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雄尝新节

山人

<h3>普雄镇位于越西县东南部,普雄河中段,距县城35公里,东面与德吉乡、依洛乡接壤,南面与乐青地乡相连,西面与拉白乡交界,全镇幅员面积45.46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350米;年平均气温12°C,无霜期225天,年降雨量1246毫米,日照时1600小时,气候干湿分明,冬暖夏凉,宜于多种农作物生长。</h3><div>中文名称</div><div><br></div> <h3> 尝新节 </h3><div> 尝新节,彝语为“车史则”,是彝族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年稻谷初黄的仲秋时节,彝族家“尝新节”便如约而至。穿戴一新的大妈大婶、姑娘媳妇身背竹编背篓,到稻田采选早熟、丰盈的稻穗,用刀剔下稻谷,经过炒制,在石臼去谷皮后变成米粒,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同时杀鸡宰鸭,举行家宴,初享用辛勤汗水换来的劳动果实。宴前,要祭祖先,再让家狗尝过新米后,再按辈分大小依次尝米,之后,家宴才正式开始。</div><div> 传说,古时洪水泛滥时,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而获救。由于狗在洪水泛滥之前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嘻戏打闹而狗尾巴绒毛上粘着几粒谷子。由于狗的功劳,世上五谷粮种没有因洪水淹天而绝种,人之生计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化身,救命伙伴。平日里悉心喂养、出门劳作牧耕形影相伴、而且忌食狗肉。每当、年节或重大喜庆节日,都要先喂饱狗,然后人才能用餐。</div> <h3>尝新节上“喂狗饭”   “尝新节”彝语为“察始这”,即吃新米的意思,是彝族的一个传统民俗节日。越西彝族尝新节源远流长,全县9个片区30多个乡镇都有过尝新节的习俗。  在越西,数普雄和顺河片区的尝新节最为隆重。2017年越西第二届“乡村旅游暨尝新节”,将于9月中旬在普雄镇举办。尝新节活动将舞台融入实景中,展现坡合拉达蔚为壮观的五彩梯田景观、生态农业、彝族文化及民风民俗。  彝族尝新节不仅仅是一个民间习俗,也是农耕文化的缩影,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尝新节期间活动内容丰富,有祭祖、采新谷、相亲、荡秋千、对山歌等,其中“喂狗饭”的仪式是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不仅是感谢狗看家护院的辛苦和忠心,也隐约透露出彝族人民对农耕文明和狩猎、游牧时代的遥远记忆。  关于尝新节,还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期,仓廪充实,人们却用大米粑粑堆田埂,糯米粑粑塞埂洞。此举触怒了天庭,于是命龙王惩罚下界,顿时大地洪水泛滥成灾,人间生灵涂炭,谷物绝种。  彝族始祖阿笃兄妹带着自家小狗和一只公鸡,在洪水淹天时躲到葫芦里漂流、历尽艰辛最后漂泊到波罗海边的柳树湾。到洪水退去,阿笃兄妹藏身的葫芦挂在了柳树上,当五更破晓时,从天边飞来了只神鹰,啄通葫芦,阿笃兄妹得以生还。  脱险后阿笃兄妹惊喜地发现,狗尾巴上竟粘着几粒谷子,在狗膀子下还夹着两粒扁豆,原来是洪水到来之前,狗曾经爬到五谷堆上嬉戏打闹粘上。由于狗的功劳,粮食种子保留了下来,人们的生活得以延续。从此彝族视狗为福禄化身,救命伙伴。为了感谢狗,彝族人每年在水稻即将成熟之前择日过“尝新节”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h3> <h3>普雄梯田文字来源:措扎慕</h3><h3>尝新节上“喂狗饭”文字来源:《四川日报》记者:何勤华</h3> <h3>图片拍摄:自由摄影者山人</h3><div>编辑制作:山人影像工作室</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