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念月”

小老鼠

<h3>  常言道,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光。老潍县过八月十五,当日,红日西沉,明月如霜,好风如水,秋虫唱夜,清景无限。年青的母亲,张罗着孩子念月的物事。先把枣月,置于柳编笸箩中。表面,罩了一个鲜嫩的蓖麻叶,燃香一路,隔叶插于枣上。尔后,上街门口,置凳与杌,并坐念月。“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则是对这诗意画面的写真。月亮升起来,儿歌念起来,童音高起来:</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br></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br></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念月了,念月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一斗麦子一个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念月饼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好年景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念拍古(窝窝头)糇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盖瓦屋楼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念煎饼了,</u></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u>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u></b></div> <h3> 这首《念月谣》,一共八句,分为四节。一二两句,“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是用夸张手法,极写枣月之大,一斗麦子(45斤为一斗)方蒸一个,能说不大么?三四两句,“念月饼了,好年景了”,说月饼是应节食物,用“念月饼了,好年景了”,表达儿童,对丰稔的美好祝愿。五六两句,“念拍古(窝窝头)糇了,盖瓦屋楼了”。潍县方言把窝窝头叫拍古,把拍古切成小方块烩了吃,叫烩拍古糇。从烩拍古糇,到盖瓦屋楼,表达的是小朋友对住房的希冀。七八两句,“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大天井了。”写出对发展再生产的美好心愿。潍县儿歌童谣,方言特点甚浓。通篇用“了”押韵,符合儿童口读习惯,且更明快直白。再是用方言名词连缀,体现地方特色,如“拍古(窝窝头)糇”“瓦屋楼”的运用,诸如此类。</h3> <h3><b><u>雪 月</u></b></h3><div> 农历一年十二个月,十二个月有十二个“十五的月亮”。潍县民间谚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什么意思呢?是说,如若头年八月十五过中秋,有云彩遮天,看不到皎洁的月亮,这意味着到次年的正月十五过元宵节,夜出看灯,准要踏雪(意即不见月亮)。这里说的好象是因果关系,头年中秋夜阴是因,次年元宵夜雪是果。此中有啥逻辑关系,说不明白。我小时,曾经在中秋之夜念月的时候“志验”,若此夜“云遮月”,到了第二年上元节,十之有十要“雪打灯”,俗谚不俗。其实,从头年八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十五,还有长达五个月的时间等待“验证”,难保百分之百地准确。并且,从逻辑学角度讲,找出科学的规律,靠简单枚举法是不成的,因为这仅仅是局部的经验,也就是巧合,不是必然。人大了以后,理性思考多了,孩子气的思想方法少了,因之,实证了“八月十五云遮月”与“正月十五雪打灯”,确无因果关系,那句民谚,是唯心的。</div> <h3><u><b>供 月</b></u></h3><div><b> </b> 老县向有中秋夜,家家供奉“月光菩萨”的风俗。潍县杨家埠出年画,过年出灶马,中秋出月光纸马。这是一种素画,非是彩画。用单线平涂刻板,画面当央,是一个大大月亮的轮廓。月中有广寒宫,有凌云桂,有嫦娥起舞,有蟾蜍玉兔。其大小有灶马的一半。中秋傍晚,家家将这月光纸马,挂在院中壁上,下设供桌,其馔丰满,有大枣月,精月饼,沙楞楞的西瓜,甘甜的雪梨,用玫瑰酱调拌的白莲藕,大泽山葡萄,烟台苹果。前置香炉香盘。小院深深,供月,巷陌长长,念月。念月实是唱月,是小朋友过中秋,最喜欢不过的赏心乐事。</div><div>清末民初,山东潍县进士梁文灿,就年中民俗传统节日,写过《蝶恋花·潍阳十二月鼓子词》,一月一阕。八月的一首,写了中秋节蒸月、念月、供月、赏月的细节过程:</div> <h3>  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h3><div>亭亭火树蒿灯转。灯烬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div><div>《蝶恋花》此词上阕,集中写了潍城过中秋“家家蒸月”“孩孩念月”情景。下阕集写潍城过中秋“户户供月”“人人赏月”情景。先前老潍县赏月,多在浮烟山,虞河,张面河,白浪河,沙滩等地。听老人回忆,早年中秋赏月,在景点要看点蒿子灯,有“亭亭火树蒿灯转”的美景,让人神往之至。实际,蒿子灯如何制作,点起来是个什么样子,早已失传,今人难以描摹。“灯烬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便是写看月赏灯归来,一家团圆“吃供仰”的现场直播。潍县方言,供神祭品,叫做“供仰”。月光菩萨供桌上的肴馔,上供既毕,还得人间享用。故云“分神馔、团圆宴”。</div> <h3> 很久以前,老潍县有中秋节“念月儿”的习俗,清末潍县翰林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当时老潍县“念月儿”的情景。但不知从何时起,这一习俗渐渐消失了,慢慢尘封在老潍县人的记忆里。如今临近中秋,我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看到的是:不少人都在晒自己亲手做的“月儿”,而“90后”和“00后”对此表示很新奇,没有见过。</h3><div> 微博秀“月儿”,制作精美惹人赞叹!</div> <h3><br></h3><div> 9月20日,潍坊网友“于泳933”发了一条图文并茂的微博,称图中是他母亲亲手做的“月儿”。我们看到,图片中的“月儿”直径二三十厘米,总共有三层圆饼,下面两层较厚的圆饼中间夹着红枣,最上面一层较薄的圆饼带有花边,上方有花有叶,用红枣作花蕊,特别好看。尤其是旁边还有一只像在捣米的小兔子,煞是俏皮可爱。</div> <h3>  这条微博收到很多赞,下面还有很多网友评论:“这是艺术品,舍不得吃,真好看,从小见都没见过”,“小时候奶奶给做过吃,现在很少吃到了”……其中一名网友称自己是外地人,今年第一次在潍坊过中秋节,希望可以感受一下潍坊的传统中秋风俗,并询问市场上是否能买到这种“月儿”。</h3> <h3>  不少“90后”都对“月儿”感到新奇,表示没见过。“‘月儿’说不定就是月饼的前世吧,有点儿像现在的蛋糕,我看到最大的直径近50厘米,最小的也有20厘米,很有地方特色。”高新区福海花园小区的王女士说,“最近看到很多人都在微信朋友圈晒制作过程,什么样子的都有,感觉很棒。”</h3><div><br></div> <h3><br></h3><div> 家住清荷园小区的霍女士说,她的家乡龙口市没有“月儿”,她嫁到潍坊后才见到。“在潍坊过第一个中秋节时,就吃到了婆婆做的‘月儿’,当时婆婆在面皮上做了小花、小动物的造型,特别漂亮。”霍女士说,现在她也学会做了。</div><div> 制作方法不难,希望能传承下去。</div> <h3>  “‘月儿’是小时候过中秋节都会吃的一种面食,可能是因为它像月亮一样圆而得名吧。”9月22日下午,家住东风东街与新华路交叉口附近的邵女士说,她今年55岁,小时候每年中秋节来临之际,家人都会提前蒸好“月儿”,中秋节当天,她就端着“月儿”跑到街上,唱着“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的儿歌,寓意以后的日子能够富有。</h3> <h3>  </h3><div> “‘月儿’的做法并不难,人人都可以学会。”邵女士说,做“月儿”第一步是发面团,要醒两三个小时。第二步是根据所做“月儿”的大小扯面团,先擀两个尺寸、厚度差不多的圆饼作“底座”,在两层“底座”之间填满红枣;然后再擀一个很薄的圆饼放在最上面作面皮。第三步是在最上层的面皮边缘用剪刀等工具做出花边。最后一步就是制作各种造型的图案,压在最上层的面皮上,再根据图案的设计放上一些红枣或红豆点缀。制作好“月儿”之后,稍醒一段时间,就可以进锅蒸了。</div> <h3>  ”其实‘月儿’的做法还有很多种,它的面要揉得硬一点,而且蒸完后不要接着就吃,放一会儿会更好吃。”邵女士说,中秋节前夕,在不少超市里都能见到“月儿”。但她还是坚持自己亲自做给家人吃,她觉得这种传统风俗应该传承下去。</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