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之旅(下)

一川

<h1><i>卷首语</i></h1><div><i>享受旅游是一种比较高级的精神享受。“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的心理需求。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特别是红色旅游的兴起,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在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前提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结果。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这对当前倡导正能量,凝聚民族魂,民族大复兴,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i></div> <h3>  <font color="#39b54a">今年的秋未冬初是我游兴最浓的一段美好时光。继国庆长假走吕梁、信天游、观赏中条山红叶到十月下旬游太行、拜岳庙、访诗圣故里到最近拜谒习仲勋陵园、参观瓦窑堡会议旧址、探寻“沁园春.雪”的诞生地、一睹“黄河第一湾”奇观到景仰彭真故里,在不到两个月内的时间里我与亲人们整整跨越三省十市,行程五千余里,走访参观了晋陕豫的15处红色旅游景点,极大地陶冶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操,丰富了我的爱国主义情怀,满足了我的爱国主义心愿,激发了我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说是我人生中收获最丰,感悟最真,得益最多,思索最深。尤其是十月份的两次旅行之后,我把旅行后的感想发在QQ空间及手机微信里,竟然得到了很多朋友的欣赏和好评,特别是我的亲家老秦同志尤为赞赏,他对我专先之红色景区参观给予了高度认同和评价,希望有机会与我同行,共同体验一次爱国主义的教育,感谢党的教育培养、祖国母亲的温暖与关怀,我也早有此意。于是,在同龄加亲戚,共识加共鸣的共同作用下,前些日子,我们终于放下各自手下的琐事,腾出几天时间,趁着上冻前的大好时光,游了一大圈。</font></h3><div><font color="#39b54a">一来两亲家来了一次亲密接触,好好亲热了一番;二来结伴同游,充分切磋分享了一同旅游的经验和乐趣,可谓两全其美、一举两得。</font></div><div><font color="#39b54a"> --------卷首语</font></div> <h3>(图片说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的陵园位于陕西省富平县城西北陶艺果林园附近,陵园内植有侧柏、龙柏、白皮松、火球等,习仲勋同志的石刻座像坐落在陵园中央,陵园庄严肃穆简朴大方,陵园里有习仲勋同志雕像和习仲勋夫人齐心书写的习仲勋语“天天战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2008年10月15日被共青团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富平县的红色旅游基地。</h3> <h3>感受红色之旅</h3><div>(第一站)拜谒习仲勋陵园</div><div> &nbsp;进入11月份,我就十分关注天气变化,专门查阅了近期的天气状况和相关路况,得知前半月北方天气晴好,气温降幅不大,先让儿媳转告她父母我们想邀请他俩一同出行,相伴旅游的愿望。得到响应后,随及着手制定远行计划。出发前一天电话相约明天起程,他们原则答应我意。因为我们都已儿成女就,该是松口气,歇下心出去走走,一同享受旅行快乐,真正来一次红色旅游的心灵洗礼。</div><div> 11月13日早上9点,我们一行四人从三门峡出发走连霍高速转西禹高速到富平出口下,12点半到达目的地,走进陕西省人口第一大县,被赋予"富庶太平"的富平县,专程拜谒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陵园。</div><div> 停车观望后,决定先拜谒习仲勋陵园,然后再参观纪念馆。我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拾阶而上,先在习仲勋同志的汉白玉坐像前肃立注目。只见习仲勋墓园在苍松翠柏掩映下,一片庄严、肃穆。习仲勋同志塑像安坐于陵园中心位置,他微笑着注视着络绎不绝前来瞻仰的人们,安详地俯瞰着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土地。站在习仲勋同志的塑像前,我们仰望苍翠松柏、瞻仰先辈的塑像,追忆往昔峥嵘岁月,崇敬之意油然而生。随后绕陵一周瞻仰习仲勋同志雕像和习仲勋夫人齐心书写的习仲勋语“天天战斗,天天快乐;奋斗一生,快乐一生”,并在习仲勋雕像前合影纪念。</div><div> 近年来,习仲勋陵园先后被中共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青团陕西省委批准为陕西省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共渭南市委批准为渭南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富平县的红色旅游基地。</div><div> 习仲勋(1913—2002),陕西省富平县人,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8年转为中共党员。1926年参加革命后,从事学生运动。1930年至1932年,在西北军中从事兵运工作。1932年至1936年在陕西、甘肃领导农**动,开展游击战争,曾任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领导了粉碎敌人对陕甘边苏区的一、二、三次围剿战役。1936年至1943年,任关中地委书记、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等职。1943年至1949年任陕甘宁边区集团军政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西北局书记,西北野战军政委,西北军区政委,与彭德怀、贺龙同志一起参加领导了保卫延安、保卫陕甘宁边区和解放大西北的斗争。&nbsp;&nbsp;&nbsp;&nbsp; </div> <h3>建国后,曾任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西北土改委员会主任,领导了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运动。1952年后,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秘书长、副总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粉碎“四人帮”以后,任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广东省人民政府省长,广州部队第一政委。习仲勋是中共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八届、十一届中央委员。习仲勋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一生。富平人民、陕西人民和全国人民永远缅怀着这位从渭北大地上走出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何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呕心沥血的卓越功勋。</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记得历史上,毛主席曾多次高度评价习仲勋,有一次曾当面赞之:“你比诸葛亮还厉害”!</div><div>第二次评价习仲勋是在1945年,赞其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div><div>第三次评价习仲勋,是习仲勋当了西北局书记之后。赞其“已炉火纯青”……。毛主席还亲笔在一幅约一尺长五寸宽的漂白布上写下“党的利益在第一位”八个大字赠予习仲勋。可以说能得到伟大领袖的高度赞赏足以说明习仲勋同志对党忠诚献身革命的人格魅力和远见卓识。</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纪念馆里,在庄重肃穆的气氛中,我们通过展厅介绍,回顾了习仲勋同志为新中国的建立、建设和改革开放处心积虑的出色功劳。看着一幅幅感人的照片,被习仲勋这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奋斗的光辉事迹深深感动。</div> <h3>走出纪念馆,站在广场边,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思绪万千……。我和亲家老秦都有一种同感,此次参观,不虚此行,收获和感受太多了。缅怀革命前辈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更是一种精神洗礼。习老为革命,为真理,为人民,为了共产主义伟大事业而奉献了自己光辉而伟大的一生,他用智慧与魄力为我们换来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生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要时时缅怀这位开国元勋,并把他作为激励我们工作的动力,进而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真理的追求,对未来的展望。永远保持对事业的激情,对生活的热情,对人民的感情。自强不息,奋斗不止,为伟大祖国的复兴繁荣,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h3><div>补充:</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早在去年十月中旬,为纪念习仲勋同志诞辰100周年,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六集文献纪录片《习仲勋》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黄金时段播出。该片共分《烽火陕甘》、《纵横西北》、《国事春秋》、《主政南粤》、《勤政岁月》、《海纳百川》六集,首次披露了大量与习仲勋有关的珍贵历史影像资料,全片以朴实的风格,生动的叙述,全面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和政治家习仲勋长达七十六年的革命生涯。</div><div><br></div> <h3>  记得当时我是一集不落看到剧终,要不是忙于儿子婚事,我要参现习老纪念馆的计划早就如愿。原计划瞻仰完习仲勋陵园后再到距此十多公里外的县城西北方向陶艺村参观习老的故居,听说那里目前正在维修只好作罢,待到明年春上完工后再续夙愿。</h3><div> 午后渭北高原的冬季似乎来的比较早,驾车奔驰在已是零度左右的黄土原野,感觉爽爽的,禁不住降低车,尽情享受着车在景中行,人在车上看的惬意。黄土高天高云淡,满目绚丽多彩,还大概是一年当中色彩最为丰富斑斓的时刻。沟沟壑壑,山山峁峁,河河岔岔都被渲染得如画布一般,色彩浓郁艳丽。行走在陕北大地上,放眼望去,金灿灿的玉米、黄澄澄的糜谷、红彤彤的苹果、圆鼓鼓的枣儿,都像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似的,向人们“炫耀”着成熟的色彩。就连过去光秃秃的山坡沟洼,也披上金黄色的盛装。再看那茂密的林草,层林尽染,五彩缤纷。这是一场大自然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这是一个被秋肆意渲染的五彩斑斓的天堂,这种美,像一个从容优雅、风韵十足的女子,美丽大方而又庄重,令人心旌摇曳。在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季节当中,随意捡起一枚杏叶或者枣叶,就可能浓缩着你最原始的悸动;几棵衍生绿意的小草,就可能引起你对属于自己霜月的美好回忆;偶尔一两声南行的雁鸣,就可能会把你如云的思绪拉得很远很远……</div><div> 坐在车厢里的亲家们满怀深情地沐浴着冬日暖阳的温度,不仅没有感到一丝丝寒意,而且如沐春风。大家谈笑风生,其乐融融,甚为此次组团结伴旅行而高兴。在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高速公路上,一路欢声笑语,一齐畅谈人生,一道细叙家事,一一争相自豪,一同凉晒幸福。2014.11.13</div> <h3>感受红色之旅</h3><h3>(第二站)参观瓦窑堡会议旧址</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翻开中国的现代革命史,延安这个名字永远都闪耀着光辉,对它的功绩,怎么评价也不会过。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被后世称为“延安时代”。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的革命活动留下了大量革命文物和遗址,这里是我们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摇篮。怀着崇敬的心情,我们到瓦窑堡、袁家沟、黄河奇弯等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张闻天、彭德怀等中央领导的故居和中央机关办公地。就是在这样狭小、阴暗、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雄才大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就是在这窑洞的小油灯下,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决定中国革命方向、指导中国革命的光辉著作,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定基石,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延安,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而永载史册。</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题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 昨天下午参现完习仲勋纪念馆已是下午2点30分了。按原计划准备在关中地区选择几处象"关中民俗博物馆"等景点进行参观游览。可是,亲家老秦特别希望能北上延安去那里真正感受一次红色之旅。二话不说,直奔红色根据地~~~延安。</h3><div> 从富平上包茂高速正好是下午3点整。路过铜川市耀州区走的全是城市高架桥,越过宜君、黄陵两县便到达富县境内。此时,我们已飞驰近200公里用时3个小时,按照出门时儿子"天黑就住店,饿了就吃饭"的反复叮咛,当晚便下榻在富县的龙升宾馆。</div><div> 富县,古称鄜州,位于陕西北部,延安市南部,属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地带。县域总面积4182平方公里,居陕西省第五,延安市第一。全县辖8镇5乡1个街道办事处,241个行政村。全县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素有“塞上小江南”和“陕北小关中”之美称。如此之富,如此之美那就不容质疑,赶快登记,富裕一回。</div><div> 14日早上8点从富县继续上包茂高速到子长县下高速快11点就近在子长县城参观瓦窑堡革命旧址。其实,参观红色景点的动人故事,追忆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是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切愿望,更是象我等这种热血男儿的爱国情怀。延安~~~这革命圣地,这令我心驰神往的地方,今天,我终于走进了你的怀抱。让我好好感悟你那无往不胜的宝贵精神吧。</div> 众所周知,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从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就是在这里生活和战斗了13个春秋,他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领导指挥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奠定了人民共和国的坚固基石,培养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历史篇章。<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走进延安,我惊喜地发现,延安已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整齐清洁的大道,鳞次栉比的高楼,形色各异的橱窗,傲然挺立的钟楼,花团锦簇的公园,川流不息的“的士”,南腔北调的游客,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现代文明正渐渐渗透到了延安的每个角落。有关延安的今昔暂且不表,今天只说地处延安地区第二大城市子长县的革命圣地瓦窑堡会议旧址,只谈感受。</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陕北子长县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刘少奇、秦邦宪、邓发、何克全、李维汉、张浩、杨尚昆、郭洪涛等十余人。12月25日,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全面地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提出了以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批判了成为当时党内主要危险的关门主义,同时也指出了在新的革命时期预防右倾机会主义复活的必要性。</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瓦窑堡革命旧址现存20余了孔砖砌窑洞,包括瓦窑会议旧址、中央军委旧址、中国抗日红军大学校址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刘少奇旧居等。瓦窑堡会议会址是一排面向东南的砖窑洞,共有五孔,左起第一孔是工作人员住室,第二孔是毛泽东在会议期间的住室,第三孔是瓦窑堡会议的会议室,第四、第五孔也是会议室。除此之外,瓦窑堡革命旧址还有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中央军委驻地旧址等。从1935年12月到1936年7月,这里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所在地,抗日战争前夕,著名的瓦窑堡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h3> <h3>瓦窑堡会议是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既着重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也警戒全党汲取大革命中无产阶级放弃领导权而导致革命失败的教训,从而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h3><div> 通过两个小时的参观学习,让我们清楚地了解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爱国信念,爱国情怀和爱国智慧。我们可以想象,当年到达陕北的红军连脚跟还未站稳,日寇侵我中华,霸我山河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国难当头,何去何从?在毛泽东心目中,民族大义,那是无与伦比的信念啊!他绝不能容忍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绝不能容忍任何外国对中国主权的干涉和领土的挑衅!</div><div>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元素和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永远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在深化改革开放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div><div> 延安之行,使我们受到了一次最生动的党性教育。延安之行坚定了我的信仰。在那艰苦的年代,大家都怀着崇高的理想,奋斗目标,也正是这样,全国上下一条心一块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蒋家王朝。如今,国家发展了有钱了,一些人便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同时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和国家的利益,给国家的复兴带来风险。今天,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更要坚定信仰、坚定信念,坚持追求、坚持梦想,和全国人民一道,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2014.11.14</div> <h3>(图片说明)1936年2月17日,毛泽东签发东征宣言,东征红军进入临战状态。2月20日,正式下达渡河命令,命令各渡河突击队:“先头绝对隐蔽,乘夜偷渡。5月14日至15日,中共中央在延川县太相寺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由毛泽东作报告,对东征胜利的意义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打了胜仗,唤起了民众,筹备了财物,扩大了红军。5月21日,毛泽东、周恩来率领红军总部回到瓦窑堡,历时117天的渡河东征胜利结束。</h3><div>今天,我们回首红军东征的历史,重新审视中共领导的中国革命从危急走向坦途、从低潮走向高潮特别是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转折的历程时,红军东征除了上述的军事意义,还有更为深远的战略价值和历史意义。</div><div>红军东征,一开始行动就是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的名义出师的,1936年2月17日发表的《东征宣言》,4月5日发表的《为反对卖国贼蒋介石、阎锡山阻拦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抗日捣乱抗日后方宣言》和东征结束之际发表的《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无不是以抗日为旗帜和口号的。所以,东征不仅仅是一次重大的军事行动,而且也是积极抗日和谋求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宣示,是中共以抗日求发展政治战略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在山西播下了抗日的火种,极大地改善了陕甘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的战略态势,推动了山西和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也为来年八路军再度出师山西,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div> <h3>长征的精神是永垂不朽的,她的不朽更深刻表现在此后的延安精神上,表现在那种艰苦奋斗、同舟共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尽管这种精神起初只表现为一小部分精英们的品质,正是这些品质所展示的楷模表率作用,成就了共和国的辉煌之路,成就了今天的国泰民安。重走长征路,更大意义上说,不是单纯的怀旧、旅游,更不是恋荣和希望这种历史悲壮的重演。而是要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为人类崇高理想的坚定信仰不懈努力奋斗上开创新局面,迈向新未来,复兴中国梦。</h3> <h3>感受红色之旅</h3><h3>(第三站)神奇袁家沟&nbsp; 探寻千古词</h3><div>神奇袁家沟</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这里只是陕北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山村,普通得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的位置。然而就是这个537人的小山村,却成了闻名全国的“传奇”村。因为这里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是伟人毛泽东向全国发出著名的《东征宣言》之地;是陕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是养育出共和国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7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的红色旅游胜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题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在陕北高原、黄河西岸的群山之间,有这么一个小村庄,她很小但是很有名;它很贫困但是人才辈出;她很偏僻但却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是发表《东征宣言》之地, 她是千古名篇《沁园春·雪》的诞生之地;她被人们称之为传奇村、神奇村、省委书记村。她就是位于榆林市清涧县高杰村镇的袁家沟村。怀着对她的好奇、向往、仰慕,今天我们与亲家四人一同领略这个神奇而又宁静的山村,畅游这红色之旅,终于来到这里“神奇”一回,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11月14日中午十二点,我们在子长县城一小镇上匆匆吃完羊肉泡,与店老板简单咨询去“神奇村”如何走最佳线路之后,驱车一路向东直奔向往已久的革命之地神奇的袁家沟村,去实地探寻那首磅礴恢宏、气吞山河,旷古未有的千古诗篇</div><div>~~~&lt;沁园春.雪&gt;的来龙去脉。大约下午二时许到达目的地。值得一提的是,为我们担任讲解的是袁家沟村第13任村支书,今年73岁的白炳池老人。</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白书记为人谦和,热情好客,别看他年逾古稀,对当年袁家沟村的革命史不但记忆犹新而且了如指掌。为了使我们更加体会到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老人家专门换上一套崭新的红军制服,戴好八角帽,扎紧皮腰带,满怀深情地讲述起当年那段难以忘怀的革命史诗。近两个小时的解说那真叫扣人心弦,荡人心腑。老人吐字清晰,尾尾而谈,虽说地方口音较重,可是听起来依然层次分明,饱含深情。从袁家沟村的历史变迁到袁家沟村的神奇经历;从袁家沟村第一个党支部建立到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输送大批革命干部;从红军进驻袁家沟村到毛主席挥毫泼墨,运筹帷幄,</div><div>挥师东征的雄才大略,豪情壮志。袁书记以一个普通共产党人的朴素语言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向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袁家沟村那段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div> <h3>(图片说明)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村是一个只有150多户人家的小山村,然而这里却因为出了4位省委书记而远近闻名。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原江西省委书记白栋材、原陕西省委书记白治民和现任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都是这个村子出去的人。到了今天,陕北老一辈的白氏人由于年龄原因相继退出了政治舞台,其中几位业已谢世。而年轻一代的白氏人正逐步走上省部级领导岗位。</h3> <h3>《沁园春·雪》这首词,是毛泽东于1936年2月所作,“沁园春”为词牌名,“雪”为词名。当时,毛泽东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抗日前线,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h3><div>在中华文化中,诗与书早已融为一体。但是,一个杰出的诗人,同时又是别具一格的大书法家者,凤毛麟角。唯独毛泽东能够将二者兼于一身,使毛泽东诗词与毛泽东书法珠联璧合,堪称双绝。这不仅为许多人所仰慕,所倾倒,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来学习、临摹。于是乎,不但毛泽东诗词为人耳熟能详,还成为众多书法家创作的载体。</div><div>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div><div>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另作:原驱)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另作:银装)素裹,分外妖娆。<br></div><div>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r></div> <h3>(图片说明)伟大领袖毛主席一生住过很多地方,在1949年以前,他因为学习、革命、战争的缘故换过很多居住地,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十分简陋的,物质条件也十分差。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先后住了13个地方。初到延安时,他曾住过城里二道街的四合院、李家窑(凤凰山)、吴家院。1938年11月20日搬到杨家岭,1940年又从杨家岭搬到枣园,到1942年间,他先后因施工及安全考虑来回在杨家岭和枣园之间搬了几次。但住得最长时间的是四个地方:凤凰山、杨家岭、枣园、杨家沟、及王家坪等等。</h3> <h3>1936年2月5日,当时毛主席和彭德怀率领红军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村,准备渡河东征,开赴河北抗日前线,恰在2月6日这天晚上,天空飘起鹅毛大雪,第二天清早,毛主席带领七、八个随从,冒着零下20几度的严寒到距离袁家沟十里远的黄河岸边勘查地形,在回来的路上走到海拔近千米的高家洼塬,看到被积雪覆盖的黄土高原山峦起伏、银装素裹、重重叠叠、纵横交错,一下子激发了毛主席的诗兴与激情。他的诗兴与当时国内时局发展相容,便初步酿成了&lt;沁园春.雪&gt;的雏形,正月十五元宵之夜(1936年2月7日),毛主席挥笔写下了气势磅礴、豪情万丈的《沁园春·雪》。</h3><div>东渡黄河临走前,正值陕北的隆冬时节,毛主席衣着还很单薄也很破旧,白书记的母亲白玉桂听说后连夜缝制了一件衬衣送给主席。毛主席高兴地说:"你的手艺真好,不愧是个好媳妇"。说着掏出四块红军票让她拿着。白玉桂再三不收,主席笑着说:"你给我做衣服,我很高兴,说明咱们是一家人,四块红军票是衣服钱,咱们红军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你要保存好,在咱们苏区能用得上"。从此,白玉桂把这四块红军票当作传家宝一直保存至今。尽管当时生活极其困难也没舍得花。讲到此,白书记眼含泪花,无比激动。象白大妈这种以此表达老区人民对领袖的爱戴情怀还有许多。在袁家沟的16天里,毛主席就住在白治民家的五孔窑院的中窑里。这五孔窑洞作为毛泽东旧居,于1978年12月毛泽东诞辰85周年时正式开放,,陈列品有用具、地图、货币和照片等。令人欣慰的是:我们来参观的头一天,一尊由袁家沟人出资5万元,江苏南京蜡像厂精心完成的毛主席挥毫&lt;沁园春.雪&gt;的坐像才刚刚请回到当时毛主席所住窑洞的土炕上。这才使我们有幸亲眼目睹&lt;沁园春.雪&gt;的诞生场景。</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凭心而论,凡慕名而来参观袁家沟村革命旧址的游客,大多数人应该和我一样,除了一观山村的神奇外,主要目的还是想探寻一下毛主席的千古诗篇&lt;沁园春.雪&gt;的来龙去脉。尽管白书记已详实地给予解说,但我们还是想亲临毛主席当年赋词的灵感地具体地感受一番。那就赶紧上路,到十多公里外的黄河岸边的高崖上感悟当年伟人挥诗赋词指点江山的情景吧。</div> <h3>(图片说明)1996年红军东征60周年时,老区人民在石楼县建起了气势宏伟的“红军东征纪念馆”。展厅面积630平方米,正中悬挂着江泽民题写的“红军东征纪念馆”七个大字。展厅共分“英明决策”、“转战山西”、“点燃锋火”、“回师西渡”四个单元。走廊和休息室陈列着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华清、张震、杨尚昆、耿飚、杨成武、宋任穷、薄一波等30余人的题词。展览馆后,踏上100个石阶,到达碑院。正中汉白玉碑身高19.36米,象征着1936年红军东征壮举。碑面是江泽民题写的“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纪念碑”金箔大字。背面镌刻着介绍东征历史过程的碑文。 </h3> <h5>(图片说明)面对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心潮起伏,热血沸腾。 曾记得,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受侵略遭凌辱的历史,;曾记得,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的峥嵘岁月,;曾记得,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天。我们深深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深深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啊,国旗,您是祖国的象征,人民的骄傲!您是用烈士的鲜血染成! 啊,国旗,您是革命的旗帜、胜利的旗帜、人民的旗帜! 啊,国旗,为了人民共和国灿烂的明天,为了维护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我们要将你永远擎起、高高飘扬!</h5> <h3>站在近千米的高塬之巅,举目远眺,巍峨的吕梁山脉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山川壮美,形势险要。可以想象当年银装素裹下的群山不正象奔驰的蜡象、飞舞的银蛇?俯瞰那奔腾不息的滔滔黄河,波涛汹涌、浩浩荡荡,势如破竹、一泻千里。同样想象得出千里冰封下的大河在转瞬之间冰冻凝结,失去了波翻浪涌的奔腾气势。然而,此时此刻的想象纯粹是一种异想,要不是伟人的千古绝唱岂非我等所能想象得出来?!这样的画面毫无疑问也是不可能在现实中出现的,但却被伟人“望”见了,望得真真切切,望得生灵活现,望得壮美无比!</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站在当年毛主席所站的地方,再次拜读镌刻在"望河亭"青石板上这首&lt;沁园春.雪&gt;,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首词一直是我的最爱,每次读来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又看到了那个指点江山的伟人形象,不由地沉醉于那种豪放的风格、磅礴的气势、深远的意境、广阔的胸怀。</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想二十年前在北京主编走向新世纪丛书的那段岁月,我除了精心编书外,最大的爱好就是收藏书籍和书法作品,尤其是对毛体书法最爱,对书法&lt;沁园春.雪&gt;作品更是情有独钟,无论是行草还是狂草。这些年里,大凡有关&lt;沁园春.雪&gt;的朗诵、字帖、歌剧、戏剧等作品我都非常喜爱,可谓肃然起敬、五体投地。为了时常欣赏吟颂,给精神世界常洗常新,在我的书房墙壁上一直悬挂着朋友赠送的行草&lt;沁园春.雪&gt;。去年,儿子大婚时,我专门到西安的书法市场上为儿子精心挑选了一件八尺横幅名家草书&lt;沁园春.雪&gt;,精心装裱成长3.1米,宽0.7米的大型镜框,恭恭敬敬地安装在儿子婚房客厅正中央。随时都能"望长城内外"、"看红装素裹"、"数风流人物"。</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令人欣慰的是与亲家结伴的这趟红色之旅,收获之大那是前所未有,如果能幸遇一场大雪之后再登高望远那会是一种多么温馨浪漫,恬然自足啊 !</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说起来这次愉快旅行又实在是荣幸之极。随着近年来红色旅游的大兴大起,晋陕两省都在倾力打造旅游硬件,积极改善旅游环境,特别是陕北的延安、榆林和山西的吕梁三市,依托境内红色景点稠密、旅游资源雄厚的优势,在加大投资力度,加固维修革命遗址,全力保护革命文物的同时,努力建设新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修建景区之间的道路交通,从而彻底改变了这千百年来交通闭塞,秦晋不相往来的困难局面。</div> 上图,从石楼县到临汾路过隰县时,在小西天附近的沁园春广场留影。2014.11.15<div>下图,夫人与亲家母在清涧县袁家沟村合影。2014.11.14</div> <h3>尤其是今年10月1日,跨越山西石楼县与陕西清涧县的石清黄河大桥的正式通车,为两省三市的红色旅游创造了机遇,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是为一幸;所到的几处红色景点景区全部实行免费参观免费停车。是为二幸;景区与景区之间,景区与县城之间、乡镇之间全部都是油路连接,并竖立醒目的景点标志和行车指南,让游人一目了然、一清二楚。是为三幸;景区景点周边县镇食宿方便,价廉物美,当地的群众及工作人员个个满腔热忱、古道热肠,老区人民的热情好客使游人们犹如亲朋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是为四幸。</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虽然已是傍晚时分,但这多娇的江山,晋陕的风光我们似乎还没看够,余尤未尽。多想再望一望当年那奔驰的蜡象,飞舞的银蛇;多想再听一听那冰封的大河,顿失的滔声;多想再看一看那红装素裹、妖娆的群山;多想亲眼目睹当年渡河东征痛击日寇的风流人物!</div><div>2014.11.15</div><div>附:</div><div>沁园春·雪(1936年2月7日)</div><div>毛泽东</div><div>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div><div>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div><div>大河上下,顿失滔滔。</div><div>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div><div>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div><div>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div><div>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div><div>唐宗宋祖,稍逊风骚;</div><div>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div><div>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iv><div><br></div> <h3>(图片说明)红军东征纪念馆,位于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城东郊的岔沟村,依山而建,周围苍松翠柏,景色怡人。建筑面积1.1万平米,主体建筑占地1100平方米,分展厅与纪念碑两部分,整体建筑气势恢弘,造型优美。纪念馆内存有大量详实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资料,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丰富,是红色旅游的重要之地。</h3> <h3>清涧县高杰村镇的高家坬村山高坡陡,风景也颇为独特。滚滚黄河从村脚奔腾而过,与山西石楼县隔河相望。当年毛主席曾在这里的塬上登高远眺,望着茫茫雪景写下了大气磅礴的《沁园春·雪》。高家坬村因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已被列为清涧县打造旅游文化建设重点项目之一。下塬行500米向左转,会进入高家坬民俗文化村,在这里能感受充满农村气息的陕北窑洞,地道的陕北民歌,还能品尝陕北特色的农家美味、红枣酒,欣赏画家佳作,品味独特的黄土风情。</h3> <h3>这是我们参观前一天袁家沟村人刚从南京迎回来的毛主席挥洒&lt;&lt;沁园春.雪&gt;&gt;的坐像。</h3><h3>2014.11.14</h3> <h3>上图,这是袁家沟村第13任村支书,今年73岁的白炳池老人为我们认真讲述袁家村神奇的故事。</h3> <h3>感受红色之旅</h3><h3>(第四站)感慨黄河奇弯&nbsp;&nbsp; </h3><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千百年来,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它象征着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伟大而且崇高;我向着黄河唱着我们的赞歌!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大海,金淘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万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渤海之边。</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啊,黄河!你用甘甜的乳汁把中华儿女养育,你用金色的绸带装扮着美丽的国土;你是我们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你用铁一样的身躯保卫着中华民族的壮丽河山。多少年来,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陷入危险之中的时候,是你浊流宛转,奔腾不息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从不退缩,勇敢向前;你是中华民族的护盾;你是战胜贼寇的长矛;你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你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自豪!</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我爱你,黄河!你的身躯里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你的身躯上闪耀着黄色的光芒;你的脉搏如此强壮,震撼着华夏儿女的心房;你的浩瀚与日月同辉,在我心中激荡!</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题记</div><div>&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div> <h3>11月15日一大早,按照原定计划准备到距离石楼县城6公里外的东郊岔沟村去参观2009年荣膺“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中宣部公布)和2011年,荣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称号”(国家旅游局公布)的石楼县红军东征纪念馆。向当地居民询问行车路线时,被热情好客的餐馆老板告知,纪念馆正在扩建整修,对外停止开放,等到年底整修一新时欢迎你们再次光临。无奈之下我们一行四人只好在石楼县政府傍边的永和豆浆快餐店匆匆用完早餐后,向西出县城到23公里外的黄河岸边一睹"天下黄河第一弯"的壮美奇观和母亲般的迷人风彩。</h3><div> 因为昨天傍晚刚从这条路上走过,所以行驶起来轻车熟路。但车出省道进入景区的县乡公路后,车速始终不敢超过20迈。景区道路虽然属油路平整新修,但坡陡弯急,一会儿走在弯道深深的沟底,一会儿爬行在坡道弯弯的山梁,上坡时车声轰隆,下坡时刹车尖叫。犹如FI赛道的景区公路考验着每一位游客的心里素质和驾驶员的操控枝巧。这段惊险刺激的景区公路真可谓山路十八弯,弯弯好景观。不到10公里的山路足足跑了一个钟头,上午10时顺利到达"黄河奇弯"景区停车场。</div> <h3>走出停车场,眼前的黄河奇观立刻映入眼睑,不由得让我们这个年龄加起来超过210岁的四位半百组合团队差点尖叫起来。沿着刚刚竣工的观景台阶下到最佳观看点,已经有七、八个游客正在景区摄影师付的镜头里摆着各种POSE,随着一声声"喀嚓、喀嚓"的响声,大家眉开眼笑、心满意足地纷纷掏票。他们离去后,我们一行四人也分别在这里留下了"到此一游"的珍贵身影。照完相后,我们得知这位姓郑的摄影师付是石楼县"天下第一弯"第一发现人石楼县教育局郑化民先生的三弟而倍感亲切。有幸在"黄河奇弯"与发现这一奇观的奇人郑先生的胞弟奇遇不能不说是此次神奇旅行的又一个新奇。在得知来自"黄河第一坝"到过"黄河第一瀑"的一川一行又专门来看"天下黄河第一弯"后,小郑师付也重新抖起了精神,向我们详尽地介绍了这个美丽奇景的精彩传奇:</h3><div> "黄河奇弯”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最佳观景点就是咱们脚下的这个地方,这里也叫马家畔。黄河在晋陕谷段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清石(陕西省清涧县----山西省石楼县)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徒然向东,转了一道极为奇特的大圆弯。从高处俯视,该弯西窄东宽、尾部圆满,宛如葫芦状,两面基本对称。入弯处至出弯处水流总距离为8公里。弯内陆地以入弯与出弯处最窄,仅为700米,最宽处为1700米,最高处与水面垂直距离为196米。被称为'万里黄河上最美丽的弯' "。</div><div> </div> <h3>"这一景观蕴含了太多的美学元素。曲与直、高与低、陡与缓、满与缺、宽与窄、天与地、山与水、土与石、黄与绿、雄与秀、朴与奇、历史与现实、人文与自然达到了高度和谐,在九百九十九道弯的万里黄河上独一无二。中国地矿院专家认为该弯十分值得研究,更有相当的开发利用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则认为它基本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风光遗产的条件"。</h3><div>我终于是亲眼看到了这处绝对奇异的自然风光。而现在我就站在它的身边,真正身临其境,从高处俯瞰这个大自然的杰作,我所感受的却绝不仅仅是神奇,而是震撼!对,就是震撼而不是其它。而且除了那个像母亲乳房的巨大山包以及围绕着她的黄河水,更令人瞠目结舌的还有弯外壁立千仞的黄河石岸。那石岸说鬼斧神工绝对不过,说傲立苍穹一点也不假。站在高处凝视那收入眼帘的万千气象,看雾气茫茫、寥廓异常,听万籁俱静、微风习习……,我突然理怨起自己的疏忽大意,我还不得不说说我的极度兴奋和极其遗憾。因为我们没携带专业相机,无法拍到整个河湾及其周围更清晰的壮丽景色,因为手机拍照的局限,我没能把它的全景摄入画面;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走到山脚下近距离拍摄“奇弯”周围气势磅礴的伟岸风光……。所以,我想有机会我还会再去用心领略“黄河奇弯”及其莽莽苍苍的周围景色,而观此景应该与季节无关可以随时前往。</div><div> </div> <h3>据悉,黄河在晋陕谷段,总体流向为由北向南,自清石黄河大桥以南6公里处,徒然向东,转了一道极为奇特的大圆弯。站在马家畔观看,远窄近宽、远低近高,水流酷似360°的圆圈。山体极像一个悠然自得的大乳房,形似馒头山的山顶上正好有一小山包酷似乳头。八、九月间,山上枣林密布(据说整个山包枣林总面积六千亩,在陕北属最大枣园,尽管陕北枣树漫山遍野),黄绿相间,极其雅美,清秀婉约。整个河弯从进湾到出湾从空中俯瞰其形状又如一个大大的子宫。由于身临其境加之郑师付的介绍委曲详尽、语焉既详,我们除了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外,深深地领悟到这里就是真正意义上伟大慈祥的黄河母亲和黄河是母亲河的真正含义。顺着郑师付手指方向我欣喜地看到: 那圆圆而有丰满的大山包小山头不就是母亲的乳房乳头吗?那形似英文草写的"V"型黄河不正是母亲的子宫吗?那即清即黄又似白的河流不正是哺育亿万华夏儿女的乳汁吗?!</h3><div> 此时此刻,我的眼睛十分明亮,我的心情格外激荡,我的想象愈加丰富,我的依恋急涌心头,我的思母情怀则更加强烈。这片半沉睡的土地,曾有过有巢氏“构木为巢”这一改变人类生存方式的划时代变革;曾有过商周方国军队的战马嘶鸣,刀光剑影;曾有过王公贵族的觥筹交错,鼎食钟鸣;更有过红军东征的英雄壮举,光辉历史。两岸高山,傲然挺拔。</div> <h3>上图,在“黄河第一弯”景区,我被在此专门为游客拍照的小郑师付一番诙谐幽默的简短讲解所吸引。下图,黄河第一弯全景图。</h3> <h3>第一弯雄伟壮观而又清秀婉约,在万里黄河上独一无二,确实是一处极致美景。也只有在天下第一湾,才能真正地体会到母亲河的宽广胸怀!</h3><div> 两个多小时的尽情欣赏,我们仍旧意犹未尽,久久不愿离去。与小郑师付并肩拾阶而上在景区返回途中,我也骄傲自豪地自报家门:我们来自黄河第一坝的三门峡时,小郑也表现出对我们的极其羡慕和赞赏,但他从未到过三门峡而让我们带回他对三门峡父老乡亲的问候和祝福,希望更多的崤函儿女来到母亲弯分享伟大母爱的幸福时刻。接着,他又不无自豪,如数家珍地继续讲述他的家乡黄河上下数十公里内的壮观美景:</div><div>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 在石楼、延川境内形成的五道大弯被统称为河曲, 其科学名字为蛇曲。蛇曲是被河流冲刷形成的像蛇一样蜿蜒的地质地貌。黄河蛇曲是如今中国干流河道蛇曲规模最大、最好、最密集的蛇曲群,是罕见的景观。它由北而南地延伸,依次是: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 、乾坤湾、清水湾。其中,乾坤湾奇特的景观,留下了一个古老的神话。相传远古时,太昊伏羲氏在这里“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div><div> </div> <h3>听完他精彩的讲述,我又有了新的感悟:黄河的的确确是一位任劳任怨的慈母,她有着九转的博大胸怀,永不停息千百年来教我们唱那奉献的歌谣。历史因沧桑而变,但那奉献的心依旧炽热。是那种无私给了我善良的心,夹岸而过,将生命的歌传向黄土高坡,日日夜夜输送甘露,无论烈阳相伴,明月相依,她的血脉总在大山中涌动,平原之上隽永,渗入干裂的大地,让干枯在一片绿色中死亡,缔造出最美的生灵。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为我们都是黄河岸边的骄子而更加自豪。我想,作为一名华夏子孙,特别是家居母亲河流域的黄河儿女,无论你处在源头还是中游下游,黄河上的三大奇观(黄河第一坝~~~三门峡,黄河第一瀑~~~壶口瀑布,黄河第一湾~~~石楼黄河奇弯)都应该有所了解有所羡慕有所敬仰继而有所光顾。特别是"黄河奇弯"这个具有黄河母亲真正含义的温馨温暖之弯大家一定要亲临其境,投进在她的怀抱,真真切切、实实在在感受一番黄河母亲的博大精深、无私奉献、无尽情怀和伟大慈爱!2014.11.15</h3> <h3>感受红色之旅</h3><h3>(第五站)瞻仰彭真故里 </h3><div> 彭真同志(1902/1997)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共第二代领导核心中八位元老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共和国的法制建设,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顽强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div><div> ---题记</div><div> 11月29日上午,欣赏完“天下黄河第一弯”已是中午12点30分,要不是急着赶往下一个景点参观,兴许黄河母亲还会挽留我们吃完午饭再走呢。</div><div>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div><div> 既是儿女们再怎么依恋母亲,孝敬母亲,不也还得干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日子。只是牢记常回家看看这个亲情规则,那么你的事业,你的前途,你的生活,你的幸福才能一帆风顺,悠闲自得,泰然自若。好吧,明年或着某个空闲时节,叫上子孙们再来“黄河奇弯”看望您---母亲,黄河,以敬恭桑梓,赤子之心抚慰黄河母亲久经世故、饱经沧桑的悲歌康慨和旷世情怀!</div><div> </div> <h3>在返回石楼县城的路上,亲家老秦非常满意我坚持观看黄河第一弯的决定,大家相互谈论着品味着刚才的激动与喜悦,大有即来之想安之的旅游欲望,真想在这里再转上几天,把吕梁地区的红色景点,山山水水游个彻彻底底,让自已的爱国情怀在这里落地生根,使自己的红色恋情在这里开花结果。但是,祖国之大,山川之美,吕梁虽好,更有风光。山外青山楼外楼,想赏美景继续走。</h3><div> 到哪里再饱眼福,再续激情呢?</div><div> 行走在s321省道上,边走边思,我一下想起了今年8月中旬在网上看到与石楼相邻的隰县小西天莲花广场举办的泼水狂欢节热闹非凡的场面,对小西天一见钟情并暗恋已久,正好又处在我们返回家乡的国道209线上。当即确定顺道游一回小西天风景区,换一种口味,取点真经,体会一下“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更多更切身的感受。</div><div> 方向定好,目标明确,冬日暖阳,心情舒畅。</div><div> 真是天随人愿,人受天恩,一曲陕北早期民歌“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民主政府爱人民呀, 共产党的恩情说不完。呀呼嗨嗨, 一个呀嗨, ……”随在耳边响起。不管是当年的延安老区还是如今的石楼地盘;</div> <h3>不论是当年老区的政治氛围,还是如今石楼的自然环境,森罗万象,气象万千,一切如故。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祥和的石楼人们安居乐业。一句话,整个石楼天空蓝蓝,空气清新。走进隰县县城,花坛旁是平坦的水泥道,透过前方苍翠的树叶,挺拔的枝干,看到了一幢幢现代化的楼房有规则地分布在四周。这里还有碧绿的草地,微波荡漾的湖水,形态各异的假山石,古色古香的亭子。小西天景区就在隰县城西的凤凰山脚下,大家不约而同地要求在此歇歇脚、松松气,放放风、散散心再上路。</h3><div> 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由明代东明禅师创建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初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像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人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在景区的莲花广场逗留约半小时后,我们便驾车离去,没有进山是因为时间原因,加之秋色已去只好来年再定吧。</div><div> 然而,就在隰县通往大宁县的国道上,让我们一路明朗清爽的欢心陡然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宽阔平整的国道一级公路,开始出现了极不和谐的路障---减速带,限速50公里。这还不算,每30公里一清算(叫什么区间测速),你如果走30公里,时间少于30分钟,监控拍下你的车牌号后照罚不误。</div> <h3>2010年5月,一尊5米高的彭真铜像在侯马市廉政文化公园落成。铜像面前的广场四周,几块镌刻有彭真题词的石头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景观。其中一则“团结奋斗,把侯马建设得更好”的内容,尤为当地群众耳熟能详。但仅有为数不多的人知道或留意过,其中“好”字左边的“女”字,明显缺少一横。当他把这12个大字写成后,现场当即有人轻声提醒:“好”字似少写一横。老人应声作答:“等你们把侯马建设好了,侯马面貌变化了,我再给你们把这一横补上!”一代伟人的智慧和对家乡发展的期望表露无遗。</h3><h3>彭真铜像主体高度为5米,基座高度为2.5米,总高度为7.5米。其寓意为彭真献身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75年光辉历程。基座的台基长度为9.5米,台座高度为1.9米,分别代表彭真95年的人生历程和19年的故乡成长阶段。</h3> <h3>难怪当地司机我行我素,只要是在区间终点段前,八、九十迈任你风驰,只是在小终点监控站前稍停几刻而已。限速成了虚设,但却苦了我等外地司机,你得小心驾驶,免得急速之客靠近撞飞。由次,我回想起前些年山西交警上路执法的霸道和诡异,“违章守法全惩罚,超载核载都罚钱”的恶劣丑形。虽经央视暴光但收效甚微,本想来到山西亲身体验一回交警执法风采,无奈一路上竟未碰到甚至没有看到有一名交警上路。兴许是这些监控器夺了他们的饭碗吧。纵观今年以来山西官场腐败官员塌方式的落马,想必路霸们早已闻风而逃,这才使我们这些路客们一路畅通无需防备。刚有欣慰,又添烦恼。就在隰县与大宁县的道路区间,天空愈来愈灰暗,空气也越来越呛鼻。仔细品味,原来是煤炭炼焦企业产生的气味,开窗张望,公路两傍并未发现有浓烟飘散,但一路上却焦味弥漫让人不敢大口喘气,只好关紧车窗,狼狈而窜。</h3><div>记得前几年,我曾两次路过临汾地区的几个县城,公路两傍炼焦的烟囱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漫天烟雾刺鼻呛喉,多年以来我都心有余悸犹如惊弓之鸟,死活不愿明知故犯,重蹈覆辙,宁愿绕道也不走这折寿的捷径。如今,公路两傍倒是清净,但空气质量涛声依旧,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味道。</div> <h3>难道是廉政风暴下的官场官员们都在反醒自己的得失而无暇顾及这些不痛不痒的小事?抑或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盲动不得?但愿有关方面在大力清理整顿官场歪风的同时也能清理整顿一下煤场焦场的秩序,在还老百姓清官好官的同时再还一个青天清空,即让干群感到国泰民安,政通人和也让老百姓重温安居乐业,健康无忧。</h3><div> 走近晋南古城重镇临汾,我们决定到襄汾县城南3公里外的丁村去参观那里的民居古风,领略一下晋南明清时期的风土人情,比较一下丁村民居与晋中大院的区别与不同。15日当天晚上便早早驻进襄汾宾馆,16日清早吃过早点即匆匆赶往丁村。谁知初冬晋南盆地的早晨原本就雾大露浓,一进入丁村景区门楼,犹如坠入万丈深渊,大雾就象一口奇天大锅扣在头上,车头前能见度不足三米,走也不是,停又胆怯。怕是老天爷在提醒我们,好好的红色旅行计划谁叫你们胡乱更改?这丁村民居有啥好看?昨天一路欢喜一路忧的经历,怎么隔一夜就忘了?还是想一想到你们应该去的地方去吧,免得再遇麻烦。</div><div> 本来好好的心情,让这乌烟瘴气伤透了脑筋,难道就这样让这并非战争的硝烟打败我们不是远征的旅行吗?经过商量,我们不能就此罢休,掉转车头上大运高速向西南到百十公里的永济去参观普救寺及鹳雀楼吧。</div> <h3>14年前的 4月26日,一位从晋南浍河岸边走出的革命伟人,在他人生的第95个春秋与世长辞。当我们在建党九十周年之际,再次忆起这位老者时,仍然感动于他的生命曾经有过的激情燃烧,感动于他的博大胸怀和用一生追求真理的执著。了解越多,这种感受便越真切,越深刻。“彭”者,大也;“真”者,不妄、不邪。</h3><h3>因为对新中国立法做出的重大贡献,彭真被评价为“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鲜为人知的是,他的法学功底和同时代人少有比肩的民主法制思想,竟与两次备受摧残的牢狱经历密不可分。</h3><h3><br></h3> <h3>一是我们两亲家正好成双成对参观西厢记发生地不也能浪漫温馨一回;二是登鹳雀楼还能登高望远。到那里正好夕阳西下,重温一下唐人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不是更有急需的现实意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吗!说走就走,走上“大运”高速公路。谁知刚上高速不久,又遇大雾难行,只好就近在侯马出口驶下高速。在等候雾散的间隙,打开侯马市地图,发现彭真故里就在城南不远的垤上村。正好,这里也是红色景区属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那就继续完成这趟真正意义上的红旅使命,以免天公再怨我们的三心二意。</h3><div> 嗨!还真甭说,当车轮一转动,满天云消雾散,一片光明,不一会儿便来到彭真故居。站在彭真故居门前广场,举目仰望,彭真故居四个遒劲有力金光闪闪的大字便映入眼帘,怀着对革命前辈的敬仰之情,我们第一件要做的就是每人依次以大门为背景首先照相留念。抑制一下激动的心情漫步而入纪念馆,认认真真地开始有生以来第一次对彭真同志生平事迹的参观缅怀。</div><div> </div> <h3>我们依次参观了彭真故居瞻仰厅、缅怀厅和激励厅。彭真故居运用文物、图片、艺术品、艺术场景等形式,将彭真自青少年时期接受革命启蒙教育开始,历经大革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和改革开放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平业绩立体鲜活地展示出来。整个过程中,我们认真观看,仔细了解,驻足凝望,细心询问。</h3><div> 彭真同志于1902年10月12日出生于山西省曲沃县侯马镇垤上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取名傅懋恭。参加革命后,他在地下斗争中使用过许多化名,1937年改名彭真。</div><div>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顽强奋斗,建树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div><div> 新中国成立后,彭真同志长期担任党和国家的领导职务。建国初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党组书记,后任中央政法小组组长。从1954年起,任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6年在党的八大和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在中央书记处协助邓小平同志负总责。</div> <h3>(图片说明)参观结束后,敬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真同志的深情油然而生,随及我与夫人在彭真故居纪念馆碑楼合影留念。</h3> <h3>建国后一直兼任中共北京市委书记,从1951年起兼任北京市市长,直至1966年5月。建国后十七年中,他作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成员,为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政法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工作、思想理论工作、科学教育文化工作、外事工作,为首都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h3><div> 通过近两个多小时的参观,彭真同志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光荣的一生给我以心灵的震撼,更加坚定了我跟随伟大党的忠诚意愿。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是值得我永远学习的光辉榜样。</div><div>走出彭真同志故居,我在为我能适时前来参观瞻仰彭真同志纪念馆而深感欣慰。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法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了许多新思想,采取了许多新举措,取得了法治建设新成效。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反映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符合我国法治建设的趋势,必将为我国法治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也必将使社会主义中国行稳致远、走向繁荣昌盛,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div><div> </div> <h3>在当前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从全面深化改革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当代中国奋发向前的决心坚定不移,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方略愈加清晰。全面深化改革是必须打好的攻坚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必须解决的大课题,它们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长远发展,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广大人民幸福安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什么?就意味着法治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彰显,法治必须且必行。彭真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主要奠基人,他老人家对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十大贡献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一定影响、感导和陶染。我们今天专程来到侯马瞻仰缅怀彭真同志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显而易见。</h3><div> 至此,本次红色旅行就全部愉快地结束了,我们相约明年春暖花开之时,准备一次更具意义的万里红色之旅------"重走长征万里路,发扬红军精气神"。即:从福建的古田开始,沿着红军长征线路重温长征故事,传承和弘扬红军的革命精神,争取在一个月内从福建----江西----湖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延安----山西----河北西柏坡----北京,实现夙愿完成心愿。朋友们,明年长征路上再会!2014.11.16</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