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顶楼上的十年树木和蝼蚁之穴</h3> <h3>(原创)小说</h3><h3> </h3><h3> 邻 居</h3><h3><br></h3><h3> 老 景</h3><h3><br></h3><h3> 楼不高,才五层。</h3><h3> 楼是厂里早年建的公房,住着本单位的员工。</h3><h3> 早年遇有堵下水道之类的事都找厂里,就连谁家孩子戏闹把门窗打破了玻璃都找厂里解决。</h3><h3> 这样年复一年,邻里住着,到也相安。</h3><h3> 后来,厂子光景不好,企业资不顶债亏损三个多亿。厂里规定通下水道换玻璃之类的费用必须住户自行承担。</h3><h3> 这样一单元一楼下水道堵了,多次水漫金山寺。当然次次都由一楼老A张罗疏通,尽管下水道是五家共用的,但老A总得先垫资打发人家走再说,然后到楼上挨家挨户收要均摊费。一楼多次这般,有一天二楼老B的孙子童言不讳:“总要小钱,真抠门儿!”老B容颜沉沉的也不言语,默默找钱给钱,老A觉得此时无声胜有声,琢磨孩子的这些话无疑是出自大人之口。</h3><h3> 回家后,老A气愤愤地想,我这是何苦呢,操心受累收小钱还遭白眼儿。于是老A在第二天很快将自家下水道改了出路。以保水路畅通无阻。</h3><h3> 过了几天,二楼老B家也如法炮制,把他家的下水道也改了专线。以防水灾殃及自家。</h3><h3> 又过了几天,三楼老C家也追随效仿。</h3><h3> 四楼的小D不用改了,因五楼小E不用下水道,携家眷長年在外打工不归。</h3><h3> 小D暗自庆幸省了一笔改装费,他偷着乐不说,逢人便讲:原来下水道成了我家的专用管线。</h3><h3> 各家下水道专线专用,水池中加小漏网,使用仔细,及时清理漏网上杂物。从此后不再有阻。</h3><h3> 老楼旧居,年久失修。加之阴雨连绵,大雨来袭的又异常猛烈,雨整整下了三天三夜。 </h3><h3> 五楼小E家的门缝底下流出了雨水,象小溪流水潺潺,顺着楼道流泻到四楼。</h3><h3> 水顺着门缝又灌进小D家,穿过老C家,跨过老B家,到达老A家。很快五楼四楼三楼二楼一楼形成一条哗哗啦啦的小河。</h3><h3> 第四天,雨总算停了。</h3><h3> 在晨曦中,四楼小D和一楼老A搭话说:“这天也晴了,楼顶子漏的没样了,咱们也该烫烫顶子了……”小D的话刚开个头儿,老A就急匆匆地边走边说:你家又不住五楼,有你嘛事?</h3><h3> 中午暖阳高悬时,四楼小D远远看到三楼老C和二楼老B在路边,正说话,看到小D后,他们很快象躲避温疫一样远远离去了。</h3><h3> 傍晚,小D疲惫不堪地回来了。他跑了一下午,费尽了周折才打听到五楼小E的手机号,急急忙忙打过去如实讲述漏雨现状。</h3><h3> 小E回答:以前我家漏雨,楼下都说谁漏谁修,我家现在漏就是不漏。谁漏谁修吧。</h3><h3> “有话好商量,你回来不行嗎?.我们五家均摊钱吧!”小D无奈地祈求。无论小D怎样说,小E就两个字——“不修”。</h3><h3> 最后小D只好说:给我交个实底,你到底想怎样?</h3><h3> “我不住,等拆迁时再说”小E回答说。小D忙说:拆迁嚷嚷五年了,说不准还要等三年五载才拆。 </h3><h3> “反正我不住”小E挂断了电话</h3><h3> 小D听后双手抱头,呆呆地蹲在楼下的水洼里。</h3><h3> 良久,小D慢慢站起,自言自语地叹息说:唉!当初要是都参予了,烫烫顶子该多好啊!</h3><h3> 夜深了,小楼的灯光似于沉睡了,唯有四楼小D家的灯光没有熄,并且一至亮到清晨。</h3><h3> 第五天,是个响晴的一天。小D自已花了两千八百多元钱,运来斩新的油毡,当楼顶修缮一新完工的当口,正是万家灯火掌灯时。</h3><h3> 笠日,老A老B老C三人商议好,一起到小D家,每人拿出八百元给小D,小D说什么也不收,正在争执不下时,民政局济贫调查的人员到场为其解了围,每家平摊七百元调停,民政局负责做五楼小E的工作。民政局孙科長说:我们都应相信小E,期待着小E回来,他会恰当处理的。</h3><h3> 这可谓:同顶一屋檐,铺上新油毡。邻里互体量,共克万难关。</h3><h3><br></h3><h3> 2017年10月15日晚于沧州</h3> <h3>老宅旧居,年久失修后。</h3><h3><a href="https://www.meipian.cn/v0s2f2n"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i>2017狮城读书月落下帷幕</a></h3> <h3>似乎遮阳避雨</h3> <h3>俯瞰旧邻 往事浮现</h3> <h3>同顶一屋檐,铺上新油毡。邻里互体量,共克险万难。</h3> <h3>好好走,往前瞅!</h3> <h3>暖炉的烟囱高高耸立,必竟是时过境迁,因环境污染,只能是个摆设,路人赏观。</h3> <h3>超短微小说</h3><h3> 【上铺下铺】</h3><h3> </h3><h3> 老 景</h3><h3><br></h3><h3> 他们是一奶同胞。</h3><h3> 小时侯,姐姐担心弟弟睡着翻身掉下,姐姐住上铺,弟弟住下铺。</h3><h3> 長大上学后,弟弟担心姐姐睡着翻身掉下,弟弟住上铺,姐姐住下铺。</h3><h3> 后来,姐弟均参加了工作。都事业有成。</h3><h3> 再后来,姐姐出嫁了,弟弟也成家立业,各自的生活很是富裕。</h3><h3> 现在姐姐回到娘家后,见到弟总说他这也不对那也不该……弟也指责姐象个客人,出门的姑娘是外人,这不能干,那不要管……</h3><h3> 现在,姐弟相见,各执一词,只有无休止的舌战。</h3><h3> 邻里相闻后说:你们是一奶同胞嗎?</h3><h3> 老母亲也提出了疑问:到底怎么了?</h3> <h3> 清风楼下,运河两岸 ,在古城沧州传颂着永远不老的故事和神奇的传说。</h3><h3> 著名作家吴俊泉長篇小说《乾隆在沧州》的草上飞轻功在这大运河曾精湛闪烁,更是令今人赞叹叫绝。</h3><h3> 一部水浒使沧州传遍天下,如今好人之城文明之城使狮城更加精彩无限,驰名中外。</h3> <h3>作者黄文海简介</h3><div> </div><div> 黄文海 1955年出生,山东省维坊安丘人,中文大专学历,中共党员,自由撰稿人,笔名一丁、杨木顶子、老景、一粟。</div><div> </div><div> 五十年代未四岁随父辈闯关东,扎根于黑龙江省海林县山市马场三队(当地人称其杨木顶子)一方沃土。</div><div> 在杨木顶子风土人情中度过了难忘的童年。</div><div> 在山市马场先后做过基建队壮工、拖拉机手、中学语文教师工作;</div><div> 转沧州后,先后在无线电二厂、武术研习院、兽药厂、不锈钢公司、医疗器械公司、历任职教科長、办公室主任、生产厂长、公司副经理等岗位砺练。 </div><div><br></div><div> 多年的经历积淀了山乡农村生活和城市社会生活文学写作一的素材。尤以注重刻画乡土农村中的人物形象。退休后陆续写出《寻觅》系列短篇小说、微型小说、民间故事、散文和诗歌等。</div><div> 早年作品有:三勤干部杨老太、征服洋设备的年轻人、当了编外厂長、左手-右手、《沧州市机电冶金志》和《沧州市无线电二厂志》等。其中《沧州市机电冶金志》一书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div><div> 代表作有:系列短篇小说《寻觅》;短篇小说:《傻二》;民间故事(新编):《笔架山传奇》;散文及诗作有:又到柳绿吐絮時、感恩母亲、别致生活、重阳重见光明、镇海吼、侠风、今朝感恩多践行、把酒宴狮城、蓝梦必现等。</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