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容县一位老华侨根〖乡愁〗记忆:[容县老娃转载]</h3><h3>第一章 情系杨梅圩 </h3><div><br></div><div>2016年5月:洛杉矶某医院急救室,88岁的母亲正在吊着药水,我一个人静静地陪着她,捂摸着她那银白色的头发,紧握着她那沧桑柔弱的手.......。看着母亲,许多的童年往事忽然瞬间涌上心头; 她的一生,从越南到中国,法越战争,日本侵略,国共辽沈战役,东北6年的军政大学俘虏生活,1952年4月28从中国东北被遣送回到中国南方小镇容县杨梅圩,经历了土改,大跃进,文革十几次抄家和批斗,九死一生,迎来了改革开放和平反。70年代末人民生活恢复正常,退休后到洛杉矶平静的生活。88年来,母亲在杨梅圩生活了37年,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经历之一。透过医院的窗口,远眺茫茫的太平洋,让我回忆起了曾经在远方中国的童年和少年生活......</div><div><br></div><div>坐在母亲的病床边,时光倒流,神奇的思忆忽然间让我回到了上世纪的70年代,父母从文革的大洗劫中得以残存,杨梅圩这个地方也在文革后生活恢复正常运作,我童年的生活虽然没有丰富的物质和现代设备,然而童年的回忆一切都充满快乐,我家住在杨梅圩97号。</div><div><br></div><div>杨梅圩在梅江河边依山而建,80年代以前,杨梅圩是杨梅镇的行政中心。整个杨梅圩全是青砖碧瓦的骑楼房子,圩镇大约有200多户人家,街道每一边各有100多户房子,每户的骑楼下都相通,从杨梅圩头的武庙一直通道圩尾大桥。整个墟镇一共有四条水巷口通到梅江河边,根据每个水巷口的位置,间隔也分出了圩头,圩中间和圩尾几个段落。行人们从圩头到圩尾可以一路在骑楼下贯通,既可以遮阳,也可以挡雨,这就是非常有岭南特色的骑楼街。骑楼属于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市镇的一种建筑特色,在中国台北 广州 梧州 玉林都有骑楼街,但像80年代杨梅圩这样清一色保护下来的骑楼街却很少有。如果你留心注意杨梅圩骑楼房子,你或许能发现不少陈旧甚至破落的建筑物内,城墙清苔和灰尘的背后,隐隐约约浮现精美的工艺和雄伟的字迹。这些房子曾经包含过一段段辉煌的往事,这些故事我们有可能从先辈们口中传留一些,也许亦会跟随着前人远去,人走楼空,辉煌的故事永远消失在这块淳朴小镇的记忆中...然而 她的过去 曾经不简单(有机会和时间 我再和母亲聊一下她知道杨梅圩的故事,后话暂不表)</div><div><br></div><div>杨梅圩第一所水泥平顶楼是我家对面的信用社,它打破整个圩镇整体岭南骑楼的局格。80年代初,当我还是几岁穿着开裆裤的小男孩的时候,一辆红石拖拉机车失控撞倒了对面信用社骑楼房子的砖柱,导致对面邻居凌家和信用社两栋房子的倒塌;事后重建的房子却放弃骑楼街原样复制,而改建成现代水泥平顶楼。当现代钢筋水泥楼房的文明带来新机遇和惊喜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对原有传统建筑文化进行了一个毁灭性的破坏;杨梅圩骑楼街的整体完美性也就因此改变了,后面的房子重修,很多人也放弃了岭南骑楼。假如完整的杨梅圩骑楼街如果能保留到今天,杨梅镇也有可能像湖南的凤凰古城,云南丽江古镇那样因为有传统特色而变成著名旅游点。只怪当年我们对传统建筑没有任何保护意识,随意破坏传统,更可惜发生在杨梅圩和杨梅镇的故事还在后面....</div><div><br></div><div>文昌阁和武庙</div><div><br></div><div>母亲告诉过我,作为内战战犯,1952年从东北被遣返到杨梅的时候,在六荫车站出来,远远就能看到杨梅镇的地标标志--文昌阁。文昌阁是中国人对文曲星和文化信仰尊敬而的修建的塔宇,保佑当地人读书聪明,北京颐和圆和江苏扬州的文昌阁都属于中国国家保护的文物。杨梅镇的文昌阁在容县属于除了真武阁外第二大楼阁,曾经载入中国楼阁历史的书册之内。文昌阁位于杨梅小学往东方向大约100米的小山头上,人站在此中间山头上,面向南边把杨梅小学,杨梅圩,梅江河,企河山一览无遗;新塘 ,杨梅中学,和丰村在文昌阁东面;文昌阁背后有一个水塘,水塘边有一颗古老大榕树,北面紧靠大仁山,有山有水有树有学校。一塔尖尖的楼宇,母亲说文昌阁曾比喻是杨梅的船篙,杨梅圩则像一艘大船。60年代出生的人们或许对杨梅的文昌阁还有记忆;然而,60年代末当地民众响应破四旧的政治风气,把文昌阁无情拆除,把楼阁的旧材料用来建造杨梅中学工业糖厂的大烟通。杨梅镇最宝贵的镇山之宝文物-文昌阁,杨梅镇的地标和象征因此而被毁灭。70年代出生的我,对文昌阁仅有从父母的描述得知。小学的时候,我曾几次站在文昌阁遗址小山坡上,希望寻找回文昌阁某些历史片段,然而每次都是两手空空,看到的仅仅是剩下依稀的几片碎瓦和破砖,遗址上只有一片片番薯地。</div><div><br></div><div>杨梅圩头左手边第一家房子就是武庙,自我懂事以来,武庙终年都是一个大铁门围着,并且有一把大锁紧紧锁上。童年的时候,我们每天到杨梅小学上课都会路过这里;然而很多人却不知道里面是杨梅圩曾经大名鼎鼎的武庙。武庙是纪念三国名将关羽忠义勇英雄而修建的庙宇。在中国北方的城市比较常见到武庙,然而中国南方城市就比较少有。特别是在杨梅一个200多户人口的小镇上,同时出现了文昌阁和武庙,绝对不是简单的偶遇。小学的时候我很好奇,胆子也大,曾偷偷爬进去武庙的铁门后面,看到被破坏后武庙内是杂草从生,残石碧瓦散落在广大的院落内,巨大砖头和石柱横七竖八,断裂的石柱上还雕刻着不完整龙凤石像和各种碑文。北京圆明园是被外来者入侵留下断墙残壁,而杨梅武庙的的破坏却是政治运动造成。60年代被毁的武庙,是杨梅圩200多间户房子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物,曾作为杨梅粮所一段时间。传说在粮所居住里面的工作人员,夜晚常常感觉不安宁,遇到灵异怪事;不知道是否真的神灵在责备,粮所最后不得不把搬离;一道铁门把粮食围着禁封,生锈的大锁是否也从此把往日杨梅武庙的辉煌封闭起来。</div><div><br></div><div>百年前杨梅圩一个小镇就能同时存在文昌阁和武庙文武双全的社区建筑殿宇,说明这里曾经风水宝地,地杰人灵,也出现了多少历史风云人物!她们的远去是否也导致了杨梅圩的没落不得而知;但我童年很多同学朋友纷纷背井离乡离开杨梅圩到别的地方谋生也是事实。现在杨梅镇的孩子们,还有谁知道这里曾经有精美的文昌阁和武庙?!</div><div><br></div> <h3>为完整杨梅老街的记忆,连夜辗转至此,看那是否一帘别后七十年代之幽梦!借助夜色,谁又是谁故事里的故事,谁又在为这故事写这桥段。老蛙我期待雨过天晴再返这里!</h3> <p class="ql-block">出生在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在海内外有巨大影响的作家、著名的戏剧艺术家、大美女封凤子,杨梅镇人。</p> <h3>香港影视巨星,艺界慈善家刘嘉玲,也出自容县杨梅镇!</h3> <h3>杨梅镇的老房屋!</h3> <h3>杨梅小学</h3> <h3>第二章 杨梅供销社</h3><div><br></div><div>母亲告诉我,杨梅圩本是杨梅镇上最热闹的集市,也是容县除了容城镇外第二大的商贸集散地,也是杨梅镇和附近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水运中心。</div><div>我依稀记得80年代以前,那时候梅江河的水很深,河水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的沙头和成群的游鱼。每逢节日都看到一些船只来往,这里的水运曾经流通到容城和梧州。童年的时候杨梅圩非常热闹,每逢日期尾数三六九就是圩日,也就是赶集的日子;附近杨梅镇的村庄 三德 红石 六荫 六别的民众都会聚集到杨梅圩来赶集;其他乡镇六王,灵山,黎村,杨村 石寨和容城的群众也会来杨梅圩做买卖;偶尔几个岑溪,信宜,梧州的商人也来杨梅圩猪行捉猪仔回去养,杨梅的猪仔特别好养,快大,肉味口感好。那时候的杨梅圩,人来人往,人挨着人,除了杨梅供销社各种商店,还有从圩头排到圩尾的各种商贩,应有尽有。我们小学放学如遇上三六九圩日,只能从屋背山的公路或者河边绕道经过回家。</div><div><br></div><div>80年代的杨梅圩,国营供销社各个单位门市占领着杨梅圩各种经济和物资供应。当年杨梅供销社以杨梅圩中间的高楼为行政中心,沿着两边骑楼街分别有各种部门:杨梅圩中段有药业, 物资局(仓),五金,运输社,生产资料,农药,旅社;车缝社,照相馆,税所,文化站(以后介绍何碧颜的故事),收购门市(收购农产品和蛇类),百货店,文具店, 纱布店,食品(猪肉供应);理发社,邮局,人民法院(民国时是封家祠堂)和信用社;两个饮食组,一个供销社高楼对面,一个在我家隔壁;杨梅圩中下段有人民医院,对面是银行信用社,再往下面就是杨梅圩尾,农业机械厂(农具厂),废品回收站,杨梅圩尾炸药厂,杨梅圩尾三德水文站。</div><div>杨梅圩头还有一个电影院(曾是买卖猪牛的猪行); 杨梅圩头和杨梅圩尾还分别有两个肉行 每逢圩日,全部摆满商贩。圩头和圩尾也各有一个舞狮队;逢年过节,有舞狮和功夫比赛,加上红石白石舞狮队也来凑热闹,鞭炮声中过节气氛就十分热闹;70-80年代杨梅圩基本是公有制经济和供给为主体,三六九圩日各自村庄的人把鸡鸭青菜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挑出来交易。私有制小贩在80年代以后才慢慢增加。</div><div><br></div><div>80年代汽车工业和公路的普及,杨梅河水和船运的作用慢慢走入历史,六荫方便的国道交通,导致了杨梅供销社决定从杨梅圩搬移到六荫。首先是杨梅圩邮局的搬离,人民法院,人民医院,电影院和杨梅供销社,税所等分别在80年代几年内离开杨梅圩。从60年代武庙 文昌阁的被毁灭,到杨梅供销社80年代中的搬离,20多年的遭遇,杨梅圩的繁华也从此一步步的没落。假如当年国道从大仁山穿过杨梅小学,在沿着杨梅河往上经过六王,这些搬迁也许就不会发生,杨梅圩就不会有今天的萧条,但历史没有假如。留下的一声叹息需要我们回忆 ,思考,吸取经验。</div><div><br></div><div>再写一些我们供销社孩子们的童年乐趣呀!梅江河的潮起潮落!桑葚地偷吃桑葚、黄麻地捉青虫、企河山河底湍急流中采摘大红花、竹排上挑逗鸬鹚、骑楼阁下的斜角水豆腐游戏、高楼屋檐的惊险攀爬,这些不知道你还有记忆吗。记得我们在药业门市 二楼跑来跑去 里面很多大缸装中药的。我记忆一下我们的童年 (供销社搬走前)我们已经快上小学了</div><div><br></div><div>杨梅供销社的搬迁到六荫,80年代中的杨梅圩经济从公有制慢慢转型,很多私人铺面渐渐取代了供销社原有铺面。在我的记忆中:从杨梅圩头开始,武庙对面有一家修单车店,圩头卖萝卜酸的老公公;电影院两面传名和十婶陈家开百货店,材料店,接着有月饼店,叶巨和家麻雀粥;苏家炸豆腐 (后来苏家搬到梧州);江利燕家海南进口西瓜,梁云家卖布和凉水;李毅黄阿姨家照相;南宁师傅包子豆浆店(原运输社),德华百货和打麻将(高楼边,原是药业一部分);廖万里家修理钟表;陈永贵家菜种,封斌家裁缝,刘双强家的豆鼓;黃国南私章雕刻和杨意深家鞭炮,杨水宗音响电器店,杨幸宗百货;南阳老华侨糖果,凌远芝家米酒(酿酒厂),杨龙唐家桌球(大水港口改建房),我家隔壁老张钢根水泥(医院搬走后);永安药店;李超南理发;凌远波老斗木工;张维忠裁缝 接着是罗阿振兽医和镶牙;凌锦芳米粉;继续杨梅圩尾:何丽梅家木偶戏和照相馆;南洋培张家裁缝;杜广发威表家收蛇,侨乡冰室,百富糖水汤圆;梁纪生诊所;覃家打铁铺,陈承丽陈承兵家也卖兽药(陈养南叔从食品搬回);梁纪振家花灯元宵节最美;接着几个是封鹊惠百货和朱九叔商店 绍礼封川家舞狮 采茶;(周家)车缝和废品书报回收,李弟百货一直到到圩尾何居祥家百货,应有尽有。(原谅我记忆有限,某些名字有误请指正)</div><div>杨梅圩陈养南主持食品的肉行兽医也被私人各自宰猪的肉台而取代,从70年代排队买猪肉到自由的小商品市场;街边平时圩头和圩尾的生产队民众也把各种农产品带来集市叫卖。每天早上晚上圩头圩尾都有很多流动小餐贩;加上各个卖甘蔗摊,水果摊,米粉肉粥甚至狗肉洋鸭摊;对面河的村民捕鱼后也来买卖的小摊;古董回收摊;80年代中曾经一段时间,杨梅镇就有过杨梅圩和六荫两个市集并行;然而私营小贩终究没办法和国营企业竞争,六荫陆路运输的便利也注定了杨梅圩经济最终的没落。</div><div><br></div><div>因为供销社的搬迁,慢慢的我的童年小伙伴们也跟随供销社搬离杨梅圩;我家杨梅圩97号位于人民法庭大水巷口附近,居偏中而偏向圩尾;圩尾的孩子们也和我玩得非常开心。无论你生活在哪里,每个人的童年基本天真无邪。记忆中我的童年少年在杨梅圩和杨梅小学还有很多精彩片断;文章经远在他乡的华人华侨借助网络力量转发给小蛙,十分珍贵,在此首先对作者表示敬意,怀着大家对容县历史文化的兴趣,好东西大家一起转发,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花王转载。</div> <h3>杨水宗和黄光友</h3> <h3>杨梅税所</h3> <h3>杨梅供销社</h3> <h3>****秘书长黄国生的旧居!</h3> <h3>叶剑森(修钟表),导游黄光友先生说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