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商鼻祖子贡,使春秋未期五国巨变!!

若水

<h3>复姓端木,字子贡。</h3><h3>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h3><h3>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h3><div>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div><div>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div> <h3>《论语·先进》载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h3><h3>意思是说颜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却穷得丁当响,连吃饭都成问题,而子贡不被命运摆布,猜测行情,且每每猜对。</h3><div>子贡的晚年,也像孔子一样开始教学,鲁国大夫子服景伯就是他培养出的优秀人才。</div> <h3>齐国相国田常(即田成,本名:陈成子,齐国世家)想作乱谋取国家统治权,但是又忌惮高、国、鲍、晏四个家族,所以劝齐君去攻打鲁国,意欲控制军队的领导权。</h3><div>孔子听道这个消息后,跟自己的弟子们说:“鲁国那是我的祖国,祖坟埋葬的地方,现在我的祖国已经很危急了,你们打算怎么办?”子路希望自己出来处理这件事,孔子没有同意。子张和子石也请求帮助处理,孔子也没有同意。子贡请求出面处理这件事,孔子同意了。</div> <h3>子贡出发,来到了齐国,拜见了田常,并劝他说: “您要攻打鲁国,是不英明的。鲁国非常难攻打。 </h3><h3>原因如下:1,鲁国的城墙很矮,2,地方很小,3,国君很愚笨而且不讲仁义,4,鲁国大臣们钩心斗角,5,鲁国百姓们也不愿意打仗。所以,这样的国家不能去攻打。</h3><div>您应该去打吴国,原因是:1,吴国城墙高而且坚固,2,吴国土地宽广肥沃,3,吴国军队盔甲坚韧崭新,士兵精神饱满,4,吴国的武器和军队都非常多,5,吴国有贤能的官员守卫,所以,这样的国家很容易攻打。 ”</div><div>田常听了他的话,脸色一变,生气地说:”你所说的容易攻打的,大家却认为困难;你所说的很难攻打的,所有人却都认为很简单。 请你告诉我,这是为什么?“</div><div>子贡说: “我听说,如果国内不稳、朝中不安,就要攻打强大的国家(注:即今天所谓转移国内矛盾。);如果忧患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远交近攻,吞小和大。)。 现在齐国国内不安,所以您应该去攻打强国。 </div><div>我还听说国君几次加封地您, 都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足见国内不安。</div><div>现在你调动军队去攻打弱小的鲁国,如果赢了,齐国国君就会很骄横,带兵的大臣也会居功自傲,但是你的功劳却显不出来。国君骄横的话,就容易和你疏远;大臣骄傲的话,就容易争权夺利。这样的话,你上和国君疏远,下又和大臣们争斗,您在齐国就危险了。</div><div>所以您不如攻打吴国,吴国很强大,如果您输了,百姓们就会指责国君和带兵的大臣。那样上层没有大臣与您作对,下层没有百姓对您指责,到时候,控制齐国的人就是您一个人了。 ”</div><div>田常觉得有道理,就问: “但现在军队已经到了鲁国,如果撤退的话,大臣们就会怀疑我,怎么办?” </div><div>子贡说: “您先不要进攻, 我现在去拜见吴王,来游说他攻打你们齐国, 援救鲁国, 这样您就可以派部队去迎战强大的吴国了。 ”</div> <h3>田常同意了子贡的建议,让子贡去吴国。子贡拜见吴王后,对吴王夫差说: “我听说,施行王道的人不会被灭绝,希望称霸的王者不会允许出现强大的敌手,一千钧重的东西上放上一铢一两的东西,也可能会移位。</h3><div>现在强大的齐国将要攻打鲁国, 如果齐国兼并了有小有实力的鲁国,国力大增,再过来和吴国争霸, 我真为大王您担心啊!大王您如果肯派兵去援救鲁国,在道义上是高尚的。顺便攻打齐国,还可以震慑强大的晋国,使周围的诸侯臣服。这样一来,表面上是拯救鲁国, 实际上是削弱了强大的齐国,扫去了您霸业路上的障碍,您这么圣明,一定能够想通这个道理。 ”</div> <h3>吴王夫差说: “你说的很对。 但是几年前我曾经和越国打过仗, 还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 现在勾践在越国厉兵秣马, 准备复仇。 如果我派兵去攻打齐国的话, 越国就有可能偷袭我们吴国。先生您等我灭掉越国,就按您说的去攻打齐国。 ” </h3><div>子贡说: “大王,越国比鲁国弱小,并且您的吴国没有齐国强大。大王不去攻打齐国,反而去攻打越国,那样的话,还没等您打败越国,齐国就早已吞并鲁国了。到时候您吞并了一个很弱小的越国,然后与吞并了并不算太弱小鲁国的齐国开战,吴国和齐国的实力进一步拉大,到时候更没有把握。</div><div>况且大王您现在正打着扶危救困的旗帜建立霸业,如今您攻打弱小的越国,反而害怕强大的齐国,这不是勇敢的表现。勇敢的人不逃避困难,而仁慈的人不让别人陷入困境,聪明的人不肯错失良机,施行王道的人更不会被灭绝。大王您可以凭借做这些事情来树立你吴国的威信。 </div><div>现在通过宽恕越国来向各国显示您吴国的仁义, 再派兵援助鲁国,攻打齐国,向旁边强大的晋国施加压力,诸侯各国一定会臣服于您,大王您的霸业就成功了。您如果真的担心越国,请让我去拜见越王勾践,我来说服他派出军队和您一道出兵讨伐齐国,这样您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夫差十分高兴,就同意子贡去越国游说越王勾践。</div> <h3>越王得知子贡到来后,清扫道路, 在郊外迎接子贡, 并且亲自到子贡住的房间问他: “我们越国是蛮夷之国,子贡大夫您为什么屈尊来到这呢?”</h3><div>子贡说: “我正在劝说吴王夫差去援救鲁国,攻打齐国,但是吴王夫差却说害怕您会乘他不备,偷袭吴国,所以他准备先攻打越国,扫除后患。按照这样一来,越国一定会被攻破。如果你没有打算报复却招致了别人的怀疑,这就太拙劣了;你想报复别人却又让人知道了,这又太笨了;你报仇的事情还没有发动却已经让人知道了,这就太危险了。这三点可是复仇之事的最大忧患啊。 ”</div><div>勾践给子贡磕了个头, 拜了两下,说: “当初我越国不自量力和吴国交战,被围困在会稽。 我对吴国是恨之入骨, 恨不得和吴王同归于尽,所以,无论如何,仇我是一定要报的。 ”</div><div>子贡说: “吴王夫差凶狠残暴,大臣们无法忍受;国家又经常打仗,士兵无法忍耐;百姓怨恨国君,大臣们纷纷变乱;贤臣伍子胥苦谏却被杀,太宰嚭 (即吴国相国姬伯嚭)当政,只知道顺应着国君的过失,保全自己的私利,吴国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div><div>现在大王如果能出兵跟随吴王夫差,顺着他的心意,再用金银珠宝来讨好他,用谦卑的话语恭维他,他一定会暂时放过越国去攻打齐国。如果吴国输了,就是大王您的福气。如果吴国胜了,他一定会继续乘胜进攻一直垂涎的晋国,我再去拜见晋国国君,让晋国也和吴国交战, 这样定会削弱吴国。 </div><div>等吴国的军队在与齐国作战中受到消耗, 而且又被晋国牵制住, 大王您再乘机攻打吴国,就一定能灭掉吴国。 ”勾践十分高兴,同意了子贡的意见。还赠送给子贡黄金百镒,宝剑一把,良矛二根。子贡没有接受这些赏赐,直接就走了。</div> <h3>子贡回到吴国,告诉夫差说: “大王,我把您的作战意图告诉了越王勾践,他很害怕,很后悔自己去挑战您的权威,现在他全凭您的恩赐才能够苟延残喘,不敢忘记您的大恩大德,怎么敢去想报复您呢?勾践已经表示,希望带领越国的3000士兵随您攻打齐国,而且他还会送一些武器和宝物给您。 ”</h3><h3>五天后,越王果然派重臣文种来向吴王表达了这些意思。 夫差高兴地问子贡: “那你说让勾践披甲跟我上阵可以吗?”</h3><h3>子贡回答说: “千万不可以。 越国本来就弱小, 现在几乎出动了全国的兵马帮助您, 如果再进一步要求越国的国君也来随您作战, 别人就会说大王您不义了,你可以接受他的军队,收下他的金钱,让他孤家寡人在国家呆着。”</h3><h3>于是夫差就拒绝了勾践陪同作战的要求,自己率兵讨伐齐国。 </h3> <h3>子贡再去晋国,拜见晋王说:“我听说,不考虑周全就不能发兵,不知道士兵的状况就不能战胜敌人。如今齐国和吴国开战,吴国如果战败,那么受它压制的越国必定作乱,如果吴国战胜了,必定会乘胜兵临晋国。”</h3><h3>晋王很害怕,问:“那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我觉得您应该休整兵士,锻炼武器,为将来备战。”</h3> <h3>子贡离开晋国前往鲁国。吴王果然和齐国人在艾陵打了一仗,结果把齐军打得大败,俘虏了七位大将带领的士兵却不肯班师回国,之后吴国果然带兵逼近晋国,和晋国人在黄池相遇。吴晋两国争雄,晋国人攻击吴国,大败吴军。</h3><div>越王勾践听到吴军惨败的消息,就迅速渡过江去袭击吴国,直打到离吴国都城七里的路程才安营扎寨。吴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匆匆离开晋国返回吴国,和越国的军队在五湖一带作战。多次战斗都失败了,连城门都没有守住,于是越军包围了王宫,杀死了吴王夫差和他的国相。</div><div>越王勾践灭掉吴国三年后,越国称霸。</div><div> 所以,子贡这一出行,保全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使晋国强大,最后又使越国称霸。 </div><div>子贡一次出使,使各国形势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十年之中,齐、鲁、吴、晋、越五国的形势各自有了变化。</div> <h3>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能把他们赎出来的,可以到国库中报销赎金。</h3><h3>有一次,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赔偿金。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抵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h3><div>“子贡赎人”自损财物做了一件好事,本应该被树为道德典范,孔子为何反而要批评他?</div><div>其实鲁国那条法律的用意是为了鼓励每一个人只要有机会,就可以惠而不费地做一件大好事,那怕你暂时没有预付赎金的能力,也应该去借来赎金为同胞赎身,因为你不会损失任何东西。</div><div>子贡的错误在于把原本人人都能达到的道德标准超拔到了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高度。</div><div>如果鲁国君主为子贡之举树为典范—大肆通报、嘉奖、宣传乃至全国推广,会有什么后果?</div><div>一、社会表面的道德标准提高了,人人都表态向子贡学习;</div><div>二、道德水准的实际状况其实滑坡了,因为头顶已经高悬了子贡这样的道德高标,谁若赎回同胞后再去领取国家的赎金就会被认为是不道德的,然而又有几个人有足够的财力可以保证损失这笔赎金不至于影响自己的生活呢?</div><div>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div> <h3>鲁国大夫在别人面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h3><h3>子贡听说后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打比方,说老师的围墙高几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能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是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h3><h3>他还把老师比做太阳和月亮,说老师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住下,守墓6年。</h3> <h3>孔子去世时,子贡正在南方,听到消息后,带着南方特有的树种回到曲阜,并祈愿“如果老师肯原谅他,就请让此树活下来”。</h3><h3>后来,楷木果然活了下来,并在曲阜大量生长,也延伸出了楷雕技艺。</h3><div>此树今天只留有部分树干,前有康熙皇帝手书的御碑题“子贡手植楷”,曲阜读“楷”为“皆”音,也是为了纪念子贡的孝心“天下人皆应效仿”。</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