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大水木里骑行记

琅琊迹

<h3>国庆骑行木里,我与邦哥10.1西昌乘班车下麦地乡下车。开始了7天木里深度游,铧口一后所一博柯一915林场一陇撒一玛拉茶金一沙陇一水洛一宁蒗乡一俄亚一依吉一屋脚一前所一泸沽湖一盐源一西昌.</h3> <h3>提前2天买好10.1的车票,以为能8点10顺利发车,没想木里已是热门线路,来自全国各地的徒步、骑行、自由行挤爆了车站,比平时多加了9班车。重装驴友的大包装满了班车的货舱,幸亏有5驴友没赶上这班,不然我们的两辆自行车这班是无法带走的。所幸...</h3> <h3>下麦地(哗口)下车已经15点多了,组装好车后沿小金河上行跨过大桥后就是理溏河</h3> <h3>木里河又名理塘河,是雅砻江中游右岸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 以北的沙鲁里山脉,其上游又叫无量河,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经理塘、濯桑、唐央乡、 固增、四合乡,至呷姑水文站以下与卧落河汇合后又称小金河,而后折向东北方向,经 列瓦、瓜别于洼里附近注入雅砻江。</h3> <h3>夕阳西下余晖尽撒山腰</h3> <h3>放牛的藏家兄妹面对蓝天白云江水快乐的歌唱</h3> <h3>当日天气尚早,因前面没合适住处,只能在力洲电站所在的呷姑村住下</h3> <h3>次日7点10分沿河而上,一路水库风光</h3> <h3>格桑花开满理溏河岸</h3> <h3>左边山上是木里大寺</h3> <h3>木里大寺位于桃坝乡达尼牙布山麓,距西昌市300多公里,距县城约60公里。曾是康巴藏区规模最大的黄教喇嘛寺庙之一,在藏区具有特殊的地位。始建于公元1656年,是继瓦尔寨大寺、康坞大寺后兴建的又一座大寺。由饶迥巴·桑登桑布仿拉萨哲蚌寺的格局奠基并主持修建,历时3年,占地约8万余平方米。藏语全称——木里葛丹喜珠曲勒朗巴吉瓦林。</h3> <h3>13点到915林场场部(固增苗族乡),泸亚饭店午饭后14点出发,行此处分路。直行去沙弯乡、东子乡,可经过蒙自到稻城的香格里拉镇。往左翻过915可去出产沙金的水洛河。</h3> <h3>一路经历两场暴雨幸好遇到山上废弃的藏民木屋未成落汤鸡,17点到离去水洛和去陇撤牧场分路处5km的苗家金兰饭店食宿</h3> <h3>早上6点30起床简单吃碗鸡蛋面,6点50天蒙蒙亮,薄雾中往山顶进发。</h3> <h3>大雾迷茫的915林区</h3> <h3>邦哥走在前面,右手边分路往陇撒牧场前行</h3> <h3>近20km的林区山路都是在原始森林里穿行,红松、杉树树冠挂满了树胡子,只能空气清新没有任何大气污染的地方才会有树挂的生存。</h3> <h3>山形成90度的垂直生成,溪水在脚下几百米的山涧流淌,水花四溅发出的声响在群山回荡。</h3> <h3>下到山脚始见山涧溪水的真容,一改之前咆哮的狰狞变得无比温柔婉约,一路随行到陇撒牧场。</h3> <h3>藏民种植的少量燕麦</h3> <h3>前面就是陇撒牧场场部了, 陇撒牧场是木里八个国营牧场之一,距离木里县城13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出产牦牛、虫草,而且品质优良。具有典型的高原牧场风光。</h3> <h3>陇撒牧场口的玛尼堆</h3> <h3>场部己准备好丰富的晚餐,原生态的藏家迎宾美女,可惜不是为我俩准备的😊。魅力中国行央视栏目组到西昌采编,州市领导陪同,他们还在后面的瓦厂木里大寺,我们算是捷足先登了。</h3> <h3>准备好为栏目组赛马表演</h3> <h3>陇撒牧场核心区域,牦牛满山遍野。</h3> <h3>藏家祖孙三人,老阿妈60多岁,孙儿大的三年级小的一年级,都在几十公里外的固增苗族乡小学就读</h3> <h3>牧场相比林区的山形曲线平缓柔和</h3> <h3>翻越陇撒粱子(海拔4200m),前往13Km处的玛拉茶金。</h3> <h3>从省道216线(现已经升级为国道227)左拐进入,经过12公里迫切的期待,终于到达玛娜茶金,笔者自己也走过不少雪山,西藏、甘孜泸定贡嘎、牛背山、亚丁、黑水等,但此时被眼前的景色惊呆了,一时回不过神来,竟然忘记提相机拍照。三怙主雪山央迈勇、恰朗多吉、仙乃日整齐的成品字型出现在你面前,仿佛触手可及,后来经地图和谷歌测量,当时的观景点距离恰朗多吉的直线距离仅15公里左右(是牛背山看雪山的5五分之一左右)。中间就隔一条沟,沟对面就是恰朗多吉山脚下的白水河和呷洛村。(转载)</h3> <h3>神仙居住的寨子</h3> <h3>麦日乡格伊村公母山下居住的藏民降初</h3> <h3>降初两兄弟种植的青棵及小麦长势喜人丰收在望</h3> <h3>母山就在面前</h3> <h3>麦日乡格伊村第一届公母山旅游文化节</h3> <h3>骑行在高耸入云的麦日山半山腰,</h3> <h3>由于地广人稀,大寺平时不容易到达,简易的寺庙也方便附近藏民礼佛</h3> <h3>小小的经房只能容纳几个人转经筒,但每一个人都是一样的笃信虔诚</h3> <h3>时间不长的交流勾通也会产生依依不舍之情,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最珍视感情</h3> <h3>深涧中的藏式伸臂桥</h3> <h3>深藏在麦日乡大山中的世外桃源</h3> <h3>恬静、安祥、与世无争</h3> <h3>横跨水洛河上的俄西大桥。从海拔4300m的陇撒梁子下行近40km,几乎都是在原始森林中穿行,速降3000m左右,气温从玛娜茶金雨雾中几度到谷底的水洛河上38℃左右的干热气候,可真可谓是冰火两重天。</h3> <h3>若沿水洛河右岸翻山过麦日乡可直达甘孜州稻城</h3> <h3>跨过水洛河俄西大桥右侧沿水洛河左岸可去亚丁风景区</h3> <h3>沿水洛河顺流而下35km外的水洛桥是我们第4天的目的地</h3> <h3>18点到了我曾经2次处理个人事情到过的水洛大桥,村子不大人却不少,除了不多的原住民,其余是因水洛河水电开发趋利而来的淘金者,五金百货机电食品饭店...应有尽有。十一更多了来自全国各地走"洛克线"的重装驴友,每天几百上千人的行者打破了大山深处的宁静。七十多年前美国探险家、人类社会学家和植物学者约瑟夫.洛克恐怕做梦也没想到经他从木里穿越到贡嘎岭地区的这条线路,就是后人所说“洛克线”在70多年后的今天会如此火爆</h3> <h3>此处就是距水洛大桥上游6km处的嘟噜村,嘟噜村可不像内地的村庄,只是在大山腰坡度稍缓的地方散落着数户人家,路是崎岖的沙石,因为人畜的多次攀爬更滑溜。</h3> <h3>2017年4月19日,31岁的山东青岛女驴友荆茜茜来到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准备徒步穿越洛克线到稻城亚丁,但从4月20日起,她就一直处于失联状态。荆茜茜失联后,木里县出动了上百人,分3条线路进山搜寻。4月29日上午,水洛派出所民警和村民找到了已经失联9天、腿部骨折且气息微弱的荆茜茜,并将其送往医院抢救。昨天早上,不幸的消息传来:在野外受伤坚持了9天之后的荆茜茜,没能挺过最后一关,遗憾去世。</h3> <h3>第5天早8点出天,沿水洛河而下过博瓦村宁朗乡,14点到依吉乡大桥17点到此行的目的地俄亚大村</h3> <h3>村口的龙达河上的伸臂桥,藏家和纳西族的伸臂桥结构都是一样的。</h3> <h3>桥面上尽铺片石简约实用</h3> <h3>烈日下的龙达河奔腾不息水花跳跃</h3> <h3>5天艰苦卓绝的骑行终于看到了魂牵梦绕的纳西古塞俄亚大村</h3> <h3>俄亚大村处于云川两省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5县的交界处、四周被重重的高山和金沙江、无量河、龙达河环绕,真正是“鸡鸣两省五县”。俄亚是个纳西族古寨,有世界罕见的蜂窝状建筑群——全村200多户人家的房屋连为一体,依山攀援,巷道蜿蜒。</h3> <h3>俄亚乡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南角,处在滇川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五县的交界处。南部、东部与丽江、宁蒗隔金沙江和冲天河相望,西部、北部与甘孜州的稻城县相接,是一个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的地方。四周被重重高山和条条大河环绕,道路崎岖交通闭塞。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俄亚乡政府驻地龙达河西岸。距县城约298公里。属纳西民族文化村落,一块巨大的社会活化石。有“漓江看古城、俄亚看古寨”之说。</h3> <h3>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的房屋建成一片,依山而建,房屋间留有可供人畜通行的通道,每家每户的第三层土掌都彼此相通,鳞次栉比,显得十分壮观。</h3> <h3>纳西族聚居的俄亚大村民居为石料垒墙,白土(一种玄武岩风化土)盖顶的平顶碉楼。大村内各户房屋依山而建,几十家几百户彼此相连,鳞次栉比,形似蜂巢,十分壮观。</h3> <h3>夕阳西下家家户户楼顶都是丰收的包谷</h3> <h3>纳西族饮食中离不开火红的辣椒</h3> <h3>由于极度封闭的自然环境,使俄亚保留了许多纳西族的古老遗俗,被称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留存地”。纳西族奉行东巴教,东巴教在当地具有十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亚的纳西族有一夫一妻制,但同时还存在多夫(兄弟)一(共)妻、多妻一夫、不落夫家、“阿达”(亲密朋友)走婚等多种婚姻状态。</h3> <h3>俄亚纳西族使用象形文字,他们称自己的文字为“斯交鲁文”意为“木迹石印”。即写在木石之上的记号或木石之字。这种文字为民间宗教蔡司“东巴”所独通,因此叫做东巴文,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求雨等重要活动,祭司“东巴”都要进行诵经、占卜、跳神等宗教仪式。</h3> <h3>云南丽江等地的纳西族经常请木里的“东巴”前往教授经文、跳神等,并对俄亚境内的东巴文化进行了大量的挖掘包装后,形成了他们的旅游品牌。</h3> <h3>历史渊源</h3><div>传说很久以前,俄亚地区原是一块“无主之荒”,森林茂密,野兽成群,几乎没有居民。公元14世纪末,丽江木氏土司的一个管家叫瓦赫嘠加的,每年都要到俄亚打猎,一呆数十天,他常在苏打河岸的山崖上搭棚吃住。有一次,他想,这片土地如此肥沃,可能会出庄稼,于是把淘米时淘到的几粒谷子撒在了住在附近的泉水边。秋天,当他再到这里时,只见几棵水稻在泉水边结着沉甸甸金黄的谷穗。回去后,他就迁了一部分人来这里定居。从那以后,俄亚的纳西族逐渐繁衍,人们推选他及其后人为俄亚地区的世袭头人,称他为木官,意为木天王的管家。其后人则以官职木官为其家名,后来把“木官”变音为“木瓜”,用“木瓜”为家名,一直延续至今,不再沿用原来瓦赫这个家名。木瓜土司统治俄亚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历史,四百多年的自耕自足,四百多年的古老文化,浓缩成了今日烈日下那份与世隔绝的神奇与宁静,还没有走进古寨,心已经醉在了它浓郁的古老气息里。</div> <h3>乡里“最高学府”——俄亚小学坐落在被誉为“纳西族原生态文化最后留存地”的大村古寨旁边。高高飘扬的国旗、清脆琅琅的书声、生龙活虎的孩子……山脚下的学校给古老的村寨抹上了一道亮丽的色彩。</h3> <h3>第6天,由于同行的邦哥要去会理个人事务外理,我们选择搭俄亚去西昌进货的货车返昌,翻山越岭径依吉、屋脚、前所、泸沽湖、盐源,历时1天半平安顺利抵达西昌,谢谢所有朋友车友的挂念关心!✌</h3> <h3>依吉乡的藏家木屋</h3> <h3>翻过狮山印入眼帘的是恬静的泸沽湖</h3> <h3>谢谢您耐心的翻阅!留下您忠恳的建议,下次改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