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马家弟兄五人在故乡礼泉县大张寨桃园留影 </p> <p> </p><p><br></p><p><b> 礼泉浇汤烙面(散文)</b></p><p><b> ·马腾驰</b></p><p><br></p><p> “快吃,快吃呀,汤正煎火,快趁热吃!</p><p> “甭放筷子,娃正给你端着面呢!</p><p> “尝汤味道好着没有?不行把汤再重调一下?</p><p> “吃,快吃!没吃几碗么!来,来来,把这两碗再吃了……”</p><p> 这是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在旁边招呼着客人吃浇汤烙面,主人十分地殷切,生怕慢待了客人,使客人没吃好。</p><p> 晚辈的孩子,负责从灶台人把一碗碗浇好的烙面端到餐桌上来。几碗吃过,客人头上已有轻微的汗冒出,忙活着吃桌上摆了那么多碗热乎鲜香的烙面,只是以“嗯”“汤美”“味道好很”简短的话做答。等吃完浇汤烙面,已是大汗淋漓,通身舒泰,用手摩娑着鼓起来的肚皮,嘴里赞扬着:“汤好,烙面香,吃饱吃好啦!”</p><p> 主人这下才露出满意的笑容,朝屋内喊着娃们名字,让快过来收拾了桌子,把茶泡好端来。</p><p> 在礼泉县,家里过重大的事或是来了尊贵的客人,这是必备的早餐。喜欢面食的礼泉人说:“早上这一顿浇汤烙面就把场安住了,中午的菜吃不了个啥!”你看看,早上这一顿浇汤烙面,比中午坐席还要打紧。</p><p> 要吃上好的吃浇汤烙面,这绝对是一件繁杂而又有技术含量的事。</p><p> 首先要准备好烙面。这烙面,要选礼泉当年出产的上好的冬小麦,加工成精细面粉。礼泉位于渭河之北的原上,小麦生长期长,日照时间充裕,面粉有麦子的真香味,筋韧性好。做烙面,用了这面粉,调和成稀糊状的面汁,这面汁的稀稠一定得把握好,不稀不稠刚好,至于怎么个不稀不稠,那全凭了自己的经验。</p><p> 和好的这面汁,用勺子盛取,平摊于下边有麦草火燃着的鏊上。麦草性柔,烧火恒温且持续时间长,是最适宜做烙面的燃料。摊于鏊上的面汁要刮得平展,面汁不可太多,太多烙面会厚,汤料味难入,亦不可太少,太少摊出烙面太薄,吃时,汤浇上去会无了形,就全然没有了吃烙面的趣味。鏊上烙着的烙面,必须掌握好火候,不可烙得太干,也不能太软,要的就是那个分寸,那个恰到好处。烙,这个字在上此时最紧要,要把好烙的时间与火候。摊好烙面,凭的就是个第六感觉,这时,就是看摊烙面人真本事的时候了。</p><p> 烙面摊好了,用长叶马刀切成比韭叶还要窄的细面,一小把一小把卷起来备用。吃时,这一小把就是一碗,也就是两筷头三筷头的样子,一个人吃十多碗二十碗,是很平常的事。</p><p> 有了烙面,这浇汤烙面的汤就十分的重要了。礼泉人叫浇汤烙面,是有大讲究的。浇汤烙面,“浇汤”两字在先,“烙面”已做好,不存在了问题,故此时把它排在了后边,把“浇汤”顶了头,从这,你就知道这汤的身份是何等的高贵。</p><p> 做烙面的汤,精选了绝好的桂皮、八角、白芷、香糯、白胡椒、茴香、花椒等十多种大料调和,按不同比例做成调料包。汤好坏,全就在这调料的拿捏之中,就像中医秘方的不传之秘在计量上。治病用什么中药,大凡有经验的中医都知晓,但用多少量,这才是绝活,才是不传之秘密。礼泉人有多年累积的经验,按自个儿感觉(注意,这里还是感觉!)的量取了调料,用净布缝成如碗口一样大的调料包,放入一大锅土鸡汤里,长时间的熬制。那香醋,也要单独熬了,最后再加入。烧汤烙面熬汤,这“熬”字里边学问大着哩,多少礼泉人多少年里都在琢磨着这调料,琢磨着这个“熬”字。</p><p> 浇汤烙面的臊子必须有三样东西:一是炒好的土猪肉,肉要有肥有瘦,太肥了腻,太瘦了柴,必须瘦肉多而有少许的肥肉,这肉要炒得偏干,方有嚼头,炒好的肉盛入盆内,备用。二是把鸡蛋在锅内摊成薄如蝉翼的饼子,切成小似指甲盖四分之一大的菱形块,放大碗里,备用。三是蒜苗,亦可用韭菜替代,但最好还是用蒜苗,蒜苗要用土蒜苗,土蒜苗爨,提味,将其切碎,放入碟内,备用。</p><p> 有了各种特制调料的汤在锅里咕咕嘟嘟地滚着,这里,一定要用大铁锅,不可用钢精锅之类的,铁锅才能保证汤的正味。锅大汤多,方可吃上好的浇汤烙面。汤熬好了,再把提前炒好的土猪肉放入锅内,继续熬,以使肉香充分浸入汤内,随后,在锅里的汤上撒入已备好的菱形鸡蛋饼与土蒜苗,碗内已放入了一小把烙面的碗已摆成一排,用滚烫的汤浇入每个碗内。</p><p> 夏日,直接浇入汤即可食。冬日天冷,用锅里的热汤冒一到两次,使面热汤煎,吃着热乎。“浇”这一下很重要,干燥的烙面一见热汤,立马在碗里活泛滋润了起来,碗里的清清的汤上飘着黄黄的小菱形鸡蛋饼,绿绿的是蒜苗,还有那隐约期间上下浮动着的炒干了的土猪肉,这浇汤烙面那个香,那个馋人啊,不是用语言能形容得了的。此时,只有一个字:吃!赶紧吃,放开了肚皮吃吧。一碗,两碗,三碗……棒小伙,有过一顿吃六十八碗的记录!呵呵,那是个例,好吃不可模仿,管不住自己吃出了问题,那可不是我的事。</p><p> 我有一个外地的朋友,听说礼泉浇汤烙面好吃,就买了烙面,回家后,像正常下面一样下了锅去煮,结果化成一团粥。他来问我:“礼泉浇汤烙面是个啥嘛,你还说好吃?”我笑了他半天。浇汤烙面,是要用精心熬好的汤来浇的。浇,记住,是要用好汤浇着吃的。我传授了他吃法,他回去做了,第二天见了我,直夸浇汤烙面如何如何地好吃。吃上了瘾,一家人没事了,就在家做了吃。我说:“你做的还不是正宗的浇汤烙面,要吃正宗的,还得去礼泉!”</p><p> 在礼泉,往往一家吃浇汤烙面,一村人都能闻得着那个香味。那汤,实在的诱人,让人远远地闻了,不由得就有口水想流下。</p><p> 浇汤烙面,那是老少咸宜,四季咸宜,只有礼泉本地人方能体味入微、亲密无间、鼎沸共餐的美食。喜欢吃辣的我,碗上漂了一层一口气吹不透的辣油,酣畅淋漓的感觉,不知用什么词来形容,只能用一句俗语感叹一下:那才叫一个爽美!</p><p> 礼泉浇汤烙面,成了名面,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礼泉人爱吃浇汤烙面并以浇汤烙面在别的地方人跟前自诩自夸。外地人说起什么面好吃来,他们往往头一拧,一副不屑的样子:那是个啥面嘛!那能吃?!我礼泉的浇汤烙面那才真真确确地叫个面,那才叫把面吃出了艺术水平!啥?你没吃过浇汤烙面?没吃过,那再别胡扑扇了,一边凉快去!浇汤烙面的美,不给你娃说,给你娃说了你娃也不懂!</p><p> 礼泉人自豪有礼泉人的道理。浇汤烙面有其独一无二的独特的饮食文化,相传它是西周时周文王斩了一条龙,龙肉稀罕,只能以龙肉为臊子犒奖将士而传承下来的。呵呵,烙面,是世界上最早的方便面,这倒是不争的事实!</p><p> 浇汤烙面太恋家,走不出,一走出礼泉就没有了那个味道。有礼泉的能行人在北京、上海、西安、咸阳等地开了店,是礼泉的厨师拿去礼泉的烙面,可是不管怎么费心再怎么劳神,都弄不出了在礼泉的那个味道,连他们自己都丧气不已:这就怪了,怎么回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后来一致的意见是:没有了礼泉的水,那汤永远熬不出来那个味!礼泉古称醴泉,有天降甘霖,地出醴泉之说,礼泉的水质是非常好的,也最适宜了做浇汤烙面。</p><p> 唉!好吃的礼泉浇汤烙面呀,你给咱咋弄下这事,你怎么这样的固守故土,怎么这样地留恋唐太宗昭陵脚下这一片土地呀!浇汤烙面,你只能在礼泉的地面上让礼泉人自己单独享用这一份顾盼生辉芬芳多姿的美食而使得离你不远的咸阳、西安的人只能开着车去礼泉吃一顿么?</p><p> 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p><p> 有几个朋友约好和我去礼泉吃浇汤烙面。走,去礼泉吃去!我是礼泉人,我请客!</p><p><br></p><p><br></p><p><br></p><p> 2017年10月12日于驰风轩</p> <p>中央电视台介绍醴泉中的《浇汤洛面》</p><p><br></p><p>https://mp.weixin.qq.com/s/Sa62GZ-6Lzapbew7ew5Puw</p> <p><b>快递‖《背馍记》作者马腾驰签名本开始快递寄书</b></p><p> </p><p> 马腾驰散文集《背馍记》已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并作序。全书36万字,由“心有沉香,何惧浮世”、“釆一缕阳光,温暖红尘过往”与“给心留一片宁静的地方”等六辑组成。</p><p> 散文集《背馍记》,精选了包括作者具有广泛深远影响力的名篇《背馍》在内的86篇散文。</p><p> 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说:“腾驰的散文,我是喜欢的,醇厚自然而又情深意浓,他的文字里,纯净温馨的气息时时在涌动。他的散文语言朴素大方,不做作,不故作高深,以真切贴心的笔触写他的过往之事,写他的痛切感受与深长情怀。他很多的乡土散文,不仅仅是昔日生活的一个记忆,更是挥之不去常常萦绕于胸间的悠长乡愁,读他的文章,不由人要生发出许多的感慨来。”</p><p> 著名作家、鲁迅文学院原常务院长白描先生说:“腾驰的每一篇散文都用真情写就,饱含着深切的生命体验,读来格外动人。 </p><p> “腾驰是近年来陕西很引人注目的一位作家,他书写的乡土题材作品,让一个时代的中国记忆复活,这样的作品是会传世的;而在我心中,他又是分量很重的一位朋友。”</p><p><br></p><p><b><i> 注:《背馍记》由作者签名,每本快递包邮58元。需者请加作者微信:mtc13709103038。或长按下边微信二维码,添加微信。谢谢!</i></b></p> <h3> 作者简介: 马腾驰,礼泉人。出版有杂文集《跋涉者的足迹》,散文集《山的呼唤》,也获得报刊各种奖项,不值一提。喜爱文字,闲来写写一乐,而已,而已。</h3> <h3><br></h3><div><br></div><div> 敬告:散文《礼泉浇汤烙面》,凡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采用,需经作者本人授权同意方可,否则按侵权对待!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