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童年(九)

望云阁出品

<h1>   回不去的童年(九) </h1><h1> 闲话月饼</h1><h1> 月饼,起于秦汉,盛于唐宋,而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与元末农民起义有关的话题。又是一年中秋,吃月饼的时节到了。望着超市柜台上琳琅满目且包装精美的月饼,思绪又回到几十年前,,,</h1><p><br></p> <h1>  儿时,月饼是奢侈品,只有在中秋节当天才能吃到。父亲通常会买回来四包,这在当时己经是很多了。是那种用黄麻纸包着用细纸绳捆着,里面整齐的码着八块月饼,看着像手电桶一样的。四包月饼一般是这样分配的: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家各送一包,给本族的长辈每家送两块用掉一包,这样三包就没了。剩下一包要等到晚上拜完月亮之后才能吃。</h1> <h1>  这一天,是我们这帮小孩子最难熬的,偷偷的瞄了那包月饼无数次,总也捱不到天黑。母亲不忍让我们眼馋,会拿出她用木模子做的里面包了红糖的白面月饼安慰我们,但我们知道,那根本不是买回来的月饼味。只有等到晚上给月亮磕完头以后才能吃上真正的月饼。经常是还没细细品尝己经囫囵下肚,或是当天晚上不舍得吃,第二天拿到学校〞炫耀〞一下才吃。</h1> <h1>  去运城读书那年,开学时恰好临近中秋,那时的学校是不放中秋假的。邻里亲朋送我时都拿了月饼,或三块两块的,或一整包的,零零散散堆了小半桌。母亲疼我,全给我带上了。开学后我整整吃了一个半月的“手电桶”,吃到最后都风干了也舍不得扔,揉碎了开水泡着吃。除了对亲朋的思念,最主要的是这样一碗“月饼粥”下肚,就省下了一顿六毛钱的伙食费。</h1> <h1>  上班以后,买的起运城的“福同惠”了,才知道原来这世上有比“手电桶”更好吃的月饼,才知道月饼馅里原来可以不放青红丝。每年中秋,总要给父母带上两盒,让她们和邻里街坊尝尝。直至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对月饼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h1> <h1>  那是上班后的第十个中秋,又逢新生开学。望着和自己当年一样大小的新生,几个老师商量,中秋节开个迎新晚会,除了时令水果还特意定做了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月饼。</h1> <h1>  晚会结束后,教室里人去楼空。桌子上、桌位下、地板上扔满了大大小小的月饼,有的啃了一口,有的还完好无缺。这就是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人对食物态度的差异?在这些90后眼中,月饼早己不是什么稀罕物,远比不上“德克士”、“肯德基”了。也许是我们错了,也许是时代变了,这是一个谁也无法说清的话题。</h1> <h1>  渐渐的,月饼不再只是食材了,更多的成了一种文化的象征。渐渐的,月饼不再是单纯的食品了,更多的是一种岁月的传承。渐渐的,小孩子们再也不望眼欲穿的等着分月饼了,因为铺天盖地的各种零食美味早己麻痹了他们的味蕾。看着三岁的儿子对月饼不感兴趣而对包装盒情有独钟,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h1> <h1>  岁月徜徉,物换星移, 只有天上的那轮圆月还是当年的模样。我望着天空,轻声的问月:在您眼中的人儿是否还是旧时容颜?那一抹甜韾是否还是儿时的味道?</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