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百牛群——中国版图上唯一的一个村名。地处辽冀两省四县(河北的宽城县、青龙县,辽宁的喀左县、凌源县)的交界处。属燕山山脉东延。陆路交通发达。魏塔线铁路、省级公路老宽线、县级公路四百线在此交汇。距离京四高速公路入口处(北炉)四十公里。这里海拔305.5米。这里水资源丰富,清水河、青龙河在村西南交汇。地下水位七米,水质一流。常年平均降雨400——500毫米。无霜期165——170天。。</h3> <p class="ql-block">由陈孟超组织拍摄,陈兆轩编辑的航拍百牛群村的全景。</p> <h3>百牛群历史文化悠久。早在公元前160年就有人在此定居。据“洪兴寺”碑文记载:“昔有一侯(皇室官员)游观于此,见山水灵秀,舒情志以盘桓。欣遣白牛数百以牧于此。故以名焉”。村名起源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传说。据说随着当地居民日渐增多,全村各家养牛共有九十九头。在集合在一起经过村西青龙河赶到小亮金沟山上时,无论怎么数都是一百头。据说这多出来的一头牛是山下水泉里的神牛。清康熙皇帝曾经不止一次路过这里,并在洪兴寺留宿。据说在寺里留有遗物。绊马河、工程慢(又名恭岔曼,蒙语)等地名都是康熙所赐。</h3> <h3>百牛群村的地标性建筑——毛主席雕像和东方红酒店(三星级)。我们怀念毛主席,我们想念毛泽东,我们永远高唱东方红!</h3> <p class="ql-block"> 《如画百牛群村》</p><p class="ql-block"> 三山拥岭翠, 二水抱村流。</p><p class="ql-block"> 一尊伟人立, 十里阳河秀。</p><p class="ql-block"> 金猴对白马, 青龙绕虎头。</p><p class="ql-block"> 百牛传神话, 千古谱春秋。</p><p class="ql-block">(三山:东、南、西山 二水:青龙河、清水河)</p> <p class="ql-block">站前东山顶上看我美丽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登顶东山看云海</p> <p class="ql-block">每年夏、秋季节,雨后天晴的早上会生成大雾形成云海奇观。东山顶上是最佳观赏位置,六点至八点是最佳时间。有幸还可看见佛光出现。</p> <p class="ql-block">雪后山村格外美</p> <h3>这里原属热河。民国前归建昌县所辖,后由喀左所辖。1945年归热河省凌源县刀尔登所辖,1956年由南店乡所辖。1958年又归刀尔登公社所辖(刀尔登为蒙古语“大日登”音译,意为开阔平坦之地。照片的远山白云处就是刀尔登)1982年新设杨杖子镇后为其所辖。而最初设镇时是“百牛群镇”。</h3> <h3>这里曾建有辽西最大的寺院——洪兴寺。清康熙十八年在原来“大悲庵”旧址重修,于康熙四十二年完工。占地二十亩。三座大殿气势宏伟,飞檐斗拱,画栋雕梁。堪称一绝。这是一张拍摄于1964年的老照片。可依稀看到前殿、钟楼、鼓楼。当年钟楼拱门顶刻<高韵长鸣>,鼓楼刻<宏声远扬>。照片里的人是当时的大队干部和小学教师。自右至左:王左文、张春禄、陈升禄、张文英、邵迎春、康秀莲。</h3> <h3>庙前有棵大槐树,树龄六百多年。树的主干要四个人才能合围。遮阴面积达八百平米(一亩三分地)。从照片里可看到一斑。照片拍摄于七十年代,谢谢陈兆君(右)、陈兆于(左)哥俩那年的拍照。后因1991年修路致树枯死。1993年焚毁。</h3> <h3>很像这棵老槐树。百牛群人看到这棵是不是就会想到咱庄那棵老槐树?</h3> <h3>百牛群村共有四个村民组。现有居民400户,人口1269人。耕地1300亩,山林8000余亩。总面积13.5平方公里。</h3> <h3>这是百牛群第四村民组——苏子沟。</h3> <h3>村南山湾子小区。原向东工厂的居民楼。</h3> <h3>这里曾经是原国家兵器部四七五兵工厂所在地(向东化工厂)工厂停产后留下大量的厂房、居民楼。今年由国家投资改造村南山湾子居民楼,做到三供一业(供电、供气、供水、物业化管理)欢迎有识之士前来购房(房价很低的)、投资、观光、休闲旅游。</h3> <h3>这里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是个天然大氧吧。</h3> <h3>《南山北望》</h3><h3>登高看山低,房更低,</h3><h3>处处皆成趣。</h3><h3>红瓦、青瓦、蓝瓦,</h3><h3>平顶、尖顶、圆顶,</h3><h3>农家院落入画集。</h3><h3>青山环抱,绿树围村,</h3><h3>河水绕流,通幽径曲。</h3><h3>蓝天一碧如洗,</h3><h3>山村宛若镶玉。</h3><h3>谁敢说这里不美?</h3> <h3> 《北山远眺》</h3><h3>远山如黛,淡雾如纱,</h3><h3>妆点山村如画。</h3><h3>山静水幽,且把乡愁放下。</h3><h3> 深吸一口田野清新,</h3><h3>洗尽身上城里铅华。</h3><h3>不想再离开,</h3><h3>我可爱的家!</h3> <h3>这里物产丰富,绿色环保。羊在山上吃百草。</h3> <p class="ql-block">牛群在河边吃草。</p> <h3>这里因为环境优美,越来越多的珍禽在这里繁衍生息。红嘴蓝鹊非常漂亮,我们老家人称之为“长尾巴帘”。最近几年在青龙河里常常会看到中华秋沙鸭。像灰鹳(我们爱叫巴拉鹳、长脖子老等)鸳鸯、野鸭、野鸡随处可见。</h3> <h3>山林的野兽也日见增多。常见的有:狼、獾、貉子、狐狸、灵狗子、狍子等。</h3> <h3><font color="#010101">这里盛产野生的中草药材。如:丹参、知母、远致、柴胡、防风、益母草……丹参是中草药材中的活血之王,它对心、脑、眼、耳、肾等人体重要器官有特殊的活血通淤功效。</font></h3> <h3>村里的药材种植基地初具规模。这是河南万寿菊种植地。</h3> <h3>万寿菊花开时节。</h3> <h3>油葵花开。</h3> <h3>这是茶菊。</h3> <h3>鸭、鹅水中游。</h3> <h3>河水在欢唱。</h3> <h3> 这是两河交汇处。</h3><h3>青龙河水纯且清,流转石上弄琴筝。</h3><h3>眷恋化作离乡曲,此时水声带怨声。</h3> <h3>这里有青龙河漂流。</h3> <h3>离村两公里就是杨 杖子火车站。魏塔线西起凌源魏杖子东至锦西塔山。全长246.9公里。始建于1970年,1972年10月30日全线通车。这里每天有锦州至建平4256/4255一对客列经过。全程运行11个小时。当属现在最慢火车。但是在老家五十岁以上的人心里此铁路已不单纯是一条铁路了。而凝结成一种情结、一种文化、一种寄托。很多人第一次看到火车第一次坐火车都是从这里开始的。</h3> <h3> 《题十里阳河》</h3><h3> 一脉燕山抱庄村,十里阳河冬似春。</h3><h3> 夏日漂流秋垂钓,冬月鸳鸯戏水滨。</h3><h3> ——退休教师张增</h3> <h3>这是离村四公里的著名景观——虎头石。</h3><h3> 《题虎头石》</h3><h3> 辟地开天造化功,巍巍虎头镇青龙。</h3><h3> 眼畔奇松入 云表,珍闻轶趣谈笑中。</h3><h3> —— 退休教师张增</h3> <h3>农家庭院深深,</h3><h3>周边绿树荫荫,</h3><h3>门前有花有果,</h3><h3>院里鸡鸭成群,<br></h3><h3>田园如诗如画,</h3><h3>居此就是仙人。</h3><h3> 苏子沟 徐俊峰的家</h3> <h3>金秋时节的农家院。(陈兆和家)</h3> <h3>窗前种菜,门口栽树,宁静幽静温馨的小院。(陈兆新的家)。</h3> <h3>有这样的小院,你还想在城里买楼吗?(陈兆君的家)</h3> <h3>村里每个胡同都铺上了水泥地面,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栽种了花草。</h3> <h3>这是我们这里常吃的美食,在任何城市你是无法买到吃到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大块三尖子红烧肉。需选本地饲养一年的笨猪猪肉,用柴火锅将肉煮熟。再抹上蜂蜜下油锅走油,炸成深红色。用时切成三角形炝锅炒透加老汤炖至酥烂,盛碗或盘上桌。肥而不腻,其香无比。</h3> <h3>豆腐丸子。用当地纯手工豆腐去汁,拌入鸡蛋、肉丁、葱、姜、等调料,放入油锅炸至金黄,外酥里嫩,老少咸宜。</h3> <h3>这些就是青龙河的特产。小鱼、小虾、鸭蛋。这是最绿色食品,无任何污染。</h3> <h3>这是一种山野菜——抽老条子(抽老婆条子),我老家的特产。属稀有的可食用灌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果胶、茶单宁、胡萝卜素。对人身体非常有益。该植物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故生长地域很有限,其产量很小。即可做菜食用,也可当茶冲饮。这里山间田野有几十种野菜可供品尝。在困难时期我们当地人赖此度命,现在已成奢侈菜品。</h3> <h3>这是营养丰富的葫芦条子,可炖肉吃、剁馅吃,还可炒菜吃。</h3> <h3>葫芦条子是这样挠成的。</h3> <h3>这是饹馇。用绿豆磨浆摊成薄饼。是滋补佳品。常见的吃法是烩汤、醋溜、干炸。</h3> <h3>这里民风纯朴,乡邻和睦,热情好客。今天邻居家有喜事,就在院子里露天摆酒设宴招待宾朋亲友。</h3> <h3>来吧,这里有美食!来吧,这里让你吃大锅菜、品大盆汤、尝大块肉、喝大碗酒……就怕你没胆量、没酒量、没饭量……</h3> <h3>山村夜景。</h3> <h3>夏日晚上,村民自发来到这里扭秧歌。</h3> <h3>蓝梦KTV。这里设备一流、环境一流、服务一流。农村现在真的今非昔比。城里有的这里都有,这里有的城里真的没有。</h3> <h3>苏子沟的文化广场。</h3> <h3>村里的乒乓球室。</h3> <h3>村里的篮球场和健身场地。</h3> <h3>离村一公里在原工厂厂区——龙潭坑沟,新建的军工文化谷。</h3> <h3>展台的大炮。</h3> <h3>前来参观和演出的客人。这里有些是著名的特形演员。</h3> <h3>看见他们格外亲。</h3> <h3>大队部。现在叫村部。</h3> <h3>村书记徐永成,年富力强,具有开拓进取创新精神。正在带领全村走出贫困奔向小康。</h3> <h3>村书记徐永成有话对您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编后语》</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限于本人水平和阅历,在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诸多不尽人意处。盼百牛群所有在家在外的亲朋乡邻和看过本篇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积极提供素材、信息。编者会及时修正。在此对提供大力支持的陈俊禄、徐永成、陈兆君、凌源县志办杨树礼主任等人深表谢意。 </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编者: 陈兆轩</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17年10月20</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