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清河场的旧貌新颜

桦妆影视造型

<h3> 1974年5月,我们从重庆到大竹县清河区柏家公社松茂大队10队上山下乡。当时的柏家公社不通公路、不通电,我们因为与清河公社比较近,经常到清河场。</h3><h3> 那时候,清河场是清河区委所在地,辖清河、柏家、李家、柏林四个公社。</h3><h3> 我们和乡亲们都受困于温饱,谁也不知道清河场还是川军抗日将领范绍增(绰号范哈儿,电视剧傻儿军长的原型)的发迹地。</h3><h3></h3> <h3>  进入21世纪,清河场开发旅游了,宣传清河古镇,还开辟了范绍増的农家故居。</h3><h3> 街道的南北两端各有一道栅子门,上有 “郭举人”亲书排匾,分别为“清场雅镇”、“河引利源”八个大字。</h3> <h3> 清河镇老街“将军街”是范绍增于1931年在上海结合希腊建筑风格,制成图纸带回并出资改造而成。整条街格调统一,风貌独特,排列整齐,规模宏伟,全长385米,占地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是四川省以及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唯一中西合璧式古建筑群,被专家誉为“国外没有、国内少有、四川仅有”。</h3> <h3>回廊式的建筑,会让人联想到海口的骑楼老街和广州的上下九步行街,它们都在大都市里,名气远播。没想到在偏僻的四川北部农村,还有类似的清河古镇建筑奇葩。</h3> <h3>  街道两旁均有2.8米宽的通廊,上下街有仿希腊式圆柱180根,均由砖砌而成,底屋与二楼圆柱间隔处和顶部有人物、动物、花草、浮雕等图案。<br></h3> <h3>  位于街道南北、东柳河旁两端,各有一座桥,东北角叫五拱桥,南角叫踏水桥。</h3><h3> 五拱桥修建于1920年,是清河镇的“牛尾”,桥两端各两棵大黄角树,现存一棵。以前是我们到区上交公粮的歇脚点。</h3> <h3> 踏水桥。桥上有两个龙头,又叫双龙桥。双龙桥桥头的黄桷树,据说有300多年历史。</h3> <h3> 离清河镇1公里处的哨楼塆,其突出的景观特点是“三个三”,即三处石阶、三口古井、三道山墙。哨楼塆内的哨楼是当年范绍增所建,目前已被作为范绍增将军的陈列室,展出了大量图片、文字及实物资料,再现了范将军的传奇人生经历。&nbsp;</h3><h3> 央视《走遍中国》栏目的“一镇一风情”节目策划,以“清河镇—川东西洋景”作为主题,围绕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在清河拍摄7天左右,在央视播出。 </h3><h3></h3> <h3>  清河镇目前是四川省级古建筑群保护单位,四川历史文化名镇。</h3><h3> 近几年,到处都在打造古镇,有真古的,有仿古的,很多千篇一律。然而,唯有清河古镇不可复制,它的历史富有传奇色彩,它的建筑富有中西风格,对我们来说,还有知青年代不可磨灭的记忆。</h3><h3></h3> <h3>  古镇保护下来。一条哈儿新街在古镇旁边经过。</h3> <h3>  2004年10月,我们一帮新老知青回到清河场镇,重逢柏家公社退休的田德全书记(左二)。</h3> <h3>  1977年1月,田德全书记欢送公社知青参军的照片。</h3> <h3>  清河街上话家常,见到知青格外亲。</h3><h3> 两位老人家邀请参观了她们的家,堂屋供着“天地君亲师”</h3><h3></h3> <h3>  清河场上的居民,阁楼深处还是老建筑。</h3><h3></h3> <h3>家带店,上住人,下经商。</h3> <p class="ql-block">  我们当年在这家药店买过药,模拟一下当年的场景。那时严打超计划生育,据说中药铺出售“打胎药”。</p> 和知青妹儿合影<h3></h3> <h3>  2017年国庆,路过清河镇,又有新变化。老镇店面林立,生意兴隆。</h3><h3></h3> <h3> 当年的美食是小面、蒸碗、糖包子……如今牛羊肉、生态鱼、腊肉、火锅是主打食物。</h3><h3></h3> <h3> 沿街为市,习惯依然。</h3><h3></h3> 有店商,也有游商,还有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微信、支付宝也能用。<h3></h3> <h3>  曲廊下,老年人多了。新农村、新农合,老有所养,再也不为生计发愁</h3><h3></h3> <h3>  穿戴整洁<h3></h3></h3> <h3>  服装时髦</h3><h3></h3> <h3>  目光慈祥</h3><h3></h3> <h3>  似曾相识</h3><h3></h3> <h3>  大妈大婶</h3><h3></h3> <h3>儿童相见不相识</h3><h3></h3> <h3>  知青?我们队里的回来过</h3><h3></h3> <h3> 叶子烟、铜烟杆,还是那么熟悉</h3><h3></h3> <h3>  老人也穿红戴绿,旁边人介绍,今年是老人的本命年,他已经99岁高龄了!</h3><h3></h3> <h3>  大爷头上缠着白帕子,还是当年的打扮</h3><h3></h3> <h3>  赶场天再来</h3><h3></h3> <h3>  老茶馆,旧招牌</h3><h3></h3> <h3>  老面馆,新招牌</h3><h3></h3> <h3>  棺材店还赫然在目,3000左右一具。还有人偷偷违反殡葬制度?据说是上面默许的,但要交钱,墓地有限制。</h3><h3></h3> <h3>  场站东头是粮站。西头就是这家造酒作坊。</h3><h3></h3> <h3>  老板娘名为邱新竹,我们下乡时她刚满一岁。她听说过知青的故事,说重庆知青最耿直。</h3><h3> 邱新竹在地下室舀来一碗老窖最纯高粱酒(每斤40元),我和朋友尝了一口,果然酒香四溢,当即买了两壶。她留下电话,说她的酒可以快递,每斤运费两元。</h3><h3></h3> <h3></h3> <h3></h3> <h3></h3> <h3>  区委区公所经过改社建乡、拆区建镇,在原址上修建了镇政府。</h3><h3></h3> <h3>  2004年,我们一行在那里合影</h3><h3></h3> <h3></h3> <h3></h3> <h3>  政府专栏是历史的晴雨表。如今,脱贫奔小康,提速追赶超,成了时髦的口号。我们还记得当年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口号</h3><h3></h3>   老区委的后面还是田地,一下子让我们有了依稀的记忆。<h3></h3> <h3>  在老区委的背街,我还幸会了范绍増的曾外孙毛伟,他在镇上做挂面。他介绍了范军长的原配和姨太太,以及后人的境况,有的被镇压了,有的离乡背井,有的低调做人……在清河场,范军长的嫡亲血脉还有两家人。</h3> <h3>范绍增将军,外号范傻儿</h3> <h3>  范绍增将军在大竹清河区的后人。毛伟说,范绍增将军原配陈夫人,生有一子范之清,范之清生有一子范元庆,三个女儿,毛伟的妈是老大,三个女儿均已去世,且均死于心脏病。</h3><h3> 后排左一,范将军的孙女范元敏(毛伟的母亲,已去世);左二,范将军的孙媳妇;左三,范将军的孙子;右边二人是毛伟的表姨和表姨的嫂子。前排左一,毛伟;左二,范将军曾孙范德东;左三,曾孙女范德英。</h3><h3> 毛伟还说,他保留了一封范将军给孙女(他妈妈范元敏)的信,大意是教导孙女要听党的话,要响应上山下乡。政府要他捐出来,他没答应。</h3> <h3> 原清河区委后面的小山坡。1977年1月,我和四个公社几十个青年在这里换上军装,参军入伍。</h3><h3></h3> <h3>参军的知青们合影,难掩跳出农门的喜悦。</h3><h3>左起:何继全,陈建博,李伟,谷平,孙骏平,周志军。</h3> <h3>柏家公社松茂十队知青依依惜别。</h3> <h3>在清河区委、区公所大门前告别乡亲、告别知青、告别农村</h3> <h3>岁月蹉跎久,青春不再来,阔别四十年,清河常入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