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我的父亲今年93岁了,思维清晰,记忆超群,是个人见人爱的小老头。一直想写一篇文章介绍父亲的生活点滴,苦于我文字功底拙劣,不能全方位展现父亲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写总比不写的好,常言道"书到用时方恨少",各位看官请多包涵,我觉得能够分享父亲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就足够了!<br /></b><b> 父亲1924年生辰,老家是四川重庆那疙瘩山坳坳里的一个小镇,幼时父母早亡,父辈兄弟六人,又是分居,生活勉强维持,小学卒业,成绩优秀,校长数次约见诸位叔伯,建议读初中,终于说服大家资助,完成初中学业。因家境贫寒,父亲深知想要继续完成学业唯有选择政府扶持的师范就读,故而就读于当时内迁的国立重庆师范,毕业后分别在扬州、丹阳任教,解放后应聘到上海新华书店工作,专职橱窗设计,工艺美术师。 <br /></b><b> 退休后父亲被单位聘用好多年,70多岁才和我们一起共同生活。也才正真享受快乐的晚年生活,从而展现他多才的能力,作为他的女儿,自叹不如,从而萌生介绍父亲生活点滴的想法,人的一生不仅要活出长度,更要活出宽度,这一点父亲做到了。<br /></b><b>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思维敏捷,记忆超群。</span>父亲饱读"四书五经",文化修为较高,记得儿时父亲从上海回来,我和姐姐总是緾着父亲讲故事,记忆中父亲有讲不完的故事。我儿子从小最喜欢做外公的跟屁虫,喜欢緾外公讲故事,喜欢和外公聊天,上到天文地理,下到自然百科,历代帝王将相,受外公的耳濡目染儿子从小喜爱看书,即便现在已经成人工作,回来探亲也总时要和外公聊聊,休息日也爱找个清静的地方看看书,偶尔写写,十足的文艺青年。父亲着实影响了我和儿子二代人,先生也常和我说,他最佩服的人就是我父亲。</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儿子笔下的外公</b></h1><h3><br /></h3> <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b>和外公聊历史。<br /></b><b> </b></span></h1> <h1><b> 要说父亲的记忆,女儿我莫名惊叹,93岁高龄了对女儿成长各阶段的糗事如数家珍,时不时的就会给我说一段儿时趣事,即使是我几十年不见的儿时玩伴的到来仍能呼出姓名。前几日我緾着父亲讲故事,下面就是由他口述我一字不落记录下来的。<br /></b><b>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故事一:学堂琐事<br /></span></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b> 我的曾祖父是咸丰乡试的秀才,官运不济成了教书先生,家无"白丁",他的子孙都成了读书人。我六岁,父亲把堂兄、表弟加上我和幼弟约七八个人集中起来读书识字,第一本书是"幼学故事琼林",每天就是教、读和背诵,还要经常测验,方法很简单,就是把读过的字抽出来,让他们念,好的通过,答不上的吃"板子",有的人课文背得滾瓜烂熟,把字写在板上就不认识了,在这一点上我比他们强,所以称赞我的眼睛会"搬家",其实就是读过后就认识字了。有一次测验识字,考到我幼弟,板上写了一个"锣"字,他看了半天没有读出声,父亲等 着,幼弟手足无措,把眼光转向了我,当时我处在父亲的背后,不好开口,于是做了一个敲锣的手势,他领会了,开口读了一个"噹","锣"这器物没有想到,理解为锣声了,也算大错,答案不对,当然也要挨二记,父亲告诉我"三字经"上说"玉不琢,不成器",俗话也说"棍棒之下出好人",给他长长记心,这次考试虽然我已过关,回过头来也给我两下子,我也心服口服。<br /></b><b> 故事二:难忘的儿歌<br /></b><b>幼小的时候,在大人怀里听到比我大几岁的孩子们做游戏时唱儿歌,听几遍就记熟了歌词,是这样的:<br /></b><b> 鹦哥鹅蛋,你在哪里站(问)<br /></b><b> 我在鹅嵋山上站(答)<br /></b><b> 鹅嵋山有多高(问)<br /></b><b> 万丈万尺高(答)<br /></b><b> 多厚(问)<br /></b><b> 万丈万尺厚(答)<br /></b><b> 九匹骡子,十匹马<br /></b><b> 接你鹦哥进城来耍<br /></b><b> (这是我最早记得的一首)<br /></b><b> 进小学了,课本上白话课文也有儿歌,课文我一点也不记得,儿歌却一字不漏的背下来:<br /></b><b> 花园里假山傍,许多孩子捉迷藏,<br /></b><b> 突然间不提防,一个跌进大水缸,<br /></b><b> 好孩子司马光,人又聪明胆也壮,<br /></b><b> 只见他急忙忙搬了大石就敲缸,<br /></b><b> 一阵敲一阵响,水缸敲破开小窗<br /></b><b> 满缸水窗外放,救出朋友没受伤。<br /></b><b> 这就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表述得清清楚楚。<br /></b><b> 有的儿歌很风趣,很难忘,譬如下面二首:<br /></b><b> 油一缸,豆一筐,豆筐摆在油缸旁,<br /></b><b> 小老鼠,闻着香,探头探脑蹓出墙,<br /></b><b> 爬上缸,跳进筐,偷油偷豆十分忙,<br /></b><b> 噹噹噹,噹噹噹,墙上时钟十二响,<br /></b><b> 小老鼠,着了慌,抱头鼠窜逃命忙,<br /></b><b> 脚一滑,身一晃,扑通一声跌进缸。<br /></b><b> 第二首:<br /></b><b> 客人来家,姐姐倒茶,<br /></b><b> <br /></b><b> 茶冷,买饼<br /></b><b> 饼干,买烟<br /></b><b> 烟长,买糖<br /></b><b> 糖甜,买面<br /></b><b> 面上一颗鸡,客人吃了笑嘻嘻<br /></b></span><b><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 93岁老父亲居然把儿时的儿歌、趣事熟记在心,完整的表述出来。</b></h1><h3><br /></h3> <h1><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活到老,学到老</span>。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父亲学习英语了,每天早上起来要听、读、写,笔记做得恭恭敬敬。有时候我总在想你老人家这么高龄还能记得吗?小儿在日本工作,在日本时深感语言不通的窘迫,发誓回国要学日语,回国后《标准日语》教材买好,手机内学习教材下载好,万事俱备,然回国已经一年多,《标准日语》已经落上厚厚的一层灰,与父亲相比自惭形秽。2014年姐姐家儿子结婚,外甥穿的T恤上印有英文,我就问父亲T恤上的英文是啥意思?父亲居然翻译给我听,而且翻译得完全正确,外甥媳妇惊呼外公伟大。</b></h1><h1><b><br /></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我在朋友圈晒的父亲学英语状态</b></h1> <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致力于书法整理</b></h1> <h1><b>父亲自幼酷爱画画,很小就表现出很好的艺术天赋,中学毕业后选择就读艺术,应聘上海新华书店后专职橱窗设计。父亲无论是书法还是美术都有很高的造诣,我记得小时候就没看到过父亲的钢笔字,每每写信回来都是毛笔小字,龙飞凤舞。每年大年三十是父亲最忙碌的一天,母亲所在小学的乡村老乡都听闻父亲写着一手好字,故而纷纷买好红纸请父亲写对联。文化大革命初期父亲有一段时间都是在架子上工作,任务就是在墙上画毛主席像,画那个时期的广告画;改革开放时期,上海每年都要在展览馆举办一期大型书市,父亲必是筹备者之一,退休后每逢举办书市都要聘请父亲加盟。星转斗移,父亲已经进入暮年,仍然放不下他喜爱的书法,在他的书柜查资料,搞研究,集研究、书写于一人,手编汉字从楷书到草书的演变过程,每每看到父亲座在案前书写,我想父亲是在给我们留份无价之宝</b></h1> <h1><b><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长寿"秘籍",动脑动手</span>。父亲的特长不仅仅是爱学习、爱研究、爱书法,同时他的动手能力也很强,年轻的时候摆弄照相机,小时假每年夏天到上海过暑假,父亲都要带上相机带我们到公园去拍照片,记忆中我很不喜欢拍照片,每次都要在冰棍的引诱下完成,拍照回来后父亲就会在暗房捣鼓半天,冲洗出满满一盆照片;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自已安装收音机了,那时候农村还很落后,在我们家就已经有一个木盒子可以说话唱歌了;70年代又开始捣鼓电视机,当时还没有晶体管,父亲每天下班后就是摸索他的电视机,居然成功安装成一台电子管的电视机。现在父亲尽管年迈,但家里的零零碎碎的东西坏了,首先想到的是父亲能修吗?闲来无事把邻居家扔掉的坏玩具捡回来修好,好多我们认为拉圾的东西,在父亲手中又重新赋于了生命。<br /></b><b> 精练一点归纳,我父亲就是一个学习家、书法家、电器修理家、老玩童。<br /></b><b>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父亲赋于我们的不仅仅是生命,是生命的含义,祝老爸健康长寿!<br /></b><b> </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父亲修好的玩具</b></h1><h3><br /></h3> <h1><b>(注:红色部分为父亲口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