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行摄吉安——A 浒坑、茅田

溪边杨

<h3>2017年10月6日,我们5位吉安师范66、67届毕业分配到浒坑钨矿工作的老同学相约来到浒坑,先后受到谢慧琴夫妇、徐亮仔、刘衍庆等老朋友的热情款待。怀旧是我们这些年过七旬的老人共同特征。我们都曾把自己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以最纯真无私的方式,奉献给了这座贫穷、古老而偏远的矿山,开始自己充满艰辛的工作历程、组建自己的家庭,然后天各一方、独自打拼。半个世纪后相聚到同一原点,惊喜与感慨,回忆与思索,自然成了激荡血脉、激活衰老细胞的兴奋剂······</h3> <h3>谢老师的书法、刺绣堪称二绝。几十年来,她一直孜孜以求、毫不放弃,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他们夫妇的为人更是世人称道。</h3> <h3>谢老师家风淳朴、和谐,儿女孝顺,儿媳更是厨艺高超。</h3> <h3>柯师傅精心伺养的兰花香气扑鼻,据说省电视台都来采访过。</h3> <h3>我们的老朋友彭玉清老师也特意赶来作陪。</h3> <h3>柯师傅是我的湖北老乡,他们夫妇俩对我特好。</h3> <h3>依依不舍的身影,留在老屋前,也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记忆里。</h3> <h3>刚参加工作那几年,我们都曾在井下、选厂接受过工人阶级“再教育”。</h3> <h3>喻美蓉、张红都曾在手选皮带旁劳动过,只不过现在的笑脸代替了当年呕吐后的苍白与无奈。</h3> <h3>周招英曾独自一人在武功山分厂工作过,那可是一个远比浒坑偏远、艰苦的地方。由于空气潮湿,冬天的垫被经常是湿的,工友们戏谑为“像尿了床一样······”</h3> <h3>这就是当年辛苦劳动的地方,破旧的木椅依然如故,只是刻骨铭心的记忆却依然清晰如故。</h3> 告别选厂, <h3>经过运输车间,</h3> <h3>我们来到289主平窿前合影。我们都曾在井下劳动过。据说,井下巷道的长度远远超出浒坑到吉安的距离,竖井开采已经低于海平面200多米。</h3> <h3>70年代我在井下劳动时,曾不慎滑落天井,好在侥幸骑在铁格筛上,否则坠入50米深的花岗岩竖井必死无疑——每每忆及都令我不寒而栗!</h3> <h3>选厂前留个影吧。厂房已经破旧不堪,我们也都老了,青山不老我亦老,人生能有几何?趁着腿脚还能动的时候抓住人生最后这片晚霞,天马行空般的故地重游,岂不悦乎?!</h3> <h3>我们脚下曾有一栋二层楼房,我们都曾分别在这座破旧的一楼二楼里住过,草地上一定留有我们当年的青春气息。</h3> <h3>我们身后的小学教学楼已经重建了,我们前面是中学。而我们脚下曾有一排低矮的教室,为了建新楼,我们曾经真正“愚公移山”,手上一次次打满了水泡······</h3> <h3>喻美蓉巧遇周海龙。</h3> <h3>巧遇徐亮子校长儿子大婚,我们应邀出席婚宴。我们深深祝福年轻的一代新人幸福快乐!</h3><h3><br></h3> <h3>刘衍庆校长为大家敬酒。</h3><h3><br></h3> <h3>举杯者即为婚宴主宾徐亮仔,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h3> <h3>茅田是大家神往的地方。</h3> <h3>“看看我拍的,美不美?”</h3> <h3>“瞄准方向——开炮!”</h3> <h3>《吴琼花与洪常青》,亦或《当年的知青回来了》。</h3> <h3>《美景共享》</h3> <h3>呵呵,这个真好!</h3> <h3>“咯哒”更好!</h3> <h3>我在哪?</h3> <h3>指向哪里打到哪里!</h3> <h3>武功湖前留个影。</h3> <h3>《驶向远方》——认准了方向,拼尽全力朝前划——成功者的轨迹。</h3><h3><br></h3><h3><br></h3>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