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月我们在小学上初中

两木也成林

<h3>  大埔县大埔小学位于湖寮镇龙岗村岭背岗,创办于1952年,原址在茶阳镇鹤子顶,1961年3月随县城迁入湖寮镇后,启用"大埔师范附属小学"的校名,1965年更名为"大埔县大埔小学",1968年1978年文革期间学校改名为"大埔县五七小学",1978年春,学校恢复"大埔县大埔小学" 的校名。<br /></h3><h3><br /></h3> <h3>上图为学校现在的正门</h3><h3>下图为学校现在的后门</h3> <h3>  六七十年代的大埔小学校园</h3><h3> 学校教学楼-二楼二间教室,中间有一个房间,木质地板。负一楼是教工宿舍 。 </h3> <h3>现在的大埔小学校园</h3> <p class="ql-block">  为了贯彻领袖‘‘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57指示’’,大埔小学改名为大埔五七小学,小学改为5年制,并设2年制附设初中,被称为‘‘戴帽’’班,共有三届,七0届,我们是七一届,都一个班,七二届二个班,七三届读完初一就合并到红卫中学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梭46载 《智斗》縈耳话当年</p><p class="ql-block"> 《智斗》是那个时代的见证,也是我们班的集体记忆,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至今依然传唱的作品,都是精品,古今一样,优秀的作品永远不会成为绝响。</p> <h3>  黄志清饰阿庆嫂,张伟力饰刁德一,刘海洋饰胡司令。不能不叹服班主任刘岳老师挑角眼力和导演功底,这几个小戏骨形神兼备,和这个雕塑倒是有几分相像。</h3><h3> 蓝德林饰演了一个老头,因而"老德古"的绰号相伴终生,哦,忘了说了,命名权应该归房建业。</h3><h3> 刁小三(何健明扮演)一句‘‘抢包袱?我还要抢人呢!’’足以使全班男生起哄,当时扮演被抢‘‘村姑’’是刘玉娟还是赖洪丽?逃亡的村民扮演者有陈伊莉等,田惠珍饰沙奶奶,黄向阳饰新四军连长郭建光,扮演新四军伤员者有潘乃明张小宁,还有匪兵甲,乙扮演是谁呢?……。<br /></h3><h3><br /></h3><h3><br /></h3> <h3>老照片的故事</h3><h3><br /></h3><h3><br /></h3> <p class="ql-block">  一张泛白的老照片,"入团留影 70.9"几个字依稀可见,几个稚气未脱的十四五岁的少男少女,三个女生表情或微笑,或沉静,男生则神情肃穆,流露出淡淡的忧思。臂上的红卫兵臂章,胸前的领袖像章,仿佛在告诉人们:那是一个充满狂热而又不失激情纯真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黑白瞬间53载(1970-2023),百岁山庄话当年-当年入团合影4少年,今日(2023.7.22)百岁山庄重聚首,深感岁月是把杀猪刀。</p> <p class="ql-block">  有一种缘分叫同学</p><p class="ql-block"> 我比初中班的同学大一二岁,可能是少年老成的缘故吧,当时许多同学叫我‘‘忠伯’’,可奇怪的是上高中迄今,就几乎和这个称呼无缘了,代之以‘‘阿忠’’,可能是大家都成熟了,没有了年龄的差别。1966年文革开始时,我在小学毕业班5年级。当时学校开展小辅导员活动,我还到3年级邬小康那个班给他们上课。67年毕业时,因全面停课,大中学校停止招生。68年复课时,又因为父母未获‘‘解放’’,又担搁了1年。待终于踏进初中时,已经是和当年的小学弟学妹共班了。时势使然,造成了许多俩兄弟姐妹,甚至仨兄弟姐妹同班同级的奇观。然而谁又能说不是缘分所在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是‘‘戴帽子’’初中班,和红卫中学相比,总有一些底气不足的感觉。但是就学生成份而言,觉得强过正规中学。大部分同学是毕业于本校,且干部子女居多,聚集了县委书记、常委、革委副主任、交通局长,以及现任及待解放的各级领导干部及军队大院的子女,以及当时响当当的工人子弟。这可能是领导们为支持教育革命而率先垂范,或许是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先把本校毕业的具有优质资源的学生揽在怀里(或许这又是本人在度君子之腹了)。</p> <h3>文革期间的课本</h3> <p class="ql-block">  劳动成为初中生活的主旋律</p><p class="ql-block">  到了68年,文革已进入到第三个年头。为了收拾红卫兵运动造成的混乱局面,领袖相继发出了‘‘复课闹革命’’和‘‘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前者要把学生们召回学校,后者是要把已毕业的在城里无所事事的社会青年送到农村,还社会一个较为安定的空间。</p><p class="ql-block">  "复课闹革命","复课"是手段,是要把脱疆的野马笼回圈里;"闹革命"是目的,就是要贯彻"57指示":学生要学农学工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文化知识则成了次要。"制砖烧窑挖洞栽树种菜"也就成了我们二年初中生活的关键词,"劳动"成了主旋律。以致在我们的记忆中,已经想不起我们在初中班学过了什么书本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9年1月开打的中苏边界战争暂时停歇,但苏修亡我之心不死,核打击的威胁逐渐加剧。领袖将朱元璋谋士高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改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积多少粮,称不称霸由不得百姓,落实最新指示就是拼命挖洞。应领袖"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全国上下都在拼命挖洞。学校也在两幢教室间的空地挖了一条长十几米,深二幢楼高的沟。主劳当然是二个初中班的师生了,有时还要挑灯夜战。即使累也不敢叫苦,因为这是领袖的号召。只是有时私底下想,这壕不像壕洞不是洞的,一颗炸弹下来,不是连埋尸的地方都不用再找了吗?马上又觉得有点大逆不道,对老人家的指示怎能有所怀疑呢?最终这条沟没有派上用场,摆在那里还碍事,若干年后又被填平了。</p><p class="ql-block"> 学校旁边有一个荒岭—岭背岗,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学校曾在晚上搞过军事演习,说什么有空降特务,同学们都信以为真,搞得很紧张。后来又说抓到了,在岗上点起了篝火,庆祝胜利!第二天我写了一篇作文记这次演习,开头来了这么一句:"那是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搞得有点阴森森的,这是看多了惊悚小说的后遗症。这篇文章被老师在堂上宣读,心里还有点小得意。</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还在岭背岗挖了战壕,随时准备坚守阵地,只是不知道敌人为啥要来占领这块荒坡。</p><p class="ql-block"> 再后来,我们在岭背岗开展了植树活动,种了一片林子,学校还隆重地命名为"少先林",插上了"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的牌子,结果不到二年,为了建纸厂,政府就把林子毁了,它招收的工人中,就有为了这片林子吃过苦流过汗的学兄学姐们。当时没有环保意识,我们还为竖起了大烟囱建起了大厂房而欢欣鼓舞,有谁能想到那些可怜的小树。</p><p class="ql-block"> </p> <h3>  有一次班级组织了一次野炊,我和李昧勤、冯素琴、丘思娜四个人一个小组,自带油盐柴米锅。好像是在下沥的河边自垒炉灶,因我年纪大一二岁,自然是担当起老大哥的责任,在那忙碌搞得像个大花猫,最不幸的是煮到一半的时候我们的炉灶突然塌了,手忙脚乱地要在沙地上把那些食材捡起来洗干净再来。那三个女生看着我那狼狈样却在掩嘴偷笑。这时班主任刘岳老师来了...到现在我们一想到当时的情景就想笑。现在的学校老怕学生出事,再也不敢组织学生外出春游野炊游泳等活动了,学生们再也体验不到我们当年的乐趣了。</h3><h3> </h3><h3><br></h3><h3><br></h3> <p class="ql-block">  现在学校正门的地方,原来是一个老屋,用来做低年级教室。屋后客家人称作"花头"的地方,是一块空地,我们开垦成菜地,种上了青菜,印象最深的是那叫"黄麻白"的,有点类似大白菜。当时种菜不用化肥农药,也没有什么虫子,不象现在不用农药就种不成青菜。种出的青菜供教工食堂,以每斤2分钱由校方收购,记得有十多元钱,这在当时不啻为一笔”巨款”,钱款作为班费使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领袖的"五七指示"重实践轻课堂知识,学生们没有升学压力,没有课业负担,完全可以放飞身心在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练,在团队中培养了协作精神,锤炼了不惧困难的意志,增强了身体素质,为将来的上山下乡进行了热身,这也许就是我们二年初中生活最大的收获吧。</p> <h3>二十六年后重相聚 1997.12</h3> <p class="ql-block">四十七年后重相聚 2018.9.2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七年:</p><p class="ql-block">在人生长河里,</p><p class="ql-block">说是弹指一挥间,</p><p class="ql-block">其实很漫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十七年:</p><p class="ql-block">在人生长河里,</p><p class="ql-block">说是很漫长,</p><p class="ql-block">其实弹指一挥间。</p> <h3>  从左到右 &nbsp;</h3><h3> 前排:陈惠萍吴月君房建业邱广盛老师罗诒雄老师罗平方冯素琴邱小兰</h3><h3> 后排:杨志勇邱铭枢邱竟旋傅丰生肖启祥肖耀明徐建华陈小华刘建成康成埔何健明<br></h3> <h3>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管你原先想飞多高,想走多远,但走着走着,就特别想找回那个学生时代最初的自己,最简单的自己。 正如饮茶一样,尝遍各种苦涩甘甜,峰回路转,也想找回懵懂少年温和感觉,都想回味清清淡淡的温暖。<br></h3> <h3>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今日相聚今日醉,期待50周年再相聚。 兄弟姐妹们,为我们的健康干杯! 健健康康奔向伟大祖国建国一百年! </h3><h3><br></h3> <h3>为有缘小学1班初中同班共7年干杯<br></h3> <h3>为有缘小学2班初中同班共7年干杯</h3> <h3>丘广盛、罗诒雄二位恩师虽已八十有余,仍然精神矍铄。</h3> <h3>慰问恩师刘岳老师 2018.9.25<br></h3> <h3>筹备组陈惠萍同学在作活动主旨演讲</h3> <h3>校园巡礼 学校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但是没关系,那早已烟消云散的教学楼,那被脱胎换骨的篮球场以及早已被湮没在光阴里的种种细节和故事,在争先恐后的陈述中呼之而出,栩栩如生,仿佛触手能及。<br></h3> <p class="ql-block">  大埔县”五七小学“附中50年部分同学相聚梅州百岁山客家风情酒楼,其中有团支书罗平方、班长林建忠、蓝德林共聚举杯庆祝五十周年难忘岁月,人生难得五十年。(康誉·2021.9.20)</p> <p class="ql-block"> 大埔五七小学附中71届“三人团”:罗平方(团支书)、林建忠(首任班长)、蓝德林(二任班长)。 康誉·2021.9.20于梅州百岁山</p><p class="ql-block"> 班级档案</p><p class="ql-block"> 第一任排长:林建忠(第一学期初一),副排长:罗平方,蓝德林;第二学期(初一)团支书:罗平方,排长:蓝德林,副排长:林建忠,田惠珍;初二第一学期团支书:罗平方,排长:蓝德林,副排长:林建忠,田惠珍;初二第二学期,团支书:罗平方,排长:田惠珍,副排长:蓝德林,刘玉娟;初二排委:林建忠,黄碧旋,邬小康。</p><p class="ql-block"> 据刘岳老师讲:排委7人,团支书,正,副排长4人,共7人。全排共六班,一班长:(班即为现在组)张伟力,副班长:李昧勤,二班长:肖世标;副班长:陈海珊,三班长:陈伊利,副班长:赖洪丽,四班长:房建业,副班长:陈伊敏,五班长:康成埔,副班长:李建芳,六班长:林俊凡,副班长:黄向阳。</p><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是刘岳老师回忆告诉我的,在场人有张伟力,共三人,有不对之处请谅解,排委及各班正到班长以初二第二学期为准,这是刘岳老师提供的。(康誉 2021.9.20)</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