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十笏园位于潍坊市胡家牌坊街49号,始建于明代,原是明朝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佑的故宅。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潍县首富丁善宝购作私邸,修葺了北部三间旧楼,题名“砚香楼”,又汰其废厅为池,挖池堆山,建成一座自然山水园。</h3> <h3>十笏园,因占地较小,故 “以其小而易就也,亦以其小而名之也”。“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用的记事板,长约尺余。十笏园继承了传统园林风格,又兼容南北园林特点。故十笏园传承了北方宅院的讲求轴线、布局严谨的特点,又兼具南方园林的小巧玲珑,布局灵活,成为南北园林兼容的典范。清·王麒麟《沁园春》词赞曰:“三弓隙地拓开尽,子久云林弗剪裁。有方塘半亩,镜湖潋滟,奇峰十笏,灵壁崔巍,曲榭留云,是看山已足,五岳归来”。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赞誉:“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触景成咏:‘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北国小园,能饶水石之胜者,以此为最。”</h3> <h3>十笏园百余年来,历经沧桑,不断被侵占、破坏,所幸整体布局、山水骨架基本保存完整。</h3> <h3>规划布局</h3> <h3>十笏园为四轴三进三跨式布局,是在北方四合院基础上加以改造,由东、中、西3个院落构成。东西跨院较为疏朗,中间为主体院落。据《十笏园记》:“前有厅室......颓败不可收拾”,“因汰其废厅为池,置厅其上,曰四照、曰漪岚、曰小沧浪、曰稳如舟,更筑小西楼题曰春雨楼,下绕以回廊,架平桥通其曲折”。“于池之东叠为山,立蔚秀亭于最高处。西望,程符孤山之秀扑人眉宇。山迤南为十笏草堂,前有隙地杂草花竹”。全园东、中、西形成三跨并行的3个院落,南北构成三条轴线,贯穿和组织各个院落和园林空间。</h3> <h3>十笏园严整的轴线关系在私家园林中并不多见,因是旧宅改造,园林总体布局受到制约,为了突破住宅狭小的庭院空间,巧于布局,大胆采用了贯穿全园的中轴线,在轴线上布置建筑景点。经实测确定,十笏园占地总面积3536平方米,主院落2652 平方米,山水园林面积723 平方米。园林轻灵小巧,空间疏密相间,亭台、山石临池近水,如浮波上。建筑物依次抬高,高大建筑复隐其后,并以透墙隔之,反观其远。假山、回廊列其左右。整体布局紧凑,小巧隽永,错落有致,丰富了园林纵深空间层次,成为独具特色的晚清名园。中心庭院是核心,为三进院落式,南北为庭院、中心为山水园林。假山、水体是全园的灵魂,水池近长方形,水体面积282 平方米,为自然驳岸。池中建榭,池东筑山,池西为曲尺形游廊,池南为十笏草堂。北岸有透花云墙,透过鸢飞鱼跃洞门,即北半部的砚香楼、春雨楼庭院,南北互为借景。</h3> <h3>中轴线上南起最南端的十笏草堂北至砚香楼,西起回廊东至假山围合的地域,约占了三分之一的面积,也称花园,是整个十笏园的精华所在。<br>进大门东行为前院,正厅即十笏草堂。结构为三开间七檩,无廊硬山顶,左右出耳房,采用拟对称,大小间数不一。明间雕花门,上悬清代金石学家陈介祺手书“无数青山拜草庐”匾额。堂前山石花木散点,西有洞门通入口,东有洞门通东院,东门处叠石,成为东假山之余脉。顺自然之理,宛若天成。<br>水池占了大约一半的面积。池中有三块湖石,寓意神仙三岛。池中建榭,名“四照亭”,是全园的主景和构图中心。</h3> <h3>四照亭是在原胡宅厅堂基础上建成,四面都是三开间,呈南北狭,东西窄平面,屋顶为青瓦仿三重檐歇山顶,檐檐相叠,继承了山东嘉祥平邑汉阙的风格,这样既增加了屋顶的层次感,丰富了立面,打破了大屋面的单调,又避免了增加高度,一坡变三折,朴素雅致,独具匠心。四照亭赏四时之景,得日、月、星、云之光,故名之。名为亭,其实是榭,四面设美人靠,中间设石桌凳,四面环水,荷风水月,为主人邀亲朋,品茗赏月,吟诗做对的理想所在。所谓四照,即四面可观。东观山亭,西观曲廊,北赏砚香楼,南眺十笏草堂。四照亭西有曲桥与回廊相连,桥为三孔石桥,仅宽1米,长5.7米,活泼轻盈,自然分割水面。折</h3> <h3>池北为镂空云墙,中间开八角洞门及临水月台,门顶硬山檐压顶,上书“鸢飞鱼跃”,门与墙为青砖砌成,满墙拼砖漏窗图案。正对门口立一太湖石“镂云峰”,高1.76米,宽1.05米,厚0.25米,石型奇特,玲珑剔透,窍穴遍布。透过洞门,四照亭与春雨楼互成框景,又互为因借。</h3> <h3>池东北角筑有船形建筑名曰稳如舟,亭临水池如舟形,故名。此亭建筑巧妙,系六檩卷棚式顶,外形如船,恰似抛锚水中,引人遐想。稳如舟小亭,有对联为: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h3> <h3>池东为假山,是依东院落的房屋山墙而建,峰峦叠翠,秀若天成。假山为壁山,运用清代旱假山水作之法巧妙叠成。因缺水,前凿水池,并引水上山,利用贮水池备水,形成定时开放的山前瀑布。山岩耸秀,林木蓊郁,利用太湖石,叠成悬崖、石蹬、石矶、石桥、涧壑、幽涧,在空灵中寓以浑厚,在狭窄的空间内,布局合理,主峰突出,配峰相辅,层次分明,简洁含蓄,与建筑、林木有机结合,形成别致的画面。在技法上,沿用清代江南假山技师戈裕良的钩带法,以及画家石涛的拼镶对缝技法,利用小湖石,对缝接茬,叠成石山。其峰顶、蹬道、山涧技法优良。山高6.64米,南北长26.3米,东西宽7.5米,用湖石堆成,平面198 平方米。</h3> <h3>山有南北入口,拾级登山,山径崎岖,路随峰转,其势巍峨。登山远眺,巧妙借景,将城外山景收入园内。 山顶置储水池,悬瀑布流泻于山下池中。间有曲桥、汀步、山洞、溪流、瀑布、山门等,山间杂植松柏草木,四时常青,经冬不凋。</h3> <h3>北峰有蔚秀亭,为六角攒尖,对联曰:“小亭山绝顶,独得夕阳多。”亭内嵌有“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手绘的白描罗汉刻石一块,画面姿态妩媚,创意新奇。</h3> <h3>南岭建有落霞亭,为四檩卷棚式结构。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因其所悬匾额“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又名聊避风雨亭。</h3> <h3>漪岚亭,位于假山南端山脚下小岛上,石矶参错,曲岸回环,为六角攒尖顶形式。与山北端的稳如舟遥相呼应,成为四照亭的配景。因园地占地不大,园中建筑小巧玲珑,以少胜多,高雅含蓄。亭高3.03米,内部空间极小,仅2.3平方米,柱间距仅0.75米,到横楣高仅1.78米,整体比例缩小。功能主要是装饰和点景之作,是十笏园整个院落的比例尺,是全园的尺度核心。</h3> <h3>池西侧与假山隔水相望的是单面廊,临水设栏杆,岸脚为自然驳岸,错落有致。西墙设二门,通西跨院。迂回曲折,高下虚实。隔而不绝,相互借景,巧妙而有机地将花园和西院隔开又联系在一起。廊西墙上嵌有郑板桥的兰竹图和十笏园记等石刻;最南端为丁善宝撰、翰林丁良干书写的《十笏园》,记述了建园情况及其意图;最北端有张昭潜撰、曹鸿勋书写的《十笏园记》,这是记载十笏园的珍贵史料;同时,打破了墙面单调、呆板之状况。曲桥与回廊相接的地方,还有一幅对联为“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廊在北端东折北走,成曲廊,北通园内主建筑砚香楼。</h3> <h3>回廊南端建小沧浪亭,亭平面方形,木柱不经斧斫,木瘤可见,屋顶为草顶,攒尖式,亭内置一圆石几,四周以栏杆为座,甚是简朴。</h3> <h3>经回廊向北进入砚香楼院内,院西二层小楼即春雨楼。此楼为三开间七檩庑殿式建筑,楼门抱厦出廊,铺以坐凳栏杆。取名春雨楼,系借宋代陆游诗《临安春雨初霁》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而为。雨天登楼,临窗外望,古街小巷,朦朦胧胧,别有雅趣。 </h3> <h3>院中北楼为十笏园主体建筑砚香楼,系明代所建。其结构为二层,三开间五檩,硬山顶;楼前有月台,南北辟门,直通北厅。北厅为五开间凹字形,明间次间外出廊。楼上门窗外有前廊,砚香楼是原园主人藏书和读书之所。登楼远眺,“崖壁假山,飞瀑流泉,藕塘蓬蒲,莲叶田田”,十笏园全貌尽收眼底。</h3> <h3>西跨院紫藤,石榴,卧石,修竹,散点期间,绿色掩映,环境清幽。自南向北,穿过二门为静如山房和秋声馆,是客人下榻之处,院内有奇石——伴月峰,点置在花丛之中,月夜如画,意境深远。北过厅为深柳读书堂,系丁氏家塾。过深柳读书堂,入小院,院中有奇石栖云峰,点缀于石榴荫下。</h3> <h3>北厅即颂芬书屋,为园主之书房。后院,西为厢房,北厅为雪庵,康有为1925年游十笏园后题为“小书巢”。亦有对联:“上下古今,左图右史。”</h3> <h3>东跨院,青桐,修竹,桂花,凌霄,名石,曲廊,石刻相结合,幽雅别致。碧云斋为园主人之家居,取碧色天空,晴穹万里之意。第二进院内,青桐摇碧,桂花飘香,花园壁峰,峭拔有致,悬红垂绿,清幽宜人。第三进院命名为賸园,为园中园。</h3> <h3>东西有游廊,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画竹刻石作者,同园主人都是郑板桥的崇拜者,画竹寄情,以竹为师,追求高风亮节。院中翠竹轻垂,随风舞动。挂月峰置于中庭,通透有致,亭亭而立,在修竹桂花掩映下,独具风采。可惜后来丢失,特将20世纪80年代照片展示,以资追念。</h3> <h3>园林特色</h3> <h3>十笏园作为明清时代兼融南北风格的典型园林,全面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优秀传统,形成独特风格。</h3> <h3>1.标新立异,中虚外实,形成于私家园林中并不多见的严整的轴线关系。<br>中国传统文人园林,多与住宅相连,成为住宅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偏于一侧,往往成为后花园。住宅受封建宗法思想影响,布局严谨,中规中矩,有明显轴线。而园林则范山模水,活泼自然,玲珑精巧。十笏园,自然山水居于中心,四周以四合院加以围合,内虚外实;巧妙运用轴线,形成南堂北楼,东山西廊的独特布局,并精于构图,将空间序列依附轴线展开,重门叠嶂,层层院落,大美无限,依次展开,令人赏心悦目,创造出有别于传统园林的景色。</h3> <h3>2.十笏园以小为特色,因小而幽雅。<br>园以十笏为名,十笏园山水园林面积仅723平方米。以小尺度、小空间取胜。尺度与体量是中国古典造园中把握大小合宜的精髓,是园林空间和体量的量度。十笏园正是整体尺度缩小,增加空间层次以体现小中见大。漪岚亭因点设景,采用超常的缩小比例,成为十笏园整个院落的比例尺,是全园的尺度核心。首先,从高度来看,漪岚亭背山面水,蔚秀亭、落霞亭、假山、漪岚亭相对地面高度分别为9.24米 、6.76米、6.44米、3.21米,从相对关系看,漪岚亭的高度恰到好处;从面积来分析,水池、假山、四照亭、漪岚亭的占地面积分别为198 平方米、282 平方米、23 平方米、2.3 平方米,面积整体缩小,漪岚亭体量尺度得体合宜,山小,水小,建筑小,空间比例协调统一。 </h3> <h3>3.师承郑板桥简约的书画风格,突出竹、石文化。<br>郑板桥为乾隆进士,乾隆十一年(1746年)任潍县知县,在任7年。其诗、书、画三绝,尤善画兰竹、怪石,简约生动,秀丽苍劲;主张标新立异,突出简约,突出自然灵性,含义幽深,后人作为艺术创作的原则相传诵。十笏园主,热爱郑板桥,搜集大量遗作展示园中,更追求其简约和创新思想,在造园中不求其大,但求其精;不求豪华,但求素雅;贵在立意,创造意境,注入深厚的传统文化。</h3> <h3>十笏园建筑风格古朴,于天光云影间衬托出青砖灰瓦、色调明朗、朴茂隽秀,营造出一种自然、淡泊、幽雅、含蓄的景观空间。园中所有建筑,命名无不高雅含蓄,其匾额楹联皆出自名人手笔,以此着重表达造园之寓意。园中一几一榻,一石一瓦,一树一木,无不隽永、凝练、清新。</h3> <h3>植物不求其多,而求其精,如青松、寒梅、桂花、翠竹、柿子、垂柳、丁香、紫藤、石榴、迎春、青桐、槐等,山水花木自然天成,轮廓跌宕,层次多变,明暗相宜,突出诗情画意。园内栽有两株柿子树,寓意“事事如意”,取其谐音。竹子作为植物主调,有的成丛成片,有的竹石相伴,突出板桥画意。不但种竹,还要写竹、画竹、师竹、仿竹,集中反映竹文化。不但仿其形,仿其色,更突出神韵。</h3> <h3>园中仅竹画石刻达17块,画兰石刻2块,重在体味竹的神韵和师法竹的精神,“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br>建筑上采用独到的仿竹斜撑,素雅别致。同时建筑的门窗、柱子、栏杆、挂落也都仿竹子的颜色,有的深绿、有的淡绿、有的粉绿,和谐自然,别具风韵,这一格调不但是十笏园的特色,也成为潍坊地区晚清以来的传统民间建筑风格。</h3> <h3>十笏园是南北过渡园林的典范,其布局紧凑而不拥挤,整体风格兼具北方的浑厚与江南的柔媚于一体,又突出地方建筑特点,她古朴典雅,独具风格,传承着历史文化,记录了时代风云。</h3> <h3>本文节选自由贾祥云 戚海峰 乔敏主编,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海岱园林系列专著之《山东近代园林》卷《十笏园》一文。</h3>