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font color="#010101"> 2016年。初春。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来京展演,为首都人民送来了一台反映陕甘石油工人艰苦创业故事的大型话剧《你在灯火阑珊处》。顿时,京城内外,平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饱含正能量的西北风!或许正是因为这股风,这两天北京的天气,少霾多晴,阳光明媚,春风习习,格外宜人。<br> 这台话剧,曾获第二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路文化贡献奖,是第十四届中国戏剧节的优秀入选剧目,还将作为重点剧目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艺术节。它是陕西省委宣传部的重大精品文化项目,是陕人艺全体同志的心血结晶、得意之作。<br> 这是位于西安市建西街的陕人艺办公大楼外景。</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是陕人艺位于建西街一个普通居民小区内的、能容纳244位观众的小剧场。该剧场建于2011年。接地气、惠民众。它的建成填补了陕西乃至西北没有小剧场话剧专业观演环境的空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国家一级导演。多次荣获国家、陕西省、武警部队、兰州军区颁发的各种艺术奖项。话剧舞坛的龙中之凤,女中豪杰。《你在灯火阑珊处》的导演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灯火阑珊处》编剧孟冰。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总政话剧团原团长,国家一级编剧。迄今为止,创作优秀作品多达35部,荣获全国及军队重大奖项75个。</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灯火阑珊处》总导演宫晓东。总政话剧团国家一级导演。其作品及个人多次荣获中宣部、文化部及全国和全军文艺大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灯火阑珊处》一号主人公、陕甘油田副总指挥谭文虎扮演者马小矛。陕人艺艺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曾多次荣获文化部、陕西省、全国及西北五省颁发的表演艺术大奖。朴素的旧军装,刚毅的神情,俨然一位饱经战火洗礼的革命老干部形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灯火阑珊处》二号主人公、右派分子工程师冼由之扮演者董少敏。国家一级演员。曾有多部话剧、影视作品、广播剧作品、专题片解说及诗朗诵作品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宽宽的额头,闪现出一位饱受磨难的老知识分子的智慧之光。<br> 陕人艺强将如云,精兵多多。能创作出《你在灯火阑珊处》这样的精品大作是必然的。<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2月27日傍晚,我和我的同志们,沐浴着如血的残阳,同昨天观看演出的同志一样,怀着兴奋的心情,从城区、从远郊,乘公交、乘地铁,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国家大剧院,观看这台期盼已久的、我们石油工人自己的大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陆续赶到的同志,聚集在大剧院北门和安检口外的大厅里,三五成群,亲切交谈,拍照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先到大剧院的部分同志的集体合影。左起:前排 徐洁红(原矿医院护士)、石英(原矿医院护士)、 高静(原矿医院药剂士)、孙伟程(原钳工)、李宗梅(原化验工)、李延蓉(原打字员)、杨金华(原炼油工);后排 武志印(原护士)、燕泽葵(原采油工)、张文川(原烘炉工)、马青麟(原钳工)、王长贵(原材料工)、洪恩博(原勘探队钻工)、曹新汉(原清井工)</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这两对老夫妻早早地就来到了大剧院。左起:吴幼华(原地质工)、崔国安(原钻井工),高孔勤(原采油工)、张雅洁(孔勤老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虽然都住京城,见一面却也不易。感谢《你在灯火阑珊处》把这五位老姐妹聚在了一起。</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好友见面,总有说不完的知心话。</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头发花白,容颜已老,当年雄风犹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华灯映照下的夫妻合影,更别具一番风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泽葵同志在我们这个以原七里村油田回京职工为主体的微信群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秘书长。他不顾这几天往来奔波,联系票务的劳累,今天不到六点就又来到了大剧院。他的任务同昨天一样:一是给大家现场发票,二是收取京内外群友捐助王永刚同志的善款。<br> 王永刚,原七里村油田井下308队钻工。上世纪70年代初,和我们一起进入油田,共同经历了那个艰苦年代。后调至河北某县办工厂,先是因工伤右手指除拇指外全被切除;后又因工厂倒闭,回京后没有正式工作,只好由街道接受,一直靠低保维生。再后来,又因脑血栓导致瘫痪,完全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更为可怕的是,就在前些天(大年初五),患有严重尿毒症、常年透析、相依为命的老伴,在从医院透完析回家的路上, 突然脑出血摔倒,经路人打120抢救无效,不幸去世。王永刚至今还不知道这个情况,以为又是病重住了院,整天在家翘首以待,等待着老伴早日归来……<br> 京内外昔日同事好友,闻悉王永刚如此窘况惨状,无不痛心疾首,纷纷解囊相助。短短几天时间,捐助的善款,已达万元以上。<br></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这就是王永刚同志。可惜,他已经无法和我们一起来到这个高雅的艺术殿堂,共同欣赏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的这台经典大作了。</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是我们这群“特殊观众”——曾经的延长石油人,安检入场前的最后一次集体合影(不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前排左起〕1杨金华(原炼油工)、2史琴(原医生)、3冯新民(原会计)、4洋洋(谭永毅外孙)、5柴燕华(原地质工)、6李宗梅(原化验工)、7李延蓉(原打字员)、8谭芳(谭永毅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排左起〕1武志印(原护士)、2燕泽葵(原采油工)、3张明勤(原会计)、4张文川(原烘炉工)、5谭永毅(原广播员)、6冯皖琪(原司炉工)、7王华龄(原地质工)、8马青麟(原钳工)、9王长贵(原材料工)、10曹新汉(原清井工)、11孙伟程(原钳工)</span></p> <h3><font color="#010101"> 《你在灯火阑珊处》的演出剧场在大剧院二层。通过安检后,我们搭乘着长长的滚梯徐徐而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我和老伴、女儿、外孙在二层合影。女儿谭芳,生在七里村油田,长在七里村油田,就读在七里村油田子校,七里村油田是她少年时代的摇篮。她至今仍与七里村油田的同学、发小保持着亲密的联系。像她这样的孩子,在我们回京同志中还有许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进入剧场,果然豪华。大家按照单双号,分坐在舞台两侧,兴奋地交谈着,等待着大幕的拉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曾经的经历,使我们的情感和这台大戏天然地联系在了一起。那漫天的飞雪,那林立的井架,那欢庆胜利的锣鼓,那招展挥舞的红旗,那浓缩在水池中的延河,那右派分子及其家庭的命运,无不把我们带回到那个年代,倍感亲切,曾似相识,让我们在感动、激动,为石油工人豪情和胜利欢呼的同时,也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无奈和悲沧……<br> “回顾当年,弘扬正气,接受再教育”,是我们观看《你在灯火阑珊处》的主要目的;为陕西人艺演出助阵,更是我们这些“特殊观众”义不容辞的责任。每看到动情处,特别是看到石油工人和“右派分子”及其后代,一起历尽艰辛,终于打出旺油井、找到大气田的时候;看到两位老人话当年,说到毛主席给陈正夏矿长题写“埋头苦干”四个大字的时候,我们都率先领掌,报以热烈的掌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的目光聚焦在了主人公陕甘油田副总指挥谭文虎矿长(延长油矿称矿长,下同)和“右派分子”冼由之工程师身上。从某种意义上讲,谭、冼两家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命运史,就是陕甘油田(延长油矿)艰苦创业史的缩影。在这部剧中,该剧编导者,一方面尽情歌颂了以谭文虎为代表的中国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事业创建的丰功伟绩,展现了他们艰苦奋斗、埋头苦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另一方面也充分肯定了以“右派分子”冼由之为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在发展我国石油事业进程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现了他们为打出“旺油井”、为找到“白菜心”、为“把贫油的帽子扔到延河里去”,兢兢业业,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报国之心,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才是真理”的命题。从思想深处,发出了“不要让发生在冼由之身上的悲喜剧再在我国重演”的呼声!这,恐怕就是该剧之所以厚重、之所以经典的深刻内涵所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终场时的舞台,掀起了一波高潮。看到那些来自天国的、泥塑般的石油工人(象征着铁人)拥到台前,前仆后继,义无反顾,跳进冰冷的延河,高举双臂,排成几排,一遍又一遍向观众鞠躬致意的时候,我们被深深震撼了!大家忘记了进场前“为了不影响其他观众,为了不影响演员演出,不喊口号,不起立鼓掌”的约定,在各自的座位上,不约而同地、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向石油工人致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最后的一个小高潮,是我们自己争取、营造出来的。<br> 谢幕结束后,演员陆续走向后台。看到在舞台上站得笔直,仍向台下观众行军礼的谭矿长,我们心里涌起一股热流。大家怀着崇敬的心情,不顾工作人员的阻拦,走上舞台,围拢到谭矿长身旁,同他紧紧握手,感谢他和他的同志们创作出了这样一部讴歌石油工人、充满正能量的好作品!<br> 谭矿长不顾演出的疲劳,热情地接待了我们这些“不速之客”。看着我们这群当年曾为石油事业摸爬滚打,如今已满头白发的老人,听着我们发自内心的感谢话语,他动了感情,激动地挥着手臂,对着我们大声说道:“你们都是功臣啊!是你们的精神鼓舞了我们!我们应该感谢你们!”<br> 这个小高潮的出现,为我们今天的观演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没能见到李院长,忘了请老“右”冼由之出来一起合影,这是我们一个挥之不去的遗憾!</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近两个半小时的演出结束。走出剧场,心情难以平静。思绪久久沉浸在对剧情的回味和对往事的回忆之中。<br> 毋庸置疑,剧中“陕甘油田”的原型就是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延长油矿。这座百年老矿,是我国陆上石油工业的发祥地。其中的七里村油田更是堪称“鼻祖”,是中国石油人心目中的麦加、耶路撒冷。下面这两张照片,就是我们回京职工中的五位同志,去年回矿参加延长油矿110周年诞辰庆典时、同七里村采油厂郝宏峰厂长(图1左6)等同志一起拍照的。<br> 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我们有幸成为七里村油田的一员,在那里经历了一段终身难忘的岁月。我们的汗水洒在了七里村油田,我们的脚印留在了七里村油田,我们的青春献给了七里村油田!现在我们老了。流逝的岁月在我们脸上刻下了道道痕迹,但磨灭不了我们曾经是七里村石油人的骄傲和光荣!<br> 再一次谢谢七里村采油厂郝宏峰厂长!再一次谢谢陕人艺李宣院长!再一次谢谢陕人艺全体同志的精彩演出!衷心祝延长油矿繁荣昌盛!衷心祝陕人艺再铸辉煌!</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编后〕 【向杨毅刚同志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看完自己制作的这个《美篇》,自己竟也被感动了。有几句话,如鲠在喉,冒“画蛇添足”危险,赘于后,一吐快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大家可能已注意到,在《美篇》表述知识分子对石油事业贡献的文字里,有为找到“白菜心”、为“把贫油的帽子扔到延河里去”这样两句话。这两句话是我刻意写上去的——这是上世纪70年代,我工作过的七里村油田地质工程师杨毅刚同志生前最爱说的两句话。为了这两句话,他无怨无悔奋斗了一生。如今,时间已过去了近半个世纪。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想起他当年忍着钻心的胃痛,一面吞食碱面,一面伏案审视地质图纸的情景,我们的心就会在肃然起敬的同时,感到隐隐作痛……谨借此机会,向杨毅刚同志致敬!向所有为延长油矿、为七里村油田、为中国石油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死而后已的知识分子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这张集体照,是上世纪80年代我们随时任七里村油矿党委书记、矿长陈智华同志在生产一线拍摄的。右起:1魏国平(钻工)、2杨毅刚同志、3陈智华同志、4张建华(钻工)、5谭永毅(党办副主任)、6师玉峰(小车司机)、7韩世强(行政办副主任)、8xxx(钻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