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踏入加拿大温哥华的10月,成千上万的三文鱼由太平洋重返自己出生地河流,逆流而上,循着水道回到河流地源头产卵、繁殖,然后相继死亡,结束自己的壮烈旅程,过程蔚为壮观。</h3> <h3>从大海逆着汹涌的水流游向内陆!从离开海水的那一刻起,回流的三文鱼们就不再进食,完全凭着在大海里积蓄下的能量与激流、险难、恶石拼搏。</h3> <h3>三文鱼回游,实际上是一段悲壮的生命繁衍过程。每年的这个季节,三文鱼们就从大海逆流而上,游向淡水水域,准确无误地找回它们的出生地,去那里产卵、生子。</h3> <h3>三文鱼回游的生理变化:红肌肉用于长距离游动,白肌肉用于有爆发力的冲刺。回游后停止进食,身体也有变化,嘴变钩,背变驮,皮肤变红</h3> <h3>从太平洋找到菲莎河,一路溯流而上,找到它们的出生地,已是伤痕累累。然后竭尽全力产卵,气竭而亡。悲壮的产子旅程</h3> <h3>这是天然河道,路上有鸟候着等吃卵。三文鱼路上遇到千难万险,人先不说,光说熊啊鸟啊的食客,能游到源头不容易</h3> <h3>天然的水道在这里转了一个弯儿,人工水道就建在转弯处的外侧。</h3> <h3>人工河道</h3> <h3>六十年代,加国政府为三文鱼修建的产卵繁殖的回流水道。</h3> <h3>三文鱼回流水道,是用人工方式扩展了三文鱼产卵的水域、优化了它们的产卵环境。按照自然方式回流产卵,只有5%到10%的鱼卵能成活,但是在人工回流水道,鱼卵有超过60%的成活率。</h3> <h3>砥砺前行!从太平洋回来用17天到达出生地的产卵区,平均时速30公里。</h3> <h3>冲过激流险滩,躲过围追堵截,一路悲壮前行!</h3> <h3>黄色的小东西是卵。鱼卵在河床中孵化成小鱼,一年后顺流而下游到大海里生活,然后等到七八年后的某一个秋天,它们拼力游回到出生地,繁衍后代,然后平静地死去。</h3> <h3>鱼妈妈虽然费力将自己的宝宝产在石缝中,但这些卵还要被鸟吃一部分</h3> <h3>产卵即亡</h3> <h3>静静的死去</h3> <h3>回游的生态影响:为沿途的熊、水獭、狼和秃鹰等提供食物。这些动物的代谢物,提供了沿岸植被24%的氮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