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历史是人写的,往往屈从于人事,成为时代背景下的牺牲品。即使是司马迁,也不能不为情绪左右,因个人经历而诟病刘氏先皇,抬高项羽,贬损刘邦。</h3><h3> 近来读史,掩卷喟叹于首鼠两端的吴三桂之境遇与作为,站在历史制高点,长河落日,时光流转,竟难以置评。</h3><h3> 就民族感情而言,我无法原谅吴三桂冲冠一怒出卖汉家天下,好不容易从元人手里夺回江山,竟然再次拱手于满人。</h3><h3> 客观而论,吴三桂那种被时代碾压找不到归宿的绝望与彷徨,是痛彻心扉的。他与其舅舅祖大寿有同样的悲剧。祖大寿宁远之战炮伤努尔哈赤令其伤重不治,按理是满人死敌,最终却因援军洪承畴被困降敌,孤城不支,走降皇太极,任正黄旗汉军总兵。吴三桂遭遇国破家亡,勤王途中得知崇祯自缢,丧国之痛于一个握有重权的总兵而言,仿如失去主人的丧家之犬。更锥心的是亡国之贼李自成执其家眷相挟,从,则为贰臣,气节尽失,为明朝遗老不耻。而吴三桂心底里又特别瞧不起农民出身的李自成。不从,家国两亡,苟活于世又何益。此时的吴三桂手中有山海关这一筹码,彷徨在寻找新主的路口。一方面接受李自成讲和,一方面遣使通过祖大寿讨好皇太极。直到刘宗敏强占其秦淮八艳的歌妓小妾陈圆圆,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断送了汉家江山,更断送了包括其父吴襄在内的三十口家眷性命,负君父之仇,从此与李自成结下梁子,立誓追杀李贼,报家报国。</h3><h3> 历史如此巧合。崇祯十七年,吴三桂背汉降清,封平西王。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阳登基称帝,誓言光复汉家天下。如果不是康熙撤藩,想世镇云南做云南王的吴三桂会不会造反呢?三藩一直是清廷心腹大患,互通声气,从吴三桂叛清耿精忠与尚之信迅即响应来看,三藩皆存二心,也应了康熙撤亦反不撤亦反的断言。</h3><h3> 吴三桂执兴明讨虏之旗叛清,是否真要重振明室江山?清廷对朱三太子案的处置方式以及康熙诛杀朱慈焕,使明朝一干遗臣已然失去复明举事的旗帜。顺治十八年,吴三桂用弓弦勒死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可谓断绝了大明复国的最后念想,还因此封了平西亲王。至于后来率兵祭扫恸哭桂王墓,不过是扯起叛旗时的一个噱头。所以,吴三桂复明之心可疑几近于无。</h3><h3> 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的,吴三桂对李自成的恨刻骨铭心。家仇国恨多半只有家仇。从吴三桂主动跟英王阿济格追杀李自成可以看出,吴跟李不共戴天。阿济格报李闯为九宫山乡勇所杀后,吴三桂还是不信其事。以至云南平定后,吴三桂引兵至湖南石门追杀李自成。石门蒙泉现存云南寨,相传为吴三桂屯兵扎营之所。石门蒙泉三王峪相传为云南王,闯王,土司王混战之地。</h3><h3> 衡州起事时,满淸已入关三十年,大局已定。加之吴三桂反复无常,复明之口号类于刻舟求剑,没人信了。固然,旗人溺于酒色享乐,没多少战斗力,但民心已失,败局自然注定。</h3><h3> 康熙十二年消藩,吴三桂起兵反清,铸行利用通宝,有光背,背厘,背二厘,背五厘,背一分,背云背贵。利用通宝是行用时间最长的义军钱,一直在云贵湘三省混杂于清钱中行用,据证行用最广的是湖南澧水流域临澧澧县一带,直到民国初期才停用。1678年吴三桂称帝衡阳,国号周,年号昭武,铸行昭武通宝。称帝数月吴三桂病卒,其孙吴世璠继位于云南王府,改年号洪化,铸洪化通宝。</h3><h3> 按理,吴三桂铸帀只有这三种,严格说只有前两种。但泉界关于康熙通宝满汉文套子钱的争论却把他牵扯进来。 康熙通宝除宝源宝泉外,过去有满汉"诗文二十品",后来蔵界出现了背巩与背西。听说还有背川背密背贵,泉界未见实物。背西有平头通三角通两个版别,传为山西或吴三桂封平西王后所铸。我倾向于吴三桂铸帀,起初行用于所辖行营。山西有太原局背晋和大同局背同,复铸背西,于理不合。而吴三桂向来与清廷貌合神离,拥兵自重,胆大妄为,荡平云南之前,一直征战于途中。从明朝封平西伯,到清朝封平西王,杀桂王朱由榔之后封平西亲王。特别是入镇云贵之后,清廷准其节制云贵督抚,有除授文武百官之权,时谓"西选"。时有"西选之官遍天下"之说,可见动静之大,毫不忌惮。吴三桂还开征关税,开矿冶金,各行省设局铸钱,他也局外设局,铸行铜帀,号称"西钱",俨然一个小朝廷。朝廷为笼络计,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而吴三桂也不敢大量铸造。我想这也是背西存世稀少的原因。</h3><h3><br></h3><h3><br></h3><h3><br></h3><h3>吴三桂反清铸行的利用通宝</h3> <h3>吴三桂登基铸钱</h3> <h3>吴世璠铸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