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北诗镇地处高平市东部土石山区,镇政府驻地北诗村距高平市区14.9公里。1962年称作北诗公社,1984年建乡,1995年同拥万乡合并成为新的北诗镇。境内自北往南有翠屏山、百花山、四明山、凤山,丘陵起伏,平均海拔高度在888.9-1210米之间,东北以松山与陵川县(礼义镇)分界,西与高平市米山镇毗连,南与石末乡为邻,北与陈区镇和建宁乡接壤。区域东西宽9KM,南北纵12KM,版图总面积74.74平方公里,辖37个行政村,14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1010人,10416户,耕地面积41798亩,11个镇直单位,境内公路总里程87公里,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金代建筑二仙宫。每年清明节和十月十八日在北诗镇区举行民间物资交易大会,届时,参加赶集的人流络绎不绝。</h3> <h3>北诗镇下辖以下地区:</h3><h3> 北诗村、北缮村、北诗午村、南诗午村、贺庄村、山秦村、西山村、野沟村、董庄村、秦家庄村、南诗村、西诗村、东吴庄村、龙泉村、中沙村、上沙村、兴洞村、拥万村、平头村、姬家庄村、掘缮村、龙尾村、郝庄村、兴龙村、丹水村、寨上村、庄上村、炉引村、西韩村、东韩村、南坪村、南村、东岭村、中坪村、化壁村、长畛村和平寨村。<br /></h3> <h3> 多年以前,北诗村原来叫"大寺村",因村子有座迎祥寺。村子主要位于寺之北故名为北寺村,南面称作南寺村,西有西寺村。</h3> <h1>地理气候</h1><h3> 北诗镇镇域地势北高南低,境内自北往南有翠屏山、百花山、四明山、凤山,丘陵起伏,地质破碎。气候属暖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长夏短;春季少雨多风,干旱时有发生;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阴雨天气多;冬季寒冷,雪雨稀少。无霜期平均在185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0℃左右,最高气温35℃,最低气温-17℃。常年降水量在626~674毫米,年均降水日数为90~98天,主要集中在7-9月。</h3> <h3> 四明山,横亘北诗境内,南北走向。原为北诗和拥万乡的界山。北连百花山,南至兴洞山,南北约2公里,东西宽约1.5公里,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1077米。顶部开阔,没有险峻。</h3> <h1>经济资源</h1><h3> 北诗镇资源丰富,境内蕴藏有优质无烟煤、石灰石、铁矿石、铝钒土等矿产资源,是古老的"煤铁之乡"。山西煤销集团为主体,整合乡、村煤矿重组四明山煤业已落户北诗,成为转型发展新亮点。</h3><h3>农业主产小麦、谷子、玉米。手工业、乡镇企业具有雄厚的基础,全镇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炭、生铁、铁矿石、铸件、体育用品、衡器系列、生石灰、机制砖、水泥预制构件、耐火材料等,从业人员3500人。境内三分之二的丘陵山地建有苹果园1.2万亩,是高平最大的优质苹果基地。"四明山牌"优质苹果连续两届获省果品展销会银奖,被国家确定为无公害绿色产品。以明东河优质蚕桑和以规模养殖场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园区蓬勃发展,以东岭、化壁生态农业园、四明山文化旅游园为转型崛起的示范区,初步形成苹果、蚕桑、蔬菜、生猪为主的现代农业。</h3> <h3>上沙壁黑小米</h3><h3> 黑小米,口感好、香味浓,同时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及维生素E,有软化血管,防老保健的作用。色泽黑绿,有丰富的天然黑色素,有滋阴补血,乌发防衰之功效。</h3> <h3>上沙壁红薯</h3><h3> 上沙壁红薯含有较高的淀粉、可溶性糖、纤维素、维生素C、胡萝卜素及其他维生素(维生素B-、维生素Bz、维生素E)、微量元素,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质元素和亚油酸等。是一种天然全价的滋补食品。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红薯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热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特殊功能。</h3> <h3>晚秋黄梨</h3><h3> 果大,外观金黄、晶莹透亮,肉质白、脆、嫩、细、核小无渣,汁多味甜,耐贮(耐存放、耐高温、不易腐烂)。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和微生物,具有健胃、消食、润肺止咳、生津止渴、解酒抗癌等多种功效,长期食用具有抗辐射、嫩白肌肤的特效。</h3> <h3>四明山苹果</h3><h3> 北诗镇盛产的"四明山"苹果营养丰富,香脆可口,曾于2005年和2006年先后两次荣膺山西省果品展销会银奖,2012取得无公害产品认证,2016年更是荣登"山西省著名商标"认定名单榜。四明山苹果因其独特的地域条件,东经112.92゜,北纬35.8゜,处在全国知名苹果产业分布带陕西渭南山东烟台的产业带上,低纬度、高海拔、温差大、日照好,产出的苹果着色好、果皮厚、果肉多、糖分高、口感好,耐贮藏。</h3> <h1><b>经济发展</b></h1><h3> 在转型跨越的重要发展期,北诗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以高陵高速郝庄互通,连接礼夺、米双、董建三条骨干公路,覆盖37个进村公路,境内公路总里程87公里,全镇以油松封顶、通道绿化、园林村为重点,生态建设、森林覆盖率达26%,成为全市生态型乡镇,为建设绿色宜居镇奠定基础。</h3> <h3> 新型集镇以北诗中学,北诗、拥万中心小学,北诗中心幼儿园及镇综合文化站为标志,新开工建设府前广场改造和清风路开通,延伸为四明山煤业发展拓宽空间。公共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镇实现中小学校舍安全、村级卫生所、村通班车、安全自来水,村文化活动中心、村级阵地建设以及户通水泥路、有线电视"八个全覆盖",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h3> <h1><b>历史文化</b></h1><h3> 北诗镇历史上曾以剧团多、八音会多,现在大中专生多、教师多、医生多,是闻名全市的"文化之乡"。"兵的诗人"毕革飞是典型代表。</h3> <h3>毕格飞</h3> <h3>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金代建筑二仙宫,还有龙顶山战斗、四明山保卫战等抗日战争遗址和马抱泉、瘟神庙等胜境。北诗自然环境优美,山河绚丽,万壑争流,灵秀其间,气候宜人。整个地形北高南低三面环山。文物古迹有翠屏山南麓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仙宫,有高庙山的二仙庙、长畛村北的瘟神洞等。丹水村北、拥万村西、西韩村西三村南北呈一字型各长有一棵古柏,株距2500米,树形各异,相辅相成,组成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堪称奇观。</h3> <h3> 二仙宫位于高平市北诗镇中坪村翠屏山南麓。它是晋城境内专为冲慧、冲淑二位真人修建的行宫。二仙宫地处高岭,背靠青山,前邻亘原,视野开阔,放眼望去,一览无遗,不得不赞叹先人为二仙修建行宫选址上的虔诚。</h3> <h3> 二仙宫坐北朝南,南面视野开阔,东西北三面林荫拱翠,令人产生清幽静雅之感。山门建在七层砂石砌筑的台基上,台基高约1米,两侧有东西翼楼。站在其下望去,面阔三间的山门高大雄浑,气势巍峨。山门入深四间,前一间设廊,上建倒坐戏台。</h3> <h3> 山门前有砂岩石砌花栏围墙,东西两侧尚存钏鼓楼、下廊院及石牌门等遗址。山门的构筑工艺最为精致,上书"惠淑流芳"四字。檐下斗拱和柱头雀替有木雕,上刻云纹飞龙,其雕工之精细,让人赞叹不已。二仙宫为单进院落,东西宽30米,南北长68米,占地2040平方米。整个建筑沿中轴线布局严谨,形制规整。正殿为二仙殿,是金建元修之物。二仙殿呈正方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结构为六架椽屋四椽栿前对乳栿通檐用三柱。乳袱下设前廊,柱头施五辅作双昂斗拱,补间五辅作。廊檐置四根抹角方形石柱,侧角收分明显,能够让人感觉到宋金时期建筑风格。其周檐施斗拱,飞檐层叠,顶复布瓦,金龙剪边。殿顶前后四个挑角上,各挂四只风铃。</h3> <h3> 宫内一通刻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秋仲月望日"《重修二仙宫碑记》上的文字:"二仙神庙,其来远矣。灵感唐昭宗之前,褒封以旌在庙,共晓圣母之灵应,而芳名以上彻于堂皇。"唐昭宗李晔(867年-904年),888年-904年在位16年,死时年仅38岁。由 此来看,二仙宫始建于唐昭宗时期。"创自唐昭宗天祐之末年也,其来远矣重修于元朝至元三年。"刻于明天启七年(1627年)的《重修二仙宫壁记》的这段文字,将二仙宫的创建时间具体到唐昭宗天祐年间。"天祐"为唐昭宗末期使用的年号,也就是904年-907年。这也说明,二仙宫距今已有1100多历史了。</h3> <h3> 在20多通石碑中,同治年间立的2通龟驮大石碑最为引人注目。两通石碑立于正殿外东西两侧,为二仙宫最具有工艺珍品价值石碑。两通石碑高相差无几,均为石灰岩石。立于殿西的《重修灵贶宫碑记》高3.36米,宽0.68米,厚0.25米。而立于殿东的《重修二仙庙碑记》,宽度、厚度与其相同,只是"个头儿"略高,为3.46米。如果算上1米高的方形碑首,两座石碑的高度分别为4.36米、4.46米。类似的高大石碑,在其他庙宇中较为少见。</h3> <h3> 镶嵌在神台上的石碑。碑上有题记:"翠屏一景,水清山秀。中建真人行宫,乃时祈祭之所。原夫真人显圣迹于秦关,施德泽于黎庶。今者宫室既备,藻饰鸠全。奈何基址已坏,柱础难存,真人无可安坐。今有本地维纳谨发虔诚,各舍己财,仍招良匠,遂甃基地,继功于后。岁易年迁,恐不知其首,故记之耳,直书年日而已。"时间为"金大定十二年九月(1172年)",最后落款为"维纳靳琪等"。"维那"系梵汉兼举之词,又作都维那,旧称悦众、寺护,为寺中统理僧众杂事之职僧。作为祭祀"地方神"的神庙,二仙宫并非佛教寺庙,何来"维那"?不过,从这块石碑上的文字来看,创建于唐代的二仙宫,曾在金大定年间重建,后经元明清历代增建和修缮,其中尤其以元代至元年间重修规模最大。而原汁原味的金代建筑二仙宫却完好无损地保留至今。与其他二仙庙不同,二仙宫的石刻碑记较多。除金代青石题记及明代的《重修二仙宫碑记》《重修二仙宫壁记》外,二仙宫内现存石碑墙碑20余通。</h3><h3> 从现存的碑刻来看,除金代题记碑外,最早的石碑为立于"元至元五年(1339年)仲冬十一月"的《大元国泽州高平县举义乡话壁村翠屏山重修真泽行宫之记》,详细记载了"二仙"的传说及重修二仙宫的过程。明代碑碣最多,共计12通,横跨万历、天启、崇祯各个时期。这些碑文清晰地告诉后人二仙宫所经历的历史。从这些碑文可看出,同治二年至十二年(1863年-1873年),是清时最后一次维修二仙宫。</h3> <h3> 东西两碑碑首均为方形,上刻高浮雕双龙,玲珑剔透,栩栩如生,十分逼真,其间分别刻有"灵贶王""真泽圣"字样。碑首背面都刻有字,东碑为"万善同归",西碑为"福缘善庆"。"灵贶王"就是后羿。两碑均为清同治十二年九月立石,只是碑首、碑身雕刻的图案有所不同。西碑碑首底边为老子训教图、书画图和几何图案。碑身周边为游龙祥云图、四季花卉和几何图纹。而东碑碑首边除老子训教图、几何图纹外,还有琴棋书画。碑身周边图案与西碑无异。两通石碑线条流畅、精细,碑背面均刻着昔日各村、社、字号、个人捐来的银两花名。从雕刻工艺来看,完全出自同一匠人之手。</h3><h3> 翠屏山南麓的山上有处大石窝,四周石块高大陡峭,名叫石蛇壑。相传,古时有条大蛇盘踞在石窝内,常常伤害人畜,附近村民人心惶惶。百姓的遭遇被冲淑、冲惠得知,二仙深恨龙蛇残暴,决心为民除害。一天,正当龙蛇展身挺腰准备袭击村民时,二仙突至,施展神术,将龙蛇断为三截:头部甩到陵川县的龙王头村;身部飞到陵川县的申(身)庄村;尾部落到高平北诗镇的龙尾村。</h3><h3> 为感谢二仙除害,村民就将石蛇壑北边取名二仙岭,并在岭上修二仙宫。自古以来,北诗镇下辖的南村、中坪、化壁、长畛、东岭、南村共六村村民每逢元宵节、清明节、七月初七,都会携带供品前往祀之,以表示对二仙的敬意。</h3><h3>在二仙宫正殿东西两端,各有精雕细刻的石狮一只,东边公狮一只脚踩绣球;西边母狮脚踩小狮。秦振祥说,有人推测,这对石狮雕刻于唐代。石狮为砂石岩,让人疑惑的是,狮身竟然被染成绿色,打卷儿的发髻也成为深绿色,与动画片中的卡通形象有几分相似。站在远处观瞧,好像是一对"琉璃狮"。</h3> <h3> 瘟神庙</h3> <h3> 瘟神庙位于长畛村北,此处苍松翠柏,林木茂盛,流水潺潺。在瘟神庙右边有个小月亮门,过月亮门有一座小型药王庙,供奉两位药王,旁边还有一个老君爷的神位。在庙前小广场的右边有一个微型小庙供奉龙王爷,前有一眼井,泉水清澈见底,每年正月十六,村民都要到此破冰取水,据说喝了此水一年无病无灾。可谓:东风拂面二月天,北凤山坳桃花艳。瘟神庙前虔诚拜,消灾去病身体健。</h3> <h3><b>龙尾东岳大庙</b></h3> <h3> 村名由来:龙尾,简单解释,就是龙的尾巴。神龙摆尾,活灵活现,蕴藏着深厚的d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神话般的传说,神奇般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脍炙人口。</h3><h3> 龙尾村名的由来,相关记载也是解释不一、说法多样。按村上居住人口推,姬杜两姓比例最大,几乎占据全村总人口的80%90%以上,有"姬杜两家兴龙尾"之说,按姓氏名村,那肯定是姬杜两家了。龙尾村的来历又是如何呢?据1986年前的高平县地名誌记载:</h3><h3> 说法一,村东北蜿蜒至陵川县龙王头村一带的山势,很象一条巨龙,村北的山岭犹如龙的尾巴,故称龙尾。</h3><h3> 说法二,有一个神话传说,据说翠屏山南脚下有一石蛇壑,壑内有一巨蛇,庞大如龙,时常出来伤害人畜、罪孽深重。善良的二仙姑为民除害,将蛇踩成三截:一截为头,溅至陵川的龙王头;一截为身,飞到陵川的申(身)庄;一截为尾,落到龙尾村。故有"二仙姑两脚踩出三个村"之传。</h3><h3> 说法三,据大元国至治元年的碑文记载:龙尾村东有神山之说,是卧龙据神之地,整个地方景色秀丽、叠嶂万状,犹如巨龙出水之势,在此接地气、显龙脉的地方偏西建起了村子。</h3><h3> 不管何种说法,如何解释,都是围绕着一个"龙"字去命村名的。龙的文化、神奇的传说,从古流传至今,成为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h3><h3> 东岳庙建筑宏大,五进之深,现存元代的东岳庙重修碑记、官窑砖印,非常珍贵,有多处精美砖雕、石雕、木雕。<br /></h3> <h3><b>北善村上寺庙</b></h3> <h3><b>跑马坪云图</b></h3> <h3>马报泉所在地</h3> <h3> 据传朱元璋在上寺庙避难时期,多带兵马就在跑马坪训练,跑马坪边有一泉眼,跑马坪上的马会在此围着喝水形成马报泉的景观。当地人现在上山后还会在此泉眼印水。</h3> <h3>左佛洞行宫</h3> <h3>北魏石窟</h3> <h3><b>高庙山二仙庙</b></h3> <h3> 凤山距北诗镇东南7公里许,南与石末乡相连。与其说是山,远望去只能算是一个小山丘,只因观其山势形貌像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而得名。据碑文记载是为了纪念真泽二仙在本地布恩施善修建了此庙,始建于宋金太平年间,重修于光绪年间,后毁于战火,几经修复,现仅存正殿、东西侧房和戏台一座。</h3> <h3>凤山仙居</h3><h3> 据传山上庙中曾长着一颗枝丫布局如同七星的大柏树,古称为七星树;庙西有一洞穴,在大风摇曳松柏之时,洞中会发出恰似锣鼓轰响的声音,古称锣鼓洞;素有"藤缠树"之说,而庙东却有树盘藤长、藤盘树长之奇树......顺着时代的变迁,各种奇观已不复存在,但凤山两翼下源源不断的山泉和七夕前的庙会却流传于今。</h3> <h3>真泽宫</h3><h3> 坐落在山顶的真泽宫,占地东西宽30余米,南北长90余米,加之附属建筑总共占地约6100平方米。综观庙内,殿宇高阔,布局对称,结构严谨,金碧辉煌,建筑规模巍然壮观。该庙不仅在东山后名扬四方,乃至高平市均属上乘。真泽宫的点缀,使得既不险峻,又不高耸的四明山身价倍增。</h3> <h3>西韩关帝庙</h3> <h3>一字型古柏奇观</h3> <h3>西韩村西古柏</h3> <h3>拥万村西古柏</h3> <h3>丹水村北古柏</h3> <h3>北诗英烈</h3> <h3>北诗抗战烈士名录</h3><h3> 谭老旦(1894-1934) 东韩村人,战士,在江苏作战牺牲。</h3><h3> </h3><h3> 秦胡旦(1919-1937) 北诗午村人,战士,在西兆作战牺牲。</h3><h3> </h3><h3> 秦保锁(1915-1937) 秦家庄村人,共产党员,村农会干部,1937年被敌杀害。</h3><h3> </h3><h3> 袁天平(1919-1938) 长畛村人,战士,在河北作战牺牲。</h3><h3> </h3><h3> 李来富(1914-1938) 南村村人,战士,在河北威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苏先和(1915-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翼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赵松根(1922-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河南清化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杜思杰(1914-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延安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杜宗星(1918-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延安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郜 份(1919-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江苏作战牺牲。</h3><h3> </h3><h3> 苏小扁(1920-1938) 平头村人,战士,在河南清化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毕安顺(1913-1939) 贺庄村人,战士,在武乡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刘满孩(1910-1939) 北诗村人,战士,在黎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王满昌(1920-1939) 北诗村人,战士,在黎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刘保昌(1908-1939) 北诗村人,战士,在和顺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冯丑红(1912-1939) 东吴庄村人,战士,在高平老马岭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李长法(1921-1939) 南诗村人,战士,在山东作战牺牲。</h3><h3> </h3><h3> 毕培元(1915-1939) 北诗村人,共产党员,太行游击小组宣传员,在江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郭小由(1919-1939) 东岭村人,战士,在沁县大丰桥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杨三秃(1918-1940) 西诗村人,班长,在山东作战牺牲。</h3><h3> </h3><h3> 贺连水(1918-1940) 贺庄村人,战士,在武乡县大叉沟岭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张西成(1913-1940) 东吴庄村人,战士,在山东东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王小旦(1921-1940)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辉县郝间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刘亮孩(1900-1940) 龙泉村人,事务长,在平顺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刘小山(1893-1941) 龙泉村人,战士,在榆次与日军作战牺牲。</h3><h3> </h3><h3> 吴全顺(1915-1941) 东吴庄村人,战士,在河南修武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李炉孩(1919-1941) 龙泉村人,战士,在武乡县老虎岭山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宋修身(1919-1941) 南诗村人,司号员,在河南博爱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郭道春(1920-1941) 南诗村人,战士,在山东作战牺牲。</h3><h3> </h3><h3> 李荣怀(1906-1941) 中沙壁村人,村农会秘书,在高平拥万村被敌杀害。</h3><h3> </h3><h3> 秦贵兴(1918-1941) 南村村人,战士,在河北威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李全来(1921-1941) 化壁村人,战士,因作战负伤,牺牲于本村。</h3><h3> </h3><h3> 毕根法(1921-1942) 南诗午村人,战士,在江苏作战牺牲。</h3><h3> </h3><h3> 宋玉明(1916-1942) 郝庄村人,高平四区干部,在高平南凹被敌杀害。</h3><h3> </h3><h3> 毕富金(1918-1943) 秦家庄村人,战士,在高平拥万被敌杀害。</h3><h3> </h3><h3> 靳合旦(1917-1943) 董庄村人,战士,在江苏作战牺牲。</h3><h3> </h3><h3> 宋秃则(1922-1943) 南诗村人,战士,在江苏作战牺牲。</h3><h3> </h3><h3> 李青山(1920-1943) 南诗村人,高平三科科长,在高平吴庄被敌杀害。</h3><h3> </h3><h3> 靳成柱(1917-1943) 董庄村人,壶关县公安局局长,在壶关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张小聚(1920-1943)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汤阴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韩长生(1921-1943) 南坪村人,战士,在河南作战牺牲。</h3><h3> </h3><h3> 王东升(1916-1943) 旦水村人,战士,在江苏盐城上岗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贺和昌(1908-1944) 贺庄村人,战士,在何顺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王礼山(1905-1944) 兴洞村人,炊事员,在高平石末侯庄山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郭圪济(1922-1944) 南诗村人,战士,在河南修武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李玉珠(1922-1944) 南诗村人,战士,在河南修武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靳德仁(1919-1944) 董庄村人,在河南孟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秦黑女(1895-1944) 秦家庄村人,村农会干部,被敌杀害。</h3><h3> </h3><h3> 姬丑孩(1925-1944) 龙尾村人,战士,在高平郝庄与日军作战牺牲。</h3><h3> </h3><h3> 王小驹(1920-1944)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清化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苏存孝(1925-1944) 平头村人,战士,在延安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付艮春(1924-1944) 平头村人,战士,在延安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毕发生(1922-1944) 平头村人,战士,在河南新安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杜黑孩(1919-1944) 龙尾村人,战士,在河南辉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秦根印(1914-1944) 丹水村人,战士,在江苏离鸡沟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李水平(1919-1945) 龙泉村人,团运输队长,在湖北作战牺牲。</h3><h3> </h3><h3> 赵长毛(1922-1945) 北墡村人,战士,在运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赵松山(1929-1945) 北墡村人,战士,在运城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郭有名(1915-1945) 南诗村人,战士,在环亭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赵昌余(1922-1945)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焦作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王小肉(1926-1945)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清化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王秋孩(1917-1945) 西韩村人,战士,在河南汤阴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毕迷孩(1922-1945) 平头村人,战士,在河南修武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姬昌孩(1919-1945) 龙尾村人,战士,在曲沃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韩忠贵(1922-1945) 南平村人,战士,在石家庄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赵伯义(1906-? ) 长畛村人,战士,1931年失踪。</h3><h3> </h3><h3> 秦金法(1902-? ) 东韩村人,战士,1934年失踪。</h3><h3> </h3><h3> 吴喜根(1922-? ) 董庄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杨福昌(1910-? ) 西诗村人,1937年失踪。</h3><h3> </h3><h3> 石丑孩(1918-? ) 北诗午村人,1937年失踪。</h3><h3> </h3><h3> 刘黑旦(1910-? ) 北诗村人,游击队员,1937年失踪。</h3><h3> </h3><h3> 刘福旺(1908-? ) 北诗村人,游击队员,1937年失踪。</h3><h3> </h3><h3> 刘旦旦(1912-? ) 北诗村人,游击队员,1937年失踪。</h3><h3> </h3><h3> 庞河法(1913-? ) 西诗村人,游击队员,1937年失踪。</h3><h3> </h3><h3> 赵水水(1903-? ) 化壁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杜玉江(1917-? ) 寨上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杨艮锁(1901-? ) 炉引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赵何旺(1918-? ) 化壁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秦秋牛(1917-? ) 南村村人,战士,1937年在山东安丘县战斗中牺牲。</h3><h3> </h3><h3> 唐杰印(1902-? ) 拥万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韩天付(1925-? ) 南坪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谭花荣(1922-? ) 东韩村人,战士,1937年失踪。</h3><h3> </h3><h3> 李蛮和 龙泉村人,1938年失踪。</h3><h3> </h3><h3> 李法旺 龙泉村人,游击队员,1938年失踪。</h3><h3> </h3><h3> 韩路成(1915-? ) 拥万村人,战士,1938年失踪。</h3><h3> </h3><h3> 韩和孩(1904-? ) 拥万村人,战士,1938年失踪。</h3><h3> </h3><h3> 赵秃则(1917-? ) 化壁村人,战士,1938年失踪。</h3><h3> </h3><h3> 秦聚牛(1920-? ) 北诗午村人,1939年失踪。</h3><h3> </h3><h3> 赵来旺(1918-? ) 化壁村人,1939年失踪。</h3><h3> </h3><h3> 靳金旺(1923-? ) 中坪村人,游击队员,1939年失踪。</h3><h3> </h3><h3> 李秃则(1915-? ) 南村村人,战士,1940年在武乡县战斗中失踪。</h3><h3> </h3><h3> 张龙贵(1917-? ) 南村村人,连队青年干事,1942年失踪。</h3><h3> </h3><h3> 秦红发(1916-? ) 南村村人,战士,1942年在河北广宗县战斗中失踪。</h3><h3> </h3><h3> 袁根印(1917-? ) 南村村人,班长,1942年在河南修武县失踪。</h3><h3> </h3><h3> 李海青(1919-? ) 化壁村人,战士,1942年在河北武安县战斗中失踪。</h3><h3> </h3><h3> 李兴旺(1917-? ) 南村村人,战士,1942年在河北涉县战斗中失踪。</h3><h3> </h3><h3> 秦春昌(1928-? ) 南村村人,战士,1943年失踪。</h3><h3> </h3><h3> 车小秃(1925-? ) 南诗午村人,1945年失踪。</h3><h3> </h3><h3> 袁天兴(1921-? ) 南村村人,战士,1945年失踪。</h3><h3> </h3><h3> 李三龙(1926-? ) 中沙壁村人,战士,失踪。</h3><h3> </h3><h3> 李冻孩(1918-? ) 中沙壁村人,战士,失踪。</h3><h3> </h3><h3> 李发顺(1907-? ) 南村村人,战士,在黎城县战斗中失踪。</h3><h3> </h3><h3> 程新其(1927-? ) 南村村人,战士,失踪。</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