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清山又名少华山、丫山,位于中国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因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道教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列坐山巅而得名。其中玉京峰为最高,海拔1819.9米,是江西第五高峰和怀玉山脉的最高峰,也是信江的源头。三清山是道教名山,世界自然遗产地、世界地质公园、国家自然遗产、国家地质公园。</h3><h3> <br /></h3><h3>三清山主体南北长12.2公里,东西宽6.3公里,平面呈荷叶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位于欧亚板块东南部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结合带的怀玉山构造快体单元内。地处怀玉山脉腹地,属花岗岩构造侵蚀为主的中山地形。山势是东、南、西三面陡峻,北面稍缓。从山脚至山顶,水平距离5km,海拔由200m陡增至1816m。</h3><h3> <br /></h3><h3>三清山不同成因的花岗岩微地貌密集分布,展示了世界上已知花岗岩地貌中分布最密集、形态最多样的峰林;2373种高等植物、1728种野生动物,构成了东亚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环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按八卦布局的三清宫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文物考证专家组评价为"中国古代道教建筑的露天博物馆"。</h3><h3> <br /></h3><h3>世界遗产大会认为:三清山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域内展示了独特花岗岩石柱与山峰,丰富的花岗岩造型石与多种植被、远近变化的景观及震撼人心的气候奇观相结合,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美学效果,呈现了引人入胜的自然美。</h3><h3> <br /></h3><h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推选为"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中美地质学家一致认为是"西太平洋边缘最美丽的花岗岩"。</h3> <h3>三清宫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中国江西三清山北部三清福地南侧九龙山口的龟背石上,海拔1533米,是三清山道教的标志性建筑。三清宫东倚聚仙台,南靠九龙山,西邻演教殿,北踞龟背石,占据了三清福地藏风聚水的最佳风水宝地。 以三清宫之名命名的三清宫景区是三清山厚重人文景观的荟萃福地,也是三清山道教古建筑群的"露天博物馆"。</h3><h3><br /></h3><h3>三清宫殿前是一块花岗岩铺地的平台,平台北侧置石香炉和石香亭,香炉基座四脚石雕螭头。殿前东侧置惜字亭。殿开三门,正中大门外设台阶五级,阶下殿檐滴水处建长方形水池一方,阻碍于大门之前,古名"龙泉池"。池横长2.8米,宽1.3米,深0.25米。池内置石香盆一座,正面刻"清静"二字,西侧刻"尝"字,东侧刻"矣"字。池西南角地底石雕有潜龙头一尊,龙头东前方石香盆基座上刻"火龙珠"图纹一幅,紧靠龙头南边池底是阴沟排水口,雨天有水从中溢出将龙头浸漫,今称之为"阶下囚龙池"。平台北面正中为三清宫石牌坊,牌坊前是灵官殿、魁星殿。以上文物造型古朴,线条优美,雕工精湛。</h3> <h3>三清宫大门前方建有牌坊一座,名叫三清宫牌坊。三清宫牌坊位于三清宫北前方15米、灵官殿与魁星殿甬道之南约2米处。因牌坊上部额枋之间镶嵌的青石板横匾两面刻有明代景泰年间兵部尚书、浙江镇守孙原贞(1388-1474)书"三清宫"三个正楷大字,故名三清宫牌坊。</h3><h3><br /></h3><h3>三清宫牌坊全部用花岗岩凿制而成。牌坊顶盖由两块整石构成悬山顶形式,上面凿有象征性的瓦垅,无沟头滴水,顶上正脊用刻花鱼龙大吻,正中置放了个宝葫芦。整个造型小巧玲珑,庄重华美,是道教仿儒家孔府等建置,在门前置牌坊,以壮声威的建制。牌坊两边方形石柱的底座宽1.25米,石柱之间宽2.74米,高4.04米。两根方形石柱内侧相对镌刻:"天颜咫尺登坛皆俯首之恭,云路迢遥入门尽鞠躬之敬"对联;石柱北侧两边刻:"左右灵官监察正法无情,上下信士朝奉诚心有感"楹联;石柱南侧两边刻:"登殿步虚升太虚上之无上,入门求道悟真道玄之又玄"楹联。上方青石板横匾两头分别刻有"资政大夫兵部尚书孙原贞书"、"大明景泰七年龙集丙子九月吉日开山德兴延溪帽峰费隐永祦王祐玄正立"数行小字。今据石刻,三清宫重建开工始于明景泰七年九月即公元1456年九月;竣工于天顺三年(1459)。</h3> <h3>龙虎殿高踞于世界自然遗产、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江西上饶三清山天门峰东侧海拔1568米的龙首山上。为文王后天八卦"震"位布局建置。建于明朝天顺丁丑(1457)年。 因殿前左右两侧利用天然山岩浮雕有青龙、白虎造像,造型生动逼真,故名龙虎殿。</h3><h3><br /></h3><h3>三清山龙虎殿以20条小方石柱圈成一座无顶殿,仿木斗拱结构缩形构建干砌成鳌顶式。前庭后殿,左右廊庑配殿封闭式庭院结构,殿宽6.63米,进深7.2米,脊高4.2米,面积49.7平方米。正殿门为石构牌坊式殿门,宽约1米,高1.90米。进门后为露天庭院,宽4.3米,进深2.7米。庭院左右两边为廊庑配殿,左右各设7阁小神龛。前三个神龛略大,宽0.9米,高0.8米;后4个神龛略小,宽0.55米,高0.60米。整个建筑未用一滴砂浆,朴质而富有野趣。今已改建,不及从前规模。</h3><h3><br /></h3><h3>庭院之内正中大殿设石台阶五级,五级台阶之上以4根方0.27米×0.27米,高1.80米石柱支撑殿顶形成三间宽0.70米的龛阁,内供老子等三尊神像。两边神龛原供石雕神像各9尊,全殿共21尊,现所存无几,且大部分残缺无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