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二牛抬杠”是西汉初期就出现的一种特殊耕作方式,也称“二牛三夫”耕作法。耕作时,两牛相距约七八尺,中间横一“杠”,“杠”后接续辕犁。一人在前牵牛;一人坐于“杠”上,脚踏辕犁,控制犁铧入土深浅;一人在后扶持犁把。</p> <p class="ql-block">敦煌千佛洞北魏时期的洞窟中,绘有二牛抬杠犁耕的壁画。《蛮书》载有唐代云南地区二牛抬扛的情景:“每耕田用三尺犁,格长丈余,两牛相去七八尺,一佃人前牵牛,一佃人持按犁辕,一佃人秉耒。”据考证,格,即架于二牛颈上的横木。汉代耕牛的广泛运用及牛耕技术的改良,使得耕作技术更趋合理和精细,大大提高了农业耕作的生产效率,这样就使西汉农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到了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富足太平的盛世景象。 </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种古老的耕作方式,仍能在西南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地方见到。尤其是在西北山区丘陵地带,地块狭小,坡度又大,农机耕作难以施展的地方,二牛抬杠的耕作方式还在传承与延续。如果你实地领略体会一下这种传承了上千年的耕作方式,农民与土地、耕夫与耕牛、农村与农田、生活与人文、辛劳与坚韧,都深深地蕴含在“二牛抬杠”的劳作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