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芦糊萝爪

未见面就说再见

<h3>老家在歙县南乡三阳英川。年虽古稀,却时常记起儿时老家‘美食’的味道。记忆中小学阶段总是处在饥饿中,始终没有饱腹的日子,因此对儿时的‘美食’难以忘怀。</h3><div> </div> <h3>炒北瓜汉粿瘪<br></h3><div>南乡人叫南瓜为北瓜,‘汉’在这里是南乡方言,意思是炒南瓜时,在上面或锅边上放、贴用苞芦粉或麦皮粉做成圆粑粑,麦皮粉即小麦直接在手推磨上磨下的粉,连麦麸一起吃,经济实惠。‘汉’在北瓜上的软些,老年人喜欢,贴在锅边的半硬半软,小孩喜欢,用碗舀些北瓜,右手拿筷,左手拿碗的同时夹一个粿瘪,夹一口南瓜后右手取过粿瘪咬一口又放回左手,边吃边说话,右手的筷子指指点点,有北瓜的香甜味又有粿瘪的清香味,越嚼越有味。有时拿个粿瘪,上面搞些奶奶做的腐乳,边走边用右手掰块粿瘪沾点腐乳,往嘴里一送,味道不可言喻……在‘瓜菜代’年代,实属美味。现在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北瓜汉粿瘪’的味儿了。</div> <h3>乡人土话叫法,实际指苞芦糊萝爪,苞芦糊做法简单快捷,柴火灶最妙,稀稠在于粉放得多少,‘下’即把什么当菜就饭。苞芦糊是我们这代南乡人主食,可以说我们是吃苞芦长大的。现代人可能不知苞芦糊为何物,更不要说吃了。小时候吃苞芦糊有‘高手’,他们吃法是从碗边或中间开始吃,从边上开始吃的吃完了只是边上有一点苞芦糊沾在碗边上,从中间开始吃的整碗吃完了,看不见一点儿苞芦糊的痕迹,干干净净。而我们不会吃的,吃得满碗里外都沾满苞芦糊,大人笑骂是‘猪食槽’。现在还记得吃苞芦糊就萝卜爪腌菜的味道,大人说吃苞芦糊耐饥,灌肠,长膘,养猪的离宰杀前一个多月要‘下食’,主要是饲料中加苞芦粉,催膘长油,可见苞芦粉的功效。可我们那时小,体会不出怎么耐饥,只有肚子总是饥饿的感觉,吃苞芦糊下萝卜爪腌菜味道好极了!现在养生专家说玉米抗癌,通肠,是杂粮中首选食物,我深信之,因为我老家有几位老人喜食苞芦糊,都活九十多岁,有的九十五六岁还健在。我现在也喜食苞芦糊,却是超市买的苞芦粉,始终吃不出小时候吃的苞芦糊的味道。究其原因一说那时玉米120天成熟,现在的是速成的,短至60天,二说那时苞芦粉加工是‘磙子牛拉磨’或手推石磨上加工而成的。而我认为其实是现在丰衣足食了,没有小时候饥饿感,因此,吃什么都觉得不味道,唉,时位移人也。但小时候那苞芦务下老卜给腌莱的滋味挥之不去,究竟它伴随了我的童年到少年的成长。 <br></h3><div></div><div> </div> <h3>辣椒煎菜<br></h3><div>小时候总盼望‘下油锅’,下油锅其实是用食用油炸食品,大人们嘴上却不大讲下油锅,多数都说成是‘煎煎菜’,可能是为讨一句好彩头,因为煎煎菜谐音‘捡捡财’,盼望捡到财。逢年过节要煎菜,老家除了端午中秋年节,还有农历六月六,有的村是六月十八,有的村是六月十九,七月半,十月半等约定俗成的节,六月份的节是要接客人来的,人来的越多越有面子。而我们小孩不管这些,只盼煎煎菜过嘴瘾,最盼的是吃辣椒煎菜。辣椒煎菜做法比什么山芋煎菜芋头煎菜麻烦一些,取适合的辣椒,冲子挖空(指把辣椒里的子除去),填上馅,馅是按自己喜好加工的,首选是韮菜白豆腐馅,然后用面粉糊裹满辣椒,放入油锅内炸,待熟了就可大饱口腹,那味道不可言喻,又香又有点辣,又脆又有些软,只吃得满嘴流油,辣得丝丝抽气,却是‘打三巴掌也不丢’的,一般吃五六七八十来个,才有些过瘾。那时只要母亲和奶奶答应过节煎煎菜,心里就盼节日快来到,不时问奶奶还有几天煎煎菜,惹得奶奶笑骂‘好吃鬼’。现在妻了也做煎菜,但再也没有奶奶妈妈的煎菜的味道了。究其原因,不过是现在从无饥饿感,现在吃的食品太丰富了吧!呵,小时候的煎菜,想起来都流口水……</div><div><br></div><div></div><div>海味</div><div>小时候老家人说人吃得津津有味就说你吃得‘海味’,说人某方一面快活也用海味这词,比方某人悠闲就说他嬉得海味,这里的海味大概从山珍海味引申而来的吧。我们小时候想吃海味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何况也不知海味具体是什么食物,但也不是说绝没吃过海味。那时海带咸带鱼还是有的。记忆中那时一个大队所在地公家开有个代销店,有时是有海带或咸带鱼卖的,数量不多,每户限购的。海带买来洗静挂在竿上晾干,然后收起来,平时是很少吃的,来客或过节用点猪肉烧海带,那是很客气的,吃起来那味道是不可言喻的。咸带鱼是不很多的,每家几斤,那东西打秤,因为咸盐多,所以不过十几条,烧带鱼那是很香的,记忆中都会贪婪地使劲闻,口水直流,大家说‘吃味不如闻味’,可我们小家伙馋虫出来了,只想吃,因为越闻越馋肚子越饿。夹两块咸带鱼,就一碗白米饭,那真是海味呀!记忆犹新记忆犹新啊!现在海带带鱼平常又平常,但始终吃不出儿时的记忆中的味道了。 </div><div></div><div>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