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天心镇嶂脑村 </p> <p class="ql-block"> 嶂脑村,一个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古村庄。共有三姓:叶、李、曾。其中叶姓占多数。位于天心镇南部,距天心镇约16. 49公里。村庄东接会昌县,北靠岽坑村,西与蔡坊乡相邻,南与高云山乡相望。村庄内部无过境对外交通,村内地势崎岖,环境优美。总面积约9.604平方公里,辖8个村小组:坳园组、新禾组、上段组、风水坳组、醋桐坑组、大运背组、白沙坳组(曾),大禾尾组(李)。</p><p class="ql-block"> 下叶:在岽坑圩北面6公里,溪谷内山脚下。原居叶氏,村处老基下首。叶氏迁嶂脑后,欧阳氏从本邑濂江迁此,至今沿用原名。</p><p class="ql-block"> 嶂脑大队:位于岽坑圩东北部山区谷地。驻嶂脑。辖10 个生产队。8个自然村组,耕地面积784亩。主种水稻,副产蜂蜜、香菇。建国前夕属天心乡第七保。建国初属岽坑乡嶂脑村。1958年置嶂脑大队,属天心公社。1961年属岽坑公社。1963年属天心公社。1972年隶属岽坑公社,设乡政府在圩上,2001年栋坑撤乡并入天心镇。</p><p class="ql-block"> 嶂脑:在岽坑圩东北4.5公里山窝。周围高山状若屏嶂,村居小溪源流上首。原系谢氏拓基。谢氏变迁后,叶姓从会昌罐顶脑迁此,历居28代。</p><p class="ql-block"> 醋桐坑:在岽坑圩北偏东6.5公里沟谷。11户,66人。原居谢氏巳变迁。叶氏从邻村大嵊背迁此,居有6代。村旁溪畔多酸桐梗(虎仗)。</p><p class="ql-block"> 大窝尾:在岽坑圩东北7.5公里山窝尾。李氏从福建上杭徙此立籍。居住9代。</p><p class="ql-block"> 迎牛排:位于 岽坑圩东北7公里,小溪东侧山咀。原居罗氏已迁徙。1979年,叶氏1户从邻村嶂脑分此。村侧山坡(俗称排)多草,昔为嶂脑村民牧牛场所。</p><p class="ql-block"> 大嵊背:在岽坑圩东北5.5公里山崎上。居嶂脑村北坡背,因名。叶氏是由村上的峰脑分此。</p><p class="ql-block"> 上塅:处岽坑圩东偏北6公里,山坞田坎上首。1963年,叶氏于邻村嶂脑移此。</p><p class="ql-block"> 分水坳:在岽坑圩东偏北7.5公里山窝。叶氏由邻村嶂脑迁入,已住9代。东山坳天然分水,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 白沙坳:位于岽坑圩东面 6公里山坞内。清乾隆二年,曾氏由寻乌徙入。因南山坳多白沙得名。</p><p class="ql-block"> 随着移民政策的深入,在20世纪整个村庄已搬迁至天心圩镇上周围居多。</p><p class="ql-block"> 天心青山下有三十多户、和新社区有五十多户,和气坑有四十六户,千村移民安置区十几户。</p><p class="ql-block"> 先期有住在醋桐坑隔壁地名为“蔡仔坑”的一支族人迁移到吉安泰和县,目前为止,还不清楚迁徙在泰和县哪个具体的地名,不知道是西西村还是西春村,解放前曾有派人回来过。这边曾经100岁的道泗也有去过泰和,已前几年去世,遗憾是没有及时问,没有留下有价值的线索。年久失联,现在也不知道从何查起。</p><p class="ql-block"> 羔公系下住新屋下四房的有一支族人迁移到信丰县古陂镇,成赣位下明字辈有一个过继在车头镇,还有早期大绍公长子,广颖位下搬天心千村门楼下现137个鸿丁,目前为止,嶂脑鸿丁587人。</p><p class="ql-block"> 近年迁到其他地方的有县城、版石、会昌、赣州。</p><p class="ql-block"> 嶂脑,一个承载着童年的地方,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p><p class="ql-block">对面岽,旧学堂。老屋下,炊烟长。</p><p class="ql-block">石坎脑,梨枣香。瓦寮背,百步扬。</p><p class="ql-block">懒人凳,倚北墙。山塘下,观木光。</p><p class="ql-block">牛迢路,晒禾岗。禾树坳,锦下秧。</p><p class="ql-block">石街路,龙井旁,古祠堂,岁月藏。</p><p class="ql-block"> 这些地方都是记载了叶氏宽裕堂世世代代子孙繁衍生息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嶂脑叶氏祖堂由赏宽公开基立业,祖堂名取宽裕堂,祖堂座立甲山庚向兼寅山申向,门楼:集庆第</span><b style="color:rgb(1, 1, 1);">。</b></p><p class="ql-block"><br></p><h1><b>赏宽:子尹长子,字贵华,生洪熙乙巳(1425)年,殁正德辛未(1511)年,葬嶂脑锦下水口龟形,酉山卯向。</b></h1><h1><b>娶赖氏,葬牛迢路虎形甲山庚向。</b></h1><h1><b>续陆氏,生宣德癸丑年,殁正德甲寅年,葬夫坟。</b></h1><h1><b>续赖氏,葬嶂脑屋背对门虎形。</b></h1><h1><b>续马氏,生成化戊戌年,殁嘉靖辛亥年,葬猪肚塘垂带形,坤山艮向。</b></h1><h1><b>生三子:凤举、凤标、凤梧</b></h1> <p class="ql-block">南阳堂:以望立堂。叶氏得姓于叶邑,而叶邑在古代秦、汉时期属南阳郡,叶氏为南阳望族,故以南阳为堂号。</p><p class="ql-block">挺栋公后裔:</p><p class="ql-block"> 挺栋公是诸梁公62世孙,字大任。于北宋末年,因乱致仕,遂谢福建漳州副总,不复仕,由武宁迁居会昌城,旋迁于下化乡之五龙营千村沙洲,家业渐起,广置田山。常曰:“五龙之地,山青水秀,龙清局美,亦足以图存,吾将卜居于斯焉。”后因战乱,又回迁会昌城内,以别其锋。传至本宗9世孙隆堂公,因念先人所创之业,兼之时际升平,又由会昌重徙五龙千村而居,并增其式廊,创建五龙千村叶氏宗祠。故挺栋公是五龙千村之叶氏开基始祖。传至隆堂公,生一子元景公,元景公又生三子:受爵、受禄、受泉。</p><p class="ql-block"> 三大房支分派别:受爵公后裔赏宽公在嶂脑开基建“宽裕堂”,受禄公后裔在山背开基,受泉公后裔迎春公在天心老屋场开基。另景清公即印山公迁居安远欣山镇濂江村白兰山下开基创业,并率其孙叶逊公建业置田,建设白兰山下大厅置匾“景印堂”。挺栋公后裔县内现有4738人。</p> <h3> 一座祖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后裔儿孙向往的地方。在那里,有先前的风气,有我们的老规矩;在那里,供奉着祖先牌位,供奉着天地人的大道理;在那里,血脉绵延,传承赓续,生生不息。<br></h3> <h3>“宽裕堂”祖堂老字辈排立(110——149):</h3><h3>葉春大广,鼎成明良。</h3><h3>安常礼顺,世德传芳。</h3><h3>善美益著,积庆腾祥。</h3><h3>益赓佳士,展选聲杨。</h3><h3>观光上国,华盛隆昌。</h3> <h3>新字辈(从106世起):
南阳承世泽,高贵耀华邦。
尊祖宏先绪,清源正本纲。
书香仁义重,德劭孝慈彰。
和睦呈安泰,忠诚致吉祥。
辛勤臻大有,奋发步康庄。
桂馥兰芳永,金声玉振长。<br></h3> <h3> 这里是村的主要交通路,人来人往,石街路通向村庄四周。石板路,平又平,鞋袜不沾尘。</h3> <h3>坳园塘头仔:</h3><h3> 记忆中,这里是劳作了一日的村邻休息地方,大爷们在吃过晚饭之后坐在长板凳上抽着旱烟,后来的人只能是自己提着小板凳来,七姑八婶畅谈着各自的山海经,读书郎在草垛旁捉迷藏,有的在倾听老爷爷讲野人吃人、鬼外婆的故事。还跟着老奶奶学歌谣:月光光,火哇哇,点盏灯笼照猪妈,猪仔扑扑大,送到广东卖,广东卖不了,抬回娶嫂嫂,嫂嫂没娶归,滴滴答答抬又归……。</h3><h3><br></h3><h3>可见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利是制约了所有事物发展的瓶颈。</h3> <h3>塘头仔长寿凳:</h3><h3> 不知道这条最原始的板凳在这个位置放了多少年,坐过几代人,族人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使得这里成为了大家在闲暇之余侃大山的中心点。开始有三条板凳,记得小时候,吃好了饭的基本都在这里坐着。三条板凳坐不下去的时候,还有在石凳上或者站着。小时候,偶尔能在板凳下面捡到一个“土豪”不小心掉下来的分币(豪子),可以高兴半天。屁颠屁颠跑去买糖吃。</h3><h3> 每当过了新年时候,有外嫁女过了新年带上夫君回门(回娘家)的时候需挑上三牲去祖堂祭拜祖宗,路过这里,新姑爷都需要掏出几包香烟来给每个坐在那里的公伯叔侄递上一支。一人一支的香烟也足见板凳人群的热闹程度。<br></h3> <h3>山塘下:</h3><h3> 这口塘因为有一眼井水,供应着族人的生活用水。流动的水源成了村人在这里洗衣、洗菜的地方。在夏天,这里成为了那些勇敢小朋友的游泳馆,经常有小朋友弄个粪箕在抓小鱼。</h3><h3> 塘边有颗柿头树,开花的时候,小女孩把落在地上的花蕾用线串起来当做项链,柿子青时,用石块砸粹,淘取里面的仔,嫩嫩的味道感觉像现在的果冻,成熟了的柿子更惹人喜爱,口味很值得留恋。</h3><h3> 早上的井沿总是人头攒动,也是七大婶八大妈传播新闻八卦的地方。</h3> <h3>老屋下:</h3><h3> 人口密集的地方,石街路把几个胡洞串联,一家挨着一家。是族人主要的生活区域。祖祠前面有口日字形水塘(门前塘)。</h3> <h3>装天塘:</h3><h3> 这口塘呈月字形,和里面那口呈日字形的门前塘都在祖祠堂前面,可能是为了风水的“日月增辉”。水是从老屋下暗渠引过来的,年久失修,后来只有靠雨水盛满来养鱼。等到冬天池塘放了水就慢慢成为了干涸场地,成了小朋友捉迷藏、冬天烤火的地方。塘边搭着两个结实的凉台,是夏天时候乘凉的好地方。对面山腰上(石坎脑)有棵千年拐枣树(扭结籽),是大自然赠送给小伙伴们的礼物。果实在霜天后是一种美味。</h3><h3> 现在山顶上修建了一座通讯塔。</h3> <h3>禾坪仔:</h3><h3> 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地势而建的吊脚楼。曾经是村庄里人口最密集的一个地方,记得有个“六秀婆”的婆婆,她是全村人的接生婆。</h3> <h3>新屋下:</h3><h3> 这里是礼清大伯和安奎公公的祖屋和厅堂,最旁边那里是礼飞叔的祖屋,旁边有条小溪,放学回来总是去溪里摸小鱼小虾、小螃蟹。每次走那里过的时候,总能碰上常有公光着头,板着个脸,拿一根竹烟斗,要小孩从他胯下经过才给放行。</h3> <p class="ql-block">土楼背:</p><p class="ql-block">这里有安忠公公的一颗楂李仔(山楂树),小时候上不去,就用石头扔上去,经霜的果实是</p><p class="ql-block">一种美味。要是能够寻到开花的毛藤,一定有带包藤茎,里面是一种白白的小虫,蛋白质含量高,用火烤熟了,捧在手上就是最好的美味。</p> <h3>青龙井:</h3><h3> 这眼老井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是村庄上的饮用水源。石内壁刻有“青龙井”三字。傍晚,夕阳西下时,炊烟袅袅,鸡犬相闻。叮叮当当的铁担钩和铁桶碰撞出来的声音就像是乡村里的交响曲。一九九一年的时候重新维修过,基本保持了原貌。</h3> <h3>牛迢路</h3><h3>还有一个名是“牛跳湖”,通向大小禾坪的主道路。</h3> <h3>小禾坪:</h3><h3> 有上下大小两个禾坪,称为大禾坪、小禾坪。是村人晒稻谷和正月十五前准备打“香火龙”彩排的地方。也是小孩子经常去那里,眺望远处赶集回来的人群中有没有自己父母身影的地方。</h3> <h3>大禾坪</h3><h3> 以前晒谷物的地方,现在一片荒芜,只有曾经的一颗油茶树,身上缠绕着藤蔓,布满了锈斑还站在原地。</h3> <h3> 大禾坪上可以看见腊帝运上面这座村上的最高山。</h3> <p class="ql-block">腊帝运:这里有常树、礼堂、礼杨、礼南等四户从村上搬来建房。半山腰以下都是族人耕种的梯田,山是称为天池山,海拔有800米左右。山顶上有块水塘,全年不息有喷泉涌出。</p> <p class="ql-block">下岭仔:</p><p class="ql-block"> 安庆公公的“豪宅”,那个时候每家都是拥挤的住在一起,只有这里独家独院,像现在的私人别墅。</p> <p class="ql-block"> 这个地方叫作“谢草地”,听老前辈说这里曾经是孔屋人的地方,后来离开了这里搬去了孔屋。</p> <p class="ql-block">灵仙古庙:</p><p class="ql-block"> 这里供奉着赖公元帅,是村里的守护神。还供奉着三仙、土地神、谷神、龙王。小时候只知道管赖公元帅叫“赖爷夫子”。谁家小孩伤风感冒怕打针了,都是去那里烧个香,弄点香炉灰兑水喝下去也管用。旁边那颗柏树也不知道经过多少年的风雨了,我问过八十多岁的良华老爷爷,他说他小时候看到的样子也是这样高大茂盛,文革破四旧的时候庙损毁,古柏树也差点毁了,残剩下一边的皮供应着树枝需要的养份。</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居山公在门旁边种下去了一颗他用老柏树培育的柏树苗,现在也有两层房子高了。</p><p class="ql-block"> 庙里曾经有一个大钟,记得的时候是给学校做敲响钟用,后来搬回庙里。在2009年的一个夜晚被人偷去。几百斤重的东西不知道是用什么方法偷走的,真不知道赖爷夫子怎么就看着自己的法具从自己身边抬走也不管,难道神也无法了?</p><p class="ql-block"> 一村人的儿时记忆就这样被可耻的小偷不知道带哪里去了。</p><p class="ql-block"><br></p> <h3> 钟上有凸出“靈仙古庙”四字,同治十二年由眼前89岁良干公公的曾祖鼎远、字万昌等四人捐献。</h3> <p class="ql-block">社公下:</p><p class="ql-block"> 没有通公路前是村庄的辗米厂,旁边有那个“酸桐杆”,学名:虎杖,清明时才有,酸酸脆脆,是小时候的美味。</p><p class="ql-block"> 旁边有个社公(土地神),边上有几颗柿枣树,放学后,一大帮人用棍子在地上翻找。还有一颗树径需要几个人围抱的古树,没有人知道这颗树叫什么名称,传说要是知道的人就会有好运气,能够找到先人埋在哪里的宝藏。</p> <p class="ql-block">其实这棵树是观光木:香花木、香木楠、宿轴木兰。双性花,3-4月开花,10-11月挂果户,成熟果会开裂。星散分布于云南、广西、广东、福建、江西南部等省区海拔500~1000米常绿阔叶林中。适宜生长于温暖湿润气候。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p> <h3>学校旧址</h3> <p class="ql-block">嶂脑村委会:</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以前的老学校,和村委会连在一起,也是放电影的场所,学校一开始有一至五年级,最多时候有六个老师教学。慢慢缩减剩下三个、二个。2016年重新修建为村委会。</p> <h3> 在学校操场旁边的一栋房子是礼春和礼绍两位大伯的茅房,那个时候算是比较高级的厕所了,上学的时候,经常有小朋友吵架斗气了,总能在厕所的隔板上看见密密麻麻一些骂人的圆珠笔字,成为了醒目的宣传栏。</h3> <h3>对面岽:</h3><h3> 学校背后的一座山,山那边是大运背,再过去就是醋桐坑。以前在山顶上建有炮台,有专人轮流值班,防止鬼子进村前让村民转移进深山。</h3> <h3>社下排:</h3><h3> 房子前面是榨油厂,霜降时摘茶仔,然后自挑选后晒干,再挑来这里榨油,那时候的茶油是用大水缸来装,一年不再需要买油,现在的茶树基本不见了。蒸茶籽灶台那也是冬天烤火的好地方,总有很多人在讨论一年的收成。</h3><h3> 房子旁边有颗杨梅树,小时下课带点辣椒和盐就往那树上跑,坐在树上享受美味。</h3> <p class="ql-block">锦下塅:</p><p class="ql-block"> 天心有三塅,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秧田,岽坑的社下塅,五龙的杨屋新塅,嶂脑的锦下塅。春耕时节,在塅上春耕催秧拔秧成为一种亮丽风景线。很多都是为了赶季节,叫上亲戚过来帮忙,一塅都是人影,甚是壮观。。</p> <h3>车对下:</h3><h3> 族人都是从老屋下搬下来的。这里曾经是烧制村庄做房子需要的青砖青瓦的地方。</h3> <h3>上塅:</h3><h3> 这里的族人都是新屋下、老屋下、醋桐坑搬过来的。以云物公公一大家为多,这地方有两个传说:鬼捡田螺和鬼点灯,想起来头皮有些发麻。</h3> <h3>分水坳:</h3><h3> 这里离村庄有五公里左右,走路要一个小时,是村上羔公系下大房(大青)搬来,以前大约有二十户左右。山头另一边分流的水流至会县,山下是会昌周田镇杨梅排村,地名也由此得来,县界线。一条小路是石头砌的,此路相通两个县,称为“牛帮”路,也称为“私盐”路,很多牛贩子都是走路经过这里,回的时候带些私盐回来沿途贩卖。再往右去走个半小时就是嶂脑最高山(中峰山),海拔高度有1000米左右,那里有座观音堂。1997年时候搬来了黄檀树附近的盘云山。</h3> <h3>禾树坳:</h3><h3> 禾树坳有五棵大禾树,听说是良华公祖上为了石头窝的祖坟朝向而种,树上挂着凌霜花(喇叭花),开花似锦,是八哥驻巢的理想地方。后来有人烧柴灰把树烧了,现在只剩下两颗禾树。</h3> <h3>禾树坳油画写生 作者:安远县图书馆原馆长、油画家唐志伟。</h3> <h3>大运背:</h3><h3> 翻过学校背后这座山就是大运背,族人有几大户,祖屋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呈盆形状。里面巷道相连。是<font color="#ed2308">宽裕堂</font>义公系下子孙。有些搬到和山背村交界的福金山。</h3><h3> 水口岗有一片百年枫树林,深秋时,从远处望,犹如一座火焰山,枫叶的边有些毛糙,红色的茎细长细长,像一只张开的手掌。溪流旁边有个榨油房。有条小路左通向醋桐坑、福金山,右往大禾尾。</h3> <p class="ql-block">大运背老街吊脚楼</p> <h3>醋桐坑</h3><h3>义公系下后裔子孙栖息地。</h3> <h3>福金山:</h3><h3> 族人都是从醋桐坑和大运背迁徙到这里。</h3> <h3>盘云山佛堂</h3><h3>以前是在白沙坳屋后的中峰山,于1997年迁至应丘下岗上龙凤山。</h3> <h3>杨梅坳:</h3><h3> 这里是通向去大禾尾组和水头村的主路。往水头方向三公里处是迎牛排。</h3> <h3>迎牛排:离村上有三公里左右,是礼有大伯一大家从村上迁徙在那里居住。</h3> <h3>村组公路是在1992年开通,于2011年硬化路面。</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宽裕堂</span>:</p><p class="ql-block"> 祖祠的地理位置是像一只横卧的虎形。一栋承载了几百年历史的房子,现在就像是一个垂暮之年的留守老人,见证了百年沧桑。现在只剩下一份傲骨在支撑着零乱的毛发,在一片废墟中屹立不倒。仍然可以看见精气神还在,目光炯炯有神眺望安居在远方的子孙。麻木的表情在默默无语着,总希望能听见车马声响起,有子孙过来问一问寒暖、看一看自己老去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卧虎生福地</p><p class="ql-block">居在甲山福址生,林深叶茂八方行。</p><p class="ql-block">宽怀立品传家宝,德有兰馨子嗣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释义:</p><p class="ql-block">甲山庚向兼寅的地方是一块人间福址,周围山林茂盛,促使枝繁叶茂(叶姓),也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以此处为中心画圆,通达于四面八方。待人以礼,宽怀容万物,传承祖上的宽怀厚德,宽裕堂后裔子孙繁荣昌盛。</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没有车水马龙与高楼大厦,没有人心猜忌和竞争压力。有的是清冽的山川流水,有的是芬芳的花香笑脸。有的是蝉鸣鸟叫和硕果累累,有的是淳朴民风和炊烟袅袅……</p><p class="ql-block"> 不管现在居住在何处。嶂脑,永远是在那里生活过人的一份牵挂。那里有曾经念想和回忆,还有养育着我们的山山水水。想念的不止是一些土胚房,更多是会想起一些人和事……</p> <h1><b>葉茂根深远,思源念祖功。<br></b><b>分清仁义孝,应晓耻廉忠。<br></b><b>老树新芽发,长流阔海通。<br></b><b>扬眉先泽邑,续志有黄童。<br></b><b>——叶建平 2017秋</b></h1><h3><b> 书法由安远博物馆原馆长、现安远书法协会秘书长黄德清书写。</b></h3> <p class="ql-block">2015年由各房代表对祖堂初步勘察,提出重修建议。</p> <h3>2017年10月30日成立了以永春为理事会长的宽裕堂理事会。道路已开通,鸿丁款收集中,2018年农历3月初1动工维修。</h3> <h3>家风家训联三副:</h3><h3>一、</h3><h3>诗礼为先承祖训;</h3><h3>典章成鉴续家风。</h3><h3>二、</h3><h3>宽怀自可容天地;</h3><h3>厚德方能启古今。</h3><h3>三、</h3><h3>正气于心常恪守;</h3><h3>清风立世好传承。</h3><h3>——(叶建平 撰)</h3> <p class="ql-block">祠堂文化</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在我国人民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以儒家、佛家、道家三家之学为支柱的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传统文化是与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是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时刻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祠堂文化主要是以我国忠孝仁义为本的儒家文化为主体,虽然吸纳了佛家的“无为”和道家的“修养”等思想成分,但主导地位仍然是儒家文化,与书院文化、地方庙宇文化等建构起了中国地域性的立体传统文化形态。</p><p class="ql-block"> 祠堂文化是让身在异乡的宗亲记得住乡愁,是飘落在各个地方宗亲扯不断的根。</p><p class="ql-block"> 祠堂的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祭祀的方式,作为一种和祖先联系的纽带,达到向祖先汇报的目的,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扫墓也是缅怀祖先的一种活动,在面对列祖列宗时,知道根来自何处,祭拜是让祖宗得到安心,同时也为家人祈福,希望后代人才辈出,在行动中作为传承的方式来见证和实施,</p><p class="ql-block"> 祠堂是一个宗族用来摆放祖先牌位的神圣场所,祭拜是对先人尊重的一种方式。祠堂不光是用来祭拜先祖的地方,也是每个家庭在喜、丧、嫁、娶都会在祠堂里进行举办的重要场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乡风文明建设是其中的重要方面,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p><p class="ql-block"> 祠堂,不单是维系血缘关系,同时也是给家族子孙后代了解祠堂文化,教育后人,了解当地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载体。可以说就是一个民俗博物馆,又可以说是一部家族变迁史。</p><p class="ql-block"> 儒家思想延伸出来的祠堂宗族文化,其中的三纲、五常、五伦、四维、八德、十义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教化和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