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h3><div>中国十大徒步线路新疆占其1/3,分别是乌孙古道、夏特古道与狼塔c+v线,也称为新疆户外探险的“三大线”。其中乌孙古道号称是三大线中风景最美丽的古道。当然:新疆还有真正的无人区~克里雅、玛纳斯河等线没有算在这里。</div><div>乌孙古道,是汉代西域乌孙国南通龟兹国的交通要道,是贯通天山南北的咽喉。此道汉代起至清、民国时均有通行,清政府平息大小叛乱时还曾利用过。</div> <p>2017.9.27我从伊宁坐班车到特克斯县,此乃是我继2016.6第二次来到这个全国闻名的八卦城。因沿途修路,班车绕行,从9:30-15:30到达,车上联系好的县城户外店把气罐送到汽车站,随即转乘每天一班的中巴(16:30-17:00发车)车到琼库什台村,两趟车费总共不到70来元,是这次狼塔、乌孙进出徒步点最便宜的一次。到时天已黑, 就地住宿司机巴嗨(音译)姐姐家开的牧家乐50元(包括简单晚饭)。28早上8:40时,穿过村子水泥大桥,沿着琼库什台河逆流而上开始了乌孙古道之行。</p> <h3>琼库什台村海拔2000米,刚进入河谷是茂密的松树林,河谷很宽,马道穿行在树林中非常清晰,一直在琼库什台河的左边。马道在前行过了一个木桥,跃上一个台地有一间牧民的小木屋,此处海拔2850米,有干净水源和草地,可扎营,当天已经徒步行程15公里,海拔上升850米。但是时间才14:30,决定翻过包扎墩大板吧。来县城班车上碰到的也是单人驴友苦瓜没有跟上我的步伐,拉到后面和6人深圳队一起的路上了,该队当天因时间关系再没有翻大板。</h3> <h3>沿途风景如画</h3> <h3>翻越3660米的包扎墩达坂没我看到和想向的那么简单,15:00时左右出发,上行距离大约5公里,这个高度已经没有了树木,石头越来越多,因为23-24日来的冷空气下雪使马道变的泥泞不堪,越往上雪越厚,最厚已到膝盖处。幸亏已有无数的马走过,顺马道奋力向上登。</h3> <p>眼看就要天黑了,终于到达坂垭口。看马道呈之字型上升。我还要扎营,必须迅速下到雪线以下。后沿库诺萨依而下降数百米海拔。沿一条小河的左边下行,再往下河谷开始变的越窄,两边的山体呈V字型,坡度都在50度以上,马道在半山腰上蜿蜒而下,在灯光中看见一片枯草,就地摸黑扎营。今天徒步行程25公里,用时约12小时。</p> <p>黄金草原,沿途牧民随季节逐步转场。十一期间,牧民们用马匹过河赚驴友们的钱后,就等来年再回来了。</p> <h3> 徒步第二天到达科克苏河边,如果沿着科克苏河北岸上行或下行都有溜索,从去年到今年,过溜索从200一人涨价到300元。故驴友们逐步选择骑马过河,价在150-200之间。我也如此,在出山时,听说一驴友6号从溜索上掉下来,瞬间冲走……河水急流澎湃,河深水急,非常危险,2016年6月,新疆天比往年热,雪水融化形成大水,也是一驴友过河遇难,使得本应去年就走乌孙线的我一直拖到今年。这也是乌孙线难点之一了。过河后沿着科克苏河南岸的马道向下游而行。马道是在密林中,因为很少有人迹涉足,基本是原始森林状态。除了第一天路上碰到了苦瓜和深圳队外,这两天一路上就我一个人在走。傍晚已有乌云并有小雨,碰到一废弃的牧民房早早扎营了。</h3> <h3>河水呈淡绿色(估计有石灰岩的缘故),像一条玉带蜿蜒曲折飘向天边,甚是好看。真可谓:无限风光在险峰!</h3> <h3>送我骑马过河的哈萨克牧民背影。现在也有了经济和竞争意识,虽然汉语说得不清楚,但是把兜里上万元钱抽出两张百元,再拍拍马,示意出钱骑马过河。</h3> <h3>第三天前行到科克阿拉皮也沟口,此处较开阔,而且有一平草台子可扎营上百顶帐篷,科克阿拉皮也沟沟口海拔2150米,有一条虽然不算深,但是水比较急的河。从沟口向沟里看,是一个非常狭窄的沟,不象一条很深的峡谷,不注意很容易错过,这算是乌孙线唯一容易迷路的地方之一。</h3> <h3>到沟口已近中午,天气从小雨逐步变成鹅毛大雪。过了两次河,浑身上下已经湿透。此刻,深圳队6人和苦瓜也赶到河边。我考虑再三,决定今天不走了,停上半天以等天气好转,以免失温。苦瓜愿意随我返回,返回路上又陆续碰到四川队4人,贵州队6人仍然冒雪前行。后来得知已有人处于失温状态,幸处理得当,才无大碍。</h3> <h3>赶紧找一些木柴,进一个门敞开、里面已无任何物品的蒙古包扎营、换衣裤、烤火。当时虽然穿着冲锋衣及防水裤,但已浑身上下打嘚瑟了……晚上,所谓的蒙古包主人又要了两人100元。另一位牧民趁机提出明天出马匹搭人过7次河,150元一人。考虑到因天气原因;河水流喘急、过河困难以及需要赶耽误的路程便同意。这样,骑马费用已近三、四百元,使得走乌孙线成本超过狼塔线(狼塔全程12.5天没有雇过马)。</h3> <h3>下雪虽然造成过河、行走困难,但是美景如画,有失必有得嘛。</h3> <h3>第四天早晨从科克阿拉皮也沟口出发,一路骑马过河、穿越密林。沟口很窄,谷深林密,人迹罕至,马道也时隐时显。午餐,稍微休整,就开始爬大草坡。到达轨迹上注明有卫星电视的、只住了两个牧民的草原站。之后过了唯一有简易木架桥,沿平缓草坡向上升,整体行走在一个非常宽阔的峡谷中。宽阔草地上道路会消失,到树林地带又会明显。此段路程约一半的地方翻上第一个较明显的台阶,行走方向的右侧有一个牧场,有河流分支, 继续翻上若干台阶地形,走下台阶地形,沿平坦宽阔的盆状地形继续向南,越过海拔3200的科克阿拉皮也大板后,终于看到雪山脚下的天堂湖。昨天的三个队共16人也在此扎营。全天徒步20公里,用时约10小时。</h3> <h3>在海拔3000左右扎营,已经冷的不行了,但是看见魅力无限的日照夕山,还是拍了美照。此乃经典照已放至手机屏幕了。</h3> <h3>自拍一张吧,虽然形象不佳。</h3> <h3>经历牧道、草地、峡谷、穿山越岭、风餐露宿、过雪山大板,一路向天山南行,心中只有一个目标,与那四面山势料峭立于群山之中的一面湖水~天堂湖相遇。</h3> <h3>阿克库勒湖~被驴友称作天堂湖,湖面海拔3000米,湖面约10平方公里,位于西天山分水岭阿克布拉克达坂下,是乌孙古道最为靓丽的风景。</h3> <p>这是同一天穿越乌孙的贵州六盘水队的乐乐(乐乐是后来也写了个美篇,无意中在无数的美篇里看到,后来留言加上微信后传给我照片。2019年深秋,我雨崩转山及登顶哈巴雪山、穿越高黎贡山后专门去了六盘水,乐乐约了东北虎和几个驴友陪我一起去了乌蒙大地缝,感谢!)和苦瓜照片</p> <h3>著名的老虎嘴,每一个驴友都要在此排队拍照。有些女士为此还要特意穿纱戴物照张靓照,最起码也是摆个重装照(照片是苦瓜传给我的)。不像我,10:30时营地最后一个出发的,已经没人帮忙了,只得拍了个空无一人老虎嘴。</h3> <h3>站在大板半山腰上,再次回望天堂湖,似美丽的蓝宝石镶嵌在白玉上。美不胜收,魅力无限……</h3> <h3>第五天应该翻越海拔3900米的阿克不拉克达坂顶。然后下行20公里,在博孜克日格河谷扎营。 前一天晚上狂风肆虐,把帐篷钉都拔出来了。早晨出发大风更是如此。沿天堂湖边栈道前行翻越阿克布拉克达坂,阿克布拉克达坂是个急升雪达坂,很陡,每年9月底到10月份雪很厚,今年更是遇到了至少两三场雪。表层的雪白天融化晚上在碎石上结冰,加上至少十级以上狂风,把人刮的都站立不稳,爬升异常困难。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没有再下雪,否则就没有能见度了。 提升200米左右,就见一足球场大小的小湖,湖水已经结冰,即是海拔3200的二湖。 从二湖到阿克不拉克达坂顶还要拔升约700米,马道已经被狂风刮的雪添满了,印迹时有时无,顶着狂风还要时时看轨迹。最后200米坡度变陡,最后80米左右更陡。全天没有卸背包,想加个衣服都是难以办到,只在一个能避风二三米高的大石头下喝了两口热水,吃了几块糖。只是翻过大板后,四川队的美妍给我抓了一把腰果、葡萄干、香蕉干的“混合物”,感谢。爬至半山腰时就一个信念:“一定要翻过大板”!没有退路,不可能原地返回,就地更是无法扎营。原本中午左右就能翻过去的大板我却5公里用时6个小时第二个到达垭口,看着山下正在翻大板的驴友们,估计用时7小时左右。本人感觉比五一墨脱穿越时雪中翻多雄拉山困难的多。更没想到后来6号有一驴友在此雪山大板因失温失去生命……可以想象当时顶狂风、爬陡坡之困难,心理、心身及思想斗争激烈……过垭口后加快速度尽量往前赶路到达博孜克日格河谷,在河边选择营地扎营。今天徒步最多15公里,其中天堂湖到大板垭口5公里左右。</h3> <h3>这是先期到达垭口的几个人合影,其中四川队1人,深圳队1人,贵州队包括乐乐等3人(照相的是第一个登上垭口男驴友是贵州队领队)留念,女士占多数。阴盛阳衰从这里被充分展示了,呵呵……</h3> <h3>第六天从博孜克日格河谷宿营地出发,我原想晚上再扎营一晚,但因为是单人(苦瓜在天堂湖要多待一天,也因此躲过狂风天气),出去无车,只得跟着其他队伍一起出去碰运气了。所以在沟谷里一口气行走43公里左右,10小时左右。自己都不相信重装能走到这样的记录,但是四川队的轨迹显示的就是从90公里至133公里这个公里数。在此,我感谢四川队,该队包的车来的是7座车,虽然车费都是150一人,但我能提前去库车。第七天正好是中秋节,我们又一起包车去了库车大峡谷玩。而此刻我却在痛苦中行走,因频繁过河不能穿登山鞋,绑凉拖的鞋带把脚脖子都麽破了,脚趾头已经麽出水泡(实践证明,防水袜加溯溪鞋或军胶鞋最好),还得不停在河谷两边穿梭,频繁的过河、过河……有资料记载大概过河55次吧,自己都数不清。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天是慢下坡,河水大多只到膝盖左右,且水温比狼塔稍高……</h3> <h3>沿途的河水根本就没有顾上拍照,只是临出黑英山了,照了几张秋景。</h3> <h3>看背影是黑英山口的纪念照上消瘦了不少,一路上我就不断嘞腰带,腰带长了一手掌;背包带扣也紧到最后的一扣了。回家一称重126斤,腰围从2.6尺缩小到2.2尺。狼塔、乌孙两条线下来“减肥”20斤左右。</h3> <h3>总体来说:乌孙线沿途都有牧民,马道清晰,迷路的概率极低。难点在于过河及因气候变化季节翻雪山大板造成的失温伤亡。虽然乌孙线是狼塔线一半左右的时间,路也好走的多,爬大板也就二三座而已,但人往往因此会大意。6号一天两人遇难就充分说明了户外随时随刻都有风险。我一路狼塔天气超好,但乌孙6天遇暴雪、狂风各一天……去年夏季,一商业队走乌孙遇5天雨,河水暴涨,至8天才出山也警示着乌孙线表面平静下的凶险。10.7特克斯县发出公告:从即日起禁止穿越乌孙线了,不知道是季节性的还是长期的?出山时看见离黑英山口20公里的地方正在建设的森林检查站,说明以后走乌孙线越来越难了,甚至以后有可能禁止走了。紧跟其后又是昭苏县发布的禁止穿越夏特线;尼勒克县发布的禁止穿越孟克特线公告。政府以发布这些公告撇清责任了事,但却是全国广大驴友的“噩耗”,也是沿途牧民想增富的“噩耗”……</h3> <h3>沿途尚存有许多戍堡、烽燧和关隘遗迹,如在博孜克尔格出沟处河谷两侧的崖壁上,黑英山沟口存有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龟兹左将军“刘平国治关亭颂”汉文隶书刻石、博孜克尔格古营盘、碉堡遗址。记录了历史上从这条古道平叛、收复、震慑及维护中华领土完整之重要性。</h3> <h3>这条全长130公里的乌孙古道是一条积淀了千年历史和文化的古道;是一条能给你讲故事的古道;是一条美如仙境的古道;是一条脚在地狱、眼在天堂的古道.......<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