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印

张军

<h3>一、将军印的缘起</h3><div>印以将军名之,顾名思义,乃为武官的属类。因其中多数为边关告急时临时封拜任命,由于“急于行令,不可缓者。”故在仓促间急就以刀刊凿而成,且这类将军用印一般称“章”而不称“印”,所以又名“急就章”。这些流行于两汉至六朝的将军印,风格多样,具有错落跳荡,奇险不羁,霸悍恣肆的艺术效果,在我国印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特异的审美类型,具有很高的史料和艺术的双重价值。</div><div>那么,作为军中封拜的官印,高技大艺的将军印为什么会出现在两汉?究其原因,将军印的产生是由它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孕育的。</div> <h3>  首先,缪篆的产生,对将军印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文字基础。我们知道,秦汉时期,对于书体都有制度规定。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中称:“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印,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这具有独特体态的缪篆,既不像秦刻石文字那样工整圆润,也不像两汉帛书、竹木简隶书有轻重粗细,更不像东汉碑刻上的“分书”有明显的波磔。因此,这种缪篆的形体基本只是由横平竖直两种方向的线条所构成。只有到了汉代缪篆的出现,才有可能为它的存在提供条件。</h3><div> 其次,先秦两汉魏晋时期,印章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而且,汉魏时期的印工们对于应用文字又相当地精通。于是,必然形成一批专业书佐、印工,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分朱布白、书篆镌制的经验和技艺。</div><div> 再次,社会的不稳定,也是产生将军印的一个原因。汉初,尤其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统治者吸取了秦王朝短暂覆灭的教训,到了魏晋南北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更是错综复杂,社会动荡不安,战事频起,久不见衰,这天下大乱,却恰恰给将军印的滋长提供了土壤,创造了大好时机。</div><div> 另外,成熟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铸造,铭刻工艺,在战国至汉魏得到了继续发展,印文中纤如毫发的线条,变化微妙的笔意以及印钮精致灵巧的造型得以表现无遗,都与其时手工艺发展的条件相联系。</div><div> 由于以上的诸多原因,将军印的应运而生,并取得长足的发展,便顺理成章了。</div> <h3>二、将军印概述</h3><div> 我们从历代印谱及典籍所遗存的大量将军印来看,它不但在艺术上风格独特而多样,而且在不同的历史、社会文化诸因素的影响下,它的用途、制作方法、入印文字以及印面大小等方面都有不同的变化。</div> <h3>(一)制作</h3><div> 将军印的制作,有翻砂和刊凿二类。西汉时期,将军印的制作,基本上与其它官印的制作方法一样,继承了秦代的铸造法,故而它们的风貌较为平正端庄,严谨含蓄,没有太大的特色。至新莽及南北朝时期,将军印的制作发生了变化,刊凿法占了统治地位,而凿印又有一凿与二凿之分。由一凿而形成的锋芒尽露、瘦挺劲健的将军印,正体现了杜甫所主张的所谓“书贵瘦硬方通神”的美学理论。这类一凿之印在将军印中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规范。到了南北朝时期,由于印面的增大,便出现了二凿的将军印,但这类印印文多外,且制作草率,形成了另一别调。</div> <h3>(二)用途</h3><div>众所周知,将军印是军中遇急封拜任命的﹂种信物。但是,据出土实物及典籍记载,它的用途并非就此一端。如:《三国志•吴志•甘宁传》:“破朱光计功,宁拜折冲将军”。这是对甘宁褒赏勋功的赐印。又《三国志•吴志•步璇》:“步璇降晋,晋拜璇给事宁,宣威将军,封部乡侯。”这是对步璇降晋事君的赐印。另外,还有一种用途就是作为明器的殉葬品。</div> <h3>(三)质地、钮制、名称</h3><div>将军印作为官印的﹂种,在玺印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汉代享国年代较长,封建王朝的典章制度自然更加完备。作为表征统治阶级法权的玺印,在汉武帝时代已经订出了一整套的体系。什么名称、质料、钮制、绶色,都有一定的等级。据《汉旧仪》所载:“丞相、大将军,文曰章。”又孙星衍《汉旧仪补遗》也有记载:“丞相、大将军金印,龟钮……”,“千石、六百石、四百石铜印、鼻钮。”我们从历代将军印的名称来看,一般都称“章”,但到了南北朝时期,在官名后面开始出现了称“印”、“之印”的现象,这种偶然的现象,已属例外,可能与当时玺印体制的混乱有关。而质地的金、银、铜及钮制的龟、鼻、瓦、兽基本上与史载相仿,没有太大的出入。</div> <h3>(四)字体</h3><div>将军印的入印字体,主要是以缪篆为基准。这种缪篆到了东汉开始逐渐变体,形成了其独特面目,这一面目一直持续到南北朝时期。其时,入印字体开始出现了两个分歧:一是顺着文字自身的规律发展,出现了以楷以隶入印,并以方框围之。但这类作品传世极少;一是朝着装饰性方向发展,出现了曲绕盘旋,类似九迭文的新字体,疑为九迭文之母体。将军印入印文字的变迁,为我们局部地展现了中国文字演变的一个精彩片段。</div> <h3>(五)字数</h3><div>官印一般通用为四字。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到了汉武帝建元元年,“更印章以五字”。《集解》:“汉据土数五,故用五为印文也。”至那时才有五字印章。如传世汉印“广武将军章”、“偏将军印章”等就是那时的产物。而“印章”二字连用,只是为了填足字数而已。魏晋南北朝的印章制度,几如前朝,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因而这种五字将军印制度一直持续到将军印的不复存在。</div><div>将军印的用字,有四字(将军印章、裨将军章)、五字(翼汉将军章、虎牙将军章)、六字(立节将军长史、宗正偏将军章)、七字(中大将军校尉章、丞相前将军校尉)这样几种。但四字、六字、七字将军印仅有极小量存世,可谓微不足道。而五字将军印却成了将军印的主要面目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div> <h3>(六)尺寸</h3><div>将军印的印面尺寸,一般在2公分左右,但也有小至1.5公分的,这在将军印中仅见一例。到了南北朝时期,印面逐渐加大,最大的将军印为3.5公分,这是到了南北朝后期才出现的现象。</div> <h3>(七)同文印</h3><div>古代官印,佩在身上,既可作为权力的象征,又可作为装饰品,卸任时并不上缴,也不移交,把它佩带回家,死后随即殉葬。这与隋唐以后官吏交印制度不同。主张前后任移交印章,不另刻镌,可以节省经费。但这一建议当时并未见采用。我们看到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异朝同文,同朝同文、的将军印极多,就可想见。</div> <h3>三、将军印的艺术特色</h3><div>我们知道,艺术风格总是和时代并行的,它决不会停留在某种形式之上。作为篆刻艺术的将军印自不能例外。我们从两汉至南北朝这八百年间所遗留的大量实物来看,正证明了这﹂点。现在我们根据将军所体现的风格分为早(两汉)、中(魏晋)、晚(南北朝)三期来加以分析。</div> <h3>早期:汉代为将军印的滥觞期。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汉代的印章也同样达到了令后世许多印人膜拜的高度。平方正直,浑朴自然和端庄肃穆的气度成了这一时期印章的风格规范。发韧于同一时代的将军印,在没有找到自己之前,自然也就没有形成太多的特色来与之分出彼此了。如汉代的“偏将军印章”和“后将军假司马”所体现出的平实稳练,不激不励,就是此时印章的基本风貌。</h3> <h3>中期:魏晋的印章,基本上袭汉制,但发展到此时的官印,已开始出现了衰弊的现象,而唯独只有将军印在此时却以烛光返照式的奇崛不羁的独特性格大放异彩。这时期的将军印,风格多样,可谓龙腾虎跃,气象万千。它们锋颖逼人,精神抖擞,气魄之雄伟大有压倒敌人之势;在章法上它们恣肆欹侧,疏密一任自然,鬼斧神工,大有妙趣天成的韵味。如著名的“凌江将军印”、“振威将军章”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如果说,在凿印的天地里,玉印可以比拟为绘画中唐宋工笔画的话,那么,这一时期的将军印则无疑是出现在明清之际的大写意了。</h3><div>此时的将军印刀笔浑融,无迹可寻,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一刀一笔皆有情有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苞丁之中肯綮,神行太虚。这种超妙的艺术成就,只有具有此时心态的人,才能心手相应,而登峰造极。</div> <h3>晚期:处在这一时期的将军印正面临着这样一个可怕的结局。一方面,随着社会用字的废篆兴楷,篆书为社会所隔膜,印篆书写技术自然退步。同时研究古文字的人日渐缺少,六书原则基本已被人遗忘。此时在印章中出现了杂参隶楷,随便变改笔划的现象。这一现象大致与此时碑版文字离奇变化极似,也是文字发展演变时期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在制作上,它们更是草率残泐,漫漶粗陋,违背法度。如刘宋官印“威武将军印”和北周官印“安北将军印”两式就如此。另一方面,印面的日渐加大。印章面积的增大,使在小面积上最擅长以单刀刊凿急就的印工们改变了用武之地,面对这片宽绰的领地,他们首先施之双凿,继而灵机一动,将本来简单的线条,曲屈盘绕,以充塞印面。从此,将军印只见曲曲弯弯,重重迭迭,难见字的真相,使将军印走上了歧路。它唯一的“功绩”就是为“九迭文”开了先河。如北齐的“平远将军章”就是其代表。</h3><div>至此,将军印往日的雄姿异彩已丧失殆尽。</div> <h3>四、将军印的美学意义</h3><div>将军印为篆刻艺术的一个类别,它的美学特征主要现在刀法、篆法和章法三个方面。而具体又有:一、方直线、二、气、三、夸饰、四、变化、五、错落、六、和谐等要素所构成。</div> <h3>一、方直线我们知道,将军印的制作,大部分是因军情骤变,紧急任命时仓促刊凿而成,这种刊凿方式,作者的情绪一定是饱满和富有激情的。但是,刊凿时由于受到工具(刀)和材料(金属质地的印坯)的限制,因而不可能像刀走石上那么曲直自如,这种激情换来的只能是不同形态的方直线性,这特殊的线条,给人以劲利刚毅之感,得阳刚之美。</h3> <h3>二、气面对将军印,我们还可以从那纵恣英迈的恢恢用刀中不难看出它还具有另一种美,这种美使作品具有生命力,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加以概括的话,这就是“气”。在用刀上更是一气呵成,别具痛快淋漓的生动意气,表现出一种狂放不羁于形骸之外的道家意识。</h3> <h3>此印为湖南地区的滑石印,和一般将军印有所区别</h3> <h3>三、夸饰将军印之所以为印人们所称道、激赏,这与它运用的夸张、变形手法有关。将军印的夸张,主要表现在结体的不按常规,将原来平方正直的缪篆的点划偏旁按一定的法则改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使它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幽默感”。</h3> <h3>四、变化将军印不但在线条上有粗细、长短、轻重、缓急、节奏等变化,而且在结构上也有一字多形的变化,印章文字的多重复,使得将军印在其自身可能的范围内,表现出了较为丰富的意象和广泛的创作天地,从而给予欣赏者以充分的想象和美感。</h3> <h3>五、错落自缪篆正式成为印章的通用文字后,由于缪篆结体的平方正直,实际上已经在印面上形成了一种无形的界格。在将军印个性形成之始,这种平静很快就被打破,它那狂放不羁的性格马上在这方寸的天地里表现出了最大限度的自由,形成了参差错落,妙造自然的章法。</h3> <h3>六、和谐将军印是刘熙载所说的:“由工求不工,工之极”式的表现,是刀法、篆法、章法三方面诸多变化的统一,更是情感与形式的高层次的和谐。这和谐便是美的源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