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四川是山的国度,更是水的家园。巴山蜀水,绚丽多姿,自古为文人学士所景仰,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赞誉。四川的水,不同别处,美得梦幻、美得神奇,九寨沟、黄龙、伍须海、金沙江、汶川三江、大渡河、岷江………岷江遇到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著名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在都江堰的指引下,岷江变得坦荡从容,化为湿漉漉的水气,几干年来润泽着广袤的成都平原,在阡陌农田之中,造就一个天府之国。</h3><div> 都江堰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一项伟大的古代水利工程,历经两千多年风雨仍发挥着越来越巨大的作用。千年无坝古堰堪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拜水都江堰"也由此而来。穿越两千多年的时光,都江堰在如今依旧屹立不倒,造福着人类。到了四川,这很值得我们花上一天的时间前去瞻仰都江堰,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高超的建造技艺。</div><div> 都江堰位于都江堰市灌口镇,渠首傍城。五条河穿城而过,灵岩山矗立于城区,山水、城林、河堰相融。我们到了古木参天、文物众多的离堆公园,从离堆公园大门进入都江堰景区后,走过一座桥,然后坐单程旅游车前往鱼嘴。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以及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其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功能显著,是世上迄今为止使用年限最长,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丰碑。古蜀国开明王朝时期,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就已修筑了较为简单的水利工程。当时,岷江依然是一条经常泛滥肆虐的河流,成都平原的土地也缺乏灌溉。李冰父子邀集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岷江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开始大规模修筑都江堰。战国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火药,为了凿穿玉垒山引水,他用火烧石头的方法,使岩石爆裂,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最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即"宝瓶口",这样就使岷江能够流向东方,避免了水害。他还用装满鹅卵石的竹笼在江心填筑了鱼嘴分水堤,把岷江分做两支,一支灌溉成都平原,一支流向下游。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都江堰建成后,成都平原的农业经济逐渐发达起来,基本没有了水旱灾害,成为中国的粮食稳产地区。四川也因此被称为"天府之国",李冰也被尊称为"川主"。</div><div> 我们走在被誉为"中国古代五大桥梁之一"的安澜索桥上,可以眺望鱼嘴,桥上的旅客络绎不绝,摩肩接踵,桥下湍急的江水川流不息,唱着欢快的歌滚滚东流。过了桥,到桥对面的二王庙参观,只见二王庙高低错落的各个大殿依山而建,雕刻和题字有着历史和宗教的印记,墙面爬满青苔,石狮聆听时间,三清前祭拜的烛火流下长长的清泪,一切清幽得感觉太美太美了。参观完二王庙,我们继续往南走一下松茂古道,登上玉垒关,可以眺望都江堰的全景,一览山川风光,顿觉心旷神怡,浮想联翩。都江堰一带有不少名胜古迹,还有诸多人文景观,作为蜀中的重要通道,它在西蜀文化与藏羌文化之间交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div><div>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进入都江堰地界,只见满目青葱,翠山如城,云雾缭绕,一派神奇幽静之状。与都江堰工程相邻的青城山,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凝聚了道教文化的精华,以"青城天下幽"著称,灵秀山水,不外乎奔腾蜿蜒之水,清秀巍峨之山。都江堰,青城山,一个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创造,一个是造物主的神来之笔,以流水的灵动,蜀山的空幽,体现了自然、生命、和谐的道教哲学。其道家的思想体系,以一种顺其自然的超然生死观,追求和谐的至上境界。于是,青城山,更多时候,接受着芸芸众生的游览和瞻仰,以它的灵秀幽静,带着天人之道的凛然,净化俗世中人们疲惫的心灵。</div><div> 都江堰以水的轻柔,青城山用山的硬朗,阐释了深邃的道家文化中的"阴阳"与"虚实"之道。山水有道,都江堰人用自己顺天知命的闲适生活态度,诠释了最朴素的生活哲理: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存。都江堰,宛若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闪烁在碧波荡漾的岷江中游,仿佛一道永恒的风景横亘在巴蜀大地上。</div><div> (作者——张廷秀)</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