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际,仍然可以改变生命

毛歌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命是一个完美的循环</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生死之际</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是流转自如的美好存在</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死亡之际</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仍然赋予我们改变生命的力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题记</b></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之将死,其言也善</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b> </b>死亡终究是一种令我们无法抗拒的事情,倘若说到宿命,说到彻底的不执,死亡就是我们非得撒手的状态。一个生命,就这样用另外一种方式来临时结束此刻的存在,他要到哪里去,怎么去,去了如何,实在并不是我们可以明白的。这就像极了两个人,一个人在河流的这一边,另外一个人在河流的另外一边,隔着两岸,就是过不去,你的声音会漂浮过去,或者落在水面上,他的眼神眺望着你,那种柔和眷顾的光芒,你几乎失去任何办法来保存。两人既然各在一方,走着走着,也许会散了不见,因为一切人事上说来就来的变化,有一天,或者你也就和他不可以同步,影子隐约到不见,越来越淡,岸的另外一个,也就走自己的路,从此失去联系,只能各自依靠梦的存在,彼此托付。</h3><h3><br></h3><h3> 中国人生里充满了善良的感觉。对于将死的人,拿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八个字来说明。其实依然是两方面的意思。健在的人,就坐在另外一个人的傍边,说的都是好话,都是要安心和放下的话,你越说,那人躺在床上就越不安,瞳孔里都是花花的泪水。两方也就觉得此生的眷恋,超越一切。临死之际,当事人是放不下的 ,于是就会东想西想,说出来的都是带着道德上柔和至极的话语,亏欠着过去的人生,有了反思的温暖。</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那就真的拜托了啊!</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我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一个人临死前,给到另外一个人的托付。家,孩子,甚至是菜园子,一切感情,并非都拿大的事情来说,很多时候都是生活里极细小的地方,这些细小的事情,带了说不明白的感情,一幕一幕地全都活跃着,给他灵魂上了不起的不安静。你如果要拿着他的手,说出来“放心”两个字,到头来都是双方做不到的,彼此紧张。</h3><h3><br></h3><h3> 人生并非只是到了临死才有这样的话语,其实生命一路上都是挂念。一个小孩子,把玩具留在舅舅家,就会想很久的,直到拿回来。一个女孩子,仿佛你的恋人,坐火车走了,那个时候是1980年代,火车是冒着白色的烟,车轮和铁轨之间的声音,比一切怀旧的电影镜头都要真实,你就站在站台上,你的鼻子会酸到你发出诗人一样的呻吟。</h3><h3><br></h3><h3> 拜托,乃是人生明白的意识,很美好的回眸,常常知道这生命的瞳孔里带着无限的惆怅的。把他的话语记下来,答应着 ,就是最好的回应。看到你点头,看到你的手在他的手里摩挲,他也就在心里明白你的意思。不说话的那会,他的手就会慢慢的从你的手里滑落,温暖慢慢地褪去,眼睛柔和地合起来,仿佛一幕生命的话剧,临时休场,休止的符号把人生里嘈杂热闹的锣鼓声全都关闭,余下来的,都是安静,都是静谧到带着神性的存在空间。</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阿弥陀佛的力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中国实际的人生文化里,是带着道家和佛家的命相的。所以,也就像基督文化里一样,临死的生命,实在是可以依赖信念上的力量来聚集生命的感觉的。阿弥陀佛或者基督耶稣,宗教常常鼓励一个临死的生命默念着这样的几个字,看来简单到极致的地方,却是生命无限磅礴的境界。你尽可以依赖自己的信念,和另外一个远远超越自己的存在,构成真实的链接,懂得并且完全进入这样的链接,需要的是你单纯的内在。一个人此前都不信仰基督,临死前念着基督的名字,也会平安进入天国。这样的叙述,并非基督文化的概念,而是触及真实人生命运改变的力量。你得赋予一个生命在最后的一刻,他所应得的自由,你得带领他,鼓励他,祝福他,让他看见死亡之后天堂明晰的景象。</h3><h3><br></h3><h3> 比如你把一根最昂贵的钓鱼竿,放在死者的傍边,你是知道他可以在另外一个地方,依然享受着自己的人生乐趣的。这是你对于命运在另外一个地方的设计,你给到他一种希望,一种温暖,一种仿佛此生的不分隔。像我自己,如果临死,我会告诉家人,你得给我一本书,一支笔,一个本子,喜欢读书写字的我,依然得继续这样的生命形式,我以为是极美好的。</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安静的力量</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left;"> 这样的存在,便是生命里最大的安静。我经常举弘一法师的例子,那种安静和素朴的生命状态,乃是对于此刻生命的惊醒。一个生命,到了死,依然用死亡的样子来开示我们,你说是圆寂,那是毫无感情的描述,我甚至以为是对于生命状态所发出来智慧光芒的亵渎。弘一法师的形式,倘若用了外国一个著名女作家的话,就是“有意味的形式”。</h3><h3><br></h3><h3> 获得安静的内心,就是放心而走。中国人生讲死,是常常回避死亡两个字的。一个“走”字,来得自然,似乎前面依然是一条路,他依然在路上,背影是依稀的奇妙。我们老家是用了一个短句“不喜欢吃饭了”来说明死亡的到来,甚至带着烟火和灶屋的味道,离开生活并不远。</h3><h3><br></h3><h3> 所以,临死之际,生命充满着自己的无限期待和变化,两方都在守望,彼此都在眷顾,不放也得放,放了反而成全了生命这样宝贵漂亮得不行的存在。于是,一切都会拿善良来回应生死之间的变化,让生命站在河流的两边,眸子里都是晶莹的泪水,和了流水的光芒,一路远去,直到喧哗都没有,直到大海深处,充满静谧,深邃,神奇。</h3><h3><br></h3><h3><br></h3><h3><br></h3><h3>(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 未经作者本人许可,不得刊用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