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四宝"的故事一一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

王者风范

<h1>  南京市高淳区,历史悠久、文化源流,名人辈出、古迹众多。其中民间传说高淳有“四宝”:四方宝塔一字街,倒栽柏树白牡丹。千百年来招来了多少游客的探访、引发了多少文人的遐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方宝塔</h1> <h1>  相传1700多年前,高淳濒丹阳大泽,东吴大将周瑜常驻境内督水师操练于湖上。孙权母亲有时也在小乔的陪同下来高淳游玩。</h1><div><br></div><h1>  当时高淳东门外有一仙人洞,洞中住一许氏道君,因看破红尘,独自修炼,求入仙之术,并在洞前栽上各种奇花异草,将洞取名“许仙洞”。</h1><div><br></div><h1>  某年腊月初七,纷纷扬扬下了一场大雪。次日清晨,许见洞内菊花仍惹人喜爱,洞外却一片银白世界。洞前梅花盛开,吐放清香。此刻不觉心血来潮,煮上一锅“腊八粥”,暖上一壶“百花酒”,邀来淳溪镇姓陈名亦君的好友对酒弈棋,作诗取乐。酒至七分,许对陈说:“敝处花草园胜似仙境,看来对先生有无限乐趣,不知先生将如何谢我?”亦君此时正醉意上升,便愤愤回道:“此花草园并非你一人所有,明日我要改名陈仙洞”。这样,你一言他一语,不觉弄假成真,双方动手动脚,道君抓起酒壶将亦君打伤。陈道一声“县里不会府里会”,即拂袖而去。亦君满腔怒气,径投县府而去。因酒醉路滑,一头撞在孙母外出赏景的座轿上,孙母揭帘探身一看是个醉汉,便喝令随从将陈捆绑。亦君经这一吓,酒化作冷汗,醉意全消,觉察这老妇来头不小,忙低头认罪,变得彬彬有礼,词语文雅。</h1><div><br></div><h1>  孙母细看是一位文人,便询问其故,并令其作向导,直奔许仙洞赏景。再道亦君走后,道君独饮闷酒,不觉酩酊大醉,便关上园门进洞休息。孙母乘轿由于路窄坡滑,行动缓慢,亦君先到一步,见花园门紧闭,便大声吆喝,令道君快滚出来迎接。道君见门外亦君单身,后随一帮人。心想定是来报复的,便一手开门,一手操起撑门杠,朝亦君打去。亦君被打昏在地,适逢孙母赶到,喝令“拿下此畜牲“。道君听众随从高呼“国太”和“遵命”之声,“啊”的一声昏倒于地。随从们看到许已昏厥过去,怕孙母受惊,即转身将她扶入洞中休息片刻,尔后又观赏了一番园景,并挖了些奇异花草,离别时已黄昏辰光。而倒在道旁之二君,早被孙母遗忘。</h1><div><br></div><h1>  传说,许陈二君因死得无辜,幽灵不散,常在孙母梦中出现,喊冤告状,哭诉争辩,吓得孙母精神恍惚,食寝不安,只得要求儿子设法解难。孙权哪改违拗,即命周瑜代办,周瑜奉命选择孙母80寿辰之日,邀风水先生在高淳东门外看准地基,于赤乌二年(239年)建砖木结构四方宝塔一座,一作祝寿,二为镇邪。</h1> <h1>  保圣寺塔,位于县城东郊,是至今我省保存历史最久的两座方塔(另一座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个标志性建筑。</h1><div><br></div><h1>  唐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贯休于龙城山扩建寺院,将塔取名“龙城寺塔”,宋祥符年间改名保圣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内原有山门、大殿、客堂、厢房、斋房等建筑,并塑观音、文殊、普贤、护法神、罗汉等五十一身,后皆毁于兵火,唯塔幸存。现塔据清《重修宝塔碑记》及塔基砖铭所载:“南宋绍兴三年(1133年),邑人刘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维修,明崇祯十年(1637年)经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将该塔作为寺院内的藏经阁。此后几经修缮,古塔方得保存。</h1><div><br></div><h1>  该塔造型为四方七级,砖木结构楼阁式,总高33.5米。塔的底层外设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观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塔廊不仅是建筑上的需要,还是和尚围绕塔身颂经礼拜的场合。塔可逐级扶梯折上,一层和七层塔壁四向设壶门,二层与六层为减少风对塔身的阻力,门位隔层相闪洞开,造型可谓别具匠心。塔檐由下而上逐级递收,翼角缓缓起戗。每层塔壁腰檐、砖制斗拱,出二挑华拱承挑平座于塔身之外,其上四周竖立木制栏杆,形成回廊,游人可凭栏远眺,饱览湖光镇貌。塔之顶部,由覆钵、露盘七重相轮组成。部件均以生铁铸造,重约3.5吨,高6.36米。近视保圣寺塔,宝顶犹如竹笋拔地而起,远眺若健笔凌云。千百年来,它被高淳人民颂为“四宝之魁”。</h1><div><br></div><h1>  近年来,文物保护在各级政府的重视下进一步加强,宝塔作为一方重点文物于1986年得到修缮,使纤秀挺拔的塔身更加坚固。以塔为中心的保圣寺塔园占地4700多平方米,四周砌以256米的围墙,出入口建起了门厅,院内建有六角亭及云龙阁,作为游人休憩场所。南北围墙长廊里,还陈列着本地收集的100多件碑记、石刻,民俗用品和高淳出土精品文物图片展。游人至此,欣赏碑文,神驰远古,会油然生发出对历朝兴衰的无限感慨。塔园内还栽种了数百种名贵花木,正可谓春有红樱争艳,夏有玉兰吐芳,秋有丹桂飘香,冬有腊梅怒放。置身其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h1> <h1>  如今,对外开放的保圣寺塔,常年迎来众多慕名观瞻的游客,人们入园站在塔下仰望塔身,只见飞檐蔽日,翘角凌云,塔刹挺拔,直冲九霄。各层翼角所悬铜铃,铃声如环击佩鸣,声声入耳,令人心驰神往。据说佛塔风铃因人施鸣,迷者闻之百感交集,行恶即止;智者听之朝善而行,倍加珍惜时光,顺梯登临顶室,朝窗举目四望,淳溪古镇公路纵横密如蛛网,市区幢幢高楼耸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南固城、北石臼,波光粼粼,湖边花山、游山姿容秀丽,东面田野风光也历历在目。登高观景,倍觉心胸开朗,意境无涯。</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字街</h1> <h1><b>  高淳民间相传,固城湖中有一条街,名曰“一字街”。自宋时筑永丰圩后,固城湖中先后筑了大小圩围数十个,从东到西连成一片,北连圩堤沿河道成一直线,圩民聚居两旁,水陆交通比较方便,来往商旅络绎不绝,人们利用花山开采的青灰条石,铺成“一”字形街道,店铺林立,炊烟绕绕,是当时远近闻名的集市。</b><b><br></b><b>  自明洪武年间建了东坝以后,尤其是正德年间加高东坝三丈,使江水、山洪不能东流。因此,固城湖水位猛增,大小60个圩沉没湖中,“一字街”也埋于湖底淤泥之中。现今讲的一字街,多指保存下来的高淳老街。</b><b><br></b></h1><h1><b>  座落在高淳县城的老街,又名淳溪老街,始建于宋代,在形成之际便为商业街,因此在建筑布局上体现了聚财的思想,平面形状为兜钱状弧型,有点象英文“s”,寓意将财富收入兜中。</b></h1> <h1>  放眼整个江苏地区,为什么会有保存得如此完好的古老街道呢?原来,古时候陆上交通不方便,而水上运输却十分发达,并且凡是临近码头、港口的地区都较为繁荣,高淳县历史上就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淳溪老街就紧靠高淳当时最繁忙的一条漕运通道――官溪河,在宋代,官溪河码头停靠的船只长达数里,历来是与芜湖、无锡齐名的米市之一。官溪河上通芜湖、安庆,下达苏州、杭州,是太湖水系中苏杭地区通往长江下游的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距离最近,也是最安全的咽喉水路。码头上南北货物繁多,东西客商云集,成为商业活动频繁之地。因为老街商业的繁荣,为商业活动提供服务的其它行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在明清时代,老街已日臻完善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集商贸、饮食、风俗为一体的商业街市。</h1> <h1>  老街的街面,中间是胭脂色的花岗石横向排列,两旁用青色石灰岩纵向铺成。色调暖冷相间,排列横纵有序,给人们以强烈的美感。除了街面非常有特点外,沿街的老式排水管道也很有讲究,下水道的石制板融合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盖子外框是正方形的,中间是圆形的,这代表“天圆地方”,中间腰形的把手依照宋朝银元宝的形状,在古时候,每当清理下水道的时候,工人们为了不弄脏过往行人,往往会喊一句“见水生财了”,这时,大家就知道要避让了。</h1> <h1>  老街房屋前面营业,上部住宿、会客,后进用作仓库或作坊。商店门面多为三间,纵深数进,两进之间有厢房连接,自成院落,中间是天井,天井在古建筑上是为通风采光而设计的,但在民俗方面却有它独到的含义,在古时候,人们把水比喻成财富,所以有见水生财的说法,天上下的雨水就是天赐之财,古人专门设计了天井,下雨时,雨水顺着屋檐流到天井里,寓意“回水归堂,肥水不外流”。</h1> <h1>  老街建筑结构就是江南古建筑中较为典型的“一颗印”式建筑,房屋都是两层砖木结构,单檐悬山,青砖小瓦马头墙,白色墙壁,黑色屋顶,两侧墙体伸出户外,上砌口含腰鼓的龙头,相传专吃火魔。大致隔5至15幢房屋留2米左右的纵深通巷,巷口上方建“土地神楼”。据说这种土地神楼是春秋战国时吴国大将伍子胥发明的,传说吴王为了灭掉楚国,命伍子胥开凿一条运兵运粮的河道,伍子胥领命后四处选址,最后决定在现在的固城湖以北开凿,可没想到工程非常不顺利,头天挖出的河道,第二天就恢复原样,并且开挖河道的民夫和士兵都得了一种怪病,伍子胥非常恼火,可也无可奈何,有一天他梦见一位仙人对他说:“欲开河道,先敬土地”,原来伍子胥是楚国人,可他现在却要帮助吴国灭掉自己的国家,土地不满他的做法,故意出难题给他,伍子胥得到仙人指点,就大兴土木,大造土地庙,敬香求神,土地神一来看他心诚,二来觉得天命如此,也只好罢休,不再为难伍子胥,后来这条运河终于开通,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河。</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倒栽柏树</h1> <h1>  在高淳县和溧水县交界处的双牌石往南,朝高淳县城的方向行四五公里,你就会发现马路右边有一棵又高又大、形状怪异的古树。这是一棵稀有的柏树,株高数丈,身大十围,远看象一顶撑天的华盖,近看似一棵硕大无比的天然盆景。更为奇特的是,树上的枝条精光透亮,仅枝梢有一簇翠绿的细叶,现出勃勃生机。根根枝条扭曲作势,互相绞扎盘旋,好似虬龙昂首腾空,又象是密密的树根缠成一团。文人称之谓“凌云作势头埋地,捧日有心根向天”,村民们说它是“倒栽的柏树”。</h1><div><br></div><h1>  “倒栽柏树”历来为高淳四宝之一,遐迩闻名。此树相传是晋代一位叫许旌阳的道仙所栽,因为沾上了仙气,经久不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h1> <h1>  提起许旌阳倒栽柏树,其中有一段十分有趣的传奇故事。传说许旌阳原籍何南,幼年随父母飘泊到江南,在高淳的檀溪渡落户。小旌阳自幼聪慧,6岁时到附近的南道观读书,成绩出众。过了一段时间,先生发现他早上经常迟到,就找他问话。不问便罢,一问令人毛骨悚然。原来小旌阳每天从家里到学校要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有一天背着书包正往学校走,突然从竹林深处跑出一个身穿红兜肚光着小屁股的娃娃来,硬缠着要跟他捉迷藏。小旌阳见娃娃活泼可爱,也不推辞,两人就嬉闹起来。玩着玩着,竟把上学念书的事,一下子丢到了脑后。先生听了十分惊异,心想竹林中没有人家,哪来的娃娃?莫非这娃娃就是人们所说的“何首乌精”不成?何首乌是一种有奇效的补品,吃下去可以长生不老,何不取来“纳福”?想到这里,先生心头掠过一阵狂喜。他立即找来一段红线,交到小旌阳手中,又为此这般教他照计行事。</h1><div><br></div><h1>  第二天早上,小旌阳照常跟娃娃玩捉迷藏,乘其不注意时,悄悄地将红线系到他头顶竖着的小辫子上。小旌阳做完手脚后,立即赶到学校向先生禀报。先生高兴极了,从后院找来一把铁锹,拉着小旌阳就往竹林中跑。师生俩走进竹林深处,果然在一片绿草丛中发现一根红线头。沿着红线往下挖,挖了好一阵子,终于挖出一支又长又粗的何首乌。何首乌挖回来后,先生拿去洗洗干净,放到砂锅里煨,想一个人“纳福”。谁知这东西成了“精”,不容易煨烂,从上午煨到下午还是硬强强的戳不动。这时有人来请先生到村上办事,先生就交代学生几句出去了。先生走后不久,小旌阳闻到一阵诱人的肉香味从厨房里飘来,搅得他心神不定。他悄悄溜进厨房,揭开锅盖,见“胖娃娃”正在热汤中翻滚,一只小鸟鸟就翘在上面。于是便取过筷子,将小鸟鸟夹下来吃了。先生回来后,发现何首乌少了一只小鸟鸟,急得差点晕倒。他料想小鸟鸟一定是小旌阳偷吃的,心中恼火,又不便发作。转念一想,既然何首乌要整个儿吃下去才有效,倒不如索性成全了这小家伙,让他全吃下去,也算我做了一件善事。放学后,先生把小旌阳留下。小旌阳先是吓了一跳,以为先生要处罚他。后来见先生真心让他吃,这才大口大口地吃起来,把一支何首乌全吃下去。</h1><div><br></div><h1>  小旌阳吃下何首乌后,身体越长越结实,力气越长越大。有一天先生外出,没等他前脚跨出门坎,学生们就一窝蜂跑到后院打闹。闹了一阵,有人提议比力气,看谁能把墙边的小柏树拔起来。小树已长到一人多高,有三四个指头粗,拔起来谈何容易。几个年龄大些的孩子上去拔,没有能拔得动。轮到小旌阳了,他上前两腿叉开,双手抓住树杆用力向上一提,一棵小树被拔了起来。同学中发生一片喝彩声。小旌阳乘兴再上去拔,又拔起一棵。这时前门传来先生回校的消息,众学生吓得拔腿就往教室里跑。小旌阳跑到半路,想起拔倒的两棵树,又折回来,慌忙把树捡起来,分别塞到院中两口道士用来炼丹的井中,瞒过了先生的眼睛。</h1><div><br></div><h1>  几年后,许旌阳考到了功名,当上了县令。后来又经神仙点化迷上了道术,成为远近闻名的道仙。有一天,村里人发现他家的房子好端端腾空而起,飞上九天,一家人也从此无影无踪。许旌阳得道升天的消息不胫而走,越传越奇,都说他上天做了“真君”。为了纪念他,当地人就将他幼年读书的南道观改名“寻真观”,将他当年炼丹的地方叫做“炼丹台”。</h1><div><br></div><h1>  说来也怪,许旌阳当年慌慌张张倒插在井中的两棵小柏树,后来竟长成参天大树。而且形状怪异,枝条长得象树根,看上去如倒栽的一样。这两棵树,有一棵早年被大风刮倒,只留下一口“丹井”;另一棵则保存到现在,传为稀世之宝。</h1><div><br></div><h1>  你到高淳旅游观光,别忘了在古柏镇下车,走近千年古柏,去领略一番仙树的风采。古树的仙风道骨,仿佛就是道仙许旌阳的化身;柏枝散发出的阵阵清香,似乎将你引入一座香烟缭绕的道观;当年许旌阳得道成仙的情景,此刻会一幕幕出现在你的眼前。</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牡丹</h1> <h1>  高淳县中南部有一风景秀丽之山,曾经生长了一株神奇的牡丹花,从此被取名花山。山间有眼终年涓涓不息的泉水,人们叫它“玉泉”。泉水注入山坡大池塘,称为“玉泉池”。山下村庄星罗棋布,生活着勤劳俭朴的农户,他们常在耕织之余上山找一些副业,上古镇――固城出售,换回日常用品。</h1><h1>  据传,有一鲁姓青年,上山砍柴归来途中,被毒蛇咬伤,昏厥不起。适逢八洞仙中之铁拐李,闻呻吟之声赶到,取葫中神丹让其饮服,但未见效。而树上挂下一蜘蛛,闻上伤口,吸去毒汁,堕入玉泉池,吐完毒丝,安然无恙地消失于杂草丛中。</h1><div><br></div><h1>  铁拐李眼见青年遇蜘蛛得救,十分惊奇,摇摇葫中之丹惭愧地说:“怪哉!愧哉!”愤限地把葫在大青石上砸得粉碎道:“白费炼丹千日,石上开花一时。”便扬长而去。</h1> <h1>  在铁拐李砸碎的葫芦中,正巧尚有一粒神丹,当时滚落在石缝之中。由于天久日长,日晒雨淋,霜施雪育,数十年后终于应验了铁拐李无心之言,从数丈方圆的大石缝中,长出一株秀美茁壮的白牡丹花。</h1><div><br></div><h1>  白牡丹,由于长得神奇、艳丽、芬芳,消息很快传到邻省邻县,招来了无数游客。后经僧人明觉善师化缘募捐,倚山傍水建庙宇一座,取名“玉泉寺”。同时,筑院墙,造茶楼,招收小僧接待八府三江香客游人。时间一长,把那些小和尚累得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他们暗中商定,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夏夜,从伙房抬来数桶开水,浇灌在牡丹花上。从此,牡丹枯黄雕谢,永不复青。</h1> <h1>图文来自网络。</h1><h3><br></h3><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10月17日编撰于下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