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辆单车(”我的第一次“系列之二)

风中李子

<h3></h3> <h3>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人们的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再不用担忧”有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老百姓的眼光开始转向物质和精神生活上来了。</h3><h3><br></h3><h3>  那年代的家庭“奢侈品”是什么?不是汽车,房子(这些都是公有财产);也不是成百上千的存款(那年代没有腐败,有钱也不是万能的,什么都要凭票限量供应),平民百姓们最想拥有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收音机。俗称“三转一响”。</h3><h3><br></h3><h3> 自行车,在没有私家车,公交车尚在“火柴盒”的年代,当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了。且不论骑辆自行车上下班、买菜拉货多方便;连出个门,串个友,相个亲也特有面子。更别说能“长途”旅行了。</h3><h3><br></h3><h3> 手表,粤语称“蛋”。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男人没“蛋”即没脸子,怎样去“沟女”?谁家女孩会看上个没“蛋”的男人?</h3><h3><br></h3><h3> 缝纫机粤语称“衣车”,与单车异曲同工,一样重要。家里缝缝补补,置衣添裤得靠它。当年,谁家没有几个裁缝匠,连男人都是一把好手。</h3><h3><br></h3><h3> 收音机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丰富多彩的节目,但也足以滋润下贫乏的精神生活了。而且能第一时间知晓国内外新闻和“最高指示”,这是必须的。</h3><h3><br></h3><h3> 所以,尽管这“三转一响”价格不菲(不吃不喝三四个月的工资才能问津一件),而且还要凭票供应,有钱也买不到。但老百姓还是不遗余力地疯狂追求着。乃至成为时尚,男女结婚时的”标准件“,缺一不可!</h3><h3></h3><h3>.</h3> <h3>我的“蛋”,“广州牌”手表(80大元)。拍于1976年未婚妻家天台。</h3> <h3>妻在收听广播。拍于1977年新房。</h3> <h3></h3><h3> 那时的我刚刚参加工作,上班的工厂地处广州市北郊鹤边,虽然离市区只有10多公里,还在地图有名有姓的106国道旁;但唯一的一条公交线21路车,总站只到新市墟(下午4.00就是末班车了),离厂区还有三四公里远,还得步行一个小时黄泥沙公路才能到达。</h3><h3><br></h3><h3> 当年的广州市区,一过越秀公园就是郊区了,都是黄泥沙公路。大风一吹,汽车一过,就卷起漫天黄沙尘暴,睁眼不见人。大雨一下,更是一片黄泥浆,坑坑洼洼,到处是水坑。平日靠辆马车拉着条长长窄窄的半月板铁皮,把堆积在路中间的黄砂抹平就算路面保养了。我的工作是三班倒,只得住厂集体宿舍,一个月才能回家一二趟。</h3><h3><br></h3><h3> 20岁的年华,体力充沛,精力旺盛。下班后看着人家一串清脆的铃声扬长而去,自己却守候在荒野的黑暗中,无所事事,困兽犹斗,毕竟不是滋味。寂寞、空虚、无聊;想家、想朋友、想玩耍,想宣泄;做梦都想有辆自行车飞回市区去。</h3><h3><br></h3><h3> 买新车暂时是没指望的了,39.50元的工资(当年买部自行车要140多元),月月光一族。而且找张“单车票”比登天还难。但又不甘于寂寞,落后他人。只有穷则思变,自力更新。面壁苦思几天,突然灵光一闪:自己是个机械工人,有装配能力,一部单车难不到我。只要有个旧车的三角架上牌(那时无牌的自行车是不能上路的,号码就打在自行车的三角架上,而且有不少旧车架卖),其他零件就可以在商店散买,或自己动手制作。既省钱又不用求人找票,一举两得,何不乐而为之?</h3><h3><br></h3><h3> “我的未来不是梦”......好不容易盼到休息日,带上省吃俭用的全部身家50大元,开始我的旧货“捡漏”之旅了。记得那些日子,我跑遍广州市的长寿路、惠福路、前进路几个旧货市场,都没有捡到价钱、样子合适的“漏”,非常郁闷。后来,又转了二个休息日,才看中一台杂牌拼装的“钱七车”(粤语“残旧”,跑起来有”钱.钱.七.七“的声音),标价70元(好贵),但还勉强骑得动,比只有一个三脚架强多了;而且证照齐全,马上就可以上路。幸亏父亲见我失魂落魄的样子硬塞了20元我口袋(多么怀念恩重如山的父亲啊!)。一咬牙就买下来了。马上推出马路试车,感觉不太好,需要动大手术。摇摇晃晃,钱钱七七,好不容易才挣扎回到厂里,心中已有数了。马上在宿舍摆开”架撑“(粤语”行当“)开工了。先把车全部解体分拆零件,清洗、除锈、上油;后更换磨损的零件,重新安装、调试、油漆。二天下来,一辆鲜亮亮,顺溜溜的自行车终于呈现我的眼前,连师傅们都赞不绝口。我骑上它,在一众羡慕的眼光中,得意洋洋地奔驰在广州北郊的黄沙路上了。(那时的幸福感来得真容易啊!)</h3><h3><br></h3><h3> 自此以后,无论白天黑夜;不管赤日炎炎,还是寒风冷雨,乃至打十级台风;每天都有个年轻人骑着单车匆匆忙忙、来来回回奔驰在北郊的黄沙公路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说不出的爽,乐而忘彼。尽管中班摸黑(公路是没路灯的)回到家已经是凌晨2点了(下午这个时段还得往回走),但在家里的床板上一躺,心里也是舒坦的。 </h3><h3> .</h3> <h3>我的第一部自行车(右二)—自摸杂牌,购于1969年.。</h3> <h3>有钱有门路的女孩已经骑上了新潮的26寸永久牌女装自行车了</h3> <h3>  这辆单车与我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每天我都抽出半个小时精心保养维护它。就像一对患难的朋友,谁也离不开谁,惺惺相惜陪伴我度过整整五年时间。</h3><h3> </h3><h3> 直到1973年,市场环境有所好转,轻工产品也开始有所松动。父亲申请到一张”红棉牌“28寸自行车票给我,这辆旧单车还能以60元价格卖回旧货市场。我才告别了第一辆自行车。</h3><h3><br></h3><h3></h3><h3> 拿到"单车票"后,我用126元,在中山五路百货商店门口蹲了整整一天(有票也不能保证供应,得排长龙队),才买到一辆横杠掉了块漆的次品红棉牌自行车(没办法,排队未到就已经卖完了,不知要等多少天才有货进。只剩这辆没人要),那时的我已经饥不择食了,速速付款买下。再拿条彩色胶带缠上一圈,掉漆就看不到了。</h3><h3><br></h3><h3> 那个时期没了自行车一天,就好像不能活一样。</h3><h3><br></h3><h3> </h3><h3><br></h3><h3> </h3><h3><br></h3> <h3>七十年代末人们在百货公司选购自行车。</h3> <h3></h3> <h3> 这辆单车又为我立下了伟绩丰功,简直是可歌可泣!我就是骑着它,与妻第一次”邂逅“的(当然手上还得戴着“蛋”)。多少个夜晚,搭着她,共同度过了相识、相知、相恋的甜蜜时光;留下几多难忘的回忆。<h3></h3><h3> 那年,下乡知青的未来小舅子受了伤,急需派人去处理。我也是骑着它、搭着未婚妻,远赴百多公里的中新小村,处理好所有事项。还拉回一袋刚出土的花生,赢得未来丈母娘的赞赏(估计给我们的婚姻增添了10分)。</h3><h3> </h3><h3> 最难忘的是我们 新婚之夜,它成为我们的“私家婚车”。我就是骑着它,搭着妻,一齐出席婚宴的;宴后,又是骑着它,搭着妻来到沙面白鹅潭畔,共同度过“鹅潭夜月”的新婚之夜。所以,它又是我们的”证婚人“。</h3><h3></h3><h3> 婚后,自行车和手表都给妻用了。它又陪了妻上下班二年多(父亲的“钱七”公家车让给我用了,自己走路上班)。女儿出生后又每天用它来接送到托儿所、幼儿园。至于平日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拉蜂窝煤、买菜买米、运木材做家具等等,就更离不开它了。就像一位忠心耿耿朋友,服务我家二代人足足10年,厉害吧!</h3><h3> </h3><h3> 一直到1984年单位分到40平方的宿舍。搬家后,因住楼上,无法托车上楼,放在马路边给人偷走了。真令我痛心疾首、欲哭无泪!</h3><h3><br></h3></h3> <h3>我的第二部单车—广州红棉牌28寸自行车,购于1973年。(拍于1978年广州市连新路”教工二托“门前。</h3> <h3>妻用”红棉牌“自行车接送女儿到托儿所。(拍于1978年广州中央公园)</h3> <h3> 随着它的被盗,广州市就进入了一个自行车“偷与被偷”的、疯狂的、恶性循环的年代。在之后长达二、三十年中,我家被偷的自行车多达十多二十辆。最长不超过一年,最短只有几天。“没有被偷过单车,就不算广州人!”的荒唐笑话,表达了当时人们极其愤怒,但又无可奈何的心情。只有反反复复、进进出出自行车商店的门。幸亏那时买部自行车用不着不吃不喝几个月了。但毕竟也是心头肉,疼!</h3><h3><br></h3><h3></h3><h3> 直到城市”共享单车“的出现,电动车和私家车的普及,城市的地铁、公交系统不断完善。人们才渐渐淡出自行车“偷与被偷”这个恶性循环的阴影,成为人们像上街吃饭一样随便的事情(现在我家的自行车就算不上锁,丢在街边几天也无人问津)。但自行车的情结——那种依赖、那种缘分、那种记忆.,深深铭刻在一代中国人的心中,永远不会消散。</h3><h3><br></h3> <h3>“共享单车”终结了中国人对自行车“偷与被偷”的心理阴影。</h3> <h3>红棉牌自行车标牌</h3> <h3></h3> <h3>红棉牌自行车说明书</h3> <h3>当年的张广宁市长参观广州自行车厂陈列室,在红棉牌自行车前流连忘返。也许他与它也曾经有段非浅的缘分。</h3> <h3>广州五羊牌自行车标牌</h3> <h3></h3> <h3>广州“五羊”24寸女装自行车—我家买得最多,被偷最多的自行车。</h3> <h3></h3> <h3>上海永久牌自行车标牌。中国自行车的三大名牌之一。</h3> <h3></h3> <h3>上海“永久”26寸女装自行车</h3><h3></h3> <h3>上海“凤凰”26寸男装自行车。中国自行车的三大名牌之一。</h3> <h3>上海“凤凰”26寸女装自行车</h3> <h3>天津“飞鸽”28寸双通自行车。中国自行车的三大名牌之一。</h3> <h3></h3> <h1> 以上部分照片来源于网络</h1><h3><br></h3><h3> 2017年10月修改整理于广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