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前言</b></h1><p class="ql-block"><b>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我们都已70好几奔向80的人了。我们早已退休,最值得提起的岁月是什么?老同学们一定会异口同声说出二个字一一“大学”,是啊,自然灾害没有击倒我们,是我们顽强执着战胜了灾难,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北京邮电学院。如今想得起来的是回忆,想不起来的也是回忆。我们以母校自豪,母校为我们骄傲。让我们一起把最靓丽的春青年华留给自已,把最美好的歌声献给我们的母校。</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京邮电学院院长孟贵民</b></h5><h3>孟院长长期从事邮电教育工作,是新中国邮电高等教育的奠基者之一。在他领导下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台教学黑白电视发送接收设备和第一套彩色电视传送系统。 离休后,潜心研究孔学,并编著出版了20余万字的专著《孔子学说初探》。他曾写诗一首勉励学子:</h3><h3><b>春风送暖夲无私,树木生发有速迟。大好时光莫 辜负,先开总是向阳枝。</b></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基础部</b></h1><h3>1962年9月至1963年9月,我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我们的缘分不仅仅是‘’有缘千里来相见‘’,而是修得万年共窗渡。在基础部我认识了你,我们成为五年同窗挚友,一起上课,一起劳动,一起社会实践,互相帮助,共同前进。17/18班是我们可爱的家,59个年轻人的家。</h3><h3><br></h3><h3> <b>我们大家庭的名册</b></h3> <h3>季铮洋:我和惠龙飞是最早报到入学的,第二天我就陪他去前门、大栅栏游玩,一路上我们无所不谈,非常开心。他还对我说:我会吹口琴,教你吧。我欣然接受,从那天起我们就建立了友谊。</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基础部前合影(惠龙飞)</b></h5><h3>前排:惠龙飞 <u>徐秉燮</u> 王尔祥 </h3><h3>后排:胡韫玉 徐玉珍 陈云生 齐雄官 <u>薛大强</u> 沈安珍</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上海同学在基础部前(惠龙飞)</b></h5><div>前排:齐雄官 惠龙飞 陈云生</div><div>后排:徐玉珍 <u>薛大强 徐秉燮 </u>王尔祥 傅瑞强 沈安珍</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基础部背后横幅普选(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8班全体女生在基础部门前合影(王立杰)</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基础部(孙秀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基础部门口(徐玉珍)</b></h5><h3>任曼莉:63年11月23号我们还在校学习,我数学没考好心情很坏同学们都安慰我,而且好像是惠龙飞在我的曰記上写了一段话。我拍下来惠龙飞你看是你写的吗?好像咱俩一桌。</h3><h3>惠龙飞:我坐在靠门侧你靠窗那边,跟你同桌真是极大的缘分,那段话字迹不象我写的,但我很感动,我喜欢晚自习看窗外宝石般深蓝色的天空,是那样深远宽广。</h3><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基础部楼旁下棋(果明实)</b></h5> <h1><b>63年上半年(大一下),被系部评为四好团支部</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3年5月17班荣获四好团支部合影(徐玉珍)</b></h5><h3>徐玉珍:1963年5月4日,在院部纪念五四青年节大会上我班团支部被评为四好支部,由团委书记王立江宣布。<br>安女中:三个支委特别是刘承芬对我好着呢,我一直跟她在一个组,四季青同住队长家,我至今胆小不敢一个人住一套房不敢走黑路,那时每天晚上都是刘承芬冒着严寒晚上陪我去厕所。好想她!</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3年5月17班集体照(季铮洋)</b></h5>辅导员潘继富老师与我们全班29人在一起<br>杨桂贤:记得在基础部时,潘老师花五角钱买一筐西红场到教室请全班同学哇。<br>安女中: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同学们食物不足,晚自习后肚子饿得咕咕叫,潘老师和学生打成一片,非常了解和熟悉同学们的实际问题,这5角钱的西红柿当时对大家来说尤如雪中送炭,绝渡逢舟啊。</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3年5月17班班委会合影(季铮洋)</b></h5>坐在中间的是潘继富老师,与我们一起合影留念。</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园丁与耕读</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h1>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院部工经系教学楼(惠龙飞)</b></h5>惠龙飞:我还想回忆一下我们的老师,大家还记得吗?<br>安女中:潘继富 施大哥 大栅流老师 画法几何老师(姓什么你记得吗)?一次课间你问他为什么管理系要学这课?<br>惠龙飞:我也不知怎么会问这样无知的问题。<br>安女中:对,你问的,其实你画法几何全5分。你全5分才敢问,我问,老师要说是不是你不会才不想学。我有一段时间在三机部工艺所,遇到画图问题。<br>惠龙飞:我只记得,施大哥考我们一个10年都不敢考学生的题,考我们,居然还考得不错,他高兴极了,在课堂上说可以叫他大哥,江浙人,挺好的老师。<br>安女中:是的,方脸,很和善。<br>薛祖全:画法几何老师叫奥靖远,小惠说的是物理教授施国钧,吴江人,很多说"交关多″,"加许多″,我给他当翻译。他把多少年未敢出的考题来考我们这一届的?</h3> <h3>徐玉珍:普通物理是施国钧教授,画法几何是刘棣华,电话学是江又鹏,电报学是金惠幼,郑人权和韋爱华教什么不记得了。教无线的老师姓黎。还有孔国強和政治教师边平楚。<br>安女中:电工学是刘棣华,讲得特多,拖堂,恨不得多教我们多少,真难得,不计报酬。<br>薛祖全:数学辅导老师叫韋爱华,安徽人,年青又漂亮,大课老师先是徐镜心,上海人,后来是陈鑫林,上海复旦分来的。<br>安女中:边老师是联系最多的,聚会前还问我们班呢,我还没来得及汇报。徐镜心就是我说的女老师,说话细声细语,上海人吧?<br>徐玉珍:俄语老师李视崎。施国钧当时就是教授。我去过他家,老俩口。</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我们的系主任王云枫教授(左三)(王立杰)</b></h5>安女中:还有语文老师呢,瘦瘦的北京人。<br>薛祖全:赵寿安教语文。<br>惠龙飞:英语女老师是新加坡归侨,姓李,她胃不好,讲着讲着就拿几块饼干吃吃。她还很少在讲台上讲,我们只有8人,她干脆坐在学生桌上讲课,特好玩。<br>果明实:太阳晒老头,老头晒太阳。<br>薛祖全:政经学是郑君,女老师。太阳晒老头,老头晒大阳就是赵寿安讲语法时说的,不合逻辑但约定俗成的句子,有"打扫卫生″等等。<br>惠龙飞:按逻辑推理,同学间开玩笑说"球是圆的,陈云生是小球,陈云生是圆的。“</h3> <h3>安女中:物理辅导是个女的挺瘦小的,下巴短,说话不太清楚,两条粗而短的小辫。<br>薛祖全:我还记得教长途老师姓金,高个子女老师,教无线的是个年轻女老师,叫邰庆庆。市话老师我记不得了。<br>任曼莉:真佩服你们几位把老师名字记得这么多,我只記得二三个人名,痴呆了。<br>惠龙飞:谁还记四端网络课的老师?我们还学过统计,概率,党史,政经,邮政(电信)组织和管理和珠算。<br>安女中:邮电经济学。</h3> <h3>刘承芬:教我们的老师,我记得还有一位教俄语的男老师,前些年曾学院导岗位上,好象姓钟,记不准了。<br></h3><h3>薛祖全:俄语李视歧老师教得特棒,我是课代表,受益非浅,以致后来考.高工时,我俄语成绩几近满分,省局人教处的人都震惊了。可惜李老师在文革中被打成魔鬼集团成员,吃尽苦头。我尊敬老师,牢记师恩,铭刻在心。</h3><h3>郭润:提起俄语老师李视歧我真是惭愧,我俄语不好,老师偏偏每次都提问我,让我很难看就当堂顶撞老师。想起当时都二十六,七岁的人了,怎么那么不成熟!嗨!沒办法!现在快八十岁了,还是不成熟!短板!真是短板!</h3><h3><br></h3><h3>以上是根据2017年IO月11日晚群聊纪录整理</h3> <h3></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化凯老师辅导杨国良 刘新中 沈安珍和季铮洋练习珠算(季铮洋〉</b></h5><h3>季铮洋:记得李光易同学吧,他学习上很吃力,几门课不及格,徐玉珍,沈安珍等几位同学分别邦他补习功课,也沒能挽回退学之命运,我们都为他难过。好在他回四川老家后,奋发向上,作出优异成绩,很快入了党,成为新一代农民,我们也为他高兴。<br>惠龙飞:这张照片很有价值,反映当年大家对珠算的兴趣。当时还教了“飞規”,我現在都忘了,只会按计算器。另一个价值是至少50年前的大学还学国粹算盘。</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刘化凯老师与刘新中和季铮洋在教室交流学习(季铮洋)</b></h5>季铮洋:周庆昌得了胃病,胃被切除三分之二,大家都非常关心他,作为同宿舍的我,更是尽力照顾。他克服极大的痛苦,奋发努力,学习沒有掉队,真不容易呀。</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季铮洋 杨国良 钱栋斋和刘化凱老师在球场(季铮洋)</b></h5>郭润:守山,你怎么连民兵连长的名子都忘了?在基础部每天早晨我领着全班作广播体操也记不起了?<br>杨守山:呵知道了,在校肘确实一段时问胃不好,我从小有胃病,你真有心,至今还记得,当时好多同学关心,任曼莉,徐玉珍等送我髙级营养品,在此表示感谢。</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植树英姿,谢桂林 王立杰 果明实(王立杰)</b></h5>杨桂贤:当年你(注:薛祖全)主动热情给我补课,我永远牢记,感谢!</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院游泳池(惠龙飞)</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回忆《刘三姐》</b></h1><h3>1962年12月,在新年联欢会上,我班演出大型歌剧“刘三姐”,演员有任曼莉 薛祖全 陈云生 <u>李运华 薛大强 </u>金培仪 惠龙飞 徐玉珍等 谢桂林领唱,演出一举成功轰动全学院,至今还回味无穷。</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任曼莉演的刘三姐(惠龙飞)</b></h5>任曼莉:同学们我己从日記中查到我们演刘三姐是62年底,我看到12月7日的日记<u>李运华</u>因学习问题辞去导演工作,让谢桂林和惠龙飞负责。咱们班排刘三姐时<u>李运华</u>,薛组全,季铮洋都是导演,請有线系李箴帮助舞蹈动作,为了咱班的荣誉,我也够死拼了,天天练习拔高音,后来是谢桂林在后台发声我在前台表演才完成的,当时礼堂里的掌声还久久回心响在耳边,但李秀才己去了,这次集会(2017年9月)陶秀才,罗秀才,阿牛哥,还有小妹培仪都没来,真想念你们。</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薛祖全 <u>李运华</u>和陈云生分别演陶、李和罗秀才(惠龙飞)</b></h5>季铮洋:我们刘三姐演出成功带来的影响深远,表现有:①学院不再小看工经系的了,咱班给工经系争了脸,从此引起了系里的重视,②基础部文工团的各队,都到咱班来挖人,<u>李运华</u>,任曼莉……都被他们找过,③第二年的文艺汇演,咱班的大合唱与有线系比差不少,但评审组还是给了个三等奖,④咱们大班在全院都有不少名气,特别是在工经系內,把刘三姐演出传得很神,以至于G19的同学好象看过演出一样,⑤(刘三姐)精神鼓午着我们,全班的精神状态,处处都能反映出来,争先进集体,优异学习成绩,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体育比赛……在系里,院里,以至邮电部里,都把我们班很看重,我们应该为拥有(刘三姐)精神而骄傲自豪!!!</h3> <h3><font color="#010101">季铮洋:想起排刘三姐的戏,也真不容易,翻遍了学院图书館,只找到一个简易剧本,歌曲不全(有几段只有词,沒有曲)整个剧更沒有音乐联接,当时也沒录音带,任曼莉,谢桂林,徐玉珍等上午下课后先不去吃飯,在教室先练歌,老薛,老季还得邦着练,临近演出前几天,咱班女生主动连夜赶做戏服,演出那天更是全班出动,齐上阵,多动人的情景!</font></h3> <h3>季振洋:回忆咱班最后排演的一个节目,66年2月,大四下学期开学后,在小西天工经系,系学生会文艺委员刁XX,一年级云南女孩,找到我们,说系里要搞一次文艺演出,她听说我班文艺不错,希望我班出节目,当时我想起歌午《井岗山上采杨梅》,大家一致同意。由任曼莉,徐玉珍,谢桂林,金培仪……六位美女上阵,加紧排练。我找到刁XX,让她找人组织乐队伴奏,手风琴一外文班陈松林,i我和国际班一个同学拉二胡,还有一,二年级几个人,吹笛子,弹阮,好象还有二把小提琴。咱们这个节目又在工经系打响了,给照了好几张相,放在宣传栏里,给我的是四吋的,可惜我找不到了,不知你们几位能否找到,如果找不到就太遗憾了。</h3> <h3>徐玉珍:还记得刘三姐中的春姐吗?<br>薛祖全:是徐玉珍演的吧?<br>安女中:秀才权威<br>徐玉珍:谢谢祖全还记得我。<br>薛祖全:徐姐不能忘,进校时的文艺骨干,我记得迎新会上你和安珍唱的罗汉钱一一燕燕做媒,对吧?我还唱了评弹,刘新中喊的泰腔。<br>徐玉珍:当时只想演个节目,根本沒考虑北方同学听不懂沪语。那次会好像是大班的迎中秋节举办的。</h3> <h3>薛祖全:我班在各种活动中除了"刘三姐″,还有李运华 常大年领衔的诗朗诵"雷鋒之歌″,还有大合唱"在太行山上″,傅瑞强的独唱"延安颂″,评剧合唱"良言苦口把你劝″,别忘了还有我和龙飞的口琴二重奏"喜洋洋″。还有季铮洋的二胡独奏"小白马″。</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曾经感动我们的诗朗颂</b></div><h3 style="text-align: left;">《雷锋之歌》、《邮递员之歌》和《把青春献给祖国》</h3></h1> <h3>张中德:贺敬之的《雷锋之歌》是李运华在院广播台的大型配乐诗朗诵的总导演。我是配乐的机务员。我们十八班的男生也表演过。第一句是:假如现在我还不曾在这个世界上出生,绝对𣎴会错。<br>薛祖全:我们班朗诵的就是这首作品,大个儿是导演也是朗诵者,参加者6人左右。<br>季铮洋:《雷锋之歌》是著名诗人贺敬之1963年发表的作品,李运华当时选了四个人参加朗颂,费了不少时间,我也多次看他们排练。<br>张中德:真的很怀念李大个子,他太有才了,可惜离开我们太早了,不然惠小子可不用那未忙了!</h3> <h3>任曼莉:我曰记中记录64年12月31日文艺晚会是李运华编导朗颂剧《邮递员之歌》,我朗颂中掉泪了,李运华文学功底很深。<br>66年4月2号文艺演出配乐录音是《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朗颂剧,我日记中记载要沉着对待,要以阶级感情对待人物感情的处理,不可虚假。我不记得雷峰之歌,那也许是18班的节目。<br>张中德:贺敬之还有一首诗,《西去列車的窗口》也是我们班同学喜欢的诗。在我没退休时,有个省的企协,秘书长认识贺敬之,我有幸见过贺老,他送了一本雷锋之歌给我并有他的签名,可惜丢了。</h3> <h3>郭润:惠龙飞,诗朗诵我记得还有一首我特别喜欢甚至是特别崇拜的一首大个儿朗诵的好诗。但我只记得兩句″ 望天门!天门开!黄河之水天上來…″谁知此诗名字和诗全文告诉我将十分感谢。<br>惠龙飞:@老郭 安女中己查到全诗“三门峡歌”,此诗描写三门峡之雄伟。<br>郭润:谢谢安女中园我诗歌梦 。李运华朗诵贺敬之的"三门峡歌”气势诙宏,青年时代学园生活的我们,每当听到朗诵该诗章,都极其兴奋热血沸腾。五十多年过去,如今重读原诗稿,仍然心潮澎湃难以平静,不禁又想起学生时期的激昂朗诵声,攸扬歌唱声,朗朗读书声,嘻戏谈笑声。仿佛晚霞变早霞,夕阳变朝阳。我们又活回去了!<br>安女中:@老郭 快乐着你的快乐,想象中呼沱河畔清晨朝阳下老康老郭高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多么惬意,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奋力拼博的运动会</b></h1><h3 style="text-align: left;">1963年秋季全系运动会获大班第一名,1964年4月,我班在校运动会上以总分55分荣获团体冠军。1964年10月19日在全系运动会上以大班247分夺冠。1965年4月25日在校运动会上取得大班第一名,系部第一名。</h3> <h3><b>综述:64年4月,我班第一次参加全院春季运动会,在运动员拼搏,全班同学热情互助下,以总分55分摘取院运会第一。其中110来高栏,200米低栏,男子4X100接力,男子铅球和男子铁饼夺得5个第一。</b><br>薛祖全:64年4月的院运会主要得分记得有我的110米高栏和200米低栏(创两项院记录)两项冠军;我,孫嗣军,张永泰,老季的4ⅹ100米接力冠军。我的110米栏是16.2秒,200米低栏是27.5秒,这两项都达到了国家二级运动会的标准。03年我去学院时还看到,我还保持着高栏和4X400米接力的院纪录。</h3> <h3>季铮洋:4×100接力是本次运动会最后一项比赛,比赛一开始,广播喇叭传出激动人心的喊声:“决战开始了,前两棒各队你争我赶,各不相让,第三棒第四跑道的运动員,以左倾75度角飞速前进,把所有对手抛在了后面,最后一棒跑在最前面的是工经二年级大班的孙嗣君,不负众望,第一个冲过了终点,并且平了这项的院纪录。工经系二年级大班总分第一名,祝贺他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h3> <h3>薛祖全:李运华的铁饼冠军,桑兴常的铅球冠军,还有其它一些项目拿了名次,得了分,我们和有线大班最后的较量就是在4Ⅹ100米接力项目上,结果我们胜了,总分第一。<br>季铮洋:李运华是铁饼冠军,投了27米多,当时喇叭里传出了广播员的惊呼:“工经二年级大班的李运华,一个大鹏展翅,将铁餅抛出27米开外,获得男子铁饼第一名”。</h3><h3><br></h3> <h3>薛祖全:桑兴常铅球是9.6米,拿了冠军。<br>季铮洋:65,66,两次院运动会我们班都参加了,第一次5个第一,总分好象是55分,与有线一个大班同分,但第一多一个,所以获冠军,66年又禅联第一,这么重大的事难道能忘吗?!<br>任曼莉:我再说一遍,我日记里记下了1965年4月25曰运动会,反映咱班的团结和奋斗,大班成立了后勤组,宣传鼓动组,在运动员们努力和同学们的支持鼓动下取得大班第一名91分。系部第一名60分。运动会也更加强了我们大班同学们的团结友爱。<br>任曼莉:@老薛 我66年4月24曰的曰記中就这样記录的,春季运动会中‘我大班获得l15分,因第一名多,因而获得全院团体总分笫一名,这是我班第二次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的确不容易的事情。表明我大班同学在煅炼方面下了苦功夫,目的是明确的,同学们干劲是足的,但很有必要防止骄傲情绪。</h3> <h3>郭润:我和薛祖全是我们大班历届院、系运动会的得分主力。可能我更辛苦一些,因我要参加几乎所有中长跑项目。那次我班夺冠 我连摘三金(3000米,800米,4X400米),一银(1500米)。后来我和薛被吸收到校田径队集训,一人吃兩份饭,並代表学校参加了北京高校运动会。如今白发苍苍,垂垂老矣!但仍坚持在滹沱河畔淥化帶中进行晨练,但不再是跑步,而是健步走10里以上,包括作操,唱歌和路程,大概在三个小时以上。康风祥有时亦同去。自我忎觉还不错。希望老同学们也不要偷懒啊!应继承我班热爱体育锻炼的好传统!</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杨桂贤获得系运会女子400接力第一名(杨桂贤)</b></h5>杨桂贤:本来还有200米第一名的本子,应该在家里。这张是碰巧卷进来的。那次的100米是谢桂林第一,我捡个第二,因为上班有位跑的快的没参加。200米系运会第一,院运会第六是本人的实力。<br>徐玉珍:桂贤你好!一直记得你,我们在基础部同住一个宿舍,你,我,王立杰,谢桂林一起跑400米接力。我心中的假小子。哈哈!<br>杨桂贤:对,我们的400米接力系运动会冠军。</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院运动队里的王立杰和杨桂贤(王立杰)</b></h5>杨桂贤:立杰,安中都发有我的照片,很珍贵,很感谢!当年因经费原因,我不愿参加活动,我的照片稀为贵。能为我拍照留照,实为贵人,非常感谢!我更记得,毕业前是培仪提供了一台相机,感谢培仪,祝你安康!</h3> <h3>杨桂贤:用踏实,勤劳,善良来评价刘承芬同学是绝对正确的。17班同学会了解很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运动会上,她没参加项目,但是她最累,她抱着运动员脱下的衣服,站在那里,不顾日晒,不惧风吹,"侍侯"着运动员们随时的需要,一直忙着,累着,笑着。我们班运动会的成绩,有她的贡献和功劳。<br>季铮洋:邢台地震救灾中,大家捐款捐物,刘承芬把自已舍不得穿的新衣服(好像是花棉祆)慷慨捐献出来,而且一定要捐给灾区,我内心深受感动。<br>徐玉珍:记得有一年冬天,扬守山同学穿得很单薄,沒有棉褲。是刘承芬组织女同学买来棉布和棉花,做成了棉裤。渡过了漫长的冬天。同学情深!<br>安女中:刘承芬这样思想细腻体贴入微的事非常多,她老家在胶东当年没开放时也是很穷的地方,但她对别人援以伸身时从不吝惜。</h3> <h3>沈丽华:我回忆了我们的大学生活,也有几件趣事,当你们打球时,王春枝,刘承芬总是像大姐姐一样叫我们给男生看着衣服,她们去准备水,王立杰经常在宿舍喊着,各位!凑一点粮票吧!给男生,他们饭量大!于是大家你一两,我一两地交给她,她笑嘻嘻走了,这事她没少干。那时,我来自一个小市吉林市,看到薛,惠两人吹口琴时,啊!两人嘴唇的移动速度像割草机一样快!太历害了!还记得刘承芬也吹过,东方红一曲。</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六、我爱北京天安门</b></div></h1>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徐玉珍)</b></h5>薛祖全:63年秋在林院举行的北郊的高校运动会,我和马复彊,郑淼龙,柳长毅4人获4X400米接力第七名,64年4月在北师大举行第六届高校运动会,我获110米高栏第三名。65年4月在人大召开的是第七届高校运动会。<br>郭润:你记忆力真好,你是我们大班的人材。文,体,学习多面手,当时我就很钦佩你。</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李尧)</b></h5>惠龙飞:入学报到那天,校车载着我们上了长安街,那又宽又直的马路也是我有生来第一次见到,没有红灯,没有警察,没有堵车,汽车在马路上跑就像飞机在天上飞一般的感觉。两边的街道景色让我目不接暇,校车好像慢了些,天安门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天安门,全国人民心中仰望的地方,也是我憧憬的地方,今天终于见到了。天安门城楼太雄伟了,红墙上挂有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大幅画像、城楼上有金黄色的屋顶,两个白色的华表矗立在两边。没等我仔细看看,校车已经驶过了天安门。</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安女中〉</b></h5>楊桂賢:困難時期,基礎部的師付們自己種萊,食堂辦的好,師生吃的好,在京高校中很有名聲。記得可以用一角錢買一臉盆胡蘿蔔,在宿舍吃生的。食堂也蒸熟的,分給大家吃。不論是基礎部還是院部,食堂的師付都記住了我不吃粉條,都想辦法為我找菜,曾多次到留學生食堂給我找來很好吃的美食。</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4年12月9日天安门(果明实)</b></h5>季铮洋: 几次冠军,时间,得分成绩:①院冠军两次,64年4月(薛,季),66年4月(紫羊)。系冠军两次,63年10月(季)。65年4月(紫羊),每年有一次,院系分年进行。</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大会堂(季铮洋)</b></h5>季铮洋:②64年我班获院冠军,在全院影响最大,从65年起,集体项目,如4X100米接力,记分加倍,1一8名得分为18,14,12,…,因此日记中66年冠军成绩91分(紫羊)是可能的,那时也是我班运动员经过四年苦练达到顶峰之时。</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广场(王立杰)</b></h5>季铮洋: ③我班在院运动会取得过名次的项目和个人有:男4X100米接力第一,男4X400米接力第一,第二,110米高栏第一(薛祖全),200米低栏第一(薛祖全),三级跳远第一(薛祖全),男铅笫一(桑兴常),铁餅第一(李运华),3000米第一或三(郭润),1500米第一或三(郭润),男100米第三(孙嗣军),第七(張永泰),(以下名次不详):女200第六(杨桂贤),女子4X400米,女铅(谢桂林),女400米(王立杰),男子800米(張鹤鹏,常大年)等等。</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安女中)</b></h5>安女中:现在五十年没见面的还有王春枝 周庆昌 谢桂林还有谁?<br>果明实:可能王志英你们也没见过。<br>薛祖全:我和龙飞在北戴河休养时去过王志英在秦皇島的家,她特兴奋。<br>惠龙飞:1987年那年与老薛一起去看她,到她家后她请我们吃饭,特地切了很粗的火腿肠,老薛对吧。</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广场(安女中)</b></h5>沈丽华:继续回忆我们的大学生活,当我给正在打球的男同学看着衣服的时候,我也认真地看着他们打球,一些同学打球的特点我还记得很清楚,别看钱栋斋戴着眼镜打球,他投兰可准了,有时一个球砸到他脸上,牙都出血了,他也不在乎,用手抹一下继续打。男生们不但会打球而且会玩球,薛祖全能双脚站在球上不倒,桑兴常能用一只手的五个手指头捏住一个兰球,张中德在打排球时会在网边放个小球乘人不备偷袭得分,王永祥的强项是乒乓球但有时也打兰球,他是个很爱运动的人,人家现在还坚持跳国标呢!陈云生打排球的姿势很标准,张永泰在毕业前忽然对垒球感兴趣了,人家自己跟自己玩的可来劲了!同学情是难忘情,这些美好的时光和情景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大会堂(玉立杰)</b></h5>安女中:杨守山把接球技术灵活运用,一次后面男生课间蹦高勾灯玩,忽然灯罩掉下来,杨守山一跃接起,获大家喝彩[笑]<br>杨守山:安中,你还记的那件事,那时还在基础部,不算技术,是当时运气,巧了。<br>张中德:我们班同学间的友情。我们班小男生飯量大,吃不饱,女同学又吃不了,于是出现的一个馒头换二个窝窝头。<br>惠龙飞:阿德,4点多就醒了?还有我们一开始吃不惯馒头,用馒头换米饭。<br>安女中:记得刘承芬带我们女生为男生缝被子。还记得好像在暑假,在小西天安定医院旁的宿舍和沈安珍晚上很晚了看见壁虎,吓坏了,最后请来楊守山帮助捉壁虎。</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英雄纪念碑(徐玉珍)</b></h5>惠龙飞:北方同学被子里的棉花是散的,被子每次都要重新铺好棉花,还要密密缝上好几道线,好麻烦,但女生很有耐心。南方同学的棉絮胎就方便多了,铺上被里被面四周一缝就可以了。<br>张中德:我还记得薛祖全把俄语. “雪越多面包越多”翻译成“瑞雪兆丰年”令人叫绝,虽然我是英语班而不是俄语班,但无人不叫好。我记得毕业后去湖北出差去了南漳、襄凡。和薛惠三人在球场上赤膊打排球。还见到了薛祖全“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女友。在襄凡叶孙家里吃他们自留地里种的包谷果瓜蔬菜,一輩子不会忘。</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人民英雄纪念碑(王立杰)</b></h5>果明实:前面,张中德说,我们帮他缝过被子,我记不清了,可我记得我们几个人给王培玉缝被子,上学时王培玉的被子是红的传统被面花色的,又小又薄,我们給他接上一块加厚一点。说实话,那时我们真像兄弟姐妹。<br>王培玉:谢谢名实等几位兄弟姐妹对我的细微关照。我记得你们除了帮我做被子外,还帮我做了一床新褥子。教我感动不已,今生难以忘怀。</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广场(安女中)</b></h5>安女中:你看胡闹在天安门骑车比如今开宝马还拉风呢,你开宝马在室内没人看得见,这骑車可是检阅万人。安女中紧随其后,后面还有杨桂贤马上上車。</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孙秀亭)</b></h5>郭润:岁月抹不去的五年同学情:①在基础部时一次我感冒发高烧,刘承芬,任曼莉和沈安珍一起耒看我並买了菱角,我是北方人,还是第一次吃菱角,还不太会吃,真是吃在口中甜在心中。②67年11月和李尧,仝继飞,安女中,王立杰,刘新成(有线系66届生)在保定省管局招待所待分配,第一次领到工资我买了奌毛线,安女中同学主动邦我打毛衣,真是穿在身暖在心。③在二年级时郑方中同学邦我拆洗棉被,还认真教我怎么穿针引线缝被子,从那以后我也就会自已拆洗被褥了。以上种种永留心间,五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但抹不去心中的记忆。真是情浓浓,友谊长存!</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海假山(钱德琪)</b></h5>杨桂贤:我们大班不仅文艺汇演第一,运动会冠军,情深义重的事例也很多。名实发现我寒假没有回家的路费,主动康慨的借钱给我。我生病时,同学们都来看望问侯,立杰给我买来荔枝,这可是我第一次吃到贵妃喜爱的果子。曼莉看到我发冷,让我钻进她的丝棉被窝,啊!丝棉被真暖和。春枝经常教给我一些生活常识,假期回家我告诉她想吃螃蟹了,她就帶回来好多个大螃蟹,我们女生在宿舍里大吃一顿,那时海货还运不进北京,立杰说这个怎么吃呀!立杰:你还记得吗?<br>施教授很敬业,对学生很负责,多次约我去他家里为我补课。电工老师也很敬业,要求严格,结课考试我得99分,那一分的错我印象很深,考试的最后一题答案只是一个式子,我的式子是对的,加了一句解释,老师认为解释表明不确信,所以扣掉一分,可见这位老师在教我们要一丝不苟。</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王立杰)</b></h5>安女中:学校当时流行装收音机。(注:在院部)<br>钱德琪:是矿石收音机,很简单。<br>惠龙飞:杨老大装过收音机<br>杨桂贤:我用层板粘成机箱,也装了一台收音机,但是我可没成亨啊。</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安门(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海(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年照于北海(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年照于北海(果明实)</b></h5><h3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 style="text-align: left;">安女中:这是沈阳还是十三陵?</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果名实:这是北海,跟丽华抱柱子那张是同一天。</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安女中:啊,东门上山的牌楼</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果名实:对</div></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年照于北海(果明实)</b></h5><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女中:这个看出是北海了。</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果名实:看见白上塔了吗?这是同一张。看丽华多调皮,每张都不老实。</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女中:老惠还一口一个姐地叫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杨桂贤:我注意到丽华不是不老实,是每张都有造型,是美着呢。</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沈丽华:我也很自责,当初怎么那么没人样!</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杨桂贤:是美人样,很可爱的呀!</h3><h3 style="text-align: left;">果明实: 笑死人不偿命。</h3><h3 style="text-align: left;">安女中:怎么还自责,就是如今剪刀手、腾飞腿的鼻祖。名副其实的教授。</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海(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海(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海(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年照于北海(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62年照于北海(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民族宫(安女中)</b></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七、不到长城非好汉</b></h1><h3>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和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800里的故事,以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象磁铁一样吸引着我们非去长城一览,到了北京除雄伟的天安门己经看见外,心目中最想去的地方就是万里长城。</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6年5月2日八达岭车站詹天佑纪念像(季铮洋)</b></h5>惠龙飞:进学院后第一年,我班就组织过一次长城春游,从永定门上火车,车票好象是5元,火车由二个车头一拉一推,经居庸关上八达岭,走上城墙,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顿感中国好伟大。相片提供时间是文革初期。</h3> <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6年5月2日八达岭,都成了女好汉,笑得多开心(徐玉珍)</b></h5>惠龙飞:姐妹登高望长城,遍插茱萸少二人,曼莉胡闹呢,哪去啦!</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1966年5月2日八达岭长城(徐玉珍)</b></h5><h3><br></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达岭长城(徐玉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达岭(陈云生)</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达岭(周兆荣)</b></h5><h3><br></h3>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八、美丽的颐和园</b></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惠龙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惠龙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惠龙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惠龙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徐玉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安女中)</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周兆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周兆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周兆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春游(果明实)</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颐和园(陈云生)</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骑车去十三陵(周兆荣)</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十三陵水库(徐玉珍)</b></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北京长陵(徐玉珍)</b></h5> <h3>群 聊:薛祖全 任曼莉 季铮洋 张中德 安女中 杨桂贤 徐玉珍 惠龙飞 郭 润 沈丽华 刘承芬 杨守山 王培玉 果明实</h3><h3>相片来源:徐玉珍 周兆荣 惠龙飞 季铮洋 果明实 李 尧 杨桂贤 钱德琪 王立杰 安女中 孙秀亭 陈云生</h3><div>特别顾问:薛祖全</div><div>音 乐:梁祝</div><div>编辑制作:惠龙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