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 刘命清,当代著名篆刻家。字老寿、年叔,号石川、石穿。1965年生于湖南省冷水江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梅山印社社长。其作品入展全国第八、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五、六届篆刻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等全国展20余次,作品获“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提名奖、第二届观山音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一等奖、首届“黄庭坚奖”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等。</h5> <h1> 古 韵 雄 厚 意 气 平</h1><div> ——篆刻家刘命清印象</div><div> •陈 坤(图/文)</div><div> 石川,宏大深远,与水滴之“石穿”谐音,刻苦之意,自勉也。</div><div> 石川,娄底警界一刀,刘命清之艺名。</div><div> 刘先生青年显于泠水江 ,一生苦心孤诣,矢志于书法篆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上师秦汉,下法浙皖,深通古玺、金石碑版之学,熔冶众长,自辟曲径。</div><div> 刘命清自幼喜武弄墨,遇刘广文等兄,深爱篆刻,深受其启发,遂潜心于篆刻的研习。其时,刘命清仿齐白石印,几可乱真。后来,在西泠印社学习时,刘命清在著名篆刻家石开与汪永江的指导下临摹战国时期,燕赵齐等小古玺及秦汉印,主要以小古玺印为课题切入点,以万枚玺印为一个周期,反复坚持做极笨的训练,长期保持竞技状态。从刘命清所设计的数千印稿,不难看出遵照名师的教诲,受到最好的最严格的篆刻传统教育,磨墨铃印。由于长期浸淫于传统篆刻之中,所以他不论是在摹印上,还是在创作上,都能遵循法度,精益求精。对于临摹古印,刘命清曾说:“不足之处,十分之一头发丝都不能放过。”汪永江赞其 “精极,无疵可指。”他在临摹小古玺时能准确把握其挺逸遒劲、疏密挪让、屈伸承应、以拙见巧的艺术特点,所临之印让人莫辨今古。刘命清在临刻此方细朱文印时,经反复领悟,将其数处篆法改动,或长、或短、或宽、或扁,务使字字自然妥帖。石开见后大加赞赏:“命清好学力行,日有进境。”刘命清对传统篆刻研习之深,于此可见一斑。</div><div>  刘命清以小古玺、汉印为根基,追求“雄厚强健”的审美精神。再由秦汉而下,深研浙派,旁及邓(石如)、吴(昌硕)、赵(之谦)诸家,并饱览各种金石文字,印外求印,融会贯通,另辟蹊径。纵观刘命清先生创作的篆刻作品,没有哪一方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一味求怪的所谓“创新”,他的创新作品,小中见大,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求古法、古风、古貌、古韵、古气。从篆法、章法到刀法无不苦心经营,既有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手法;既有古人在,更有自我在;刀法精湛,书意醇厚;既具渊懿古雅,又具现代气息,顺应了篆刻的发展趋势,与时代的审美需求相合拍。</div><div> 最能代表刘命清成功继承传统篆刻的作品当属《曾国藩诗词集句印谱》。该谱印文书法流派众多,字法齐全,章法灵动,刀法多变,108方印,没有一方雷同,做到了一印一传统,一印一面貌,字字有来历,风格各异而又和谐统一,可谓名符其实的“篆刻大全”,若不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底和独创精神是不可能做到的,每一方印讲究文字本身的个性化体现——纯洁性、纯粹性、专业性。 </div><div> 刘命清对于篆刻的继承与创新,在理论与实践上是一致的。继承传统是学习任何艺术必不可少的阶段,但一味泥古,不知创变,则又是艺术创作的大忌。如何借鉴传统,为我所用,如何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是每一位学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刘命清就是一位既善于借鉴传统,又敢于大胆创新的篆刻家。如:为本人所刻“得山水清气”朱文印,拟朱文封泥,自然清新。又如:“一生好入名山游”朱文印,刻意求异,全是自家面目。其强烈的创新意识,其胆识与气魄,读来令人钦佩。在传统基础上印外求印,最为成功的创变之作。</div><div>刘命清在圆朱文印的继承与创新上亦有非凡成就。他早年在篆书上曾下过很深的临池功夫,逐步形成了自家的篆书风貌,圆润流畅,筋骨内含,挺秀停匀,沉健朴茂。明显有别于同时期的篆书名家,这正是他的自我创造意识与审美追求孕育的结果, “昱山”朱文印的印文虽然只有二个字,印面构成奇险而端庄,厚重而精巧,空灵而散淡,古雅又现代,字与字挪让呼应,起笔收笔自由舒展,巧妙搭接,线条流畅遒劲,章法自然生动,刀法细腻,于清秀中见苍莽,堪称圆朱文精典之作,吾不甚欢喜。</div><div>刘命清边款艺术与其书法一样,正、行、草、隶、篆及边款各种皆备,无所不精。一方边款就是一块古朴苍莽的碑刻,一幅精美的书法艺术品。汪永江先生对其作品评曰:“石川先生篆刻作品章法自然、稳中求变;边款有六朝碑意,精巧玲珑,刀笔俱备。” 人称“边款一绝”。</div><div> 刘命清的篆刻作品完全印证了他“以小古玺印为师,固其基石;印外求印,期在别开生面”的篆刻创作思想的正确性。刘命清在他十七年的篆刻研究与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这一篆刻创作思想,是对古人篆刻创作理论的发展,对当代乃至今后的篆刻创作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div><div> 癸巳冬雪夜 昱山于孙水河畔师梅堂</div> <h1> 逢 人 便 说 “命 哥”</h1><div> •曾 峰</div><div> 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是逢人便说命哥。</div><div> 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主动地说,主动的原因是我以为听我说的朋友不知道命哥是谁,或者不一定了解命哥在书法篆刻上的造诣与成绩;还有一种是被动地说,比如有想要买潜力股的收藏界朋友问我:“现在中青年篆刻家,谁的潜力大?”或者身边搞书法的朋友问我:“谁的印最适合我的作品风格?”每每此时,我总会推荐命哥。不管我是主动还是被动,似乎都是徒劳,几乎所有的受众都知道命哥是谁,并且大多数都了解命哥的人品与艺品<br></div><div>,命哥本名刘命清,字老寿、年叔,号石川,祖籍湖南隆回,1965年生于冷水江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书协理事、湖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秘书长、梅山印社社长。在书法圈内,无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一般都习惯称其为命哥。<br></div><div> 命哥的印是属于辣中带甜的那种,读其印正如小酌一杯陈年老窖,入口中辛辣过后便觉醇香四溢,回味悠长。“大朴不雕、以拙见巧,俊逸遒劲,尽得古玺凝练朴厚之气韵”,这便是读命哥作品最直接的感受。他早年于古玺用功最勤,他的书房以“千印山房”为名,寓其常以千枚玺印为周期,反复临摹创作,始终保持旺盛的竞技学习状态。由于长期浸淫于传统之中,所以他不论是在临摹,还是在创作上,都能遵循法度,精益求精,为其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他对明清以来各流派、各大家的作品亦广泛涉猎,苦心研习,并饱览各种金石文字,印外求印,融会贯通,另辟蹊径。</div><div> 命哥治印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基于古人,但不对某家某派作简单的模仿,而通过借鉴熔铸、提炼而为我所用,讨百家米煮一锅粥。他对古玺多年的研究及感悟,使其有了很深的传统底蕴,这是其印中处处流露出古韵的根本所在。他把每次创作作为抒情达意的过程,作为一种艺术观念的实践和探索,给予独立的审美取向和个性表现。</div><div> 纵观命哥创作的篆刻作品,没有哪一方是故弄玄虚、标新立异、一味求怪的所谓“创新”,他的每一件作品总是小中见大,在严守法度的基础上,求古法、古风、古貌、古韵、古气。从篆法、章法到刀法无不苦心经营,既有深厚的传统韵味,又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手法。近年来,命哥分专题对甲骨、镜铭、瓦当、封泥、钱币和先秦文字等进行了深入系列研究,每个专题治印200至1000方不等,都采用“车间模式”批量生产,磨印石、打印稿、上印文、刊刻、边款、拓印、修改,每一个环节都要是一次性完成,环环相扣,一丝不苟。</div><div> 这此专题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去年创作的齐国小古玺系列作品,共1024方,内容为512句吉语或古语,每个内容都刻朱文白文两方印,该套印字法齐全,章法灵动,刀法多变,没有一方雷同,做到了一印一传统,一印一面貌,字字有来历,风格各异而又和谐统一,可谓名符其实的“篆刻大全”。去年,命哥以此套作品投稿参加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连续荣获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和“金山岭长城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两项最高奖,今年,又经公安部文联推荐入选全国优秀基层书法家创作活动。艰辛付出得到业界认可是对艺术家的最高褒奖。自获奖消息传开以后,有很多收藏家登门拜访,愿以高价收购此套作品,都被其婉言谢绝了。清代著名书法篆刻家赵之谦有诗云:“古印有笔尤有墨,今人但有刀与石。”治印犹如书画,都必须有笔有墨,有刀无笔失神,有笔无刀失骨。刻刀奏于石,轻重急缓、冲削顿切,使线条富于变化,或光洁圆润或挺劲苍茫,这便是刀法美产生的特殊艺术魅力。命哥善于把握刀与笔的关系,驱刀如笔,用刀爽利而不单薄,线条浑厚而不臃肿,落刀处如壮士舞剑,小心处如美女拾针,每一刀下去都如锥划沙,充满坚实的内在力度而又拥有微妙的变化。为加深对刀法的参悟与理解,命哥近年临池不辍,对书法的用功丝毫不亚于篆刻,真行草隶篆,遍临古帖,尤在篆书上用功尤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貌,圆润流畅,筋骨内含,沉健朴茂。每访其千印山房,总是墨香扑鼻,各种临摹创作作品琳琅满目,美不胜收。</div><div> 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这句话对艺术家而言,也许是“十分耕耘,一分收获”。命哥已过知天命之年,经过时间的洗礼和历练,使他变得更加坚韧,更加睿智,更加淡然,更感学艺之艰辛。我坚信,随着时间的积淀,命哥辛勤耕耘的艺术园地定会魏紫姚黄。</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