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海神庙

張漢輝

<h3>  泉州面向大海,为祈求海航顺利,当时的地方官每年分别进行两次的祈风和祭海仪式。祈风地点在九日山,而祭海之地则选择在可望到海的真武庙或天后宫。</h3> <h3>泉州天后宫,始建宋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妈祖因被引进至宋元时期海外交通贸易繁盛的东方第一大港一一泉州港,成为泉州海神,在泉州先后受到朝庭册封“天妃"、"天后",并远播海内外。泉州天后宫地处城南晋江之滨,“蕃舶客航聚集之地”,国际观瞻所在,所建庙宇是海内外同类建筑中礼制规格最高,现存建筑规模较大,保存较好(仍保留一些宋代构件和明清时代木构)。泉州天后宫是妈祖庙中第一座被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h3> <h3>位于泉州天后宫正前方40米处的南城门(德济门)遗址,曾出土不少13~14世纪的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的石刻和14-19世纪(明朝、清朝)的铁炮,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门外的南门兜有李贽故居,古代繁华的聚宝街(古代和番客作生意的地方)和古码头等。</h3> <h3>泉州真武庙是祭祀古代海神真武即玄天上帝的庙宇(上帝宫),位于法石社区宝觉山,始建于后唐年间(923-936年)。该庙所祀的主神真武,为道教主掌北方之神,并兼有水神功能,被尊为能镇妖驱邪的海上保护抻,在10—13世纪与通远王(泉州九曰山)航海祈风相呼应,是泉州当地及市舶司官员及客商、船只、渔民百姓祈风求庇的神圣所在。泉州真武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帝宫在泉州城乡分布甚广并在台湾有700多座分庙。</h3> <h3>蠔壳墙。蠔壳原是返航的压舱石之一,不是本地蠔壳,来自阿拉伯地区,用于砌墙,废物利用。</h3> <h3>八柱重檐的拜亭,上檐八角,下檐四角。</h3> <h3>法石街(石头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