之说,被尊为抬老大的抬工们,除了具备大众的基本抬运技能外,还通过劳动实践,总结出了一套简单实用、行之有效的技巧和方法,从古至今传承下来。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将其传统音乐部分作为主题予以申报,因其产生地是214万年前“巫山人”的起源地庙宇镇龙骨坡,而被命名为龙骨坡抬工号子,在2008年,被列为传统音乐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了搬运行业的状元。
龙骨坡抬工号子是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抬工们的特有技能,虽被称为号子,看似只有音乐,其实不然,它是包含唱法(叫号子)、手法、肩法、步法、身法、架法等多种技巧的综合运用技能,抬工们都是通过师傅的口传身教,反复练习熟练后才进入这个行业的。因其这类特殊性,只流传于庙宇镇,是其独占、独创的搬运文化。
现年72岁的张玉华先生,是龙骨坡抬工号子的传承人之一,也是抬班的尖子(走在第一)。他说:庙宇镇的抬班,都是以师傅为中心组成的,每个班子的人数不等,抬工们平常时间,都在家干活,或者外出务工,师傅接到抬运活后,根据抬件的大小,组织在家的抬工,组成或4人、6人、8人、12人、16人、32人的抬班。
“抬工苦啊!”张玉华说。“1969年的腊月,我带领生产队的30多人,在湖北建始县磺厂坪砌一条大沟的驳岸,工地上有抬工10余人在抬条石。这时,正在与磺厂坪相邻的安家槽进行地质钻探的李队长,来到工地找到我,要求将钻机搬运到另几个钻探点。”
张玉华没有轻易答应,便随李队长来到安家槽,看了看机器,比人还高,长约2米,宽1米有余,感觉难抬。再看了看抬的路径,钻探点都在4个山头上,不仅没有上山的路,且山上全是20余厘米厚的积雪,低洼处积雪达1米,满山的茅竹夹着牛王刺,人都无法行走,更不说抬上这么笨重的机器。于是断然拒绝了李队长。
李队长苦苦哀求,23岁的张玉华血气方刚,咬着牙答应了。
张玉华首先派人在山上砍出了一条路。抽调工地上精干抬工10人,用两根八纽棒夹在机器的长方,两根四纽棒夹在机器的短方,前后各4人抬着机器,再在机器的高处夹上木棒,由2人在旁边扶着,保持机器的平衡,在上下坡时,作为备用分力,随时承重。
纽是抬工的专用术语,是系在木棒两端,用于连接另一根承重木棒的绳,即纽带。有4纽、8纽之分,它们的区别在纽所系的棒的长短,4纽棒长1米余(3尺2寸),每2人一组,由前后2组共4人抬着使用,8纽棒长2.1米余(6尺4寸),在它的两端,各系着1个4纽,由前后2个4纽共8人抬着使用。8纽棒用于较长的物件,如果比8纽棒更长的物件,如水泥电线杆、桅杆等,达10余米长,这时就要用2个8纽棒组合着抬。抬的人数达到16人,如果再加长,可以用3根8纽棒或4根8纽棒组合,抬工的人数也就分别是24人或32人。
纽棒的制作很简单,但选材上十分讲究,一般选用硬而有绵性的杂树制作,如荔枝树、花莲树、稠树、枣树等,从山上寻找到这类树,等到冬天树木收水后将其砍回家,让其自然阴干,再经过第二年六月三伏酷暑的极端气候后,木质不再变形或裂口,此时才进行制作。制作时,先用木匠刨子刨去粗皮,再用小刨子刮光滑,用凿子在中部掏一条小浅槽,既作为拴抬运物的中点标志,也作为上下坡时,使绳子固定而不上下滑动的纽槽;在其两端,还凿有一条绕棒一周的圆浅槽,用于固定绳子,称为纽槽。
再回到抬钻机的故事中来。
现砍的路,有许多茅竹桩。那时的抬工,即使在这冰天雪地里,也是穿着草靯,脚上裂着深口,流着血丝,稍不注意,竹桩就插进脚板里,疼得抬工们哎呀连天的叫个不停,有的碰着一根牛王刺,裤子就被抓成布条。一天抬下来,大家又累又饿又痛,回到工棚里,吃了一碗发霉的包谷面蒸的饭,就着一碗盐开水吞了下去。
睡的条件更差,工棚是用木棒临时搭建的,稀稀疏疏地盖着茅竹,雪花不时地飘进来,落在床上。床是用几根木棒搭成的,上面铺着茅竹作为床垫,每翻一个身,都被竹尖锥得深痛。第二天早晨醒来,有几个人嗡嗡地哭了起来,在这滴水成冰的荒山野岭,不仅穿着单薄,冻得瑟瑟发抖,而且还要忍饥挨饿,忍受疼痛的煎熬,都说不抬了。
张玉华只好硬着头皮说:“要过年了,把家里的老婆娃娃一想,多挣几个钱回去,过个好年。”之后,大家把眼泪水一摸,拿着工具,又上山去了。
抬工们对工具是十分爱护的,祖上传下的规矩,收工时,抬的工具都是要随身带回的,不能在坡上过夜,也不能把它放在潮湿的地方。每年的正月初一或十五,要给抬工工具上香,以祈求祖师爷的保护。
除开个人使用的杵子各带各的外,共同的工具,谁携带什么,是有规矩的。同一杠子上的两个人,后一人拿抬杠,前面的人,按照排列先后为“一纽二绳三八棒”,即第一个人拿4纽,第二个人拿绳子,第三个人拿8纽棒。
杠子是放在两人肩上的木棒,杵子是每个抬工拿在手上,抵在地面上支撑人体的平衡、给身体增加力量的工具。杠子和杵子的材质是红心杉木,挑选长在向阳岩上的杉木做成。它们的制作程序与4纽、8纽一样,先去粗皮,然后在杠子的中点凿一条浅槽,作为拴物的中点,将力道平均分配给两人,在两端,挖有一弧形凹槽,用于放在肩上,弧形的长短以肩的厚度为宜。弧形凹槽的两端,各凿有一条浅槽,用于放杵子的扁平头端,在歇气时、起步前,将杵子支撑在这里,代替肩部支撑杠子。杠子的长度为约2.4米(七尺一寸五),中间略粗,直径约10厘米,两端略细,直径约6厘米。杵子的高度根据抬工自己的高矮决定,以立在地上平胸为宜。杵子的顶端,即手握的地方为扁平,触地端为圆柱形,下粗上细。
抬钻机时,尽管是冰天雪地,寸步难行,但仍然要叫号子,号子是号令,是全体抬工步伐的节奏,也是为了减轻受伤抬工的疼痛。在难行的路上,或上坡时,叫的是慢号子,即2/2拍,在平坦大道上,叫的是快号子,即2/4拍。无论是慢号子还是快号子,号子的节拍要落在重脚上,重脚即是尖子人物所承重肩膀同侧的脚。说到这里,就涉及到抬工的脚法。尖子是站在整个队列第一的抬工,喊什么号子,重脚在左或是右,都由尖子决定,在起步时,杠子放在尖子的右肩(或尖子喊“前一”),居于抬件右侧的抬工,首先要同时起右脚,居于抬件左侧的抬工,首先要同时起左脚,在抬件的两侧,形成右脚——左脚的平衡,仿佛双脚同时落地那么平稳。反之,杠子放在尖子的左肩上(或尖子喊“前二”),尖子同侧的抬工要首先迈左脚,另一侧的抬工要迈右脚。因而,能做到号子声、杵子声、脚步声,三声合一,节奏均匀,既好听又整齐。
(慢腿号子•上坡•2/4拍)
领:哦哟嗬嗬嗬
合:哟吔哟嗬嗬
领:伙计的伙吔
合:伙计啷个说哟
领:有几步陡去啦陡哦
合:大伙都扣起手哦
领:越陡越难登啰
合:越陡越有劲啰
领:伙计的伙呃
合:伙计就啷个说哦
领:过来唉吔了啰嗬
合:这里哟好啰嗬
这个号子,既报了路况,也起到了统一步伐、鼓舞士气的作用,大家在不知不觉中,把钻机抬到了目的地。
在抬的时候,肩法也十分讲究,有平肩、挂肩、抵肩之分,上坡时,肩部靠在杠子弧形凹槽的前部,称为挂肩;平路时,则用平肩,将弧形凹槽的正中压在肩上;下坡时,则用抵肩,将弧形肩窝的后部压在肩上。这些肩法,都是为了防止后坠、前倾拉伤肌肉。
杠子抬在不同的肩上,也是有称呼的,分别有顺肩、夹肩、裹肩,顺肩是指大伙抬的杠子,都放在同一侧肩上,如同时放在左肩或右肩。夹肩则是不规则的抬肩,有的放在左,有的放在右,这种抬法,不适合窄路,抬起来容易夹伤颈部。裹肩是指左侧的人把抬杠放在左或右肩上,右侧的人则把抬杠放在右或左肩上,在窄路上,便于左右扭动,十分灵活。
在身法上,上坡时,身体前倾,下坡时身体后靠。在手法上,一只手拿杵子,杵在地下保持身体的平衡,不需要使用时,就夹在腋窝下,另一只手,要么扶着纽棒,要么大拇指向下,四指搭在杠子上面,虎口卡在杠子上。
三天抬了4个山头,钻探队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回家过年去了。而张玉华的抬班,得到了9元钱的报酬。有几个抬工,脚被竹桩插伤了的,半个月后才痊愈。
“这不是抬工,又苦又累的抬工。”张玉华含泪说到。“我不愿意去想过去的抬工生活,我想到就会流泪。现在好了,有了挖掘机,有了起重机,公路通达的地方,都是用车子、起重机搬运了,用不着抬工了,老一代的抬工都老了,再也抬不动,新一辈的抬工,在没有公路的地方,还在继续抬着,在荒山野岭抬电杆的比较多。”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骨坡抬工号子,现有市级传承人5人,县级传承人20人(含市级)。巫山县文化委在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将抬工号子的传承培训广泛开展,在学校、社区进行传承,并编制了舞台剧《龙骨坡抬工号子》常年演出。在该项目的传承地庙宇镇,正在着手建立传承基地和展览馆。
(根据抬工吴扬洪、传承人张玉华讲述整理)</h3> <h3>抬电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