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第六站</h3><h3>经过昨天一天的长途跋涉,来到库车即古龟兹国的中心。龟兹石窟群包括克孜尔、库木吐喇、森姆塞姆、玛扎伯哈、克孜尔尕哈、托乎拉克艾肯、台台尔、温巴什、苏巴什和阿艾石窟等。我们这次参观克孜尔千佛洞和克孜尔尕哈石窟。龟兹克孜尔千佛洞终于可以接见我们啦。洞窟(叫洞窟还是很确切的)崖壁下的鸠摩罗什广场,是拜谒者可以观窥全景的地方。</h3><h3>龟兹,也是鸠摩罗什大师出生的地方。</h3><h3><br /></h3><h3><br /></h3> <h3>克孜尔石窟又称克孜尔千佛洞或赫色尔石窟,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千米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h3><h3>克孜尔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h3> <h3>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放置释迦佛的拱型佛龛里空空如也;壁画上所有佛像左半边金制的袈裟均被人剥去,壁画被人揭走,只在洞壁上留下斑斑斧凿的痕迹……</h3> <h3>第38窟壁画。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h3> <h3>被揭走了的壁画。由于克孜尔石窟所依存的山体是结构松散的沙岩,因此人为的破坏,加之雨水、洪水的冲涮使壁画和石窟面临毁灭性的威胁。</h3> <h3>第38窟是特窟,不对外开放,也不允许拍摄。对不起,我是偷拍的。</h3> <h3>第17窟壁画。这里的壁画不是画在涂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画。既采用了有覆盖的矿物颜料,也使用了透明的颜料。着色方法不但有平涂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晕散。这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湿画法",也称凹凸画法,史学界认为,它是古龟兹国人的一种创造,是绚丽的石窟壁画园地里最鲜艳的一枝花朵。</h3> <h3>午饭后,我们前往克孜尔尕哈石窟。它与克孜尔尕哈烽隧毗邻。</h3><h3>克孜尔尕哈周围一片灰白的风蚀雅丹地貌,鲜有植被。监护人的小房子周围种了几棵葡萄,极甜。</h3> <h3>克孜尔尕哈石窟是距古代龟兹国都城最近的一处石窟寺,是龟兹石窟重要的组成部分。石窟壁画均是典型的龟兹风格。</h3> <h3>克孜尔尕哈烽燧始建于汉宣帝年间,即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是汉代的军事设施。史册记载,夜间举火称'烽',白天放烟称'燧'。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常以狼粪代替薪草,因而'燧'又别称为'狼烟'。</h3> <h3>千年的洪荒,万年的悠长。烽燧是美的,它的美不是荒凉可以尽述了的。借献:</h3><h3>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h3><h3><br /></h3><h3><br /></h3><h3><br /></h3><h3><br /></h3> <h3>下午返回库车。</h3><h3>自进入新疆以来,遇到了无数次的检查。心情不好自不必说,人为的紧张气氛,不由人地压抑着就要喷张的情绪……究竟谁是谁的敌人?是啊,少说废话。</h3> <h3>返回的路上,天山,这一段天山,已经很难说它雄伟壮观了。扭曲变形,面目狰狞是它的一个基本格调。强硬而不通情理,晦暗而奸诈阴险。阴郁的心情使我放弃了继续前行的打算。</h3> <h3>这个地球上发生了什么?让地壳这么样子迸裂、撕扯,面目狰狞,变得那么不美好?就像路上一个一个检查站?!还是少说为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