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玉沙实验学校——初为人师

不止于

<h3>  10月11号,实习老师徐阳在六(1)班执教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站在讲台上的徐老师衣着整洁,精神焕发,眼角似乎都带着微笑,孩子们心里似乎也充满着好奇。</h3> <h3 style="text-align: left;">  开始上课啦!徐老师以出示杨柳的图片和指名读诗歌的形式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孩子在徐老师的带领下进入了课文学习。</h3> <h3>  你看,徐老师在认真的给学生介绍文章作者陈忠实先生的基本资料和文学成就,那抑扬顿挫的语调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h3> <h3>学习课文的第一步:</h3><h3> 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主要从字、词、句着手,在讲授过程中特别重视字的笔顺,而在词语方面徐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记忆,还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活用。让人体会到老师是扎扎实实的教学风格。</h3> <h3>第二步: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感知。</h3><h3>这部分解决了两个问题:</h3><div>1、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div><div>2、根据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思。</div><div> 由于学生学习习惯很好,预习很到位,师生之间互动积极,课堂氛围很好。徐老师教学课文分段时会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每个自然段,这种多读多思考的方式方法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享受文学之美。当然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徐老师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且针对他们的发言做出合适的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div> <h3>第三步:精读课文。</h3><div> 徐老师在提问作者主要写的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那为何还要花大量笔墨写自己家乡灞河的柳树?”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探究学习,不仅让学生明白了这里是将灞河柳树和青海高原那株柳树做对比,为了衬托青海高原那棵柳树的顽强。还特别的讲解了对比衬托的这种写作方法,并鼓励学生将其运用到写作中。此外徐老师也特别注重联系旧的知识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在讲解接近尾声时,徐老师让他们回想一下你们所学过的和这棵柳树类似精神品质的名人,也出示了一些关于顽强精神品质的成语或者歇后语等供大家学习。</div><div><br></div> <h3>第四部分:课文总结</h3><div> 徐老师以“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公平,但是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作为课堂总结。学到这里,我们知道课文不仅是对柳树坚韧不拔的品格的赞美,更多的是告诉我们:人生会遇到很多的困难艰险,但我们不应该抱怨气馁,更应该要有斗争的勇气和坚强的毅力,去与命运做斗争,做生命的强者会一直刻在我们心中。</div><div><br></div><div><br></div>

课文

老师

学生

柳树

青海高原

学习

课堂

灞河

注意力

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