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飞虹 》——— 摄影:周渝

渝乐摄影室

<p>壶口瀑布:</p><p>  壶口瀑布,是黄河中游流经晋陕大峡谷时形成的一个天然瀑布。西濒陕西省宜川县,东临山西省吉县,距山西吉县城西南约25公里。瀑布宽达30米,深约50米,最大瀑面3万平方米。与中越边界的德天瀑布、贵州省黄果树瀑布同为中国三大瀑布。</p> <p>  中国古籍《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两大著名奇景“旱地行船”和“水里冒烟”,更是罕见。</p><p> 亚洲飞人柯受良和吉县飞人朱朝晖先后驾驶汽车和摩托车成功飞越黄河壶口瀑布景区。</p><p> 2006年9月5日,壶口瀑布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2014年12月6日前后,由于受持续降温天气影响,黄河壶口瀑布出现流凌、冰挂景观。</p> <p>地质构成:</p><p> 瀑布周围的岩石是灰绿色、浅红色的中细粒长石杂砂岩和砾岩夹粉砂质泥岩,地层层位属于二马营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三叠系中统,距今大约有2.2亿年左右的时间。这种长石杂砂岩杂基含量高,胶结差,和花岗岩类和灰岩类岩石比较,它可以算作软材质,易于风化剥蚀。砂岩中发育有两组节理,一组是南北走向的直立节理,正是这一组节理控制瀑布走向;另一组节理是近东西向的直立节理。这两组节理与近水平的地层层面构成三个互相垂直的三个面,将岩层切成小块,岩层面上出现纵横交错的各种裂纹,为岩石的破碎打下基础。这种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地层结构,达到一定的比例,就满足形成瀑布的必要条件。而河津龙门正好是中生代末形成的离石挠褶构造带的通过处,新生代又叠加了盆地边缘断层。造成了龙门北侧石质山体的高的台阶,黄河正是利用此高台阶形成瀑布。</p> <p>  据史书记载,公元前770年,壶口瀑布紧连孟门。到公元813年(经过了1583年),壶口瀑布距孟门北1660米,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05米。按照瀑布平均每年向北推移1米计算,那么瀑布的形成已有6.5万年的历史。</p> <p>形态特征:</p><p> 壶口瀑布处于秦晋峡谷的南段,南距龙门约65公里,孟门5公里。壶口一</p><p>带,黄河西岸下陡上缓,狭谷谷底宽约400米,由谷底上坡到龙王坡坡高约150米,崖岸很陡,龙王坡以上谷形展宽,谷坡平缓,黄河的横剖面成谷中谷的形态,在龙王辿以北,河幅宽度和狭谷宽度一致,河水充满狭谷,常水位流量在每秒1000~3000立方米,水面宽400余米,龙王辿以下,水流到壶口,在平整的谷底冲成一道深槽。</p><p> 小河槽宽30~50米,深约30米。壶口以上,水在宽槽中流行,到了深槽上端,400米宽的水面一下子全部倾注到30~50米宽的深槽中,形成瀑布。</p> <p>春季:</p><p> 为瀑布落凌期,河道里冰层断裂,“壶口”内冰凌坠落。</p><p><br></p><p>夏季:</p><p> 由于壶口以上水流的变化,出现3条叉流,壶口附近形成3个主要瀑布:一个位于龙槽顶端,落差约10米;另外两个分别从龙槽西岸和东岸跌入龙槽,落差分别为15米和7米。这种观察常常在不断的变化着,有时大雨后,槽端满溢,还会形成多股瀑布。</p><p><br></p><p>秋季:</p><p> 红叶夹岸,瀑布高悬30余米,水帘挂入云端,景色壮观。</p><p><br></p><p>冬季:</p><p> 秦晋长峡冰封雪冻,不少河段成为天然冰桥,往日飞瀑高悬处,挂满冰凌。</p><p><br></p> <p>水文特征:</p><p> 壶口区段黄河年均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5-6月春播灌溉季节,上游水库蓄水,河水大量被提作灌溉,是全年水量最少的时期,月均流量仅250-300立方米/秒。</p><p> 7-9月是雨季,降水面积大,历时较长,降雨强度也较大,是黄河的洪水期,流量可达2500立方米/秒以上。由于壶口区段主要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表起伏大,集水时间短,暴雨过后水沙俱下进入黄河,形成含沙量极高的洪水暴流,对河床具有很强的侵蚀力。冬天河面结冰,但冰下仍然水势如旧,平均流量在300-500立方米/秒之间。有水文记录以来,黄河最大流量为2.25万立方米/秒,此时水溢出龙槽,瀑布消失;最小流量仅130立方米/秒。</p> <p>流域概况:</p><p>地理位置</p><p> 黄河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西部南村坡下,地理位置为北纬36°8′10″,东经110°26′40″,海拔448.1米。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平方千米。东距吉县县城45千米,距尧都临汾市169千米;西距陕西宜川县城49千米,距革命圣地延安170千米;北距山西太原387千米;南距陕西西安449千米。</p> <p>气候</p><p> 壶口瀑布所处地区平均海拔高度958.6米,气候属高原大陆性中温带-暖温带季风气候,北部属半干旱地区,南部属半湿润地区,南北差异显着。</p><p> 壶口瀑布年平均气温9.9℃,四季分明,冬季寒冷、时间最长,从10月17日入冬,4月4日才会入春,长达170天,最冷的1月,平均最高气温只有2.2℃,平均最低气温达到-11℃,历史上曾出现过最寒冷的一天气温低至-25.4℃。冬春雨雪少,易旱且有风沙、寒潮侵袭,气象灾害频繁,12月到2月各月平均降水总量只有3-5毫米。</p><p> 夏秋温凉多雨,常年6月26日入夏,8月14日入秋,6-9月一年中降水最多时段,7、8月最多,降水总量达到100多毫米,也多暴雨、冰雹出现。一年中最热时期,平均最高气温在28.9℃,曾经出现的极端最高气温为39.7℃,年高温日数最多有18天,连续高温最长天数是8天。日照充足,年变化量不大,各月的每天日照时数都能达到6-8个小时。平均早霜始于十月中旬,晚霜终于四月上旬,无霜期152天。</p> <p>历史文化</p><p> 《尚书·禹贡篇》中关于大禹治水的记载是“壶口”第一次在历史文献中出现。春秋时期,壶口是晋国与少数民族狄人的分界线,又是秦晋两国的分疆处,晋惠公持政前后,晋国与狄人在这一带先后爆发多次战争。</p><p> 公元534年,北魏王朝以黄河为界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双方从此展开了以吞并对方为目的的频繁的大规模战争,壶口一线成为双方的主战场之一,东魏强梁宰相高欢曾亲自来此勘察地形。</p><p> 公元617年,唐王李渊在攻克绛郡之后,绕过隋将屈突通重兵把守的河东,西进壶口,沿岸居民每天献船数以百计。就在唐军主力从壶口下游的禹门口西渡黄河之前,李渊在壶口接见了应诏前来的关中绿林领袖孙华,并建立了唐军最早的水师。</p><p> 公元1217年,蒙古军队在国师木华黎的率领下横扫山西,攻破金朝设立在壶口附近的军事要塞牛心寨,坚守不屈的金朝隰吉便宜经略史杨贞在兵败后投黄河自尽,他的夫人、两个儿子及女儿女婿也全部殉节。</p><p> 公元1643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陕西全境,派遣部将由壶口飞渡而过,进而攻取平阳,杀明朝宗室三百余人。</p> <p>  清朝同治年间为阻止西捻军东进,清朝政府派遣淮军刘字营沿壶口东岸一线,修筑了北起大宁县的平渡关,南至乡宁县的麻之滩,长达75公里的长城、栈道并用的防御工事。</p><p> 1867年,西捻军骑兵、步兵合骑一匹战马,星夜疾驰赶到壶口,适逢严冬,黄河封冻,十万捻军踏冰过河,淮军精心构筑的军事防线在一夜之间崩溃,吉州城也于当夜陷落。</p><p> 张宗禹后来率领西捻军转战直隶、山东,于第二年在清军的围歼下全军复灭。</p> <p>  抗日战争爆发后,半壁山西沦陷,阎锡山于1938年撤退至吉县,在日军的追击下两次西渡黄河,重返山西后,阎锡山率领第二战区长官部、山西省政府、民族革命同志会移驻壶口瀑布上游六、七公里处的克难坡。</p><p> 1938年9月,正当抗日战争及其艰苦,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壶口,在这里,他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p><p> 回到延安,冼星海为这首诗谱了曲,杰出的《黄河大合唱》就此诞生了。这1942年的安平会议中,日方在诱降阎锡山的同时,再次要求阎锡山让出小船窝至壶口一线,由日军驻扎。</p><p><br></p> <p>  1987年9月,黄河漂流队探险队员王来安乘坐由40个汽车轮胎缠结成的密封舱,顺瀑布而下,揭开了人类在壶口体育探险的序幕,人称“黄河第一漂”。</p><p> 1997年6月1日,柯受良驾车飞越壶口,创下世界跨度最大的飞车世界纪录,被称为“世界第一飞”。</p><p> 1999年6月18日,原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与夫人王治平来宜川壶口视察,题词:"黄河壶口瀑布"。</p><p> 2002年1月,壶口瀑布区域45平方公里被定为国家级地质公园。</p> <p>旅游相关:</p><p>旅游景观</p><p> 在壶口瀑布下游五公里处,可以看到在右侧的黄河谷底河床中,有两块梭形巨石,巍然屹立在巨流之中,这就是古代被称为“九河之蹬 ”的孟门山。</p><p> 大孟门岛长约300米,宽约50米,高出水面约10米。岛上有一巨型神龟雕像,龟背上立有大禹雕像。其南面石崖上,有清雍正初年,金明郡守徐洹瀛题刻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匾幅长2.5米,宽1米,河水至此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后又合流为一。</p> <p>黄河壶口地质公园:</p><p> 2007年9月,黄河壶口瀑布及附近几个景区被辟为黄河壶口地质公园,总面积45平方公里,该园以黄河为轴心,地跨山西和陕西两省,河东有吕梁山,河西为黄龙山,壶口瀑布是园区的核心,涵盖了壶口瀑布景区、克难坡景区、小船窝景区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其中,壶口地质博物馆依山而建,占地面积370平方米。 </p> <p>龙洞</p><p> 壶口瀑布在山西吉县方向,形成一个天然洞穴,可以直接通往壶口瀑布下方,俗称龙洞,又名观瀑洞。</p> <p>十里龙槽</p><p> 壶口至孟门约5公里,在这段400多米宽的箱形峡谷的底部,黄河水流下切,形成一条30—50米宽,10—20米的深槽。黄河水从壶口奔涌下泻后,以每秒数千立方米的巨大流量归于此槽。由于传说它为龙身穿凿,故取名“十里龙槽”,也称“十里龙壕”。</p> <p>冰瀑奇观</p><p> 平日里“湍势吼千牛”的壶口瀑布,在“冷静”中呈现出别样风情:黄河水从两岸形状各异的冰凌、层层叠叠的冰块中飞流直下,激起的水雾在阳光下映射出美丽的彩虹,瀑布下搭起美丽的冰桥,令人不禁慨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位于黄河中游,秦晋峡谷中段。地理位置为北纬36度8分10秒,东经110度26分40秒,海拔448.1米。 以壶口瀑布为中心,北至马粪滩,南至小船窝,西至峡谷地域,东至人祖山,总面积100平方公里。东距山西省吉县县城45公里,距华夏第一都临汾市169公里,山西省省会太原387公里;西距陕西省省会西安449公里,陕西宜川县城40多公里,延安170公里。</p><p> 走过宽阔的河滩,人可以与壶口瀑布非常近距离地接触。非汛期时节,稍有胆量的人可以沿着凹进石崖的一道被水冲刷的石槽绕到瀑布内,领略铺天盖地的洪流从头顶越过,那种惊涛骇浪的视觉体验,与《黄河大合唱》给人的精神洗礼一样荡气回肠。</p><p> 黄河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壮观气势著称于世。滔滔黄河到此被两岸苍山挟持,束缚在狭窄的石谷中,300米余宽的洪流骤然收束为50余米,这时河水奔腾怒啸,山鸣谷应,形如巨壶沸腾,最后从20余米高的断层石崖飞泻直下,跌入30余米宽的石槽之中,听之如万马奔腾,视之如巨龙鼓浪,形成壶口大瀑布中的“雷首雨穴”、“万丈龙槽”、“彩桥通天”等种种奇观。</p><p>名胜区内还有孟门夜月、壶口冰桥等著名景点。在壶口瀑布往下3000米的河道中有一块巨大的奇石,人们称它为“孟门山”,河水至此就分成两路,从巨石两侧飞泻而过,然后又合流为一。这里又是人们观赏“孟门夜月”的地方。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可见河底明月高悬。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立南北望,水里明月合二而一迎面而来。每到冬季,黄河上游的水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冰块涌至壶口,叠摞堆积起来,和石岸相平,形成了连接陕西、山西两省的天然通道。“壶口冰桥”亦为一景。</p><p> 景区内还有明代码头、同治长城、四铭碑亭、龙门飞渡等人文景观,有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征战的挂甲山,宋元年间的坤柔圣母殿等。</p><p> 壶口瀑布不仅有“水底冒烟”奇景,更有“旱地行船”之说。上游船只到此,必须离水登陆,经人抬或车运绕过壶口(即所谓“旱地行船”)方可入水续航,千百年来,概莫能变。</p> <p>冰挂美景</p><p> 2015年12月26日,受持续降温影响,黄河壶口瀑布出现冰挂美景。这些冰挂都是黄河水从瀑布倾泻而下,冒起的水雾迅速冻结而成 。依悬瀑布两岸的冰挂晶莹剔透、造型各异,有的像龙须,垂悬在岩石上;有的如无暇白玉,镶嵌在河岸旁。</p> <p>景区门票</p><p>门票:91元/人。</p><p> 壶口瀑布景区参观门票优免办法:免票对象:现役军人、革命伤残军人、残疾人、1.2米以下儿童、记者(须持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或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有效证件)、60岁(含60岁以上);优惠半价票对象:1.2米(含1.2米)以上的大、中、小学生。提示:所有享受优免政策的游客,办理票务时需出示个人有效证件。</p> <p>交通信息</p><p> 从临汾市驾车沿临吉高速向吉县方向行驶约100公里至吉县县城,再行车45公里至壶口镇即到壶口瀑布景区,全程约1.5小时。</p> <p>旅游提示</p><p> 壶口瀑布景区旺季(每年4月至10月底)观光车往返收费为25元/人,淡季(每年11月至次年3月底)观光车往返收费为20元/人, 壶口瀑布至克难坡观光车往返收费为30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