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北京圣安寺遗址位于宣武门外南横街西口。金天会年间(1123一1135)始建。传说是金代帝后为佛觉、晦堂二大师营建。因寺院建于中都城内的柳湖村旁,寺外有湖,岸边垂柳,俗称柳湖寺。明正统十一年(1446)重修并改名普济寺,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又重新修葺,恢复圣安寺名。</h3> <h3> 据史料记载:圣安寺建于金天会年间(1123-1135年),至明正统年间,改名为普济寺。1776年,乾隆皇帝命重修该寺,重新命名为圣安寺。山门匾额曰:“敕建古刹圣安寺”,是为数不多的保存至今的古刹山门门楣上的刻字,十分珍贵。 圣安寺内供奉有金世宗、金章宗像,这使得圣安寺的地位一直十分显赫,成为当时皇家活动的重要场所。据元史记载,佐政名臣王磐当年告老还乡,公卿百官设宴为其饯行。皇太子亦在第二日于圣安寺内赐宴,为王磐饯行,公卿百官送他出丽泽门还乡。<h3></h3></h3> <h3> 圣安寺当时建造在金中都城内的东柳湖村,相传寺外有湖,湖边垂柳拂岸,景色秀美。因此圣安寺又被人们称为柳湖寺。后来还有人传说寺内后堂供奉着金章宗宠妃李宸妃的像,这又给圣安寺添上了一道浪漫的色彩。</h3> <h3> 到了明朝,东柳湖村地处荒凉,湖边贼匪出没,柳亦不见,寺也坍塌,1446年京师地震,宫内太监重修圣安寺,为了将修建寺院作为自己的功德,竟将寺内金元时期的旧碑、旧匾尽数毁去,并将此寺易名为普济寺,想以此掩盖寺院的历史,一时成为人们的笑柄。明代殿内供奉有三尊三世佛,俗称西方三圣。佛身紫红色,粗圆浑厚,佛像背后衬托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三个小佛,每个小佛下承托莲花座。寺院内大殿还绘有佛教故事的绘画,这些壁画相传是出自明代大画家高喜之手。</h3> <h3> 此后,圣安寺几经兴衰。到了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乾隆皇帝出资重修寺院,重新修建的圣安寺内为天王殿,次为瑞象亭,中为大雄宝殿。殿上匾额均为乾隆皇帝御书。寺内原有的三尊三世佛像移到静明园供奉。其它佛像皆重加塑饰,保存完好。正是由于它的深厚的文化底蕴,圣安寺从元代开始就成为北京达官贵人、诗人学者凭古临游之所。元代诗人乃贤在《南城咏古》中写道“寺有金世宗、章宗二朝像。”清朝文学家史学家李慈铭家住保安寺街,曾和几位好友游览圣安寺赋诗一首:情游重忆十年前,破寺楸花四月天,休教更话金源事,尘画明昌问圣安。<h3></h3></h3> <h3></h3> <h3> 寺内建筑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四面有后殿、瑞象亭、天王殿,东西配殿和庭院。大雄宝殿的内部梁架,如鸳鸯交手拱等,是清代以前的法式。殿内有3尊三世佛,俗称西方三圣,是明代的遗物。佛身紫红色,粗圆浑厚,佛像背后衬托高大的背光,外层透雕火焰纹,内层浮雕3个小座佛,每个小佛下承托莲花座。</h3> <h3> 大圣安寺曾安置金代刻成的《金藏》,雕刻年代为金熙宗天眷二年(1139)至金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首倡者为潞州(山西长治)民女崔法珍。大定十八年(1178)崔进法珍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经,于大圣安寺安置。命圣安寺设坛,为法珍受戒为比丘尼。《金藏》是现代佛教文献史上的一大发现,是一部私人募资雕刻的私版大藏经。其中的赵城《金藏》现存国家图书馆,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