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八月十五,正是全国各地中秋节,天台人中秋节应是八月十六,"中秋不必拘三五,惟望时方月正圆"。约上三两好友上大贝山,至岩下奚村前停车,欲攀莲花岊,赏莲花峰胜景。莲花岊与西张岊、青山岊并称天台三岊,实为天台三处胜迹。西张岊在新中,远观无数次,只见卓笔指天,一直未攀爬至顶。青山岊在前山往紫凝山中间,曾登顶两次。莲花岊在新天北线上曾无数次远眺,亦曾三度到边,要么天雨怕滑,要么鞋底老旧心虚,要么同行婉言,均未攀登。</h3><h3> 一下车,莲花岊就在眼前,似一方大印置放于巨案之上。岊身四周石丛均往上生长着,簇拥一起,恰似火焰簇聚,石丛间杂树木,更是助火炎炎。</h3> <h3> 今日莲花岊,由于没能衬上蓝天白云,似乎缺少了亮色。然而衬上灰白的背景偶尔个别地方浓一点如同淡雅的水墨,加上翠竹几丛、村中白色墙面和部分红砖、八分黄水稻等,也是恰到好处。</h3> <h3> 很多人认为,此莲花岊就是莲花峰。其实莲花峰自有去处。据当地老人说,莲花岊后有一去处是大宫寺遗址。在大贝山岩下奚周围,曾经有许多寺观。五代德韶法师入天台山,得法眼宗真义,在天台山建有十三个道场。首建通玄寺,在石梁镇。原天宫乡建有大悲寺、天宫寺、大宫寺、护国寺、保相寺、普光寺、证教寺等。</h3><h3> 查百度可得,德韶(891~972),唐末高僧,俗姓陈,处州龙泉(浙江龙泉)人,一说缙云(浙江缙云)人。为法眼宗第二祖。 后唐清泰三年(935),德韶来到天台通玄峰,对通玄峰一见钟情,当时就有偈示众:"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他的师父清凉文益禅师大加称赞:"单这一偈语,就可使法眼宗大兴。"之后,德韶在通玄峰建了他在天台的第一个道场通玄寺。</h3><h3>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钱弘俶任台州剌史,听说德韶德高望重,知识渊博,上山拜访。而德韶虽身居方外,但对天下军国大事却了如指掌。他向钱弘俶献了一番计策后,告诫他:"台州不是你施展宏图的地方,你要回杭州去创立大业。"又嘱咐他:"以后你做了国王,可别忘了佛祖大恩。"以后弘俶当了吴越国之王,尊德韶为"国师"。德韶又帮助他策划了许多治国大计。</h3> <h3> 莲花峰距莲花岊一里多地,是证教寺的后靠山。证教寺也叫莲峰道院,位于莲花峰南侧。既为寺院,亦为道观,可见其位置很好,曾是佛道争栖之所。<br /></h3><h3> 站在莲花峰西侧看莲花峰,我是绝对看不出其莲花之形,倒是一巨型动物。朋友说是麒麟,我也没见过,就当是麒麟吧!其实看山即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日观莲花峰,即由于角度不同,看不出莲花形状。</h3><h3> 莲花峰东北有猴丁寺,东南有大宫寺,南有证教寺,往北上山岭可到通玄寺。莲花峰西侧有一名为显坑的去处,是国师德韶归葬之所。</h3> <h3> 本着对先贤的景仰,同行的朋友说来到莲花峰,无论如何也要去国师葬地走走,哪怕是其他地方今天先不去。打听当地老人国师坟位于何处,老人欣然告知,走完岩下奚村后的山岭,在莲花峰侧,顺着左边沙垃塌直到山脚即是,坟前有块地,坟边有毛竹。沙垃塌,如今有个雅号叫高山沙漠,实为沙石风化后经过雨水冲蚀形成的地貌,是水土流失的表现,植被上只有一些马尾松、细叶杜鹃等顽强地生存着,与砂石为伴。</h3> <h3> 根据老人提示,我们循着山脊走,看到前面有毛竹的地方,一个圆整饱满的山头呈现在眼前,然而要跨过曾经的水田如今的草地,费了不少周折。草高等身,田中已长满小竹,怕水湿鞋,亦怕刺扎肉,说步履维艰恰如其分。</h3> <h3> 虽说多次爬山,今天准备最不充分,本想攀爬莲花岊,走大宫寺,访猴丁寺,探证教寺,只要路上指点,不用穿树林钻草丛。所以既没穿长袖防护,也没带刀,要是带刀也可以砍柴开路。</h3> <h3> 总算走到有毛竹的地方,有一座信基督教的新坟,上面的十字架很显明告诉人们他的信仰。毛竹有几处分布,不知道哪处是国师坟。回想村中老人的提示,竟怀疑起自己是不是走对了,于是艰难地走回到沙垃塌山脊。</h3> <h3> 重新来到莲花峰脚,走左边的第二道沙垃塌山脊。循着山脊往下走,毛竹也发现了几处,但凭着了解的一点地理知识,推断身为国师的德韶法师葬地一定是上佳风水宝地,藏风聚气是肯定的,周围山势环抱有情自不必说。重走的一边看来不像,又折回到莲花峰下。</h3> <h3> 再一次回到曾经到过的有毛竹的地方,再往前走,发现了不少现代人的坟墓。看看坟墓前有平田一畴,坟后亦有靠山,右边一山如大鼓,与先前山脊上看到左边的展开如旗之山相对,豁然明白,这就是左旗右鼓旗鼓相当的局势。</h3> <h3> 回视莲花峰,麒麟雄踞于后。向前望去,平田为明堂,远山数重,峰峦挺秀。这一切,十分吻合传统风水学的青龙蜿蜒、白虎驯頫、玄武垂头、朱雀翔舞的四灵兽格局。</h3> <h3> 我们在几座稍旧的坟墓边寻找着想像中的国师坟,没有像样的土堆,没有古墓砖,其实古墓砖长啥样只有在电视上见过。树木柴草很茂盛,刺藤也特别多。我们就姑且把有毛竹的某个很平坦的地方称为国师坟遗址,由于从五代到今天跨越一千多年,加上动乱年代或许有过平毁,能见到的也只是遗址而已,今天难以窥见全貌亦属十分正常。要真正找到国师坟,下次有机会再来一定要请熟悉显坑地形的当地老人作为向导,否则恐怕只是徒劳。</h3> <h3> 树林草丛中穿梭来回多次,沙垃塌两上两下,时间已近中午,该下山了。从岩下奚村后山岭飘然而下,似乎今天完成了某个心愿。当然,攀登莲花岊的事就留待下一回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