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秦镇

墨默

<h3>  关于秦镇的故事大多和沣河有关,从儿时起就听爷爷说关于这片土地的许多妖神古怪的故事,更显得些许扑朔迷离,直到很多年后带着这些故事去留心关于这片土地的记录,将多年拍摄照片与整理研究的资料结合,慢慢来了解体会它的前世今生。</h3><h3> 对于外地人来说只知道秦镇的米皮!然而即使对于土生土长的秦镇人也很少有人知道这方土地的故事。在这四方城下,曾耸立过一座千年王城,这里 曾出现中国第一座大学--辟雍。这里曾出现中国第一座天文台、天坛--周灵台。这里是《诗经》《周易》启蒙之地,这里是「周礼」形成之地。这里曾是中国真正意义第一座城市……丰京(周丰宫)。</h3><h3> 商周文化遗址因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商周丰京遗址的范围至今仍然模糊不清。但商周丰京遗址的最重要的部分丰京王城即丰宫遗址,就在今天的秦渡古镇以内,今秦渡镇内当阳堡,父老相传为西周当阳宫故地。从而首开了"秦中自古帝王州"之先河。文王以丰京为根据地,在政治上"发政施仁",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设灵囿、灵沼与民同乐;历史上都有明确的记载。以笔者的长期观察,秦渡古镇正是坐落在这座巨大的遗址之上并多次改建而成。现在老建筑依然保留明清时期的土木结构,因年久失修大多已成为危房。</h3> <h3>  文王迁丰是他回西歧的最重大抉择之一,显示他取代商王朝建立新王朝的坚定决心,并且为了新王朝千秋永固,精心选择出一个与之地位相称的千古帝都。文王善演先天之数,他选择的帝都曰"丰"。丰在何处?丰就在今天南自秦渡,北抵堳邬岭南的沣河西岸。行政区划大致就在现在的户县秦渡镇和长安区灵沼乡一带。由于年代久远,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其范围已经模糊不清,但民间的传承和历史的遗存仍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资料等待我们发掘和整理。丰京城的遗迹由于三千年的自然与人为的破坏已经难以辨识,但丰京城的最重要的部分丰京王城,也称丰宫,周文王及其王族居住之地,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直保留。它就在现在的秦渡镇城内。如今的街巷之下瓦砾层中,埋藏着千年王城。</h3> <h3>&quot;秦渡关中之名镇也,左清沣而右涝水,背大渭而面终南,木茂土沃,物丰民繁,介于户杜之间,实为一方之都会也。&quot;</h3><h3><br /></h3> <h3>秦一村极乐寺遗存的精美砖雕</h3> <h3>秦镇有三街五门九楼十三堡的独特格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相当完整,文革以后陆续拆除,现在已经难以辨认,王城就在秦镇中心堡周围。是一座矩形的土城,也叫丰宫城。比较特殊的是它的土质,细腻、粘重,不怕雨淋,不长草,本地没有这种土,当地人说这是固原土,是周文王定西戎时,命令将士从固原带回的土,据说那里是他们先祖曾经居住过的地方。丰是一座人工设计规划的城市。文王迁丰,应该先建王城,后建京城,王城在秦渡,京城在秦渡镇北长安区灵沼乡小丰村,上、下南丰村一带。周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王朝,王族、贵族、平民都有严格的区域划分。王城无论在方位上还是在城市供水上,都处于京城的最上方,这是比较合理的城市布局。王城独占京城上风上水,周围风景优美,守卫森严。这从秦镇周围的村庄地名都可以看到。秦镇西约一公里,有一村叫王卫村,曾有城池环护,取王城卫城之意。值得研究的是,至今王卫村里有一支姬姓家族,他们是周之王族,他们居住在卫城里,是对王城的看护还是对宗庙的驻守。也许只有他们本族人知道,但是,在当地的民俗中,解放前王卫村的社火竹马,每年过年都要在秦镇木材市,即王城前的广场上举行盛大表演。这些数千年民俗的传承是否也隐含着某种必然?如果是延续三千年的忠诚与坚守,是否是中国数千历史中最能坚守遗训和承诺的一族?王卫村里还有一支辛姓家族,也是周之贵族,文王时出过辛甲,辛免等大将辅佐文王,后又辅佐武王。三千年后的今天,姬、辛两族仍然休戚与共吗?这些历史的迷题也许只有当事人能够解答,可是我们这些后来者分明从中解读出某些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忠诚,坚韧和无尽的感动、感恩。秦镇城南约二公里的南留村,城西约三公里的西留村,均为王城正南,正西驻军留守之地。秦镇城西有东、西花园村,为王城花园,周时叫灵囿。秦镇城北约二公里有一村叫阿邸村,阿家是亲家,阿邸是外戚的府邸,地位仅次于王族,因此紧邻王城,在王城的下方位。</h3> <h3>秦镇西南约二公里的滹沱村为文王祈雨之地。秦镇城东紧邻沣河,以河为池,临河而立。越过沣河,南北各有一村,南村叫南张村,北村叫北张村,南北二村的来历有一传说。据说文王居丰时,忽一日士兵来报,灵囿内跑掉一只鹿,不知去向,请文王卜一课。文王卜卦后说,鹿已过河,在河东,北边张弓,南边张网,可捕此鹿。将士按文王所指,果然捕获此鹿,献与文王以备宰牲。文王一看此鹿竟是一只怀孕的牝鹿,遂命放归山野。后人感于文王仁德,留此地名一志纪念。更有后来者,揣度文王心意,作一联曰:北张一弓弓射九州,南张一网网罗天下。横批曰:文韬武略。叹服文王当时已有雄霸四方,君临天下之意。</h3> <h3>粮市</h3> <h3>86版47集聊斋南门镜头</h3> <h3>老石桥</h3> <h3>建桥会</h3> <h3>秦镇大桥施工</h3> <h3>秦镇大桥施工</h3> <h3>秦镇的王城地位不是我们现在才发现,而是古人早就知道并且认同的。这在明、清各代的《户县志》、《长安志》中都有明确记载。秦镇的外城高大坚固,为明朝嘉靖年间修建,清康熙四十五年至四十七年重修,光绪年间补修而成。呈元宝型,城有五座城门,合五行之数。其西门门额上书"丰京盛地",就是对丰京地位的认同。其它城门的门额分别是:北门书"襟带镐京";洪南门书"沣水凝辉";大南门书"终南佳胜";土南门书"千岩竟秀"。城内有九楼十三堡的独特格局。九、五、十三皆王者之数。九为阳数中最大的数,五为阳数中间的数,也是阳气中和之数。十三是一年之中最多的月份数,取满年满月时序不断之意。王城周围有九座高大的楼阁为镇,有十三座城堡围护,十三堡之外还有一圈高大的城墙和宽阔的城河围护。秦镇就是这样一座四面环水,城套城,水绕水,楼叠楼,城壕涝池贯通相连,商肆店铺鳞次栉比,楼台高低错落,寺庙巍峨森严,风格质朴而又灵动秀美的古城。对于西安来说,秦镇有四重象征意义,一是王都肇兴之地;二是天门镇水之城;三是文化启蒙之所。四是秦商萌兴之市。只有这样重要之地,才会有这样高的规格和这样严谨的规划布局,这样的城镇,在全国都是极其少见的,我们应当尽快加以恢复和保护,而不应当视若敝屣,加以拆除。其实,在秦镇城内不止这些城,以笔者的长期观察,其中还暗中套着一座城,其位置在南街楼坡口向北至北什子口,然后向西沿西街至药王楼什子,再向南沿楼南街到土南门然后向东,沿楼西巷街到南街楼坡口止,正好围成一个近似正方形的区域,这个区域四周高,中间低,四条街正好建在这个矩形的台地之上,四条街都是街心高,两边低,不属于十三堡的任何一堡,却高高在上,形成天然街道。南街和西街最为明显,两边街房向后层层降低,两三进房屋后直接是一两丈深的土坎,后墙都沿土坎砌筑,明显是建在一圈很高大但后来坍塌的废弃城墙上,这个暗中的城墙围绕着周王城,并且四边平行于周王城,在它的四角分别还分别建有四座重楼,它们是南街楼坡口的无量楼(纯砖结构)、北什子的华楼(纯木结构)、西街药王楼什子的药王楼(纯木结构)、土南门的南门城楼(砖木结构),四楼都是跨街而建,都是街区繁华地段,这些明清时代的建筑,已然唤不回大周的王者之气,却固执地试图镇守着秦渡的容华和富贵。</h3><h3> </h3> <h3>药王楼俯视秦镇西街</h3> <h3>周文王建王城都丰京,是中国历史上极其重要的历史事件,他以智慧的眼光相中了沣水流域这块风水宝地,奠定了沣河两岸此后数千年连绵不断的国都地位。开创了周王朝800年基业。周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从此凡定都关中,必在沣河左右,从沣河西岸的商周丰京到东岸西周镐京,从沣河与渭河交汇处的秦咸阳到沣河东岸的汉长安城,再从沣河东岸的隋大兴城到唐长安城,以至现代的西安城,无不是由于沣河的哺育和滋养才造就了一座座辉煌伟大的都城。可以说,西安三千年的建城史,肇始于不起眼的秦渡王城。而如今的王城行将湮灭于历史的尘烟之中。</h3> <h3>老西门</h3> <h3>老东城墙</h3> <h3>老北门</h3> <h3>药王楼</h3> <h3>文王姬昌在丰邑,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论著,五经之首的《易经》。后人尊姬昌为文祖,文昌帝君。在秦镇以北一公里处,有商周灵台遗址,遗址上的文昌阁供奉着文昌帝君。每年的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是文昌帝君的祭日,灵台内外人山人海,香火旺盛,莘莘学子们在此祈求增添智慧和灵感,也祈求自己能有好的前程。另外,中国第一部兵书《六韬》,也叫《太公兵法》相传为姜尚居丰时所作。书中以对话的形式,记录了文王,武王等人与姜尚讨论关于文治武功,用兵之道等治国谋略的思想及言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宋代以前,人们一直称姜尚为"武圣"。</h3><h3><br /></h3> <h3>又据魏《王泰括地志》及清康熙年间的《户县志》记载,周文王在灵台附近引沣水设立辟雍,教化天下,明达和谐。这是最早的官办教育机构。由此可见,秦镇是西安文脉肇始之处。其实,自周迁丰以后,实现了国家统一,创造了相对和平,富足的社会局面,在此基础上,周人还创造了以《礼》、《乐》、《诗》、《书》等典籍为代表的,高度文明的贵族化的等级制度及诗乐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主脉设定了基本框架。自《诗经》以后,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诗经》中大量经典的诗篇源自于西周,那都是周人居丰以后创造的文化。周代是中国第一个诗歌的创作高峰,直到唐代中国才出现了第二个诗歌的创作高峰期,以至当代,我们也难以望其项背,可见其对中国文化的不可估量的影响。</h3><h3> </h3><h3><br /></h3> <h3> 秦渡镇又是关中到巴蜀古道上的一座商贸重镇。当年这里商贾云集,京广杂货,土产山货,粮棉油肉的集贸交易"盛于县城",形成了完整的商贸体系。明代史书有关秦渡镇商贸盛况的记述有:"辐辏繁盛,晋豫客商较多。"清雍正十年(1732)《户县续志·集镇》再次记述:"邑之四关,乡之四镇,惟秦渡一镇为商贾辐辏之区。"说明其不仅具有一般集镇货物的就地集散功能,而且有很强的向四周辐射之作用。据《户县文史资料》记载,"早在清道光时期秦镇就有了规模较大的市场,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市场已很繁荣。"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使地处后方的秦渡镇商贸活动趁机得以超常规的发展。山西、河南等敌占区人民特别是生意人纷纷"逃"到秦渡镇避难、谋生。三条大街、巷道、村沿都成了各种货物的交易点,自然形成各种专业市场。主要有:粮食市、肉市、菜市、柴市、旱烟市、席箔市、车市、人(劳工)市、生姜莲菜市、布市、麻市、灯市、牲口市、蛋市等。三条大街两侧的街坊则集聚了资本雄厚的商业店铺。粮食店有三盛合、同义成、林盛和、福林生、长盛和、景信和、培德成、德顺和、永信和、永丰盛、万顺成、福园泰等十二家,其中三盛合等几家大店常年存粮在百石以上,粮食业一直是秦渡镇的主要行业。这里不但有本省客商,且山西、河南、甘肃等外省客商也多有往来。杂货铺有槐盛生、槐成德、晋隆昌、祥泰隆、红万志、裕庆丰、义元成、顺义和、三余德、拾盛德、德泰隆、义兴成、复兴永、永茂恒、永顺泰、吉盛丰、通顺德、永顺和、仁本善、仁德昌、协盛茂、郭明鹤等二十多家。杂货铺主要经营盐、碱、油、酒、纸张、木耳、藕粉等日用杂货,有的还加工点心、南糖(即南式糖果、点心一类。旧时人皆如是呼之)等副食品。大烟土房有永顺生等三大家,且均为民国十五年(1926)开设。中药铺有景明堂、三晨堂、通顺堂、万春堂、半济堂、裕兴堂、德馨堂、复信堂、永顺和、同志成、四箴堂等十二家。酒馆有民乐亭、同乐园、大盛馆、三兴馆等四家。山货土产收购店有秦兴家、逢瑞福、志盛荣、协和家、长发祥、秦生利、同心德、同积福等八九家,主要收购生丝、桐油、清油(食用油)、漆油(制蜡原料)、生漆、核桃、板栗、茶叶、木耳、花椒、麻、纸张、木炭等,这些店铺将山货土产以廉价收购后,批量运往外地或市面零售,也有咸阳、泾阳、三原、西安等地客商来秦渡镇进行贩运。手工业作坊及服务业门面有:麻铺、绱鞋、纸花、染坊、皮房、醋房、烧酒坊及照相、理发、裁缝等十五个行业。镇内西、南、北三条大街几乎全是商业店铺,形成了清式建筑群。客商除当地人外,还有来至山西、河南、甘肃等地商贾,真可谓"货通天下"。 </h3> <h3>这里曾经种的都是水稻。</h3> <h3>灵台夯土基</h3> <h3>周灵台是中国最早的天坛。</h3> <h3>张灵埔将军与秦镇的渊源</h3> <h3>黄埔四期 炮兵</h3> <h3>薛维轩</h3><h3>  1922年生,汉族,陕西省户县秦镇人。1937年至1949年,任国民革命军骑兵第七师20团4连中尉连长。其中,1937年参加黄埔军校18期陆军骑兵学校(骑兵学校只办了三期)。</h3> <h3>刘志德,男,1940年出生,户县农民画代表人物,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俗艺术研究院院士、一级画师,省市县美协会员、理事、副主席,省县农民画协会副主席,有突出贡献的一级农民画家。刘志德先生先后被国家文化部、省政府授予"全国现代民间绘画优秀辅导员"、"全省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以《老书记》驰名中外。</h3> <h3>石头镜</h3> <h3>蒲家黄酒,秦镇历史最悠久的老字号之一。</h3> <h3>老修表店</h3> <h3>秦三村胡一刀,纯手工煅造</h3> <h3>最早南街补轮胎的。</h3> <h3>秦镇老南街老罗家炒货,人好,东西更好。</h3> <h3>沣河(摄影)</h3> <h3>作者笔下绘画:</h3> <h3>沣河(素描)</h3> <h3>沣河(水粉)</h3> <h3>南门(速写)</h3> <h3>沣河之水出秦岭</h3> <h3>老南街(焦墨)</h3> <h3>秦一村在秦岭所建的法华寺。(国画)</h3> <h3>秦镇老家(国画)</h3> <h3>雨后沣河</h3> <h3>今日秦镇</h3> <h1>  這裡不僅是我們孩時的記憶,有泥土的芬芳,有灃河潺流的節奏,還些熟悉的鄉音鄉情<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留住感动瞬间,品味不尽的人生。用文人的情怀理解生活,艺术的语言表现内心的真实。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父母在,尚有来处,故乡在,心有驻足。饮水思源,尚之感恩,感动生活每天 。</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程涛</span></h1><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r /></span></h1> <p>作者:程涛 字:墨泉 </p><p>生于秦镇秦一村</p><p>大学本科,文学学士学位</p><p> 后语: 无论是世界历史还是中国历史,都是一段美术史的过程,因此要学好美术,历史文化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不然如蜻蜓点水,零碎的知识难以贯通。通过作品和社会背景,文化,制度,建筑,服饰等一系列相结合。譬如,夏商周作为先秦文明的奴隶社会制度下,造就了辉煌的青铜文明。正是因为这些,中华文明通过简短的文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而夏朝之所以不被世界承认是因为缺乏文字的记载,文字,青铜艺术,以不同的美术形态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基因。</p><p> 作为秦镇所在时期的西周,制礼乐,行周礼,至今婚丧嫁娶都折射周文化传统,如果细心的人会发现,秦镇同作为周的发祥地宝鸡岐山,同样吃臊子面,酿造酒醋等有惊人的相似,唐朝时期西域有个古国叫龟兹,善古乐,后来被选进唐朝的皇家乐队,安史之乱后,这支乐队流落到民间,靠白事奏乐谋生,千百年过去,至今西安周边白事还延续吹龟兹(陕西话"鬼子")的习俗…</p><p>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为中国后世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西戎铁骑烧毁丰镐两京。平王迁都洛邑,护送他的是赢氏,平王感激赢氏忠诚,封赢氏为君,赐陕地,从此秦镇结束了王城地位。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赢氏后人多年后天崩地裂的统一全国。从此中华民族有了国家意识,直到几百年后五胡乱华,后秦羌人姚兴皇帝为通全国佛教中心草堂寺听印度高僧鸠摩羅什讲经开通长安通往户县的渡口,秦镇从此开始成为繁荣的商贾之地。</p><p> 随着梁家滩国际社区的推进,笔者相信,尘封于千年河沙下的西周文明定会有重见天日,同时也可以填补西安在周秦汉唐历史遗存中周文化板块的缺失和空白。</p><p> 千年沣河浪淘沙,多少商贾与英雄,都付笑谈之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声明:文字和部分图片通过相关信息资料整理完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友情提示:如果你有相关资料或老照片请扫以下二维码与我联系,我将及时补充丰富文章。</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