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地重游---本文献给为韶冶奉献青春的兄弟姐妹(下)

阿蛋肥鸡蚊子

<h1>2017年5月,我再次回到韶关冶炼厂,这里似乎一切都没变,又似乎一切都变了。</h1> <h1>在韶冶干了一辈子的工友小霍子与凤群开车陪我回了一趟冶炼厂。韶关市变化很大,道路两旁的一切变得根本认不出来,但当我看到这几根十分熟悉的挺拔烟囱,就知道厂区就在眼前。</h1> <h1>其实在这之前我曾回厂两次,但都是在外围与大家见面而已,想起都有些遗憾。看看这张照片,小霍子说这里就是以前的煤场、肉菜市场,你怎样也难与以前的情景联系在一起。</h1> <h1>在老厂区门口,我和凤群、少冰合影留念。原来觉得很有气派的厂大门口,突然觉得变小了?百思不得其解。</h1> <h1>在厂大门的对面马路,是一小山坡,顺山坡原来盖了不少集体宿舍,我父母调回广州后我就从家属区搬到这里。那时没有这么多树木,我们坐在宿舍门口一眼可以望到厂大门口,我最开心的时刻就是听厂大喇叭广播相声。现在房子全拆了,留下这一楼梯,大家还记得吗?</h1> <h1>进了厂大门,在右手边这条路直通什么地方?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但我印象太深刻了,是公共厕所。那时我们住在厂区外面,竟然要到厂里上厕所,白天还好说,晚上就惨了,黑灯瞎火地怎么走过去?不知现在厕所还在不在,但这条路还是老样子,一点没变。</h1> <h1>来到我生活工作了5年的机修车间旧址门口,我似乎觉得自己在发梦,那时的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如今只见大门紧闭,悄然无声,人去楼空。小霍子说车间搬到对面了,但我还是忘不老地方。</h1> <h1>我们从车间的侧门进去。破破烂烂的地面,黑乎乎的门洞,想起当年每天走到这里时,只有一个念头:什么时候可以不来上班?什么时候可以回家?</h1> <h1>这就是我的老车间,什么都消失了,只有记忆还在……</h1> <h1>我站在钳工班工房门口,不知为啥总觉得又回到从前:当年我很羡慕钳工,觉得他们比车工自由多了,这里走走那里看看,有句现在才敢说的话,就是想偷懒也比车工容易。</h1> <h1>望着这窗口,这工作台,当年钳工班那忙碌的身影,似乎又出现在眼前……</h1> <h1>一眼望去,最前面的位置就是当年我工作的地方,车床都搬走了,空荡荡的的车间似乎还听到车床旋转的轰鸣声。</h1> <h1>这是工段的一角,原来摆的是清一色6140A小车床,清一色的女工组建了"三八车工班"。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对此命名不以为然。但对当时的我来说,是引以自豪的事,因为我们没有辜负毛主席"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期望。</h1> <h1>多么熟悉的门口,虽然小窗口给柜子挡住了,但深深的记忆不会忘记。这里是工具室,我们常到这里领取车床需要用的工具、仪器,更重要的是管理员区师傅和阿兰是热心肠之人,有时我们有心事,都会到这与她们聊上两句,释怀一下,心情马上好起来……</h1> <h1>我望着笔直的老路,以前这里不长一棵树木,每天道路灰尘滚滚,不时吹来一股强烈的硫酸味让人感到呼吸困难。现在道路已变成绿树成荫,簇拥着红砖工房,深感厂区的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做得很到位。</h1> <h1>离开老车间,我们又到现在的机修车间参观一下。据小霍子说,原来的车间已经不属冶炼厂管,隶属中金岭南集团管理,改叫中金岭南建安维修公司。这里只剩下5-6个人,专门加工应急零件。</h1> <h1>只剩下5-6个人的车间?让我几乎接受不了。想想当年我们一个车工班就30来人,大型国有企业的优越感油然而生。最记得我刚调回广州时,看到新单位一共也只是20来人,总忍不住想起冶炼厂的一切,当然也包括人数。</h1> <h1>空荡荡的厂房里什么声音都不存在,你说是什么感觉?</h1> <h1>只剩下我们在这里照相留念。</h1> <h1>看见这把量具,只为自己当年一丝一毫没误差的手艺感到自豪。</h1> <h1>当年我们的车床比现在的干净多了,每天都擦洗干净机身清理干净车屑才交班。看看现在的车床,想必好长时间没人清洗过了,不知为什么感到特别心痛……</h1> <h1>昏暗的车灯让我想起上中班的情景,没有白天那么沸腾,晃来晃去就几个人,静悄悄的感觉让我更想家,想回到热闹非凡的广州。(以上两张照片由厂摄影组袁毅华提供)</h1> <h1>这是6120车床,比6140车床大些。我最羡慕是可以接一些不用目不转睛盯着的零件加工,等于不用8小时都站着干活这么辛苦。但当时谁也不敢说出口,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让我想怕苦怕累也不敢想。现在站在车床上,敢说了,但已经没机会再去做了。</h1> <h1>虽然都是国产的机器设备,但心疼这些设备30多年过去后已经破烂不堪……</h1> <h1>永远定格在我心中的车间。</h1> <h1>镗床还放在这个位置,让我想起当年开镗床的李师傅,每次我经过镗床工作台,他常劝我年纪轻轻不要老驼背走路。事隔30多年的今天我见到李师傳,让他看到还未驼背的我,真心感谢他对我的关心。(以上5张照片由厂摄影组袁毅华提供)</h1> <h1>磨刀房,好像还是老样子,想起那时我们来磨刀具,心里极为害怕也要硬着头皮把磨损的刀具放上飞转的砂轮上磨,刺耳的磨砂声和飞溅出来的火花总使我产生一种&quot;一定要离开这里&quot;的决心。</h1> <h1>现在离开这里一晃30多年了,不知为什么又要回来重温旧梦,也许因为自己最青春的年华与这里共息共存的缘故?那种情感至今无法摆脱。</h1> <h1>这是1966年的韶关冶炼厂的建厂工地,一家新型的有色冶炼企业就在这块野岭荒地上拔地崛起。</h1> <h1>爬山烟囱?这是一件很荒唐的事。因为当年我国还没这种技术水平建120米高的烟囱排废毒气,又不想请外援,只能靠这种办法去弥补不足,结果废毒气依然没有解决,那时只要烟雾吹到的地方草木就会枯黄。现在文革的遗留问题终于解决了,爬山烟囱也已经废弃了,这一切只有留在记忆中。</h1> <h1>冶炼厂选址韶关九公里,文革时叫做三线工厂,当时能到这样的国有企业工作是件十分荣幸的事。如不是这次回厂翻看旧厂史,还不知道周恩来总理在1968年曾亲自过问冶炼厂的建厂规划。在此感谢邹凤群的女儿主动提供资料给我。</h1> <h1>这是韶关冶炼厂第一批建设者,虽然照片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也不知他们现在在哪里?但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h1> <h1>这是韶关冶炼厂的高级工程师王莲秀,巾帼不让须眉,的确让人刮目相看!</h1> <h1>1981年3月2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前右三)视察韶冶,为在困境中求生存的韶冶带来希望。</h1> <h1>这张照片是我在韶冶时的领导和骨干分子,有些人如今已去世,有些人也已白发苍苍,但其音容相貌永远定格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h1> <h1>这是当年建设中的韶冶鼓风炉,大的让人吃惊。什么叫工人阶级力量大,只有在这里你才会有真正的体会。</h1> <h1>在那特定的年代,建厂的想法很简单,在没经验又没能力的情况下,买英国图纸自己施工,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我父亲当时就说:这么大的鼓风炉靠人工送矿石进去冶炼,简直是荒唐之事。</h1> <h1>韶冶开炉生产中,炉前工只工作6小时,他们的福利待遇比我们这些维修工好很多,但其工作量非常大,也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改革开放后也许已经改变这种状况了吧?</h1> <h1>听说当年这些炉前工最奢侈的享受是每天有牛奶喝,猪肉票也比我们多。(而其他工人一个月只有8张肉票,等于一个月只能吃到8次猪肉)</h1> <h1>当年韶冶的生产能力只能年产铅锌5万吨,但在当时已经是很不错的成绩。</h1> <h1>鼓风、烧结车间我都没有进去过,只知道是厂的主力车间,那年不知是鼓风还是烧结车间有位青工不幸被矿粉活埋了,为此我开始感受到什么是人生苦短!</h1> <h1>机修车间这扇大门太熟悉不过了,没想到也有这么多人参观学习的那一天,可惜我已调离回广州了。但照片上我还认得欢迎队伍中熟悉的面孔和背影,你们记得吗?(以上15张照片由厂史画册提供)</h1> <h1>下面这组照片又把我的思路带回了2017年的今天。大烟囱上面的革命口号"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奋勇前进&quot;你们看到了吗?但大烟囱已经不再会冒烟了,韶冶属于一系统的老设备已经不再生产了,有些设备还进行了拆除。</h1> <h1>我们那个年代的鼓风炉、烧结机已完成了历史使命,也就是所说的一系统。</h1> <h1>从这里望过去,一排排十分醒目的管道依然整齐匀称架在半空,它们似乎都在等待重生的那一刻。</h1> <h1>冷清的马路和车间,似乎在说,这里的一切都该结束了!</h1> <h1>这是已经废弃的煤气炉吗?不知当年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与鼓风炉相比,它可是"小巫见大巫"了。</h1> <h1>这些最初造成的厂房,显得十分单薄,比较低劣,旧的瓦砖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变黑,但这里留下多少鲜人不知的故事……讲的都是你我他。</h1> <h1>运载铅锌、矿石的铁路线,也不在运行了,不知以后这里如何改造呢?总有点依依不舍的感觉。</h1> <h1>冷清清的老厂区,依然让我们那代老韶冶人无限的眷恋。(以上12张照片由厂摄影组曾红梅提供)</h1> <h1>离开了厂区,我沿着这条已经变宽变直的九公里大道行走,一定要再看看我住过的集体宿舍----三八楼。</h1> <h1>我离开这里已经30多年了,但一走到这拐弯口,望见韶冶那几根烟囱,就莫名其妙地激动起来,有种到家的感觉……</h1> <h1>我在厂区住过几处,唯有这三八楼还存在,虽然有些地方也修缮过,比如集体的洗手间与冲凉房已经没有了,幸亏住过的宿舍,走廊还保留原貌。</h1> <h1>宿舍前这块空地当年是泥地,天晴时我们都会在这晾衣服,聊天,八卦一下来来往往的人。现在这里已铺上水泥地,种植了不少树木,可惜人去楼空,欲语泪先流。</h1> <h1>这是我住过的房间,今天刚好住户开了门,看到里面的窗口又让我想起一件事情:那时我们下中班都抓紧时间在房间洗澡,因为三八楼后面是男工宿舍楼,没想到男工竟然好心提醒我们洗澡时把房间灯关了,免得走光,让我们大为感动。</h1> <h1>这三八楼如今是何人住已经不去关注,甲子之年的我再回到这里,只唏嘘岁月太无情,让我们的青春年华一晃而过。</h1> <h1>九公里的老房子全部改建楼房了,可惜都没有电梯。我们车间还有不少老师傅还住在这里。</h1> <h1>偶尔见到车间开磨床林师傅,已经70岁的人依然神采奕奕,可惜他已不认识我了,还以为我是来采访的记者。</h1> <h1>这就是韶冶厂区的菜市场,还是这么简陋,这么多年唯独改变的是商品丰富了,什么都有得卖,还比较便宜,不象我们那个年代,什么也缺乏,我改善伙食的唯一途径就是买些鸭蛋煮淡菜花生米汤。</h1> <h1>如今的韶冶已经发展成为我国第三大铅锌冶炼厂、我国南方重要的铅锌冶炼生产和铅锌产品出口基地。</h1> <h1>改革开放后韶冶完成了包括烧结机、鼓风炉在内的多项技术改造,使其工艺水平、装备水平、环保水平达到世界同行业的一流水平。</h1> <h1>这片厂区是属于二系统,二系统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扩大生产所建,目前仍在生产国家需要的铅锌。</h1> <h1>这是工友刘志华在白芒村拍河对面的韶冶二系统厂区。大家看看最高那支烟囱就是烧结硫酸工段120米大烟囱,几经改造,烟囱已经不用爬山了。(照片由刘志华提供)</h1> <h1>因为二系统还在生产中,这条铁路线显得生机勃勃,看来韶冶的生产效率还是不错的。</h1> <h1>经过厂最早的专家大楼,曾改为厂医院,现在是厂招待所。那时可不是人人有机会进去看看,有种畏惧感。如今经过,我依然有畏惧感,悲催啊!</h1> <h1>韶冶医院,不知如今水平如何?记得那时也没几个医生,但上万工人家属的身体健康状况全靠他们负责,比现在的医生只凭仪器诊断治病强几百倍。</h1> <h1>四村的职工家属宿舍,还是老样子一点都没变。想起我刚入厂时这里还在建设中,一眨眼听说又马上要拆除了,开辟新的马路,到时又不知变成什么模样?</h1> <h1>没想到厂区的绿化覆盖率还很高,看来厂中的治理工程还是很有成效的。</h1> <h1>4号公交车,当年在九公里是厂里唯一外出的交通工具。现在延长到四村,想必当年住在九公里的厂家属搬进来的不少。看着这破烂不堪的候车亭,我就知道它的日子也不长了。</h1> <h1>已经失去的东西永远回不来,只能留下自己的念想。</h1> <h1>拆前(上图)拆后(下图),可谓不破不立吧,一切随缘,一切随风而去!(以上6张相片由刘志华提供)</h1> <h1>这次我回厂的最大安慰是见到了原来机修车间金工工段的部分老师傅老工友,开开心心相聚了3天。</h1> <h1>我与车工班老班长郑炳坤(左一)老工段长赵步卿(右一)老师傅黄锡祥(右二)一起,心里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开心快乐!</h1> <h1>这是原车工班的工友,大家曾经共同为韶冶把青春贡献,如今虽已白发苍苍,但依然为我们是韶冶人感到无比自豪!</h1> <h1>这是铣铇磨镗班的工友们,辅助车工的工作全靠他们。</h1> <h1>聚会那天,巧遇其他车间的工友,看她们都是原冶炼厂的女子篮球队,至今依然英姿飒爽!</h1> <h1>蔡姐,以前爱美的我常去找她做衣服,回厂这3天,她又热情地招呼我们,让我深为感动。</h1> <h1>艳明的家,是与大家相聚的落脚点,在她家,我深深感受那种纯朴快乐的氛围,从年轻到暮年,真情永在。</h1> <h1>人生的故事有千百种,每一种都有不同的版本,回眸他们,灯火阑珊处,总有让我感动的故事…</h1> <h1>随着我那飘着墨香的文字,三集美篇到此搁笔,感谢新老韶冶人的一直关注厚爱和支持!韶关冶炼厂是我第二个故乡,我的青春年华留在那里,让我们一路相伴,一路欢歌至永远。</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