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施效了颦 安能叫艺术

暮叮

<h3><b>题记:最近网上一直在盛传少儿版的《红楼梦》,喧哗一片。余以为,并不可喜,甚是其忧,这或许是现代社会的产物!</b></h3><h3><b><br></b></h3><div><b><br></b></div><div>曹先生的巨著《红楼梦》,耗尽一生血泪,看似荒唐,却笔笔辛酸。它是一部有高度思想性和高度艺术性的伟大作品,代表古典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典范之作。</div><div>所以中国电视人,前赴后继的陆续拍了好多版本:越剧版,电视版,电影版。其中以87版为经典版本,10版为闹剧一场,已然销声匿迹。如今时隔七年,又一少儿版的《红楼梦》来袭,以致敬经典版本!</div><div>这版十岁左右的孩子们,被媒体称为“小戏骨”,赞誉声一片,因为他们完全还原了87版的戏路,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演员的表演,画面的表现张力,惟妙惟肖!</div><div><br></div><div>宝黛共读《西厢记》</div> <h3>行动如风拂柳的黛玉</h3> <h3>怡红公子贾宝玉</h3> <h3>老祖宗贾母</h3> <h3>凤辣子“琏二奶奶”</h3> <h3>贤德妃元春</h3> <h3>贾家三姑娘:二木头迎春,敏探春,小妹妹惜春</h3> <h3>憨憨的史湘云</h3> <h3>带发修行的女尼:妙玉</h3> <h3>俏平儿</h3> <h3>勇晴雯</h3> <h3>慧紫娟</h3> <h3>村姑刘姥姥</h3> <h3>看着孩子们一张张稚气未脱的小脸,发育未全的身体,说着与本身年龄不相符的台词,演着爱情的戏码,竭力的想与剧中人靠近的模样,我能说这是为了艺术吗?</h3><h3>从去年少儿版的《新白娘子传奇》,到今年的《红楼梦》,我们的孩子们——未来的祖国花朵,已经成为投资商们赚钱的筹码!</h3><h3>一个个十岁左右的懵懂儿童,成为如今社会的牺牲品。当我们愕然指责,如今孩子的早熟,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我们有没想想,这是谁酿成的恶果?</h3> <h3>我们都知道,曹翁的《红楼梦》是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玉、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h3><h3>小说“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这不是一群孩子来玩过家家游戏。其中的深邃,成年人都未必明白,所以才有穷其一生都在研究红楼的红学家们。</h3><h3>本人不才,一个四十几岁的女子,读红楼二十几载,却略懂了皮毛。</h3><h3>87版红楼人,为了演绎经典,培训班学习了二年,拍摄了整三年,一个个妙龄少年,风华正茂,所以才有了现在的旷世之作。</h3> <h3>《红楼梦》是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博大精深,却非小孩子的读物。</h3><div>我们看看小学语文课本,《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在六年级的教材上,《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则在五年级语文课本上,这些英雄的形象,树立了孩子们疾恶如仇,大义凛然的无畏精神。到了初中阶段,《红楼梦》“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才在初三的语文课程上开始揭开面纱,等进入高中大门时,“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才更深层次的进入潇湘妃子多愁善感,才华横溢的世界!</div><div>在教育的领域里,什么年龄该读什么样的文章,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循序渐进,这才是步入正轨之道!</div> <h3>十岁左右年纪,理应坐在小学三年级的课堂上,听着老师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导,读着孩童的读物,演着儿童的剧集。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着小娇,感受少年的天真与纯洁。而不该过早品味成人世界的沧桑沉沦,纠结于三角恋的漩涡,使自己走上早熟的道路。</h3><h3>如今,“小鲜肉”当道,靠着光鲜的青春容颜,挣着与己工作报酬不相当的高薪,在五光十色的演艺圈,春风得意时,我们不得不感叹一个“花瓶”时代的悲哀!</h3> <h3>看着小黛玉,我们忆起了逝去的晓旭;看着小宝玉,我们感叹欧阳宝玉的老去;看着小宝钗,不仅联想到独身在国外的宝姐姐张莉;老祖宗李婷的过早辞世,板儿的不幸身亡……再一次令我们叹息岁月的无情变迁!</h3><div>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当我们捧起小说《红楼梦》时,87版的梦中人,不由从书本中一一走出。经典不用屡次翻拍,她永远长存在艺术长河中……</div> <h3>这一股怀旧风,打着艺术的幌子,用孩子为模仿秀,以利益为主,搏人眼球,实乃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使虚荣膨胀。</h3><h3>请还孩子们一个真善美的世界,让他们健康的成长,我们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作为这社会的一分子,责无旁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