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三苏园,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茨芭乡苏坟村东南隅。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h3><h3>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h3> <h3>三苏指苏轼、苏辙兄弟及其父亲苏洵三人。苏洵“年二十七,始大发愤,谢其素所往来,闭门读书”,嘉祐初年,得欧阳修推举,以文章显名于世。历官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h3> <h3>苏轼自幼受父亲的熏陶和母亲的严教。苏轼的母亲程氏是一位很有教养的妇女,饱读诗书,深明大义。她亲自教苏轼读书,引导苏轼效法先贤,树雄心,立大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考中进士,初任河南福昌(今伊川西)主簿,后经制科考试,进策二十五篇,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熙宁年间(公元1068—1077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宵小之徒罗织罪名诬陷为“谤讪朝廷”,贬谪黄州,后移汝州。从此,苏轼在宋朝政坛上几起几落,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兵部尚书,也曾遭贬徒惠州、儋州。</h3> <h3>苏辙,字子由,与兄同科进士。初任渑池县主簿。在政治上与兄苏轼共进退。官至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绍圣年间(公元1094—1097年)落职汝州,复责雷州安置。晚年筑室于颍昌(今许昌市),称颍滨遗老。苏辙也以文章名世。苏氏父子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h3> <h3>苏辙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出知汝州,期间,苏轼由定州南迁英州,便道于汝,与弟相会。苏辙领兄游观汝州名胜。郏城县属汝州,自古就有龙凤宝地之美称,黄帝钧天台更是有名。兄弟二人登临钧天台,北望莲花山,见莲花山余脉下延,“状若列眉”,酷似家乡峨眉山,就议定以此作为归宿地。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卒于常州,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苏辙卒于颍昌,其子将之与苏轼葬于一处,称“二苏坟”。苏洵本葬于眉州眉山故里。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冬,郏城县尹杨允到苏坟拜谒,谓“两公之学实出其父老泉先生教也,虽眉汝之墓相望数千里,而其精灵之往来,必陟降左右。”遂置苏洵衣冠冢于两公冢右。这样,原来的二苏坟就成了三苏坟。</h3> <h3>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雕像前的甬道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观,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被称为“金蛙迎宾道”。不少游客到此都要一试“蛙鸣”。</h3> <h3>苏辙次子苏仲南夫妇墓</h3> <h3>1956年被评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坟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800平方米,院门古朴雅致。门前神道两旁四株古柏苍翠挺拔,遮天盖地。雕工精细的望柱、石马、石羊、石虎、石人两侧侍列,仪仗严整。</h3><h3>走进翠柏掩映的三苏陵园。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昭示了后人对三苏的崇高评价。</h3> <h3>入院,迎面是一座高3.25米、宽3.54米的红石牌坊,“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镌刻于坊楣正中,枋柱阴刻苏东坡“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的诗句。坊楣背面是郏邑正德年间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同《祭三苏先生文》。</h3><h3>穿过石坊、飨堂、祭坛,就来到三苏墓冢前。自东北向西南依次排列为“宋东坡子瞻苏先生墓”、“宋老泉苏先生墓”、“宋颍滨子由苏先生墓”。</h3><h3>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h3> <h3>三苏陵园内古柏成林,四季郁郁葱葱,每当夜深人静之时,山风来袭,柏树林中会发出一种酷似下雨的声音。清代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坟,夜深人静之时,忽听门外雨声大作,开门观看雨景,但屋外不但没有下雨,反而月明如昼,遂填词留念:“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后人屡试屡验,称其为“苏坟夜雨”,这是三苏坟特有的现象。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h3> <h3>踏进广庆寺,苍劲的古柏、青翠的竹林让人眼前一亮,幽幽的古筝弹奏声从竹林中传出,如行云流水般轻抚着你的耳膜,古韵在院内萦绕。广庆寺建筑风格独特,最明显的特征是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寺内一东一西相对的钟楼、鼓楼,是古人“晨钟暮古”的真实写照。</h3> <h3>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h3><h3>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h3> <h3>穿过三苏祠右侧的一个门,便来到了东坡碑林。可以站在碑廊下观赏着书法大家的作品,东坡碑林是继湖北黄岗之后在东坡纪念地兴建的一座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的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碑林,目前有碑刻300多块。东坡碑林的策划者别出心裁,邀请一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东坡先生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可谓洋洋大观,气势磅礴。</h3> <h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代大文豪苏轼留下的这些千古名句,千百年来不知让多少人感怀不已。如今,这位大文豪的长眠之地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已成为一处独具魅力的旅游胜地,吸引无数游人前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