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上将吕正操

红绿蓝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的一生十分传奇。他是最后一位去世的开国上将,也是最后一位去世的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最后一位去世的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官方仆告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国铁路交通战线杰出的领导者"。怀着对革命前辈无比崇敬的心情,近日我专程前往辽宁省海城市吕正操将军的故里寻访。</b></h1><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span></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于1904年1月生于辽宁省海城县唐王山后村(今已改名为"山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照片为从哈大公路(202国道)上拍摄的"山后村"一角。</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山后村"属毛祁镇管辖,北距海城市、南距毛祁镇均为4公里,位于哈大路东侧。此照片是从海城市沿哈大公路南行至山后村道口向北拍摄,路的尽头即为海城市内。</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哈大公路山后村道口左侧,立有"山后村"的村碑,并特意标注"将军故乡"。</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下哈大公路后通向村中的柏油路,向东直行300米左右路北即为村委会。</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山后村村委会的办公用房是1975年地震后建设的,现在还基本保持原貌,甚至形象墙上用水泥雕刻的"毛祁公社、山后大队"字样仍然保留至今,这在全国可能也不多见。</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山后村村委会一瞥</b></h1><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面对山后村村委会的右侧</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从村委会小广场向西面拍摄,第二个拱门即是哈大公路。</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由村内通向哈大公路的路口。</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经询问多名村中路人,得知吕正操将军出生的老宅已经不存,现在唯一能与将军联系上的,只有他出生庭院的位置和一棵老槐树。</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将军出生和儿时生活的老宅位置,就在此照片的黑色院门前。</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因1975年2月4日海城地震,山后村大多数建筑被夷为平地,吕正操将军家的老宅也变成一堆瓦砾。当时有关部门提出重建,但被将军否决。地震后山后村重新规划建设时,原将军家的老宅位置变成了胡同路面。</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作为海城地震中央慰问团副团长,要求家乡把支援款用在刀刃上,为此毛祁公社决定给贫下中农建设一座"人民文化宫",吕正操将军欣然为此宫题名。</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将军家的老宅位于山后村最南面偏西一侧,老宅南面600米左右是著名的"唐王山"。据传因唐王李世民领兵征东时曾在此山驻扎而得名。只可惜山名尤存,山非昔比,由于开矿取石,唐王山已是千疮百孔。一名老乡向我说:"原来最低的山,现在变成了最高的峰。"原始高大的山头早被削平。</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老宅东面数十米处,有一棵据说400多年历史的老槐树。老乡向我介绍说:"先有老槐树,后有山后村。"吕正操将军儿时经常在这棵树下玩耍,他晚年时,每年都派人来给老槐树照一张照片,拿回去做为纪念。</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老槐树的树龄虽达数百年,甚至树干已经中空,但依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其见证了几百年来世事的沧桑变化,历史兴衰。</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山后村吕姓为大族,我所询问的路人许多自称姓吕。在村口处的哈大路旁,还有一家吕姓饭店。</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在寻访过程中,我询问乡亲们为什么不恢复吕将军家的老宅,建成如台安县"张学良出生地故居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瞻仰?乡亲们说:多年来有关部门总说要建,但因缺少资金未能落实。</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鞍山市下辖海城市、台安县、岫岩县三个县(市),其中海城最富,经济繁荣,多年为全国百强县。但在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做的远不及经济相对落后的台安县和岫岩县,台安县除了有"张学良出生地故居纪念馆"外,还建有张将军和于凤至女士的衣冠冢等;岫岩县也有"黄显声故居纪念馆"。由此可见,海城市有关部门在弘扬革命前辈的英勇事迹、继承光荣的革命传统,特别是在加强全市党员干部和群众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方面尚有不足之处。</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手迹:"于细微处见精神"。望与海城市有关部门领导共勉。</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此次寻访虽有遗憾,但也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吕正操将军的人生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1904.1.4-2009.10.13),原名吕正超,字必之。8岁时在山后村小学读书,1918年到缫丝厂当学徒。1922年参加东北军。1923年入东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任东北军第五十三军连长、营长、少校副官队长,第一一六师参谋处长,六四七团、六九一团团长。1933年参加热河抗战。1936年组织"东北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任总队长,参加"西安事变"。</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扣押,1937年3月,蒋介石强令东北军改编。当年5月,在一个行军帐篷里,吕正操将军秘密完成了入党仪式。</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七七事变"爆发后不久,吕正操将军率所辖691团趁53军南撤之际,正式脱离了国民党,投奔共产党,被任命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司令员、兼冀中军区司令员,着手创建"冀中平原抗日根据地"。张学良得知后曾表示:"必之这条路走对了"。</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率部驰骋冀中平原,铸造了平原抗战中的传奇历史。在这里,冀中军民创造性地发明了地雷战、地道战、破袭战等方法,积极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吕正操带领军民,依靠这些办法与敌人斗智斗勇,最终使冈村宁次的"铁壁合围"破产。</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冀中吕司令,成了威震敌胆的名字。这也成了吕正操一生中最为骄傲的一笔:"我最得意的是打日本。"</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吕正操被授予上将军衔,获颁"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57位"开国上将"之一。</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他当选为中央委员。曾长期担任铁道部副部长职务;1958年起任代理部长、兼解放军总参谋部军事交通部部长。此后,还曾兼任"西南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工地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等职。1965年1月被正式任命为铁道部部长,并继续兼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委员。</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文革"开始后不久,吕正操将军受到迫害,被关押。1975年复出,并在当年1月,当选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8月起,任铁道兵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两年后升任铁道兵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一书记;1982年当选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次年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此外,他还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 。</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吕正操将军于2009年10月13日14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106岁(虚岁)。10月20日将军的遗体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火化。</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贺国强、周XX等前往八宝山送别。</b></h1><p><br></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前往送别的还有王刚、王兆国、王岐山、刘云山、刘延东、李源潮、张德江、徐XX、郭XX、朱镕基、李瑞环、宋平、李岚清、吴官正、罗干、何勇、令XX等。</b></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