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威尼斯福州内河之行(1)一白马河

大会

<h3>两湖潮生海涨天</h3><div>鱼虾入市不论钱</div><div>户无酒禁人争醉</div><div>地少霜威花正然</div><div>这是北宋诗人鲍信客游福州时写下的诗。</div><div>福州人自古依水而居,在内河旁生活,在内河旁营生,号称:东方威尼斯。昔时,东、西两湖与闽江潮汐相通,具有很好的自然调节功能,给福州带来丰富的鱼米之利。</div> <h3>白马河位于福州城市西区,连接西湖公园与闽江。总长4.86公里。白马河也曾是福州的护城河。白马河是闽江的一条支流,白马河发源于福州西湖。</h3><div><br></div><div>当时的西湖水,沿途流经现在的卧湖路、元帅路、虎节路、贤南路一带,沿河还架了卧湖桥、定远桥、双抛桥、观音桥、驿前桥等数座小桥。这条河在城中心流成一个“人”字形,最后与三坊七巷附近的内河交汇,使三坊七巷一带三面环水。<br></div> <h3>福州西湖公园位于福州市区中心区域,至今有1700多年的历史,是福州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有苏州园林的别样风格,兔耳岭怪石奇观,是福州市民休闲最佳去处。福州西湖为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郡守严高所凿,在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五代时,福州西湖成为闽王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的御花园;到宋代更富盛景;清道光八年(公元1828年)林则徐为湖岸砌石,重新修建;1914年辟为西湖公园。</h3> <h3>2011年起,福州市开始整治内河,白马河公园沿河两侧都新建了木板步行道。河道也开始疏浚。</h3> <h3>当时的福州内河上经常可见船只,这就是一张摄于20世纪初的福州内河上的疍民船。</h3> <h3>如今白马河上的船只却成为游历收费的景点,但却门可罗雀</h3> <h3>成人单程三十元,往返五十五元</h3> <h3>白马河沿岸的铜像表述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附近居民打渔,洗衣等形景。当时的居民用的都是从河里直接打来的水。<br></h3><div></div><div>到了夏季,舀一勺河水,将自己打湿,躺在岸边铺放的草席上纳凉,一抬头,看到的是大榕树,别提有多惬意了。</div><div><br></div><div><br></div> <h3>随着内河的消失,内河旁的老行当,如用河泥造泥灶、用鲎壳制杓等,也随河消逝。</h3><div>白马河边 造灶成绝唱</div><div>在清朝时,福州都是用河 做的泥灶。泥造灶,自然在内河就地取材。因此,过去福州还有一条内河叫造灶河,河边造灶,旁边便称为“造灶河墘”,就是如今西洪路、双安城附近。 河里捞出淤泥和风干的马粪搅拌在一起,马粪内草纤维多,这样做的炉子不容易开裂。要是实在没有马粪,也要把干草切碎了替代。塑形好的泥灶就放在内,河旁的空地上晾干。造灶河啥时消失,史料没有详细记载。过去西洪路有“造灶河墘弄”,不知道是否还在。</div> <h3><br></h3><div>沿着白马河走过绿道,看到了芳华剧院。桂芳桥是白马北路通向芳华剧院的专用桥,黑色大理石板桥名牌上“桂芳桥”三个金色大字,牵动着过桥人的目光。</div> <h3><br></h3><div>芳华越剧团1946年创建于上海,领班是“越剧十姐妹”之一的尹桂芳,她以开拓创新的锐气和声威风靡剧坛,形成独树一帜的尹派艺术。</div> <h3>白马河公园白马三郎的雕像。</h3><h3><br></h3><h3>传说汉高祖刘邦时封无诸为汉闽越王,无诸的孙辈季子寅,年少英勇善射猎,好骑白马,军中称为“白马三郎”。一次,鼓山脚下鳝溪发洪水,身长3丈的蛟龙冲垮田园房舍、祸害百姓。白马三郎用箭射中蛟龙,但不幸被蛟龙的尾巴卷起,壮烈牺牲。后人为纪念白马三郎把他生前经常站的桥称白马桥,桥下河叫白马河。</h3> <h3>白马南路供奉长乐籍三国神医董奉。</h3><h3><br></h3><h3>董奉是长乐古槐镇董厝村人,与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据史书记载,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物,只要病愈者种杏为报,后人以“杏林春暖”颂其医道高明,以“杏林”为中医别称。后人在其杏林旧址建太乙宫奉祀董奉。明末,闽王王审知后裔、长乐王姓一支迁居福州原台江区茶亭街西侧河上村时,便将董奉老家太乙宫香火“分炉”到省城,建祠纪念董奉,取名“救生堂”。<br></h3> <h3>白马河边悠闲的手提三鸟笼的溜鸟大爷</h3> <h3>而哥属于奋斗的年龄,只能羨幕无法仿效。只好手拎着装满涼茶水的保温壶。欠缺的无非是壶中少了剂火红的枸杞。</h3> <h3>白马桥,白马河因白马桥得名。该桥坐落于台江义洲街道泰山庙附近,全长71米、宽3.1米,东西到全国各地。福州也因此和汉口、安东,并称我国三大木材集散地。而过去白马桥下,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木材贮运场。可以想象,辟为五口通商口岸后,来自福州的茉莉花茶、漆器通过白马河入闽江漂洋过海。而来自海丝沿线国家的货物,则伴随闽江潮水、穿过白马桥,进入福州市中心。</h3> <h3>彬德桥北侧有一座洪武道王爷庙,听说这是朱元璋属下汤和部队攻打在福州的元军时曾经登陆的地点,为纪念这段历史,帮洲人民便将此处命名为洪武道。</h3> <h3>洪武庙对面是拿公庙,曾两度救过福州人民。</h3><h3><br></h3><h3>第一次在宋末时,瘟疫流行,染病者无数。卜福虽一介平民,却心忧苍生百姓。见众生受难,夜不能寐,披衣在乡间踱步。忽见一人立于井边,欲往井中投放某物,卜福急上前夺取,怒问那人何许人也,是干什么工作的。那人倒老实,实话实说,原来他是瘟神派来的,要往井内投放散布瘟疫的药丸,袋中共有二百丸毒药,一井投一丸。卜福问他已向几口井投了毒,那人说:“药丸不是被你夺走了吗?我一丸都没来得及投放呢,快还给我吧,要不瘟神老爷要打我板子的。”卜福想:“二百口井关乎数万条性命,不如拼我一人之性命,换取这数万条性命。”他趁那人不注意,把二百丸毒药尽数吞入腹中。   二百丸药一口吞下,猛破吉尼斯纪录,没有崇高的思想境界是不可能办到的。唉,仁者卜福舍命救民,牺牲在家乡的水井旁。其妻裘氏抚尸痛哭,亦被毒气熏杀。远近乡民感其恩德,纷纷建庙供奉卜福夫妻。因卜福是拿口人,百姓称他们为拿公、拿婆。</h3> <h3> 第二次在明洪武初,汤和率军攻打福州五虎门,久攻不克,极为恼怒。汤和发榜文求破城之策,榜文中还说:“俟破城,不留一人。”此榜文惊动了拿公、拿婆,二人化作渔翁渔婆,驾小舟至五虎门外。哨兵向汤和报告说:“渔人卜福前来献策。”汤和叫带进来,拿公进去对汤和说:“见将军大挂榜文,特来献策,其实攻取福州乃如探囊取物。”汤和大喜:“有何良策,说出来我有重赏。”拿公说:“渔人不敢受赏,只要让我改换榜文中一字,便感恩戴德了。”汤和问:“换何字?”拿公说:“先别问哪个字,我把要改换的字写下包好,将军您把它贴上封条,仍由我保存,攻下福州后,我将纸条送给将军当面拆看。”汤和答应了。于是拿公避开旁人将字条写好包严,交给汤和。汤和用红笔写了封条,盖上大印,将字条封好后交给拿公。</h3><div>  拿公驾小舟引领众战船,悄悄从后路飞速向福州进发,海口防兵竟毫无察觉。战船直达大桥边靠岸,明兵蜂拥上岸,围困省城。当时元兵都被派往各海口防御,城内空虚。元朝的参政海牙见兵临城下,无招架之功,只得开城出降,迎明兵进城。进城后,汤和命令紧闭七城门,正要下令屠城,拿公突然出现在衙门内。汤和见到拿公,很高兴地说:“快拆开那字条,看看你要改什么字。”拿公取出封得严严实实的字条,打开一看,上面写着把“留”字改成“杀”字,这样汤和当时的榜文就变为:不杀一人。汤和说:“我的号令如果改了,如何令行禁止?”拿公说:“将军号令虽严,如 果没有渔人引领,必然损兵折将。况且一言既出,‘神六’难追,你想反悔当小人吗?”汤和无言以对,只得命中军传令,不许妄杀一人,违者偿命。汤和问拿公道:“你肯定不是一普通的渔翁,你究竟是何人?”——不必问啦,拿公不是人,是神!是老百姓心中的保护神</div> <h3>彬德桥位于福州市台江区帮洲街,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桥长28.7米,宽2.7米,花岗石二墩三门拱桥,桥侧有“彬社重造光绪丙申”、“民国七年戊午彬社三次重修”题刻。</h3> <h3>彬德桥东西走向,是白马河南端“第一桥”。结构为花岗石构平梁与拱桥结合,二墩三孔不等跨,船形石构桥墩。桥面横铺石板,桥两端铺设有石阶。彬德桥是福州目前保留下来的少有的平梁与拱桥结合的桥梁,这种建造手法既体现了拱桥的美观,也便于大型船只过往通行。1992年,彬德桥被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h3> <h3>桥上有一个小小的庙,供奉“十八将军”,据传是明朝时镇守该桥“琉球国十八将军”塑像,表明福州早年就与琉球等国有着密切的海上来往。如今,彬德桥不仅是周边居民重要的通道,也是看闽剧、听评话的好去处。</h3> <h3>白马河入闽江处有一青白蛇龙舟管委会</h3> <h3>白马河入闽江处,也是行程的终点。</h3><h3><br></h3><h3>我从西湖源头走到终点,走了三个小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