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槐堂王氏,是太子晋后裔太原王氏的分支,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是少典次子,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其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代替了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其后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h3> <h3><font color="#010101">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堂王氏是东晋丞相王导的后裔,不仅与开闽王氏、新安王氏关系密切,都是唐朝武周时代的宰相王方庆的后裔, 太原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人才辈出,世代贤良,宋代大文豪苏轼亲为三槐堂纂写堂铭使三槐堂名气大震。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2011年11月29日开封三槐文化研讨会在河南大学举行,通过了《三槐堂复建方案》。 秦汉时期:王翦、王贲,王离,爷孙三代皆为大将军,离公长子王元的曾孙王吉,字子阳,官至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子王骏为御史大夫,王吉之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王吉祖孙三代皆以贤称著于史。又王崇之子王遵,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其后王遵之子王音,为大将军掾,生四子:曰王谊、曰王浚、曰王典、曰王融。王音之子王融,融公官至南康尹。王融生有二子,长子叫王祥;次子叫王览。兄弟二人虽同父异母,然皆是大孝子。卧冰求鲤是关于王祥的故事。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鼐——王弘直——王方庆——王皦——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金旁加岁)——王博——王言——王彻——王祐——王旦——王素——素生九子,人丁兴旺,遍布四方。 隋唐时期隋琅琊王氏家族依然不衰,琅琊王氏在唐朝有宰相四人,分别为:王方庆、王睿、王与、王抟,等人!到南北朝至两宋:兵部侍郎王佑,宰相王旦,工部尚书王素,再到元代监察御史王约,明代首辅王锡鏊,清代名臣王杰等等!人才辈出,世代忠良。的</font></h3> <h3>《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h3><div>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三槐堂一支应是琅邪王氏的后裔),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祐,是为三槐王氏始祖。</div><h3>祐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祐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祐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h3> <h3>三槐堂铭</h3><div>宋 · 苏轼</div><div>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div><div>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div><div>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div><div>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div><div>“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div><h3> 《三槐堂铭》是北宋苏轼所写的一篇文章,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讲述了三槐王氏祖先的事迹,历经千百年之后,他们忠厚仁恕的浩然正气依然令人神往。</h3> <h3>太原王琅琊王均是轩辕黄帝后裔</h3> <h3>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王氏家族的始祖,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1][2]。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1],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3]</h3><h3>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h3> <h3>周灵王太子(后称王子晋)是王氏始祖,</h3> <h3>姬晋;(约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姬姓,名晋,字子乔,后称王子晋,系轩辕黄帝第四十二世周灵王太子,东周时期周灵王姬泄心之长子,年少时其父极为宠爱就被封为太子。喜音律,吹玉笙,游于伊水和洛水之间。博学多识,对音律造诣颇深,创造了一套吹笙独奏乐谱,并能演奏的惟妙惟肖才华横溢,才华横溢,传遍诸侯,五代时受封为"元弼真君",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又封"元应真人",高宗绍兴(1131~1162)年间加号"善利广济真人"。</h3> <h3>据《列仙传》中记载的神话故事说,太子晋喜欢吹笙,声音酷似凤凰鸣唱,游历于伊、洛之间,仙人浮丘生将他带往嵩山修炼。三年之后,一个名叫桓良的人遇见太子晋,太子晋对他说:“请你转告我的家人,七月七日与我在缑氏山相会。”到了那一天,太子晋乘坐白鹤出现在缑氏山之颠,可望而不可及,几天之后,太子晋挥手与世人作别,升天而去,这也就是“王子登仙”的传说。唐代武则天封禅泰山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并为他立庙,多年之后武则天来到嵩山,立制了御书《升仙太子碑》。据说,河南偃师县缑氏山上仍有别名仙君观的升仙太子庙。后世的文人在他们的诗作中也常常引用这一典故,屈原在《远游》[1]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由此看来,“王子登仙”的神话传说在历史上还是影响比较大的。</h3> <h3>王詡,字:智瑜,也叫王禪,別名:鬼谷子,華夏族,周司徒,東周衛國人,周靈王太子晉第四世孫,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20年</h3><div> 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等</div><div> 信 仰:道家</div><div> 主要成就:纵横家之鼻祖</div><div> 兵家之著名代表</div><div> 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div><div> 著名仙学修道之士</div><div> 代表作品:《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div><div> 弟 子:孙膑、庞涓、张仪、苏秦</div><div> 年 龄:80岁</div><div> 鬼谷子——谋圣、纵横家之鼻祖</div><div>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华夏族,一说春秋战国时期卫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淇县)人;一说说是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人(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香菜营乡谷子村)。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道家、兵家、是纵横家的鼻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神秘色彩的人物,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纵横家:张仪、苏秦 。</div><div> 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一说是山西吕梁交口云梦山(现仍存棋盘山,和清溪一条。环境优美如世外桃源。是隐士生活的不二选择。也是北方少有的清幽之地。)“王禅老祖”是后人对鬼谷子的称呼,是先秦诸子之一。</div><h3>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也是兵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他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人不能及。一是神学:日星象纬,占卜八卦,预算世故,十分精确;二是兵学,六韬三略,变化无穷,布阵行军,鬼神莫测;三是游学,广记多闻,明理审势,出口成章,万人难当;四是出世学,修身养性,祛病延寿,学究精深。</h3> <h3>按照四川王长英宗親老譜王詡公是周靈王第五世孫,子晉公第四世孫,按《江左第一世家王氏世图谱》里记载,王诩是周灵王太子晋的第五世孙。</h3><h3>太子晋生活的时代与王诩生活的时代相隔大约160年左右,五世孙的说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太子晋之子王宗敬“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晋”是指晋国,“平阳”是古地名,位于今天山西省临汾市。晋国后来瓜分为韩、赵、魏三国,王宗敬子孙生活的“平阳”恰好就在魏国的范围之内。所以,说王诩为魏国人</h3> <h3>大将军王翦,王翦是軒轅黄帝第四十二世周灵王太子晋第十六世孙、王翦,王贲父子是秦国灭六国的关键人物,除了韩国以外其余五国齐国、楚国、燕国、赵国、魏国均为此父子二人所灭,所以《史记·王翦传》中说“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秦朝统一天下以来,被秦始皇受封列侯者史籍中并不多见,然王氏祖孙三代(王翦、王贲、王离)皆受封列侯。可见一斑。</h3><div> </div><h3> </h3> <h3>大將軍王賁,</h3><div>王贲 (秦朝著名将领) </div><div>王贲,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东北)人,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之子,秦朝著名将领,是秦灭六国战争中的主要将领。</div><h3>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公元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亡魏国。公元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亡燕国,继而消灭赵国残余势力。公元前221年,灭亡齐国,自此秦国统一六国,王贲因功受封通武侯。公元前219年,王贲随秦始皇东巡。</h3> <h3>大將軍王離,王賁之子,王離長期戍守邊陲御敌匈奴,战无不克,使强敵不敢進犯,逐得重任。秦朝末年陳勝吳廣大起義,離公奉命平亂,进攻赵国,与援赵楚将项羽大战,(史称巨鹿之战)戰敗被俘,自杀殉國,一代名将陨落,二十万秦军投诚,大秦帝国灭亡,但秦始皇兼并天下,一统文字,给后来的大中华帝国打下了基础。离公捐躯之后,国亡家败,其长子王元避难山东琅琊,次子王威避难山西太原,形成了后来的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两大支脉。</h3> <h3>王吉,元公曾孙,汉宣帝时,王吉被起用为博士谏大夫,他针对当时皇室奢侈糜费、任人唯亲等时弊,上疏劝宣帝选贤任能,废除荫袭制度;提倡俭朴,爱惜财力,以整顿吏治,淳厚民风,使国家兴旺发达。但他的这些建议不仅未被汉宣帝采纳,反被认为是迂腐之见,而失去信任。为此王吉以病辞官,回故里闲居。[1] </h3><div>为官清廉编辑</div><h3>王吉为官十分清廉。他住长安时,邻家枣树的枝叶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居家的,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说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经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招回。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王吉辞官回乡时只带着自己的行装,毫无积蓄。回乡后衣食亦如同平民百姓。</h3> <h3>王元姬 (西晋文明皇后) </h3><div>王元姬(217年—268年4月20日),东海郯县(今山东郯城西北)人,琅琊王氏,三国时期曹魏经学家王朗之孙女、王肃之女,晋文帝司马昭妻子,晋武帝司马炎与齐王司马攸的生母。</div><div>王元姬幼时便通《诗经》、《论语》,嫁司马昭后竭尽妇道、谦虚谨慎。其人颇有远见,曾预言钟会谋反之事。泰始元年(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尊王元姬为皇太后,宫号曰崇化宫。王元姬身处太后之位,提倡节俭,身体力行,作为众妃子的表率。在其治理之下,后宫井井有条,众人和睦相处。</div><h3>泰始四年(268年),王元姬崩逝,终年五十二岁。谥号文明皇后,与司马昭合葬于崇阳</h3> <h3>宰相王导:王導出身于魏晋名门“琅邪王氏”,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东晋建立后,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与其从兄王敦一内一外,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格局。</h3><div>“王敦之乱”时,王导拒绝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遗诏辅立晋明帝。其后进位太保。明帝驾崩后,王导与外戚庾亮等共同辅政。庾亮不听王导等人的劝谏,执意征历阳太守苏峻入京,致使其举兵反叛。“苏峻之乱”平定后,王导驳斥众人企图迁都的念头,稳定局势。此后联合郗鉴继续执政,虽与陶侃、庾亮矛盾颇重,但终无大乱。咸康五年(339年),王导去世,年六十四。成帝举哀于朝堂,遣使追谥“文献”。[2] 葬礼规格同霍光、司马孚,为东晋中兴名臣之最。</div><h3>王导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而能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传世。</h3> <h3>王導(東晉宰相)書法作品選</h3><h3> 晋书·王导传翻译</h3><div>王导字茂弘,是光禄大夫王览的孙子。王导父亲王裁,作镇军司马。王导年少时风度气质出众,才识高,抱负远大。十四岁的时候,陈留那一姓张的名士见到他后感到惊异,对王导的堂兄王敦说:“看这少年的容貌志气,是个做将相的人。”</div><div>当时元帝司马睿为琅邪王,和王导平日关系友善亲密。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兴复国家的志愿。元帝也特别器重王导,二人融洽得如同挚友。元帝在洛阳时,王导常劝他到自己的封国去。恰巧赶上元帝出京去镇守下邳,就请王导担任安东司马,参与军事谋划,王导尽智尽力。</div><div>等到元帝调转去镇守建康,当地吴人不亲附他。过了一个多月,官员和老百姓没有一个人来拜见元帝,王导很忧虑。恰逢王敦来见,王导对他说:“琅邪王仁德虽然高尚,但是名望还轻。哥哥您威名已经远扬,应当对琅邪王有所帮助。”</div><div>正赶上三月上巳节日,元帝亲赴水边观看人们洗灌。他坐着肩舆,仪表威严庄重,王敦、王导和许多名流都骑马跟在后面。吴人纪瞻、顾荣,都是江南名士,他们暗中察看,见到元帝这样威严,全都很敬畏,于是—一跪拜在路旁。</div><div>王导因而献计说:“古代为帝王的,没有不以宾客之礼对待故老,关怀各地风俗,谦卑虚心,以招揽天下贤士。况且现在天下衰败混乱,国家分裂,您的大业刚刚开始,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顾荣、贺循都是这里众望所归的人物,不如把他们拉到身边来,以拉拢人心。这两个人来了,那就没有不来的了。”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div><div>自此之后.逐渐尊奉元帝,君臣关系开始确立。</div><div>不久,京城洛阳沦陷,中原上层男女大部分来到江南进乱,王导功元帝选用其中有才能、有品德之人,和他们一起谋划大事。这时荆州和扬州社会安定,人口众多,王导管理政事力求清静安民,经常劝导元帝严格约束自己,砥砺节操,辅助君王,安宁国家。于是王导更受元帝重用,两人感情一天比一天深厚,朝野上下都敬慕他,称之为“仲父”。</div><h3>过江的士人,每有空闲的日子,就相约到新事饮宴。周顾坐在席间叹气说:“风景未变,举目望山河已非旧时模样。”大家相视无语,痛哭流涕。只有王导变了脸色,。心情沉重地说:“我等本当努力效忠朝廷,光复神州,何至于像一群楚囚相对哭泣!众人于是停止哭泣,表示认错。</h3> <h3> 大将军王敦(266年-324年),字处仲,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为东晋丞相王导的堂兄。王敦出身琅琊王氏,曾与王导一同协助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成为当时权臣,手握重兵,但一直有夺权之心,最后亦因而发动政变,史称王敦之乱。后来病逝,终年五十九岁。</h3><div>王敦《蜡节帖》欣赏:王敦是东晋王朝初期的权臣,曾发动过政变,史称“王敦之乱”。王敦善书法,但流传至今的只有《蜡节帖》</div><h3> 王敦出身士族,娶晋武帝司马炎女襄城公主为妻。早年任给事黄门侍郎,王衍荐为青州刺史,东海王司马越掌权时,任为扬州刺史。司马睿移镇建业,召为军咨祭酒,后又继刘陶任扬州刺史、都督征讨诸军事。与王导共同扶植司马氏的江东政权,消灭不从命的江州刺史华轶,镇压以杜弢为首的荆湘流民起义。东晋的经济、军事重心在于荆、扬二州,王敦进位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都督江、扬、荆、湘、交、广六州诸军事、江州刺史,封汉安侯,掌握长江中上游的军队。</h3> <h3>王敦书法《蜡节帖》运笔流畅,一气呵成,笔势雄健,气势威武,被以为王敦之经典之作。从这幅作品看敦公之书法水平不在二王之下,惜敦公贪权,一直想掌控皇上,所以不被李世民所推崇。</h3> <h3>王廙(yì)(276年—322年),字世将。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官至车骑将军,东晋著名书法家、画家、文学家、音乐家,是王导、王敦的从弟、晋元帝司马睿的姨弟、“书圣”王羲之的叔父。</h3><div>工于书画,擅长音乐、射御、博弈、杂伎,其书画被称为“江左第一”,晋明帝司马绍、王羲之等都曾随他学习书画。时人称“王廙飞白,右军之亚。”张怀瓘在《书估》中目其书法为第三等。王廙善画人物、故事、鸟兽、鱼龙,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目其画为上品之上。有文集三十四卷,已亡佚。</div> <h3>王旷(276年—320年),王羲之之父,字世弘,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父亲,东晋大将军王导堂弟。历官丹杨太守、淮南内史、淮南太守。善隶书、行书。[1]</h3><h3>王旷曾任丹阳太守、淮南太守、淮南内史。</h3><h3>王旷,约于305年8月任丹阳太守,到306年初被陈敏驱逐。[1]</h3><h3>西晋的八王自相残杀,造成天下大乱,朝政最后落入东海王司马越之手,时在305年左右,司马越全面掌权。追随东海王的第三代琅邪王司马睿奉命镇守下邳,由于王旷与司马睿是姨兄弟,王旷306年初(也可能是被陈敏驱逐之后),来到了下邳。此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再加上北方少数民族乘机南侵,朝廷岌岌可危。王旷给司马睿画策出路:朝廷不稳,北方不保,是时想要有所作为,必谋镇建邺,吾兄导与东海王之司马王衍友善,可从中为王兄通语,再王兄可请徐州刺史裴盾、安东府长史裴邵转请于东海王妃,睿从其计,并使王旷游说王氏精英。东晋人裴启所撰《语林》说:“大将军(敦)、丞相(导)诸人在此时闭户共为谋身之计,王旷世弘(旷字世弘)来在户外,诸人不容之。旷乃剔壁窥之,曰:‘天下大乱,诸君欲何所图谋?’将欲告官。遽而纳之,遂建江左之策。”此事当在306年。</h3><h3>为了使西晋王朝能有退步,以备不测,东海王司马越采纳了过江之议,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镇建邺。307年,在王氏诸贤策划下,临沂王氏及其他大族千余人随同琅邪王司马睿携家南渡,来到建业。王旷家属当随家族南迁,而王旷本人却被司马睿(307年,司马睿来到建邺以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为亲信王旷谋淮南太守,有兴邦之谋)安排到淮南做了太守(王旷镇淮南为司马睿稳固扬州政权,非常重要,也许此举令东海王忌弹,致有309孤军救上党之事。)</h3><h3>《晋书·惠帝纪》:“309年,“刘元海遣子(刘)聪及王弥寇上党,围壶关。并州刺史刘琨使兵救之,为聪所败。”</h3><h3>掌握朝政的司马越派王旷去救壶关(宝按,司马越之遣王旷救上党是谋弱司马睿之计)。310年王旷率三万军(其中应有淮南郡5千兵,其余2500兵,不知何所来)。与刘聪战于上党,全军覆没,王旷下落不明。</h3><h3>参见《通鉴》:汉主渊以王弥为侍中、都督青、徐、兖、豫、荆、扬六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青州牧,与楚王聪共攻壶关,以石勒为前锋都督。刘琨遣护军黄肃、韩述救之,聪败述于西涧,勒败肃于封田,皆杀之。太傅越遣淮南内史王旷、将军施融、曹超将兵拒聪等。旷济河,欲长驱而前,融曰:“彼乘险间出,我虽有数万之众,犹是一军独受敌也。且当阻水为固以量形势,然后图之。”旷怒曰:“君欲沮众邪!”融退,曰:“彼善用兵,旷暗于事势,吾属今必死矣!”旷等逾太行与聪遇,战于长平之间,旷兵大败,融、超皆死。 聪遂破屯留、长子,凡斩获万九千级。上党太守庞淳以壶关降汉。刘琨以都尉张倚领上党太守,据襄垣。</h3><h3>(宝按:《通鉴》所记,是否确实,犹未能定,因为没有更多可靠资料证明王旷战败后是死是降。以王旷之深谋远虑,309年以前地位名望还在王导之上,决不能昏聩至不知时局之险恶,如真是要救上党,也不能远隔数重州郡调淮南兵,且王旷之淮南守,统兵不过5000人。另遣25000兵,计30000弱兵,驱驰数千里与刘聪、石勒战犹如羊入虎口,既使普通平民亦知必败,何用两个手下将军多说,内中隐情难猜。)</h3><h3>史实虽容不得推测,但依然可据史实进行探讨:所论是否合情合理,依王旷与司马睿关系之密切,为睿谋帝位之功勋,元帝即位(王旷失踪8年之后),当给予王旷特别优厚待遇,既使王旷已死,亦当有厚赏追赠,事实确不如是,令人费解:东晋初建,睿甚倚重王导、王敦等,若王氏诸贤与旷谐和,睿当为安抚王氏厚赠为其而死之王旷。今反是,则可能王旷战败而降,念及关系亲厚,王氏诸贤用命,不忍心提起王旷之降,给王家人脸面,故尔,史无所记;另一可能是,王氏诸贤不欲提及已战死之王旷,不让分移镇建邺之功。这个说法也难以服众。总之,说王旷降者不确,死者无据,暂以下落不明下笔,似为稍妥,待异日有新证据出,再为定论,未为晚矣。</h3><h3>从羲之誓墓等记录中,看到,王旷多年后,灵柩南迁,并与夫人合葬,《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于永和十一年誓墓:“羲之敢告二尊之灵。羲之不天,夙遭闵凶,不蒙过庭之训。母兄鞠育,得渐庶几”。从中可看出,王旷310年或死或降或隐,后来死了,但史书没有记录。</h3><h3>王旷之一生,虽然未能享建东晋之功,然有一个儿子书圣王羲之,足享誉千古矣。</h3> <h3>王羲之(303-361),中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h3><h3> 羲之公慈悲为怀,心惦民情,多次上书皇上要轻徭薄赋,减轻百姓负担。</h3> <h3>王羲之書法作品選(王羲之: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h3> <h3>王羲之长子——王玄之</h3><div><br></div><div>王玄之是王羲之的长子, 字伯远,工草书和隶书。永和九年,暮春之晨,会嵇之阴,王羲之写下惊世名作《兰亭序》,这次雅集他除了邀请朋友,特地带上他的子女,王玄之也在内,作诗一首:“松竹挺岩崖,幽涧激清流。消散肆情志,酣畅豁滞忧”,并有帖传世。</div><div><br></div><div>王羲之次子——王凝之</div><div><br></div><h3>王凝之,字叔平。历任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亦工草书和隶书。王凝之曾在《兰亭集》里留下:“荘浪濠津。巢步颍湄。冥心真寄。千载同归。细缊柔风扇,熙怡和气淳。驾言兴时游。逍遥映通津”的句子。其妻为谢道韫,著名才女,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女诗人,谢道韫嫁到了王家之后,一次,小叔子王献之舌战群儒,终于力不能敌。这个时候,还是坐在青绫幕幛之后的谢道韫,引经据典地救了他,客人词穷而甘拜下风,“未若柳絮因风起“典故讲的就是她。</h3> <h3>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书法作品</h3><h3>王凝之(334-399年)字叔平,书圣王羲之次子,中书令王献之的哥哥,东晋末年官员、将领、书法家。善草书、隶书。作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是谢安的兄长谢奕之女谢道韫的丈夫。深信五斗米道,孙恩攻打会稽时,不听手下进言,不设防备,祷告后相信已请得“鬼兵”助阵,因而与诸子一同遇害。</h3><h3>王凝之并非一个才华高妙的人,也不是个魏晋风流的代表者。就算跟他的弟兄相比,也只能算是平庸者,考其一生,更是迂腐无比。在黄长睿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献之)书具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涣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h3> <h3>王羲之三子——王涣之</h3><div><br></div><div>三子王涣之,自幼向学习父亲书法,达到了形似的程度,善行草书。黄伯思《东观徐论》云:“王氏凝、操、徽、涣之四子书,与子敬书俱传,皆得家范,而体各不同。凝之得其韵,操之得其体,徽之得其势,焕之得其貌,献之得其源。”</div><div><br></div><h3>王涣之参加了传誉千古的兰亭聚会,留有兰亭诗一首:“去来悠悠子。披褐良足钦。超迹修独往。真契齐古今。</h3> <h3>王羲之四子——王肃之</h3><div><br></div><div>四子王肃之,字幼恭,历任中书郎、骠骑咨议。参加过父亲王羲之主持的兰亭聚会,并有诗流传于后,其在兰亭集会上所作兰亭诗: “嘉会欣时游,豁尔畅心神。吟咏曲水濑,渌波转素鳞”,只是不见其法帖传世。</div><div><br></div><div>王羲之五子——王徽之</div><div><br></div><h3>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王羲之第五子,是兄弟中在书法上有突出成就者之一。喜欢赏竹,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旷达通脱,显示出魏晋时期,名士们任性适情的生活态度,不失清高和风雅。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徽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h3> <h3>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h3><h3>王徽之(公元338年-公元386年),字子猷,东晋名士、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第五子。曾历任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但生性高傲,放诞不羁,对公务并不热忱,时常东游西逛,后来索性辞官,住在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其书法有“徽之得其(王羲之)势”的评价,后世传帖《承嫂病不减帖》《新月帖》等。</h3><h3>本名</h3><h3>王徽之</h3><h3>字号</h3><h3>字子猷</h3><h3>所处时代</h3><h3>东晋</h3><h3>民族族群</h3><h3>汉族</h3><h3>出生地</h3><h3>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h3><h3>出生时间</h3><h3>公元338年</h3><h3>去世时间</h3><h3>公元386年</h3><h3>主要作品</h3><h3>《承嫂病不减帖》 《新月帖》</h3><h3>主要成就</h3><h3>魏晋名士</h3><h3>职业</h3><h3>书法家、官员</h3> <h3>王羲之六子——王操之</h3><div><br></div><h3>六子王操之,字子重。历任秘书监、侍中、尚书及豫章太守等职。其妻贺氏。贺氏祖父为当朝司空贺循。</h3> <h3>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3] </h3><div>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4]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5] </div><div>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屡辞不得,遂与郗道茂离婚。[6]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7] </div><div>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8]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9] </div><div>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10] </div><div>太元十一年(386年),因长期服散致疾,又曾灸足避娶公主而落下后遗症[11] ,时年仅四十三岁的王献之病逝[1] 。[12] </div><h3>隆安元年(397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h3> <h3>王獻之書法江州帖選: 太元五年(380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8]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h3> <h3>王洽(323-358),字敬和。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王导第三子,著名书法家。 </h3><div>王洽在王导的诸子中声名最大,深为时人所赞许。当时,王洽与荀羡“俱有美称”(《晋书》王导传所附载,下引同),并为穆帝所重。历官散骑中书郎、司徒左长史、建武将军、吴郡内史。征拜领军,寻加中书令,固辞不受,并10次向晋穆帝上书,陈述理由,表达苦衷,词意十分恳切。穆帝称誉他“清裁贵令”。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年)卒,享年36岁。 </div><div><br></div><h3>王羲之的堂兄弟王恰、王荟(王导二子)皆精书法,王恰之子王珣(留有《伯远帖》,为东晋王氏存世唯一真迹,文中伯远是王羲之长子王玄之,二人平辈)</h3> <h3>王珣 (东晋大臣、书法家) </h3><div>王珣(349年—400年6月24日),字元琳[1] ,小字法护[2] ,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丞相王导之孙,中领军王洽之子。出身琅邪王氏。</div><div>王珣初任桓温掾属,与谢玄俱为桓温所敬重,累迁至中军长史、给事黄门侍郎,于谢安当政时为秘书监。后与殷仲堪、徐邈、王恭、郗恢等均以才学文章受知于晋孝武帝司马曜,被其倚为心腹,累官尚书左仆射,加征虏将军,领太子詹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迁尚书令。于司马道子征讨王恭时为卫将军、都督琅邪水陆军事、假节,平乱后加散骑常侍。隆安四年(400年),王珣病卒,终年五十二岁,赠车骑将军、开府,谥号献穆,后改赠司徒。</div><h3>王珣工书法,董其昌称其“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其代表作《伯远帖》是东晋时难得的法书真迹,且是东晋王氏家族存世的唯一真迹,一直被历代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视为稀世瑰宝。有文集十一</h3> <h3>王荟(公元4世纪)[晋]字敬文,东晋琅琊临 人,王导(276-339)第六子,生卒年不详。恰虚守静,不竞荣利,少历清官,授吏部郎侍中、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时年饥粟,人多饿死,其以私米作稠粥,济活甚众。后转督浙江东五郡左将军,会稽内史,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卒于官,增卫将军。承家学,善行书。南梁庾肩吾《书品》列其书为下之上品,并云:“动成楷则,殆逼前良,见希后彦。”传世墨迹《万岁通天帖》中有其《疖肿帖》</h3> <h3>王羲之族孙——王僧虔</h3><div><br></div><h3>王僧虔,为王羲之四世孙,喜文史,善音律,工真、行书。书承祖法, 丰厚淳朴而有骨力。王僧虔二十岁时,很擅长隶书,宋文帝见到了他书写的素扇赞叹说:“不仅仅是笔迹超过子敬(王献之),而且典雅的风度也在他以上。”王僧虔与二子王志、王慈都是当时大书法家。</h3> <h3>智永,南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智永善书,书有家法。他将王羲之作为传家之宝的《兰亭序》,带到云门寺保存。云门寺(原名永欣寺)有书阁专供练字,智永发誓“书不成,不下此楼”。就在这座冷冷清清的小楼里,他如痴如醉地练字长达20年,毛笔用了一支又一支,他常把用坏了的毛笔扔进大瓮,天长日久,就积了好几瓮。智永后来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h3> <h3>王昙首,琅邪淋沂人,太保王弘的小弟弟。年轻时有学问和品德,被授予著作郎,不去就任。兄弟分割财物,昙首只拿图书而已。被征召为琅邪王大司马的属员,跟从大司马修复洛阳园陵。与堂兄王球一同拜见高祖;当时谢晦坐在高祖旁边,高祖说:“这个人既是贵族又有大德,却能够在军营里委屈他的志向。”昙首回答说:“已经跟从了神明英武之师,自然使得懦弱的人树立志向。”谢晦说:“仁慈的人果真有了勇气。”高祖听了高兴。来到彭城高祖在戏马台大会宾客,参加宴会的人都写诗;昙首最先写好,高祖看完后,于是问王弘:“你的弟弟与你相比怎么样?”王弘回答说:“如果只让他做平民百姓,家里怎么能住得下他。”高祖大笑。昙首有见识、智慧和气度,喜、怒不表现在脸上,闺阁之内和和睦睦的样子。自己手里不拿金子和玉器,家里妇女也不得以此作为装饰和玩物,如果不是俸禄和赏赐所得到的,不从别人那里接受一丝一毫的东西。太祖任冠军将军、徐州刺史,留镇彭城,以昙首任府功曹。太祖镇守江陵,昙首自功曹迁为长史,又随府转镇西长史。高祖非常赏识他,对太祖说:“王昙首深沉刚毅有器量局度,具有宰相之才。你遇事都应该同他商量。”等到即位后,任命昙首为侍中,诛徐羡之等人,以及讨平谢晦叛乱,昙首出力最多。</h3><h3> 谢晦被平定后,皇上想要封赏昙首等人,正赶上宴会聚集在一起,皇上举杯劝酒,乘机抚着座椅说:“如果没有您兄弟二人,这个座椅就没有今天。”当时封赏的诏书已经写成,拿出来给昙首看,昙首说:“近日的事情,叛乱将要形成,凭借陛下英明快速决断,所以罪人才被诛杀。我等虽然得以仰借天光,报效微薄之力,怎么可以乘国家发生灾难之时,以此作为自身的幸运。陛下虽然想要偏袒我,面对秉笔直书的史臣怎么办?”皇上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所以封官的事就搁置了。</h3> <h3>王弘直</h3><div> 王弘直(?—662年),唐代官员。系北周光禄大夫、石泉康侯王褒孙。其父王鼒,字玉铉,仕隋为安都通守,封石泉明威侯。</div><div>王弘直曾为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汉王李元昌友。李元昌畋猎无度,他上书劝谏,认为汉王爵高五等,邑富千室,当“保无疆之永祚”,如此“列骑齐驱,交横垄亩,野有游客,巷无居人,贻众庶之忧,逞一情之乐”,使人寒心。李元昌览书而遽止,然对他逐渐疏远。转为荆王李友。龙朔(661—663年)中卒,官至魏州刺史,谥曰孝。</div><div><br></div><h3> 王弘直有五子:王缄,字方举,隋州司马;王续,字方绍,罗川令;王缋,字方节,越王府法曹参军;王方庆,另有传;王绲,字方操。</h3> <h3>王方庆(?—702),名綝,以字显,武侧天时宰相,唐代雍州咸阳(今陕西 咸阳)人。起家越王府参军。武后(武则天)时(684―704)封石泉县子,历迁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武后尝就求义之书,王方庆上十一世祖王导等二十八人书共十篇。武后御武成殿遍示群臣。诏中书舍人崔融序其代阀,号《宝章集》,复以赐方庆,士人歆其宠。</h3><div><br></div><div> 卒赠兖州 都督,谥曰贞。</div><div><br></div><div> 王方庆素尚豪翰,每还私第,必请钟绍京盛论法书。方庆常疾,须绍京言书辄差。右相杨再思以为钟君可愈王侍郎疾也。</div><div><br></div><div>主要著作</div><div> 王方庆酷爱书法,又兼羲之后人,对书法自有一番建树,一生勤恳,著有《王氏八体书范》《王氏工书状》及《南宫故事》十二卷,现在《南宫故事》已佚。</div><div><br></div><div>因书而荣</div><h3> 武后(武则天)神功二年(公元698年), 上问凤阁侍郎王方庆曰:“卿家合有书法?”方庆奏曰:“臣十代再从伯祖羲之先有四十余纸。贞观十二年,先臣进讫,有一卷,臣近已进讫。 臣十一世祖导、十世祖洽、九世祖珣、八世祖昙首、七世祖僧绰、六世祖仲宝、五世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王献之)已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见在。”上御武成殿召群臣取而观之,仍令凤阁舍人崔融作序,名为《宝章集》, 以赐方庆,朝野荣之。</h3> <h3>南朝王慈 [南朝·齐](四五一至四九一)字伯宝,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僧虔子。少与从弟俭共学书。谢凤子超宗诣慈,慈正学书,未即放笔。超宗曰:“卿书何如虔公?”慈曰:“慈书比大人,如鸡之比凤。”超宗狼狈而退。卒年四十一。 《书林纪事》</h3> <h3>北宋兵部侍郎王佑,三槐堂始祖,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佑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佑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佑自是心知肚明。但王佑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佑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佑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佑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佑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佑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佑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h3> <h3>北宋开封府尹,兵部侍郎:王佑公为王羲之公第十四代孙,</h3> <h3>佑公有三子:懿公,旦公,旭公,皆为进士,</h3> <h3>三槐堂一世祖王佑(祐)公</h3> <h3>北宋名相:王旦,繫王佑之子,王旦为相时,宾客满堂,没人敢因私请托。王旦考察可与言以及素来知名的人,几个月后,召来与他谈话,询问访求四方利弊,或者让他陈述其言进献。观察有才能者的长处,秘密登记他的名字,其人再来,不接见。每有差遣除授,首先秘密疏陈三四人姓名以请求,所录用的人真宗用笔标记。同事不知道此事,争论有所任用,惟独王旦所用,奏入没有不行的。丁谓因此几次毁谤王旦,真宗更加厚爱他。已故参政李穆的儿子李行简,以将作监丞的身份在家居住,有德行,升太子中允。朝廷使者不知道他的住所,真宗命使者到中书省问王旦,人们才知道李行简是王旦所推荐的。凡是王旦所荐举的,都是人们从不知道的。王旦死后,史官修撰《真宗实录》,得到内廷出示的奏章,才知道朝廷士人多是旦公推举的贤才。</h3> <h3>王旭[2],王祐子,大名莘人。兵部郎中(仅次于尚书)严于治内,恕以接物,尤笃友义。以荫补太祝,尝知缑氏县。时官邻邑者多贪猥,民有“永宁三䦆,缑氏一鎌”之谣。又知雍丘县。真宗尹京时,素闻其能,及践阼,三迁至殿中丞。自王旦居宰府,旭以嫌不任职。王矩尝荐旭材堪治剧,真宗召旦谓曰:“前代弟兄同居要地者多矣,朝廷任才,岂以卿故屈之邪?”命授京府推官,旦固辞,改判南曹。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荒政修举。</h3><h3>大中祥符间,旦既薨,扬历中外,卓有政绩,由兵部郎中出知应天府。卒,年六十八。旭子质,能其官。</h3> <h3>素公手札(王素: 祐公之孫,旦公之子,官至兵部員外郎,工部尚書)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纸宋代的书札,是宋代莘县人王素写给别人的一封信,头一句是"陕右久藉才德",因此,被称作"才德帖"或"陕右帖"。书札的全文是,"素再拜启。陕右久藉才德。宣布天子之惠。一方安肃。实解朝廷西顾之忧。然偶淹使麾。舆议甚郁。想进用之命。不出旦夕。伏冀宽以处之。前迓宠数。少慰门人之望。幸甚、幸甚。素再拜。</h3><h3> 祐公——旦公——素公——素公生九子,人丁兴旺,贤才辈出。</h3> <h3>王十朋 (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 </h3><div>王十朋(1112年11月9日—1171年8月6日),字龟龄,号梅溪。生于温州乐清四都左原(今浙江省乐清市)梅溪村。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爱国名臣。</div><div>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他以“揽权”中兴为对,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状元)。官秘书郎。曾数次建议整顿朝政,起用抗金将领。孝宗立,累官侍御史,力陈抗金恢复之计。历知饶、夔、湖、泉诸州,救灾除弊,有治绩,时人绘像而祠之。</div><h3>乾道七年(1171年),王十朋逝世,年六十。绍熙三年(1192年),追谥忠文。有《梅溪集》等。</h3> <h3>王十朋書法,王十朋任秘书省校书郎时,力排和议,并抨击三衙兵权过重,谏罢杨存中兵权,奏请起用张浚。孝宗诏百官陈事务,他上《应诏陈弊事》札子,指出百官“尽其官不履其职”,同时指出皇帝有任贤、纳谏、赏罚三大职事,并未做好。隆兴元年任侍御史时弹劾当朝宰相史浩及其党羽史正志、林安宅,并使之罢职,震动朝野,人称颂王十朋郎为真御史。王十朋守饶州期间,宰相洪适,饶州人。回乡拜访王十朋,竟提出以放学宫地扩建私宅后花园,王十朋毅然拒绝。《宋史·本传》记载说:“丞相洪适请故学其益其圃,十朋曰:‘先圣所居,十朋何敢予人’?”此事后来朝野皆知,传为佳话。王十朋一生清廉,夫人贾氏,品德高尚,忍贫好施,常以清白相勉。隆兴元年辞官故里,家有饥寒之号却不叹穷。夫人死在泉州任所,因路远无钱将灵柩及时运回家乡。他在《乞祠不允》诗里述云:“臣家素贫贱,仰禄救啼饥。”“况臣糟糠妻,盖棺将及期。旅榇犹未还,儿昼夜悲。”结果灵柩在泉州停放了二年。王十朋为官,关心的是国家、黎民,</h3> <h3>王約書法作品,王約:字豫齋,迁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请发米续赈,前后救活京畿东道饥民五十多万人。仁宗在东宫,雅知约名,思用以自辅,擢太子詹事,多所匡正。四库全书《御批续资治通鉴纲目》卷二十四曾有评论说“君子观王约告仁宗之言,可谓不负厥职者矣。然而仁宗之善政屡见于史册者,谓非王约辅导于其始可乎。若王约者贻仁宗之哲命者也。”至治三年,高丽因王约一言而存国,高丽人说:“不绝国祀者,王公也”。</h3><div>曾“出赈河间饥民,均核有方,全活甚众。” 当地百姓曾建有王约庙纪念,今河北省任丘市仍有王约村(前王约村、后王约村)。王约在元世祖时任翰林国史院编修,后任中书、詹事、集贤大学士,历经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泰定、天顺七朝,从事于公文撰拟长达五十年之久。其间朝廷重要文诰都由王约把总。</div><div> 元代蒲道源有诗《寿豫斋王大学士》赞王约:</div><div>清时名德细推排,海内于今数豫斋。</div><div>官历圣朝凡四叶,泽流家世自三槐。</div><div>人间胜日居仙府,天上文星近泰阶。</div><div>红颊霜髯眞寿相,川增坐见福无涯。</div><div>政府曾闻力恳辞,瀛洲雅志得逶迤。</div><div>正人一指为公屈,吾道寸心惟上知。</div><h3>智若蓍龟深自晦,寿兼松鹤远难期</h3> <h3>王守仁 :号阳明,亦称王阳明,瑯琊王氏(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 (明代哲学家)一般指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h3><div>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div><div>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div><div>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div><h3>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h3> <h3>王阳明—王守仁,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绝非是书斋里的空想,而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学以致用的东西,用到政治上,王阳明成了第一流的政治家,和王阳明较劲的对手们不管多强大,最后都败给他,用到战争上,王阳明则成了最可怕的、所向无敌的军事家。</h3><div>王阳明的哲学,称阳明心学,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其“心学”并不是纸上学问,而是实践中的智慧。他的一生,就是心学的最佳代言。他是思想的巨人,也是行动的巨人。</div><div>江西剿匪记</div><div>王阳明的军功实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开始,王阳明平定内乱,战功赫赫。他巡抚江西、福建、湖南、广东等地,剿平了四省边境多年扰民的顽寇,平定了江西的宁王叛乱,还征服广西土酋,开拓南疆,绥靖边陲。</div><div>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王守仁到达江西,开始履行巡抚的职责。他的辖区当时盛产一种特产—土匪。</div><div>这帮土匪绝不是那么简单。他们不但人多势众,而且作战勇猛,消息灵通,每次官兵出击,不是扑空就是中埋伏。很少能够展开作战。</div><div>土匪怎么可能知道官兵的行动?答案只有一个—卧底,在官府中有土匪的卧底。</div><h3>王守仁决定解决这些人,不久之后,他突然发布命令,表示最近要集中兵力剿灭土匪。然而大家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很久,却没有得到开战的命令。与此同时,身边的一些同事突然失踪,之后又被放了回来,而且个个神色慌张,怎么问也不开口。</h3> <h3>王德完(1554-1621),字子醇,别名希泉,广安州(今广安市前锋区观塘镇)人。万历14年(1586)考中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后任兵科给事中,直言敢谏,半年上数十疏,皆为军国大事。后因上疏谈论册立太子而触怒万历帝,被打100次廷杖,革职还乡。万历48年(1620)被起用,第二年病故。</h3><div> 王德完先祖出自鼎鼎有名的山东琅琊王氏,宋朝时南渡迁入浙江,元末迁入四川,定居在广安,世代人才辈出,为官者众多,是当地的一大望族。</div><div> </div><h3> 早在明初的永乐16年(1418),王家的王宾考中进士,后任御史,“有直声。”看来,王德完刚直不阿的性格,是有家族渊源的。 王德完一生勤政为民,曾上奏大骂万历帝:“民何负于君?而鱼肉蚕食至于此极耶!”听说万历帝“疏皇后宠妃子、疏太子亲妃之子”后,王德完冒着被杀头的风险上疏直谏。万历帝大怒,痛打王德完100大板,“除去名籍。</h3> <h3>王锡爵像</h3><div>王锡爵:明代首辅(1534~1614)字元驭,号荆石,南直隶太仓(今属江苏)人,太仓历史上官位最高的一品大员。万历十二年至十八年(1584~1600)任文渊阁大学士;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至二十二年五月 (1593~1594)任武英殿、建极殿大学士,任职时间前后共5年多。卒后,赠太保,谥文肃,赐葬,敕建专祠。</div><div>生平简介</div><h3>据王氏谱牒记载,王锡爵为北宋真宗时宰相王旦的后裔。元代时,王锡爵的祖辈避战乱而南下,其中一支迁徙至今太仓浏河。王锡爵为太仓王氏第十一世孙。</h3> <h3>明代大臣王鏊</h3><div>王鏊于明景帝景泰元年八月十七日(1450年9月22日[1] )在洞庭东山震泽乡胥母界陆巷口王氏三槐堂王琬旧第出生[1] ,其父王琬曾任光化知县。王鏊自幼随父读书,聪颖异常,八岁能读经史,十二岁能作诗[1] ,十六岁时随父北上入京师,习业于国子监,[1] 写得一手好文章,其文一出,国子监诸生就争相传颂,侍郎叶盛、提学御史陈选感到惊奇,称他为“天下士”,后任户部尚書,为一代名臣。</div><h3> </h3> <h3>王鏊书法作品,正德四年(1509年),明宪宗废后吴氏(吴废后)去世,刘瑾要按普通宫女的制度把她的遗体焚烧、草草安埋。王鏊认为不可,最终才得以妃礼下葬。[16] 当时,尚宝卿崔璇等三人被迫害差点死去,王鏊对刘瑾说:“士可杀,不可辱。现在对崔璇侮辱并且又要杀之,我还有何脸面留在内阁。”李东阳也极力相救,崔璇等才得以免死遣送戍边。刘瑾恨已致仕的韩文,一心要置他于死地,又想借故中伤刘健、谢迁,王鏊与李东阳前后都极力相救,使刘瑾阴谋未得逞。有人在刘瑾面前诽谤杨一清,称他筑边墙浪费军需。王鏊争辩道:“杨一清为国修边,岂能以功为罪?”刘瑾对兵部尚书刘大夏发怒,将他逮至京城,要以激变罪名判其死刑。王鏊争辩说:“岑猛不过是拖延没去罢了,未叛变怎能说为激变?”[17] </h3><div>急流勇退</div><h3>当时刘瑾权倾朝内外,王鏊起初开诚布公的劝谏刘瑾,刘瑾有时接纳。而焦芳专于阿谀奉承,刘瑾更为专横,士大夫深受其害。王鏊无法挽救,就力求辞官返乡。正德四年(1509年)五月,他三次上疏请辞,才被批准。武宗赐他玺书、马车,有关部门按旧例供应粮食、奴仆。[1] 王鏊家居十六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肯复出。</h3> <h3>王鸣鹤,明代诗文家、武将、武学理论家。字羽卿,海州(今连云港花果山下当路村)人。武进士。初任海州西海所掌印千户,迁指挥,守备郧襄。以抚定军变功,明万历十四年(1586)人都试为天下将才第一,迁甘肃参将,又以军功升副总兵。明嘉靖晚期,倭寇猖獗,屡犯沿海,沿江。万历二十五年驻通州狼山备倭。此时,倭寇以财货买通一些边境流民为寇,相互勾结,里应外合。为了消灭倭寇的内应,王鸣鹤加强侦察,在摸清流民为虎作伥的事实后,捕杀内奸头目陈忠、吴锐等盗贼多股共计100余人,令倭寇为之胆寒。由于他们得不到内应,倭寇侵犯也渐渐减少。明万历27年底(公元1599年),因明廷调兵至贵州播州会剿叛乱土司杨应龙,王鸣鹤遂奉诏离开战斗了三年之久的狼山,前往贵州参加讨播。晋都督佥事,广西总兵、广东总兵,平海南黎族部落叛乱归途中染瘴疾卒。守边境三十余年,历大小数十战,每战必胜。喜吟咏,有文才。著有《平黎纪事》、《东粤私忧》、《帷间问答》、《登坛必究》、《火攻答》、《路鸢集》、《西征集》、《百粤草》、《绶带吟》等。</h3><h3> 嘉庆《海州直隶州志》记载他:“仪表甚伟,长七尺,胆智沉毅,虚己下士,爱卒武。每临敌,身先陷阵。”平定郧阳(今湖北十堰地区)兵变后,被皇帝誉为“天下将才第一”。</h3> <h3>王宠</h3><h3>王宠(1494--1533),中国明代书法家。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为邑诸生,贡入太学。王宠博学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鸟,他的诗文在当时声誉很高,而尤以书名噪一时,书善小楷,行草尤为精妙。为明代中叶著名的书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传世书迹有《诗册》、《杂诗卷》、《千字文》、《古诗十九首》、《李白古风诗卷》等。</h3> <h3>王鐸:明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河南孟津人,祖籍山西,累擢礼部尚书。王铎身逢乱世,仕途多变,1644年李自成攻克北京,明崇祯帝自缢于景山。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待为东阁大学士。入清后,授予他礼部尚书、官弘文院学士,加太子少保。當時在一臣不保二主的傳統思想束縛下使他未能为国尽忠,杀身成仁也是他后半生都揮之不去的陰影,但作为一介文士在国破兵败的情况下又能如何呢?</h3><h3> 王鐸書法對明末以來影響很大,清代至今的書法家無一人能比,他繼承了二王的傳統風格,開創了跌宕起伏,大開大合與枯筆的先河,不愧是承前啟後的一代书法大家,对近代中国书坛影响巨大。</h3> <h3>下图:王鐸臨二王書法選,释文:得万书委曲备半使人慨阮新妇勉身得雄甚善骑殊尝喜也家月末当至上亦俱去太峰老乡丈 王铎。</h3><h3> 鐸公是明清書法的代表人物,民國以來再無大家,49年之後大陸傳統文化摧殘殆盡,所以萌芽大家的土壤徹底破壞至今扔沒有恢復。</h3> <h3>下圖:清代名臣王杰,乾隆狀元,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出任军机大臣,上书房总师傅。</h3><div>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出任东阁大学士,掌管礼部,台湾、廓尔喀先后平定,两次图形紫光阁,加封太子太保。[4] </div><div>王杰性格耿直,他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时,在教皇子颙琰读书时,严加教训,并罚跪罚站。有一次乾隆碰见皇子被罚跪,即令站起,并说:“你教了之后是天子,他不让你教也是要当天子的,这难道不是君臣之道吗!”王杰见状答道:“教育了之后,便是尧舜一样的君主,而不教育便会变成桀纣一样的昏君!这是为师之道!”此事虽不见史传,但却表现了人们对王杰耿直刚正的美誉之称。</div> <h3>王杰(乾隆狀元王杰)書書法選的</h3> <h3>王天軍,字大鵬,号無畏,當代著名书法家,是當今王氏家族書法家代表人物,祖籍山西,生於豫東陽夏,繫王羲之第十四世孫王祐後裔,現任(台灣)中華全球華僑總會副會長,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国礼品牌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士、哲學博士,中国高层艺术研究院特邀书法家、中國老子書畫院特邀書法家,中国武术协会会员、2009年北京市武術比賽第四名,河南收藏家协会会员。2014年深圳文博会第三届海峡两岸书画高峰论坛组委会副主席,韩国兰花协会名誉副委员长等职。其书法作品先后在中华世纪坛,全国政协礼堂等多次展出,并被《人民艺术家杂志》《中国书画报》《中國科技報》《大连日报》、辽宁《海燕月刊》《中國藝術》雜誌,《香港中华之声》等媒体发表,被北京中华世纪坛等多家博物馆收藏。書論《三品俱.書藝成》,詩詞代表作《書神史詩》《太極歌》等!</h3><h3> </h3> <h3>王天军书法作品:“养生在动,养心在净,知足常乐,无求常安”,</h3> <h3>王天军河南一世祖王敏行公于明初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河南扶沟陈马岗今包屯,</h3> <h3>三槐堂王氏一世表的</h3> <h3>三槐堂王氏表:二,表三的</h3> <h3>三槐堂王氏表:四三槐堂王氏表四的</h3> <h3>三槐堂王氏表五</h3> <h3>三槐堂王氏表六</h3> <h3>三槐堂王氏表七</h3> <h3>珍贵资料:根据河南三槐堂研究会负责人王超金,开封王世会秘书长王爱民研究:山西洪洞县三槐堂王氏都是北宋朝廷南迁开封三槐堂家族衰落,有十家旭公后裔躲避战乱迁往山西洪洞县大王庄,洪武年大移民又从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到河南各地和安徽,山东等地!终于解开了山西洪洞为啥会有琅琊支脉的三槐堂家族的疑惑。</h3><h3> 北宋(960-1127)共167年,南宋(1127-1279)共152年,元朝(1271-1368)共98年,等于三槐堂王氏家族旭公支十家移民山西洪洞县生活250年之后于明代洪武年又迁移到河南,安徽,山东等地。</h3> <h3>三槐堂王氏太邑族谱: 九世祖介眉公 魯安公同心續譜乃功末竟而俱辭世 。</h3> <h3>三槐堂後裔迁太邑族譜的</h3> <h3>書法家王天军族谱: 王天军系祐公后裔常尊公第十七世孙,太原琅琊世三槐堂後裔遷太邑族譜,常尊公與兄敏行公共自山西洪洞與明初遷至太邑,常尊公定居清集南張杜邨,卒後建塋閆天照後遷塋至新店鋪邨西,常尊公生三子:長曰仁居住新店鋪,次曰義居住方城,三曰禮居住王灣邨。十九世孙王保太谱序。</h3> <h3>王天军族谱~族譜再續有感:族譜創續多艱辛,紹先啟後有來人,宵衣旰食孚眾望,纂成昭穆明古今,殷盼祖輩皆互勉,吾日三省自修身,盡為利國益民事,敢望千秋青史存。 第十八世孫 勇智拜笔,</h3> <h3><font color="#010101">后記:一个人不能浑浑噩噩的活在世上,不能碌碌无为的活在世上,更不能孤单飘零的活在世上!所以要寻找你的立世之根,自古以来凡是成大事者无不尊祖敬宗,谦卑笃学,勤勤恳恳,永不懈怠,方能有所成就,认祖归宗,祭拜先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迄今:每一个大成者都并非偶然的,祖上的阴德和自己的造化再加之刻苦努力才能做成一番事业!如今:物欲横流,礼崩乐坏,互欺互害,真假不分,善恶不分,将是民族大难也!吾至天命之年方见祖谱?心潮澎湃!沐手敬拜!吾族与华夏民族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风云多变,无数战乱,祖先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屈辱和苦难,丰功与辉煌!似乎离我们很遥远或无什么关联?其实不然!人之灵魂,永世不灭,祖上阴德可润泽数代后世,每一个人的先祖和前世都与自己息息相关,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注定了未来!现在叫“天赋”,其实这和基因有关:西瓜转化一万年还是西瓜,芝麻转化一万年还是芝麻,后天之努力虽无法改变基因但会改变命运!所以每个人都必须认祖归宗,祭拜祖先,铭记前人功与过,方知当下咋做人。必须积德行善,洁身自爱,爱人如己,施不求报,即使大难临头也会化险为夷,因为当你修行到一定的程度时祖先的“善灵”和自己的元神就会时刻呵护你左右。 先人的忠孝,仁义,大爱,豁达,使吾望洋兴叹!五体投地!翦公三代忠烈。吉公官至博士谏大夫,子王骏御史大夫,孙王崇官至大司马,三代贤明,世人颂传,吉公卸任后清贫如洗,无任何家产,史称三贤。祥公卧冰求鲤,至孝动天,后位居三公,晚年福寿。览公孝悌,千古留名。祐公宁舍相位也要用全家百口人性命担保受冤的节度使符彦卿全家人,这是何等的“大义”? 翦公,贲公,平定了秦灭六国中的五国,功居身退,这叫“大智”,离公战败被俘,杀身成仁这是“尽忠”,寇准嫉妒旦公并又进谗言,旦公不但不忌恨反而又暗地里举荐寇准?这叫“大仁”,旦公病重,命家人把皇上送的五千两白银如数退还用于济民,并咐嘱家人说:“我们家世清白,莫忘往日槐庭阴德,今后大家当应当持守勤俭朴素的美德,共同保持我们家的门楣”,这叫“清廉”。素公任兵部员外郎时受命西征,平乱吃紧时遇到灾民当即上呈皇上赈灾?结果救人十万,后百姓拥护,所向披靡!凯旋而归!晋为工部尚书。元初时京畿大灾,饿殍无数,约公时任监察御史,不顾一切数次上书请求赈灾,结果救人五十万,当地人感恩载德建有约公庙以示纪念。 旦公后人:明代首辅:王锡爵,官至一品,廉洁奉公,一身正气!救人无数。王陽明(王守仁)偉大的哲學家,軍事家,一流的政治家,心學集大成者,對後人以及日本,韓國,東南影響很大。明萬曆進士王德完,後任御史,兵科給事中,一身正氣,直言敢諫被後人傳頌。明将:鸣鹤公,官至广西总兵,骠骑将军,抗倭主将,叹道:“兴旺之道,昭昭史册,问其本原,在于元气,元气之盛衰在于斯民”,他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终在万历27年编成了体系庞大的兵书《登坛必究》。清代王杰是乾隆时状元,生性刚直,清正廉洁,在上书房任总师傅,教皇子颙琰读书时严加管教,并罚站罚跪,一次皇子被罚跪时正遇上乾隆,乾隆即令站起,并说:“你教他是天子,不教他亦是天子!”,杰公当仁不让回应道:“教者是尧舜,不教者是桀纣!为师之道乎!”,杰公一身正气!不媚权贵,一时传为美谈! 因宗族人才济济,肯定挂一漏万,很多名人轶事都无法一 一表述。总之:尊祖敬宗,祭拜先贤,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承传的不仅是祖上的血脉,是精神和灵魂!是忠,孝,仁,义,和大爱的魂魄!琅琊王氏开基于两汉时期的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鼎盛于魏晋时期,史称“王与马,共天下”。南朝以后走向衰弱。《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和186位文人名仕。 琅琊王氏作为汉唐时期名门望族,肇端于西汉,发展于曹魏西晋,鼎盛于东晋,延续至唐末五代,到北宋时期琅琊王后裔三槐堂王氏又开始兴旺,一直到元,明,清,长盛不衰,名人辈出,世代忠良,在政治舞台及书法方面涌现出一大批杰出人才,被后人荣称为:将相之家,书法名门。 在新时代的大潮下三槐王氏更应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振兴吾华夏民族尽心竭力!</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r></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祐公后裔常尊公第十七世孙:王天军敬撰</font></h3><div><font color="#010101"><br></font></div><h3><font color="#010101"> 2017年10月15日,注:本篇文章家谱资料由三槐堂王氏:王长英,王天军提供,</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