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四中 —— 四中校园全景(上)

张兴生

<h3>   我是怀着敬畏之心做这个专辑的! </h3><h3> 敬,是因为北京四中名气大,为国家贡献大;畏,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唯恐自己观察表述不周反倒坏了四中名头。</h3><h3> 但回顾自己一生,再看同窗业绩,无一处不是深深地打着四中的烙印,感恩之心油然。于是权当抛砖引玉,略表学子拳拳之心吧。</h3><h3> 本专辑的中心内容是,通过百十年来校园变化,折射时代变迁,弘扬四中光荣传统。</h3><h3> 最能体现这种变化的莫过于四中校门的变化:</h3> <h3>  </h3> <h3>  此校门建成于1915年7月,校门正上方刻有校名: 《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 </h3><h3> 其实四中最早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名为《顺天中学堂》。清末,维新派力推“废八股、立学堂”,于是,1907年2月《顺天中学堂》应运而生。<br> 辛亥革命之后,1912年9月29日,改校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定9月29日为校庆日,并一直延续至今。 </h3><h3> 直至1928年12月,四中成立20周年之际,改校名为《北平市市立第四中学校》,并于1929年新建校门:</h3> <h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四中开始了新的征程,校名也改为《北京市第四中学》<br></h3> <h3> 校门没有重建,只是校门上的匾额变了,变成了由郭沫若题写的《北京四中》四个大字:</h3> <h3>  图为1953年郭沫若所题写校名<br>  </h3><h3> 20世纪90年代,因城市道路扩展,老校门迁建于校园内。迁建所需费用全部由校友会向母校捐献。 </h3><h3><a href="http://720yun.com/t/dq746d9jrxh35lmyhq"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老校门(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迁建的校门在1997年四中90周年校庆之前建成,从此这个老校门就成为校友们心心向往与留影的圣地。 </h3><h3> 之后新校门建在校园的西侧,完全是一派现代化开放式形象。不过这是后话。<br> 人们会有疑问,为什么四中能在一百多年以来,教育质量一直处在北京乃至全国的领先地位,这就不能不说到四中的先进教育理念与优秀的教师队伍。请看,在2007年9月底,四中百年校庆之际揭幕的训诫石就是极好的说明:</h3><h3><a href="http://720yun.com/t/r2d8ygod7ncxgyn2s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训诫石(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训诫辞选自王道元先生1919年为四中第八届毕业生通讯录撰写的序言。其中这191字集中体现了他的教育思想和精神风骨。王道元先生针对时弊,告诫四中学子要“自食其力”、“协同尚义”、要“贡献于群众”、“大效于世”,要懂得“学无止境,致用亦无止境,有生之年,皆学之日”的深刻道理。王道元先生是较早倡导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终身学习并终身为社会服务的教育家。王道元先生训诫既体现了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处世准则和道德理想,又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br>  先进的教育理念,聚集了优秀的教师人才。特级教师刘景昆、张子锷就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代表。校友怀念自己的恩师,在校园里为他们树立起铜像</h3><h3><a href="http://720yun.com/t/y5oy675nonfpy429s8"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二老铜像(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刘老在五十年代提出教师要做到“三热爱”:即热爱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教学。他运用启发式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张老更是要求自己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他教学严谨,讲课深入浅出,生动形象。<br><br>  后来教育家俞汝霖校长把这些教学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h3> <h3>  教师中还有一位杰出代表,他就是体育教师韩茂富</h3><h3><a href="http://720yun.com/t/z46yppywnjf5dzn9t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韩茂富铜像(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韩老师是四中的体育特级教师,也是中国近代篮球裁判泰斗级人物。他把一生全部贡献给体育教育事业,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四中学生在完成文化学习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在北京市各项体育赛事中也名列前茅,这其中无不渗透着韩老师的心血。同学们怀念他,在他逝世后于2014年9月30日学校《爱祖国运动会》开幕式上,为韩老师铜像揭幕。<br>  </h3><h3> 在四中文化核心区,新修了一个上下两层的连廊,连接着教学楼和科技楼,上一层可以环视整个区域的全貌,下一层的廊柱上,则是镌刻历代名人警句,其中最著名的是《礼记·礼运篇》语录:“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连廊里处处显示着古代先贤的智慧与理想。这些智慧和理想正在变成现实:四中的教育工作者们正在一步步让将来成为世界主人的青少年们,不但具有善良的人性还要具有科学的理性,从而为人类创造和谐而美好的未来。</h3><h3><a href="http://720yun.com/t/r2rn32yllntxgyn2s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连廊下(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连廊上层</h3><h3><a href="http://720yun.com/t/4dl7az6eqzh7yxezu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连廊上(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p class="ql-block">  站在连廊上层,环视四周,端庄而严肃的老校长室,默默地伫立在老地方,审视着百十年来四中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720yun.com/t/aoml5a7d52slw24z0j" target="_blank">老校长室(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p> <h3>  坐在老校长室旁的漱石亭里倾听潺潺的流水声,回忆起百十年来四中的是是非非 </h3><h3><a href="http://720yun.com/t/5y2qaj2z9wc48ew9hw"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漱石亭(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  然而,无论风云如何变幻,四中人一直在坚守着,那就是:勤奋、严谨、民主、开拓。口号写在了墙上,但是更留在人们心中,百十年来四中人始终以这种态度做人做事做学问。 </h3><h3><a href="http://720yun.com/t/z46y3nwzn3c5dzn9tr"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校训墙(点击此链接观看全景)</a></h3> <h3>勤奋:教师勤奋工作,学生勤奋学习</h3><h3>严谨:教师对工作一丝不苟;学生对学习精益求精</h3><h3>民主:师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尊重个性,倡导师生自主和谐发展</h3><h3>开拓: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唯众<br></h3><h3><br></h3><h3>(待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