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路上用了3个小时,终于来到了摩崖石刻景区门口,门票12元,停车费5元,也没票,看门人把钱揣兜里就放行了。</h3> <h3>进去景区不远有个停车场,向右走立着这个碑。</h3> <h3>顺着这条路走了近40分钟才发现走错了,这是谷底的一条路,向北一直通到 庄户段长城(也叫 擦石口长城),不到今天要去的“耷拉边”。</h3> <h3>回来走停车场左侧这条路上山,通向“错长城”,也叫做“耷拉边”。</h3> <h3>从怀柔境内长城分布图可以看出, “北京结”向西,长城顺山势急转直下,进入擦石口长城段。在 三岔边 开始,有一段长城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了1000米的距离,因为走向自高而低,到“ 独眼楼 ”戛然而止,就像耷拉在山脊之上,因此当地人俗称“耷拉边”。从地势上看,耷拉边兀自向长城防线之内延伸,也就是关内,似乎与抵御外侵的功能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人们不禁疑问:长城已经沿外围构筑了一条完整的防线,还有必要甩出这么一段多余的部分吗?因此,这段长城又被冠以“错长城”、“修错边”的称谓。</h3> <h3>爬到半山腰往东北方向看,能见到第三楼,“独眼楼”,还有远处的“北京结”,第二楼由于山脊挡着看不见。</h3> <h3>今天准备沿山间小路上到第三楼,再向下探访第二楼和“独眼楼”。</h3> <h3>山间小路</h3> <h3>山路上时常会见到有好心的驴友在树枝上系指路的布条,以便后来的人辨认方向。</h3> <h3>胜利在望了,右上方的这座敌楼就是上图的第三楼,驴友称之为 玉石楼</h3> <h3>快到了,难掩喜悦的心情。</h3> <h3>看着这经历了400多年风风雨雨的高大敌楼和城墙,你会不由得慨叹当初工程的巨大与艰辛。</h3> <h3>经过一小时二十分的攀爬终于由第三楼西面的运兵道登上了城墙。</h3> <h3>看这个券门,这座敌楼之所以叫做 玉石楼 是因为该楼的用材与绝大部分长城敌楼不同:楼基、拱门、箭窗、台阶都由汉白玉石建成,其中东西拱门全部为汉白玉(大理石的一种)条石砌就,上方的三块拱部条石雕刻着云纹,其余的二横二竖4块石条雕刻着海水波纹,非常精美。数百年岁月无情的风雨仍然未能洗消玉石楼往日的奢华。这是 耷拉边 长城两大奇观之一。</h3> <h3>从敌楼内部看这个汉白玉拱门。</h3> <h3>从内部看箭窗</h3> <h3>一层通向二层居然有对称的两个楼梯</h3> <h3>上去看看</h3> <h3>二层有楼橹,南北朝向,西面山墙上有个保存完整的拱门。</h3> <h3>二层的拱门是用城砖修建的。</h3> <h3>站在这里向东看2号 玉石楼。</h3> <h3>向东北方远看,能看到著名箭扣段长城的 “北京结”。“北京结”是箭扣西线的制高点,海拔1020米,登上后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如不算外长城的九孔楼(箭扣北端,海拔1141米)的话,为箭扣长城第一高度。</h3> <h3>站在这里向西看通往 三岔边 的城墙。</h3> <h3>上两张“北京结”的近照,这是2012年夏天登上“北京结”的留影。看这颗著名的油松,据考证是鸟儿衔着草籽掉在这里生长出来的,可惜去年已经死了。</h3> <h3>那次是一个酷爱爬野长城的朋友叫的我,“懵灯”似的就跟着去了,谁知道他带我走的居然是北京段最险的长城“箭扣段”。而且“北京结”,“鹰飞倒仰”,“天梯”,“小布达拉宫”这些著名的险段都去爬了。去完后心中真是后怕,实在太惊险了。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次历险,让我真心喜欢上了长城。</h3> <h3>这是在三号 玉石楼 东面城墙上向西拍的照片,中秋了,城墙上的草已有些变黄。</h3> <h3>照片中间位置是与三号楼同等规制的二号敌楼,它在三号楼东南侧的下方。</h3> <h3>走到近前近看它的东西券门同样是汉白玉修建。</h3> <h3>远看 耷拉边 的终点,修在峭壁上的“独眼楼”,由于它东、北、南,三面都只有一个窗口,因此被人们称作“独眼楼”。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没法去了,留待下次吧,原路返回。</h3> <h3>回来时走的较慢,仔细观察了一下这段城墙,城垛、步道、箭孔都保存相当完整。</h3> <h3>这就是 糯米砂浆,古代工匠将白灰、砂土和糯米浆等和好 ,然后用其填补在砖石的空隙中,其强度不亚于现在水泥地。</h3> <h3>这是耷拉边长城上的另一奇观,它们分布在箭孔、城墙上,经过四百余年的风雨洗礼,大部分戳印着“左部”、“中部验讫”等名号,仍然清晰可辨。</h3> <h3>但有些已经分不清了</h3> <h3>回到登城的三号楼又向西边走了一段,发现这段几十米墙上很干净,不知那些灌木都被什么人清理了,只留有一些小毛毛草。此时天要黑了,一定要赶在天黑前下山。今天探寻 耷拉边 的计划没有完成,留待下次吧。</h3> <h3>本文作者。哈,这是在三号 玉石楼 西面拍的。</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